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史记,1,第一课时,2,1、正确朗读课文。2、准确译讲一、二自然段。,学习目标,3,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简介屈原,4,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自学指导:1、听录音,标注生字词的读音。2、注意停顿、语气。3、10分钟后轮读课文。,5,当堂检测,属()惨怛()帝喾()靡不毕见()举类迩()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既绌()商于()之地靳()尚既咎()眷()顾相随属(),6,属(zh)惨怛(d)帝喾(k)靡不毕见(xin)举类迩(r)濯(zhu)淖(no)蝉蜕(tu)滋垢(gu)浊秽(hu)皭(jio)然泥(ni)而不滓(z)者也既绌(ch)商于(w)之地靳jn尚既咎(ji)眷(jun)顾相随属(zh),7,被()发枯槁()渔父()三闾()凝滞()()汨()罗啜(),被(p)发枯槁(kgo)渔父(f)三闾(l)凝滞(zh)汨(m)罗啜(chu),8,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自学指导:1、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一、二自然段,标注自己不会的地方(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2、时间:5分钟3、译讲课文顺序:读原句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9,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的言辞。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译讲课文,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妒忌屈原的贤能。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写作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去看,屈平没有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出法令了。”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11,当堂训练,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未定4因谗之曰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平,12,当堂训练,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记忆力、通晓、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3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4因谗之曰于是5平伐其功夸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1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译讲三、四段。2、背诵第三段。,14,先学后教:比译讲,自学指导:1、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三、四自然段,标注自己不会的地方(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2、时间:8分钟3、译讲课文顺序:读原句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1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平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的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16,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惫、困倦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小人离间他和楚怀王,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1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平创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代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来指责当世的政事。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没有不完全显现出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纳。,1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探究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20,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平已经被免去官职,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这件事,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呈献厚礼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抗秦,如果楚国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愿意奉献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地方。”,2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楚怀王贪心因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骗楚使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国告诉怀王。怀王很气愤,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22,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浙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八万人,俘虏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发动国家的全部军队,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县一带,楚军惧怕,从秦国撤退回来。而齐国终究因为怨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23,当堂训练,一、翻译句子1“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24,当堂训练,一、翻译句子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25,当堂训练,二、背诵第三段,26,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译讲五至十段。2、掌握文言知识。,27,先学后教:比译讲,自学指导:1、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5至10自然段,标注自己不会的地方(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2、时间:12分钟3、译讲课文顺序:读原句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28,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地,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仅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土地,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29,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这时候,屈平已被怀王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了齐国;回到楚国以后,进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楚国的大将唐昧。,30,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这时秦昭王同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3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后才弄回来葬在楚国。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那时候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回来。屈平早已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时刻不忘希望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3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在离骚中多次表达。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最终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为自己,推举贤臣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过,也许就是因为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啊。,3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了,土地被分割了,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令尹子兰听说屈原痛恨他,非常愤怒,最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34,思考:明明是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这两个部分都在记叙楚国的命运?,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35,当堂训练,翻译句子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才弄回来葬在楚国。2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时刻不忘希望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36,当堂训练,翻译句子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在离骚中多次表达。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为自己,推举贤臣来辅佐自己的。,37,当堂训练,翻译句子5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兰。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38,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译讲十一、十二段。2、掌握文言知识。,39,先学后教:比译讲,自学指导:1、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十一、十二自然段,标注自己不会的地方(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2、时间:6分钟3、译讲课文顺序:读原句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4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41,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它的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特意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42,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躯,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在江鱼的腹中。又怎么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43,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类人,都爱好文学并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始终不敢直言进谏。从那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44,思考探究,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45,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46,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课文主旨,47,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文章写作特色,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48,当堂训练,梳理被动句式,49,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8、厚币委质事楚。,(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旨趣。)(绌,通“黜”,罢免。)(内,通“纳”,使进。)(从,同“纵”,合纵)(质,通“贽”,信物),50,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古今异义,5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脸色。颜,颜面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52,1.厚币委质事楚2.其后楚日以削3.内惑于郑袖4.短屈原于顷襄王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6.明道德之广崇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名作动,事奉,名作状,一天天,名作状,在朝内,形作动,诋毁,名作动,效法,模仿,听,动作名,听觉,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邪恶不正之徒。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形作动,阐明,词类活用,53,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0.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11.蝉蜕于浊秽12.时秦昭王与楚婚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名作动,怀抱,名作状,像蝉那样,形作名,污浊环境。,名作动,结为婚姻,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士,使动,使国兴,使动,使国亡,使家破,54,、博闻强志、聊斋志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寻向所志、其志洁,其行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项脊轩志,记,记,志气,标记,志趣,理想,意愿,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一词多义,55,1、博闻强志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听到,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动词,闻名,出名,56,1、争宠而心害其能2、邪曲之害公也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1、王怒而疏屈平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4、谏太宗十思疏5、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写,嫉妒,使动用法,使损害,名词,祸害,动词,疏远,形容词,稀疏,动词,陈述,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57,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趋末3、此之谓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夸耀,进攻,征伐,功绩,战功,砍,砍伐,来源,根本,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58,1、屈平属草稿未定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有情人终成眷属4、属予作文以记之5、举酒属客,写作,撰著,连接,亲属,通“嘱”,嘱咐,劝请,邀请,59,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竟为秦所灭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庖丁为文惠君解牛闻秦王善为秦声我为赵将为刎颈之交,语气词,表反问,介词,被,变为,变作,介词,替,给,弹奏,表判断,成为,重要虚词,60,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其后楚日以削传以示美人皆以美于徐公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无以,则王乎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连词,来,介词,拿,凭,因为,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通“已”,停止,连词,表转折,介词,把,61,乃:乃令张仪佯云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今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生产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美好集体有我在》课件
- 散养奶牛管理条例解读
- 2025年招标采购人员专业能力评价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初、中级)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二
- 环境保护法培训
- 研究方向前沿汇报
- 《百合花》课件教学课件
- 牙植骨术后的护理
- 2025预制混凝土购销合同
- 精致的工作汇报
- 2025年疫苗上岗证考试题及答案
- 航空科普课件
- 小学语文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5章 绩效评价(《绩效管理》第3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嫩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方案
- 2025存量房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肿瘤科诊疗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
- 2025-2026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以资抵账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