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解读标准幻灯投影版本PPT参考幻灯片_第1页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解读标准幻灯投影版本PPT参考幻灯片_第2页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解读标准幻灯投影版本PPT参考幻灯片_第3页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解读标准幻灯投影版本PPT参考幻灯片_第4页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解读标准幻灯投影版本PPT参考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解读,1,目录ONTENTS,共识背景,C,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联合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ILN,etal.BMCPublicHealth.2013,13:602,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纪立农教授牵头一个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国内606家医院,共238639例T2DM患者,31.78%,我国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只有32%,3,胰岛素促泌剂是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4,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是中国T2DM患者最常用降糖药,103家医院n=9872,jiLN,etal.JDiabetes2015;7(2):166-73.,磺脲类(42.7%)格列奈类(27.5%),处方比例(%),5,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应运而生,进一步指导规范格列喹酮的临床应用通过回顾格列喹酮相关循证依据,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使用人群及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6,目录ONTENTS,共识背景,C,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联合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7,格列喹酮口服吸收迅速,快速达峰,作用时间适中,95%的药物被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23小时达峰值,平均半衰期1.5小时,降糖持续时间5-8小时代谢产物无活性,仅5%经肾脏排泄,格列喹酮:平均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vonNicolaiH,etal.Arzneimittelforschung1997;47(3):247-52.,单剂量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单盲、交叉设计,安慰剂对照,早餐前15分钟口服30mg格列喹酮,8,格列喹酮半衰期最短,且主要经过肝脏排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4):261-265.,a:常规最大有效剂量,9,格列喹酮促进早期时相分泌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张丹丹,陆菊明,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44-47.,10,吡格列酮,格列喹酮,那格列奈,格列吡嗪,瑞格列奈,与1M罗格列酮诱导量相比(%),脂联素,注:aP2,即脂肪酸结合蛋白;GLUT4,即葡萄糖转运子-4。脂联素、aP2和GLUT4为PPAR靶基因。,格列喹酮通过增强PPAR基因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ScarsiM,etal.MolPharmacol2007;71(2):398-406.常宝成.糖尿病天地临床刊2010;4(8):350-351.,11,格列喹酮对胰岛细胞选择性高,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亲和力弱,不影响心肌缺血预适应,LiuSY,TianHM,LiaoDQ,etal.DiabetesResClinPract.2015.109(2):334-9.,胰岛细胞HIT-T15cellKATPchannel,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本脲,12,格列喹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正常组主动脉内膜光滑,内皮细胞完整,糖尿病组主动脉内膜内壁结构不清,内膜不规则增厚,格列喹酮治疗组主动脉内壁光滑,内膜增厚较糖尿病鼠少,TanZ,XuZ,GuiQ,WuW,YangY.ChinMedJ(Engl).2014.127(7):1298-303.,13,目录ONTENTS,共识背景,C,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联合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14,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的建议,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格列喹酮对T2DM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作为T2DM降糖选择的一线用药之一。对于主要以PPG升高为主的,或新发T2DM患者,格列喹酮可作为磺脲类药物的优先选择。,单药治疗建议,15,格列喹酮单药治疗全面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王扬天,等.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1):35-37.,16,格列喹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MalaisseW.DrugsRD.2006.7(6):331-7.,3443例患者中仅有0.73%发生过敏、胃肠道不耐受、恶心、呕吐等症状,仅有0.13%的患者出现轻度低血糖事件,17,Glucovancepackageinsert.Princeton,NJ:Bristol-MyersSquibbCompany,2004.2.UKPDSGroup.Lancet,1998;352:837-853.3.DraegerKE,etal.HormMetabRes,1996;28:419-425.4.McGavinJK,etal.Drugs,2002;1357-1364.5.Metaglippackageinsert.Princeton,NJ:Bristol-MyersSquibbCompany,2002.6.MalaisseWJ,etal.DrugsRD2006;7(6)331-7.,格列喹酮较传统磺脲类药物低血糖发生率低,18,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剂量范围的建议,格列喹酮临床处方剂量范围为15180mg/d,根据长期临床使用经验,在综合考虑患者耐受程度及经济情况等条件的前提下,推荐使用格列喹酮单药治疗90mg/d(30mgTid)能够尽快使血糖达标。若患者控糖效果不理想,可综合考虑患者基本情况增加临床处方剂量,推荐最大剂量180mg/d(60mgTid)。,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剂量范围建议,19,格列喹酮日剂量范围较大,推荐常规治疗剂量为90mg/d,降糖作用安全且呈剂量依赖性7,1.杨兆军,杨文英,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09;1(3):170-173.2.康怡,陆菊明,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95-100.3.王扬天,等.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1):35-37.4.马清智,等.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71-72.5.刘国良,等.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3):58-60.6.梁艳玲,等.药品评价2015;12(11):17-20.7.宋滇平,等.药品评价2012;9(4):28-32.,磺脲类药物的日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6格列喹酮推荐常规治疗剂量为90mg/d,最大剂量为180mg/d.使用剂量较大时也不易发生严重低血糖7,20,格列喹酮常规剂量控制不佳患者,加大剂量可获满意疗效,邓尚平等.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4):212-215.,血糖变化(mmol/L),格列喹酮剂量7578104108100112120180180192204231240,注:第0次检测为开始用大剂量搪适平之时间,每2周检测一次;-7到-1代表使用格列喹酮剂量180mg/d的检查序次,*0以前均值与0以后均值比较,*P0.01,(*P0.01),(mg/d),21,目录ONTENTS,共识背景,C,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联合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22,对于应用基础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格列喹酮可与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通过机制互补增加降糖作用,降低副作用。一般不推荐与餐时胰岛素或其他促泌剂联用。,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共识对格列喹酮联合治疗的建议,联合治疗建议,23,格列喹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14周后,平均HbAlc下降1.7%,HbA1c6.5%及HbA1c7.0%的达标率分别为25.71%及42.86%,均高于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组;格列喹酮组对PPG降低幅度达5mmol/L,是阿卡波糖组的2倍以上。,杨兆军,杨文英,吕肖锋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09.1(3):170-173.,格列喹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24,中效胰岛素可以明显改善空腹血糖,但对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者,联合格列喹酮治疗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问题,中效胰岛素联合口服格列喹酮治疗降糖效果优于预混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者,联合格列喹酮效果优于预混胰岛素,P=0.001,P=0.033,P=0.631,P=0.019,马雅辉,王立,韩青,曹雪霞.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4):373-374.,25,联合用药对PPG及FPG的降幅均大于单用阿卡波糖,同时由于药物剂量减少,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无一例出现低血糖反应。,格列喹酮与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安全有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马清智,李娟,杨如香.格列喹酮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71-72,26,格列喹酮等磺脲类药物与罗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T2DM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可有效降低FPG、PPG及HbA1c(P0.05),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且未监测到低血糖发生。,格列喹酮与噻唑烷二酮类(TZDs)增敏剂联合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罗蓉,等.罗格列酮钠合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05):598-600.,27,目录ONTENTS,共识背景,C,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共识对格列喹酮单药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联合治疗的建议,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28,2015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建议格列喹酮在T2DM合并CKD1-3b期(GFR30ml/min)患者中可用,GFR60ml/min时只有格列喹酮是唯一无需调整剂量的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T2DM合并CKD1-3b期,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29,GFR60ml/min时只有格列喹酮是唯一无需调整剂量的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噁唑烷二酮类,葡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32(6):455-460.,30,2010年美国综合临床肾脏病学推荐格列喹酮在CKD1-5期全程无需调节剂量均可使用。2015年欧洲最佳临床实践(ERBP,EuropeanRenalBestPractice)颁布了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3b期或以上(DMCKD3b-5)患者的诊疗指南建议格列喹酮用于CKD1-5期全程均不需要剂量调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CKD1-5期,共识对格列喹酮应用于特殊人群的建议,31,2015欧洲肾脏最佳临床实践(ERBP)亦推荐: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慢性肾脏病者全程均可使用格列喹酮,且无需调整剂量,Guidelinedevelopmentgroup.NephrolDialTransplant.2015;30Suppl2:ii1-142.,32,格列喹酮是肾脏排泄率最低的口服胰岛素促泌剂,肾脏排泄率:代谢产物仅5%经肾脏排泄,药代动力学不受肾功能影响安全性: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用于伴肾功能损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性:2型糖尿病伴CKD患者,可服用格列喹酮,有效降糖。,33,格列喹酮对老年男性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李春霖,龚燕平,田慧.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3):6-8.,老年男性T2DM早期肾病患者经格列喹酮治疗2个月后血糖各指标显著下降,但不升高肌酐(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34,内皮素(ET)、血栓因子2(TXB2)降低,一氧化氮(NO)浓度、前列腺素F1(PGF1)升高,意味着格列喹酮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肾血管收缩状态,纠正缺血和炎症,增加肾血流量,实现肾功能改善作用。,格列喹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有改善肾功能作用,李耀,等.糖适平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5):314,270.,P0.01,P0.01,P0.05,P0.05,35,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喹酮治疗平均1个月,A组:24小时尿白蛋白30300mg,n=220;B组:24小时尿白蛋白300mg,n=101;C组:肾功能不全,n=88,格列喹酮不增加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肌酐,王扬天,等.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1)35-37.,187.3,36,格列喹酮不影响肾功能不全者的肌酐清除率,2型糖尿病患者n=19格列喹酮90180mg/d治疗16周,刘国良,等.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3)58-60.,肾功能障碍组(CCr60ml/min)n=8,非肾功能障碍组(CCr60ml/min)n=11,37,KeJT,etal.JEndocrinol.2014Jan8;220(2)129-41.,荧光分析显示,格列喹酮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白蛋白细胞吸收。,格列喹酮可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白蛋白吸收,38,正常组:基底膜结构规则清晰,足细胞明显且数量多,糖尿肾病组:足细胞凋亡,数量减少且形态不清晰,基底膜弥散性增厚,糖尿病肾病组较正常组的肾小球发生形态学改变,足细胞减少,基底膜弥散性增厚,足细胞:清晰可见,形态、数量正常,基底膜:形态结构正常,清晰可见,足细胞:数量减少,形态模糊,基底膜:弥散性增厚,形态不清晰,一项动物试验,研究格列喹酮和胰岛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小球的足细胞和基底膜形态学的影响,KeJT,etal.JEndocrinol.2014Jan8;220(2)129-41.,39,足细胞:受损得以修复,基底膜:弥散性增厚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