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绿色标杆企业申请表_第1页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绿色标杆企业申请表_第2页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绿色标杆企业申请表_第3页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绿色标杆企业申请表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绿色标杆企业申请表 文化在中国,似乎已经“筑底反弹”,这让人欣慰。然而,眼下各地若干与“大”相关的口号、指标与项目,热闹得让人有些困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在做文化。此时此刻,不由人不想起那些个在文化这行道跋山涉水几十年、在寂寞中自得其乐的文苑师友们,比如长期主持四川日报副刊的伍松乔先生。他们的坚守与作为,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不无启发。 早些时候,在听闻川报副刊易帅、即伍松乔先生卸任之际,我就有些感慨生出,并也萌生了要写出这份感慨的念头。一家报纸更换它的副刊部主任,既不是一届政府官员的选举,也不属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不过是一项既正常又平常的人事变更。但我却隐隐约约地、也许是多余多虑地觉得,松乔先生的离任,将标志着四川报纸副刊一个时期的结束。我的这个说法已经隐含了一个命名,那就是“报纸副刊的伍松乔时期”或者“伍松乔现象”。我觉得这个命名不过是指陈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因为伍松乔在任时期的川报副刊,应该是我省乃至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标高。全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在其文章中还将松乔先生称为“媒体文化的标杆人物”,认为“松乔在全国副刊界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如此广泛的影响,绝非自我炒作,而是实至名归”,他“是副刊界有名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实践家,而且是思想者”。伍松乔本人多年来对媒体文化、报纸副刊的建设和推动,有国家级的“中国报纸副刊突出贡献者”称号为证;而业界、学界与民间,也以白纸黑字或口口相传的各种事例不断为其坐实这个称号。其实,不妨以简明扼要的“川内第一人”称铭之。关心并熟悉四川省文化事业、报刊状况的同仁,或不以此言为过也。 一个报刊领帅人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像人们十分清楚邹韬奋之于生活周刊, _、 _之于新青年,郭沫若之于创造月刊的意义;以至坊间一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主编的风格即报刊的风格。 并不是所有的主编都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造成相当的影响、达到相当的高度的。一家报纸的副刊部主任,也许仅仅是体制安排、也许是竞争上岗的一个官位或一个职务只要经营好一亩三分地,点麦子,收油菜,安插瓜棚豆架,间种花生黄豆,交差交卷不成问题;而要形成上面所说的“报纸副刊的伍松乔时期”或“伍松乔现象”,那就不完全是一种职务行为了,也并不是一个“副刊部主任”或“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的头衔所能够解释的了。除了本职工作、在自身的专业上取得了很高成就之外,我觉得最根本的一点是,松乔先生保持着一贯的社会关怀,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受到报刊界、文学写作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尊重,其意见和见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声望和成就,不是仅依赖于体制所赋予的官职头衔,而是公众对他文化成就的敬意和人格力量的认同。只有在这个意义下,才会有这个“报纸副刊的伍松乔时期”的命名。 在这里我想稍稍地对多年来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生态说几句话。 文化界、文学界盛行“酷评”,已经有些时日了。且不论“酷评”的功过是非,这里要说的是,这种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的“酷评”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那就是:凡肯定性质的、赞扬性质的都是虚假的,是红包评论,是捧场文字;而只有开骂、涮人、毁坏,才是资格的批评。只要你说的是好话而不是指责或骂人,就可能被预先指认为是利益的驱使,是圈内的互惠。这种奇怪、甚至有几分扭曲的逻辑,压抑了很多正常意见的发表,比如我这一份迟到的发言;导致迟到的原因,在此坦白,其中就有这种被压抑了的因素我怕明明是出于真实的感受,却被人误解为是虚假的吹捧;我怕那就是严肃的话题,却被人认为是轻佻的夸饰。在此我要提出:如果我们目睹坏的丑恶的文化现象而没有指出并批评的话,当然是史化的怯懦,是评论不应该的缺席:但是同样,如果我们眼见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不加以肯定和鼓励,漠然处之,冷淡对待,那同样也是评论的失职,是文化的 _。这里,副刊中的“伍松乔现象”如果不被正视和重视,我以为既是对松乔先生的不公,更是对媒体文化发展的不负责任。在这里我们对自己所看到的优良的义化现象、优秀的文化弄潮者加以协调,让这种珍贵的追求与精神被充分意识到、被阐扬和保存,让松乔先生之后能成长起一大批媒体文化的优秀后继人,这足文化人的职责和良知所在。 以上所说,不外乎就是两句大白话:第句是说松乔先生对媒体的文化建设、对报纸副刊的开拓贡献,足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和现象;第二句是说,如果对此视而不见,那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任。 正是出于这个缘由,下面我想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松乔先生多年来活跃于媒体、文化、文学界,参与了众多社会文化活动,在很多方面很多事情上影响颇大,成就多多,我只挑自己最有感触的两点说说。 第一点是有目共睹但仍然需要我们深度挖掘的,即松乔先生对媒体的文化建设和对副刊事业的丌拓。 对此,我只是一些感性上的认识,副刊界的各位朋友比我了解得更清楚、体会得更深刻。三十年来,松乔先生关于媒体文化、报纸副刊、巴蜀文化的一系列文章的精华,大多集纳在媒体上的文化庄稼这部书里,那份殷殷之心、拳拳之情着实让人感动。他深入研究(副刊到底姓什么);他着眼长远(中国副刊的跨世纪变迁);他及时预警(危机重重的中国报纸副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副刊事业突飞猛进,他喜形于色(副刊正当年);而当世纪之交副刊面临山河易色、园林萎缩、水土流失的困境时,他心急如焚,连连慨叹如何是好,那份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我为副刊鼓与呼”是伍松乔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用他自己“套用”的话说,就是“反复讲,经常讲,要使广大群众都知道”。其实,这用前些年的一句流行语来形容也十分贴切这句话出自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在“5.12”汶川 _中又被喊响,那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不放弃,说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