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分析,患者女性,60岁,因“反复胸闷气促5年,加重1年”,门诊以“肺栓塞三尖瓣反流高血压病心衰”于2011-06-08收入我科。,-,2,5年前劳累后胸闷,气急,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无胸痛、咳嗽、咯血、反酸,无意识丧失,休息可缓解。未予治疗,症状逐渐加重,现稍活动即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并伴有双下肢水肿,可平卧,无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2010年2月因“脑梗塞”入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下壁、前壁导联ST段压低0.1-0.2mv,T波倒置,SQ。心脏超声:右房、右室增大,三尖瓣中度反流,肺动脉高压,RVSP86mmHg,诊断“肺栓塞”,治疗效果不佳后转入我科。既往高血压20年余,最高达180/100mmHg,服用药物不详,血压控制不佳。,病例特点:,-,3,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口唇发绀,双侧肺下叶闻及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连续性吹风样杂音,三四肋间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4,辅助检查:2010-10-29邵逸夫医院:心脏MRI:(1)右室增大明显,右室整体收缩功能明显减低(2)重度肺动脉高压改变,受过灌注现象右室流出道内异常血流信号,考虑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疑(3)左室心肌中段下外侧壁延迟强化灶,考虑陈旧性透壁心梗可能,建议进一步冠脉CT或者造影明确检查冠脉CT:(1)左冠前降支近段钙化斑块,管腔无明显狭窄(2)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增宽。,-,5,肺通气-灌注核素显像:肺灌注显像示右肺上叶尖段、后段、中叶内段、下叶背段放射性稀疏缺损,与肺通气现象不匹配,首先考虑肺栓塞。,-,6,入院心电图:,SQT,1.窦性心率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右室大,-,7,BNP:392心肌酶谱未见异常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未见异常抗“O”、ESR、类风湿因子,补体C3/C4未见异常;入院时:PO247.8mmHgSatO282.7%吸氧后:PO285.9mmHgSatO296.3%,-,8,入院后我院检查结果:腹部超声: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心脏超声:右心增大,二尖瓣少量返流(2ml),三尖瓣大量返流(9ml),肺动脉瓣大量返流(7ml),卵圆孔重新开放(微量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增宽,重度肺动脉高压(80mmHg),胸部正位片:心影增大,肺动脉段突出。,-,9,肺动脉高压诊断明确!,-,10,胸部CTA增强扫描:肺动脉高压改变,右心增大。,未发现有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病因?,-,11,肺动脉高压病因分析1.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发病年龄偏大,病史较短,不支持。2.先天性心脏病:由左向右分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本院心脏超声排除“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冠脉造影排除了“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肺动脉导管未闭”。3.慢阻肺等肺部疾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无长期咳嗽咳痰病史,肺部CT未发现慢阻肺的病理生理改变,连同病毒性肺炎等无临床病史,不支持。,-,12,4.肺间质性病变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塑料工厂工作20年余,入院后肺部CT提示双下肺毛玻璃样病变,不能排除,但患者无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示弥漫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病史,不支持。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性肺动脉高压:病史不支持。6.HIV感染:辅助检查为阴性,不支持。7.门脉高压:腹部超声不支持。,-,13,8.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最终结论):邵逸夫医院的检查(肺通气-灌注核素显像)可靠。,肺部CTA+双下肢超声+腹部血管超声均未发现血栓,肺内的血栓如何而来,-,14,9.结缔组织病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出院后的结果回示),是否抗新心脂抗体阳性也参与形成肺动脉高压形成?其机制?,-,15,肺心病(肺动脉高压)与抗心磷抗体相关性分析,研究对象: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患者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576岁,平均65.6岁,诊断均为临床及实验室所证实;对照组4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560岁,平均45.2岁。,检测方法:应用美国Trinitybiotech公司提供的ACA(1gG、IgA、IgM)检测试剂盒,采用ELISA法检测,按说明书操作。,-,16,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患者组IgG-ACA、IgA-ACA、IgM-ACA阳性率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40GPL、IgM型ACA40MPL,或滴度99%正常人群滴度;(2)检测到IgG或IgM型2-GP1抗体,滴度99%正常人群滴度。,MiyakissLockshinMD.AtsumiT,etalInternationalconsensusstatementonallupdateoftheclassificationcriteriafordefiniteantiphespholipidsyndromeJ.JThrombHaemost,2006,4:295-306,-,21,(四)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基本治疗原则:抑制抗体的产生,清除已存在的血清中抗体,改善凝血功能异常,防止血栓及流产的再发。,-,22,具体治疗:,(1)LockshinMD/Antiphospholipidsyndrome.RuddyS,HarrisED,SledgeCB,eds.Kelley,sTextbookofRheumatologyM.6thed.Beijing:HealthAsiaElssevierScience,2002.,(2)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9):574-57634林其德,肖云山.,-,2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APS诊治指南中推荐:,对急性期血栓(72小时内的静脉血栓,812小时内的动脉血栓),可行取栓术或血管旁路术。有手术禁忌者可溶栓,溶栓后以肝素或华法令抗凝治疗。临床发现溶栓后易发生再栓,故须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直至APL阴转后4个月。慢性期血栓以口服抗凝治疗为主,监测INR(动脉血栓控制在2.53.0,静脉血栓则在2.03.0)。,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9):574-576,-,24,APS中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不作为常规治疗,只有在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不宜使用抗凝药物时才考虑使用,有时甚至需大剂量激素冲击及血浆置换来控制症状,-,25,(四)目前检测和治疗存在的不足与展望,-,26,APS中ACA、抗2-GP1抗体和LAC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29.3%、22.4%和6.3%,且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目前实验室主要检测ACA,但其干扰因素多,实验误差大。在曹文华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在SLE患者中抗2-GP1抗体的特异性及阳性率均高于ACA,从而提示抗2-GP1抗体与APS的相关性可能比ACA更密切。,曹文华.抗2-GP1抗体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5):233-234.,目前监测存在的不足:,-,27,目前治疗难点: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APS以及非血栓表现的APS,如心脏瓣膜病变或神经病变。现认为每天0.20.4g的羟氯喹可减少APL生成,并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