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_第1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_第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下面是为呢收集的,希望你能喜欢。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大意。“请同学们概括*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_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_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_自然、厌_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_自然,讨厌_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_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_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_,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_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_,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_,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_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_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_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案三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