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1,一、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2,(一)中央官制,3,1.中央的中枢机构,秦代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中枢机构,号称“三公”。丞相官职最高,佐理国政;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汉代改太尉为大司马,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仍合称三公,都是宰相。汉武帝时,为了抑制丞相势力,实际政务中心由外朝转到内廷,“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来说的。尚书本只是皇帝身边收发文书的小官吏,汉武帝时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机构。尚书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分曹办事,每曹置尚书一人。魏文帝时,为牵制尚书台,另设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和中书监),处理文书事务,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者彼此配合,彼此制约,共议国政。,4,隋唐时,以中书令为中书省首长,仆射为尚书省首长,尚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高宗后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代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另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元代以中书省为宰相府,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实际的宰相职务是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代,沿袭旧“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后撤消中书省,增设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的中央辅政制。一方面,清仿明制,改内三院(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为内阁;另一方面,皇帝选亲信组成亲自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在此基础上设立军机处,掌管相要。,5,2、中央各行政机构,秦汉时期中央各行政机构的长官叫九卿:奉常(太常)掌宗庙祭祀和各种礼仪;郎中令掌管官廷侍卫;卫尉掌管宫门近卫兵;太仆掌管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是最高法官;典客管理诸侯及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少府掌管官廷总务。六部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历代中央的行政机构,六部的职责分工大致是: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升降、考察等;户部,掌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礼仪、科举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部下设司,郎中、员外郎为各司的正副长官。,6,(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以后各代不管是两级制、三级制还是四级制,其中县制比较固定。秦代大县官称令,小县长官称长。汉代县级长官与秦同。魏晋至隋唐的县级长官统称令。宋代派中央官员出掌县政,称作知某某县,简称知县。元代称县尹。明清仍称知县。秦代是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叫郡守。汉魏六朝是州、郡、县三级制。州的长官称刺史,郡的长官称太守。隋代是州(刺史)郡(太守)、县两级制。唐代是道(巡察使、按察使、观察使)、州、县三级制。宋代是路(四权分治)、州(知州)、府(知府)、军(知军)、县。辽代是道(都总管府)、州(节度使)、府、县三级制。元代是省(丞相等)、路(总管府)、府(州达鲁花赤、府尹、州尹)、县四级制。明代是省(布政使)、府(知府)、县三级制。清代是省(巡抚或总督)、道(道员)、府、县四级制。,7,(三)品、阶、勋、爵,1、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它起源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分士人为三等九品)。北魏时,又将每品分为正与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为上下二阶,共有三十阶,唐宋因之。隋代正从品无上下阶,共有十八等,元明清因之。2、阶这是由品派生的另一套等级,始于唐代。是对散官的等级区分。3、勋勋是为奖励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南朝齐梁,至唐而成为定制,共十二转(花木兰),转多为贵。4、爵爵即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8,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9,科举即分科举士,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0,(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11,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进步。三代以前是世袭(子承父业与兄终弟及)和禅让(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制度。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谱系为:黄帝颛顼(孙)帝喾(黄帝曾孙、颛顼族子)尧舜禹尧禅位于舜的故事: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史记五帝本纪),12,舜帝画像与湖南九嶷山舜帝陵,13,禹传位于儿子夏启,形成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的世袭制度。周代,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秦代废除了世袭制,采取官俸制度。选官不问出身,量才录用,实行俸禄制度,在官有俸禄免官则无。官吏有任期,子孙无特权。,14,汉代以“察举”和“征辟”取代了世袭制。所谓“察举”,即由侯国和州郡地方长官在辖区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文学、秀才(后因避刘秀讳改称茂才)等。“征辟”的“征”是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对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汉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轮,驾驷迎申公”,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辟”是指征召、荐举。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旧唐书韦思谦传:“古者取人,必先采乡曲之誉,然后辟于州郡;州郡有声,然后辟于五府;才著五府,然后升之天朝。”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不接受“辟”,却接受“征”,说明了后者级别是比较高的。但是,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循私舞弊。(后汉书许荆传载荆祖父许武事),15,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的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负责发现和举荐人才。人才按标准分为上、中、下三等,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九品中正制确实选拔出了一批较有才能的人,但后来被世家大族把持,家世、门第成了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现象。科举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唐代一直到清代,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直到1905年推行近代学校教育,科举才被废除。,16,(二)历代科举制度的变迁,17,1.隋代科举制度的起源时期,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隋文帝废止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大业三年始建进士科,正式形成科举制度。“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本义为可进受爵禄的士人。隋时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即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隋代无殿试,没有状元,只有进士。,18,2.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时期,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两种。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科。明经和进士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科重帖经和墨义。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唐进士试诗赋,明经试墨义。所谓墨义者,每经问义十道,五道全写疏,五道全写注。”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熟读经典即可,较易。进士科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时人言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科举考试只有两级:解试(州县试)和省试(尚书省,又称礼部试)。常科考生有两个来源:生徒和乡贡。生徒是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学校考试合格后即可送尚书省受试。乡贡不由学馆,须先经州县考试解试,及第后称举人(被举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统称),中举人后才能送尚书省受试。省试在春季举行,叫春闱。省试录取者称及第。,19,进士及第称登龙门。进士第一名叫状元或状头(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时要投状,因此称第一名为状头或状元)。宋代开始以殿试的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别称殿元。一甲三名犹如一鼎三足,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又称鼎元。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初年,初称二三名。因为在金榜上状元居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如其两眼。北宋末年始以第二名为榜眼。探花一名在唐代科举中已出现,但与名次无关,南宋后期始以探花称第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民间称说,金榜上的正式称谓是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唐代科举后同榜人要凑钱为状元庆贺,并由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名之曰探花使,然后集体到杏园(长安名园)参加宴会,叫闻喜宴,又称探花宴。会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其上以显其荣耀,所以把中进士又叫雁塔题名。唐孟郊作登科后,中有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就是对此场面的真实描写。因此,“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20,西安大雁塔与雁塔题名,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后,就曾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21,唐代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官。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授“集贤殿正字”。韩愈中进士后,三次选试未中,先当节度使幕僚,后才被选官。鹿鸣宴:唐代乡贡试完毕后,养吏以乡酒礼会僚属,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跳魁星舞。投卷: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推荐。士人们奔走于公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得到称赞和举荐。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由兵部主考,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唐代武举对外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相者”。宋代武举规定考生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以策略”,因此要问孙吴兵法。明代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先笔试,后武试。清代改为先试骑射,合格者才考笔试。唐郭子仪即是由武状元而官至宰相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武举状元出身。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后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开后世科举中殿试的先河。,22,武举考试场景,23,长治孔庙魁星阁及魁星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秀才,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但奇丑无比,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但是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通过了乡试、会试。殿试时,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又问:“那朕问一个问题,要如实回答: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24,魁星的图片,25,3.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只有两级:解试和省试。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选拔真才之人,于开宝六年(973年)实行殿试,自此,殿试成了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殿试后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下令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老师或自称门生,所有士人均是天子门生。北宋殿试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第一称榜首,二三称榜眼),南宋后改第一为状元,第二为榜眼,第三为探花。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并赐宴于汴京西边的琼林苑,称为琼林宴(女驸马“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夸马街前”)。南宋后,还要举行皇帝亲自宣布名次的典礼。考试时间,宋初时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不定。英宗时正式定为三年一次,州试在秋天举行,次年春天举行省试,当年举行殿试。,26,放宽了录取范围。北宋初年分进士为甲、乙两等,后分为三等,称三甲,也有分为五甲的,后来以三甲为常。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共三名。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称赐同进士出身。名额也大大增加,唐时有时三、四十人,有时只有十几个、几个人。宋时人数增加至二、三百,有时多达五、六百人。对于屡试不第者允许他们直接参加皇帝策试,也可由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糊名和誉录制度。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宋代在科举考试时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糊起来,叫弥封或封弥。现在考试时试卷上的密封线即是糊名的遗迹。为防止认识笔迹或做记号,所有试卷都要请人另行誊录。,27,宋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场景,28,4.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进学校是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的地方学校(府学、州学、县学)称郡学或儒学,在这里学习的学生称作生员,他们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未曾入学,要先参加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叫童生的考试。童生考试有三关:县考(知县主考)、府考(知府主考)、院考(省学政主考)。三关合格被称为秀才或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国子监是明代的国学,入国子监学习的叫监生,他们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监生有四种:生员入国子监学习者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学习者称荫监,举人入监学习者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29,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地点在省城,考场叫贡院,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试分三场,一场三天,共九天。时间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因在秋天,又称秋闱。考中的叫举人,每省100名左右,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地点在北京,由礼部主持,又叫礼闱。时间是在春天二月初九、十二和十五,又叫春闱。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在北京贡院举行。北京贡院共有九千多间考场,每个宽4尺,深3尺,高5尺,墙两边有突出的砖,上放两块板,一坐一写。殿试:在会试后一个月,最初是在三月初一,明宪宗时改为三月十五日,地点在北京(开始在天安门前,后在太和殿、保和殿前)。会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时间是一天。殿试中没有落榜的,只是由皇帝重新排一下位次。取中的都叫进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叫黄甲或金榜。金榜有两套,一大一小,小金榜是供皇帝过目并存档的,大金榜张挂于西长安门外。殿试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发放实缺。,30,光绪年间的金榜,31,北京贡院(1900年摄),32,贡院内的考场,33,中国古代科举图解,34,进士及第后要游街、授官、赐宴赐宴仍名琼林宴,状元一人一桌,榜眼和探花两人一桌,其他人四人一桌。皇帝赏赐朝服银两,状元领进士向皇帝谢恩。然后到孔庙行礼,并由国子监立石题名。现北京孔庙大成门外共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碑198座。考八股文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又称时文,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依题阐释其中文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限制,句法对偶,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八股文由破题(两句,说破题目之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的主体)、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几个部分是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部分构成。字数在650字左右。,35,北京孔庙大成门外进士题名碑,36,明代观看放榜图,37,明代状元赵秉忠画像及状元卷,38,韩菼tn(清代康熙癸丑一甲一名进士)的乡试八股文,39,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起二股),40,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中二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后二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束二股)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小结),41,5.清代,清代与明代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但除进士科外,开过三次制科。康熙、乾隆年间开过两次博学宏词科,光绪年间开过经济科,乾隆年间开过六次翻译科。,42,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一个人连得三个第一,叫连中三元,是科举史上的的佳话。从唐代到清代,共有15位连中三元者。唐代两位:崔元翰、张又新。宋代六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和冯京。金代一位:孟宗献。元代一位:王宗哲。明代两位:黄观和商辂。清代三位:钱棨q、陈继昌和王玉壁,其中王玉壁是武科连中三元。皇帝点状元时也比较随意,康熙朝的李蟠未按时交卷。乾隆时点陕西王杰。光绪三年因天旱慈禧点了刘春霖。,43,(三)科举作弊种种,科举考试中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贿买唐宋时期已经用糊名和誊录的方法来预防作弊,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清代入关初期,便曾发生了丁酉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夹带下赴北京重考。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44,夹带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代考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45,科举作弊的书和鞋,46,47,(四)科举制度的影响和作用,48,1.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上,共产生了1400多位文武状元,近11万名进士,百万名举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科举是“世界上最好的选官制度。”第一,抑制了士族门阀的势力,使一些处于底层的贫寒之士有了参政的机会。明清两朝的进士近一半出身寒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第二,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基础,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第三,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明清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不下五十万人,童生则有百万人。第四,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明代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代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面试氟化工艺专家技术深度与项目管理问题
- 广东省高中双休通知书
- 广州养殖场整改通知书
- 广州餐厅拆除公告通知书
- 广电网络停业整顿通知书
- 庐阳敲墙拆除公告通知书
- 店铺破产减员通知书
- 延吉冬天复课通知书
- 延寿刮风停电通知书
- 开封13中初中部通知书
- 设计公司培训合同范本
- 空调租赁合作协议合同
- 2025湖南怀化市市直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50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北京三帆中学2026届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岩棉板外墙保温专项施工方案
-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职位信息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招聘社区综合协管员1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GB/T 46406-2025科研项目数据管理指南
- 白酒中的酸、醇、酯、醛
- 挂篮施工安全事故的案例课件
- 《动力气象学》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