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分解.ppt_第1页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分解.ppt_第2页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分解.ppt_第3页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分解.ppt_第4页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分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作者介绍,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世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任相国从事中郎、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灵运性嗜山水,每出游,从者数百,后因政治纠葛被杀。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对自然景物刻画细致,常以游踪顺序安排诗歌结构,语言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东晋诗坛玄言弥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中国古代山水诗简介: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诗可有其他的辅助母题,不一定纯写山水,但是要呈现出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必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诗中的山水也不局限于荒山野外,也包括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山水诗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其后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中国古代山水诗简介在诗经、楚辞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景物,却没有出现专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篇。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算是汉前诗歌中唯一的一首山水诗。诗人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并在诗歌中进行专门描写,则始于魏晋六朝时期。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使诗人看到了远离嚣闹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山水便成了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寄托安放的处所。晋宋时代,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胎出来,在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手上正式形成并确立了在诗歌国度里的地位。山水诗形成以后,后来的诗人不断对其外部空间和内部体制进行开拓和完善,到了唐代,随着诗歌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也达到了它的顶峰时期。以王维与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标志着山水诗的完全成熟。,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词语解释,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气候:阴阳、冷热。昏旦:早晚。清晖:明净的光辉。憺(dn):安适。霏:雪花飘飞的样子。映蔚:相互辉映,蔚郁多彩。披拂:犹扇动,言行动时扇动空气,有凉飕飕的快感。偃:息。摄生客:注意保养生命的人。,背景介绍,宋景平元年(423)秋天,谢灵运托病辞去永嘉太守(治所在今浙江温州)职务,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庄园里。这里曾是他曾祖父谢安高卧之地,又是他祖父谢玄最初经营的庄园,规模宏大,包括南北二山,祖宅在南山。谢灵运辞官回家后,又在北山别营居宅。石壁精舍就是他在北山营立的一处书斋。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湖,指巫湖,在南北二山之间,是两山往返的唯一水道。此诗当作于元嘉元年(424)至三年之间。,文本细读,如果让你写一篇游览所见所感的文章,你会如何安排文章结构?,所见之景:选取最可观、最让人动心的来写;所感之情(理):应该择最深刻的来写。再将景和情(理)相结合,布局谋篇。,请再朗读诗歌,看看谢灵运是如何安排他游览时的所见和所感的。首先,诗歌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诗歌可分为三部分:1、前六句,总写一天的游踪和感受。2、中六句,写途中所见的傍晚景物。3、后四句,抒写从山水游乐中体悟到的人生哲理。,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两句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用顶真手法蝉联而出,承接自然。诗人不说留恋山水,乐而忘返,反说山水娱人,仿佛山水清晖也解人意,主动挽留诗人。真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这两句承上启下。走出山谷时天色还早,及至进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经昏暗了。这两句既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又为下文写傍晚湖景埋好伏笔。,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映辉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境。这一段的写法,不仅以路线行踪为线索、井然有序,而且笔触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两对偶,工巧精美。这一切,都体现出谢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虽系匠心锤炼,却又归于自然。,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写诗人舍舟陆行,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而内心的愉悦和激动仍未平静。这一“趋”一“偃”,不仅点明上岸到家的过程,而且极带感情色彩:天晚赶忙回家,情在必“趋”,一天游览疲劳,到家必“偃”(休息),可谓炼字极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末尾四句写游后悟出的玄理。诗人领悟出: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构紧密,紧扣题中一个“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故毫无流水账的累赘之感。三个层次交关之处,两次暗透时空线索。如“出谷”收束题目前半,“入舟”引出题目后半“还湖中”;“南径”明点舍舟陆行,“东扉”暗示到家歇息,并引出“偃”中所悟之理。诗歌结构细致严密,承转自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在情、景、理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诗融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虽是写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像“清辉”、“林壑”、“蒲稗”这些自然景物皆写得脉脉含情,似有人性,与诗人灵犀相通;而诗人一腔“愉悦”之情,亦洋溢跳荡在这些景物所组成的意境之中。但是,本诗中的情和景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交融,但最后的“理”却是脱离在外的,诗中的情、境、理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融合,形成一种完整浑然的意境,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一个缺点。,谢灵运山水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二是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三是谢灵运诗歌往往先交代出游,再写出游见闻,最后谈玄说理,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结合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比较陶、谢两人的山水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陶渊明的暗示、浑融与谢灵运的精雕细刻,陶渊明写诗注重暗示。陶渊明写景象,淡淡的几笔,以勾勒出景物神髓为目的。强调悠然与天地六合融为一体的超然感受。谢灵运写诗则很细致。他用了六句才写了陶渊明两句要传达的内容含量。谢灵运说理表达的也比较明了。“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把体会到的主观感情对体会道理、获得心灵自由的重要性直接表示出来。,2.两位诗人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自然”:,这两位诗人都给人“自然”的感觉,但二者又有着不同。陶渊明的“自然”是心境本来就很平静、淡然,“合于自然”。他写诗喜欢暗示,写道理是让人悟出天地规律,而不直接写出是什么规律;写景物也不细致描摹,只点出神韵。谢灵运的“自然”古人说他是“经营而返于自然”,就是出于人工而又能达成天然。谢灵运的经营主要就是注意拣择,写景写那些最关键的事物,比如写山水就写“清晖”。其次是摹写的手法极为高明,所描绘的景物如在眼前,细致丰富,如同照相与摄影一般。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中,山水的虚实、景物的变化、时间、方位都一一写出来了。陶渊明是静观默赏山水田园之美,终老于此;谢灵运是借山水游历来掩饰他追逐功名的政治用。(如登池上楼),3.谢灵运描写景物的新意,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内容的革新。大量写入山水景物。其次是写景物写的非常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在谢灵运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