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_第1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_第2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 知识训练点 1学习先总后分的叙述方法,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2 背诵全文。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美育训练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学法引导 1 反复诵读。 2 在朗读的同时充分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 3 注重词语积累,体味语言凝炼,传神之美。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梳理层次,体味*生动的描写。 难点:体味语言特色,品味山水景境。 解决办法:通过朗读训练,感知语言特色,理解*总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处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的语言特色怎样? *就是用骈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中心。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骈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 (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nmi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