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异常气压.ppt_第1页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异常气压.ppt_第2页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异常气压.ppt_第3页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异常气压.ppt_第4页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异常气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异常气压,电磁辐射,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辐射传播,它具有波的一切特性。物理参数:波长()、频率(f)、传播速度(c)=c/f,非电离辐射(nonionizingradiation):量子能量12eV,不足以引起机体电离的电磁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及激光等。,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radiation)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也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highfrequencyelectomaganeticfield)微波(microwave),波长范围在1mm-3km。,1、接触机会中高频:300kHz-3MHz频段常用于金属的感应加热,如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工艺等;1MHz-100MHz频段常用于非金属的介质加热,如热合、烘干、干燥。微波:雷达导航、军事、科技、通讯等,使用频率一般在3GHz300GHz;粮食加工、材料干燥、杀虫、理疗、烹饪等,多用2450和915MHz的固定频率。,2、生物学效应致热效应:生物体组织接收一定强度的射频辐射,达到一定的时间,会使照射局部或全身的体温升高,即高频电磁场的热效应。非致热效应:实际工作中并未发现人体处于射频辐射场中有体温升高的现象,也未测出人体局部温度的上升,可工人却有一系列主观诉述,有时也能见到客观体征,这种不足以引起人体产热而产生的健康影响,称为。,3、对健康的影响神经系统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全身无力、易疲劳,头晕、头痛、胸闷、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心血管系统副交感占优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率不齐)眼睛1000-3000MHz的微波可引起晶体浑浊与老化,甚至发展成为白内障,4、防护措施原则:“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的个人防护”高频电磁场的防护我国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规定,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8小时/天接触的容许限值,连续波为0.05mW/cm2,脉冲波为0.025mW/cm2微波防护我国微波辐射卫生标准规定,作业场所微波容许限值:连续波50Wh/cm2(8小时/天),日接触总剂量为400W/cm2;脉冲波25Wh/cm2(8小时/天),日接触总剂量为200W/cm2,二、红外辐射(infraredradiation)红外线或热射线波长760-1400nm1400nm-3m3m1mm短波红外线中波红外线长波红外线可被组织吸能被角膜和能被皮肤吸收收引起灼伤皮肤吸收只产生热的感觉,1、接触机会太阳辐射、熔融状态的金属、烘烤,职业损伤多发生使用弧光灯、电焊、氧乙炔焊的电工。2、生物效应皮肤:红斑效应,色素沉着,急性灼伤眼睛: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角膜、虹膜的热损伤,晶体浑浊,白内障(诱发波段:0.8-1.2m和1.4-1.6m)北宋孙平仲所著谈苑记载“卖饼家窥炉,目皆早昏”,三、紫外辐射(ultravioletradiation,UV)波长范围在100-400nm的电磁辐射。100-290nm290-320nm320-400nm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灭菌波段红斑区,具有光毒性,有明显致角膜、结膜炎效应,和光敏性效应,1、接触机会太阳辐射,温度高于1200的物体,紫外灯消毒2、对机体的影响1)皮肤:皮炎、红斑、水疱、水肿、色素沉着甚至皮肤癌。2)眼睛:“电光性眼炎”:波长250-320nm的紫外线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雪盲症”: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会受到大量反射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损伤。,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指的是量子能量12eV,能使得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如X射线、射线、宇宙射线等。,电离辐射的来源天然辐射照射、人工环境照射、医学辐射照射、职业辐射照射、事故性辐射照射,电离辐射的计量单位目前国际通用计量单位有:戈(Gray,简称Gy)、希沃特(Sievert,符号为Sv)、贝可(Becquerel,符号为Bq)。,戈(Gy)表示吸收剂量,即电离辐射沉积在受照组织内的能量,1戈瑞为1J/kg。每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从电离辐射所接受的平均能量。戈瑞可表示任何物质的吸收剂量,也不限定于特定的辐射,照射可以是单次或多次,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希沃特(Sv)指为了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将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乘以若干修正系数,即剂量当量(H)来反映辐射对机体的危害程度。1Sv=1J/kg。通常用于辐射防护和辐射危险度估计等。贝克勒尔(贝可,Bq)表示放射性活度的国际通用单位,1Bq=1次衰变/秒。过去使用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居里(Ci),1Ci=3.71010Bq。,辐射的作用方式1.电离辐射以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2.外照射的特点是只要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作用即停止。内照射的作用直至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或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蜕变,才可忽略不计。,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影响因素1辐射有关因素(1)辐射的物理特性:辐射的电离能力和穿透力,是影响损伤的重要因素。电离能力:粒子粒子X射线射线穿透力:粒子粒子50Gy):受照后病人短时出现精神萎靡,很快转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2.亚急性放射病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计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变:造血功能障碍病理变化: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障碍;骨髓细胞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3慢性放射病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收到超当量剂量限值0.05Sv的外照射,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多发生于防护条件差的外照射工作场所,或不重视核素操作卫生防护的人员。,临床表现:早期: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早期可无明显体征;后期:可见腱反射、腹壁反射减退等神经反射异常。妇女可表现有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外周血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降低至4000mm3以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增加。骨髓早期变化不明显,稍晚呈粒细胞增生低下和成熟不良状态,晚期为各系血细胞再生低下。,4内照射放射病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多见为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造成的。5放射性复合伤指在战时核武器爆炸及平时核事故发生时,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烧伤、冲击伤等的一类复合伤。,诊断和处理急性放射病有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可予以诊断。视损伤程度,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消毒隔离、周密护理、预防感染和出血,以及全身支持性治疗。,慢性放射病必须查明射线接触史和个人受照水平,在全面分析体检结果基础上,排除其他疾患,根据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原则(GB8281-87),由放射病鉴定小组作出诊断。治疗原则是脱离放射性工作岗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每2年定期随访。,内照射放射病,也有急慢性两种类型,处理原则基本相似。先进行核素的阻抑吸收处理,然后给予促排药物,并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及改善全身状况。,1、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实现最优化;遵守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放射防护的要点:,正当化原则,只有在某种辐射实践给受照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利益足以超过该辐射实践引起的辐射危害时,才能实施这种实践,称为辐射实践正当化。由于任何包含着辐射照射的实践,对人体和环境均可能造成危害,因而进行任何含有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都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最优化原则,应该为辐射源和射线装置提供最有效的防护与安全措施,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辐射危害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上。称为辐射防护最优化。辐射防护最优化是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也是防护工作中应重点考虑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其含义是指所有的辐射照射,在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对放射性工作人员剂量的限值: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限值不应超过50mSv;工作50年的累积剂量最多不超过2.5Sv,放射性标志,异常气压,(一)高气压1接触机会(1)潜水作业水下作业如海水养殖、打捞、施工等,作业人员在水下承受的压力等于大气压与附加压之和。潜水员每下沉10.3m,增加101.33kPa(1个大气压),称为附加压。,(2)潜函作业在水下或隧道工程中,采用潜函(沉箱)将施工人员沉到水下作业,为防止潜函外的水进入箱内,需通入大于等于水下压力的高压气体。,(3)其他高压氧舱、加压舱和高压科学研究舱等工作。高空飞行的机舱密封不良等也可造成舱内气压降低过快。,2减压病(1)定义减压病为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法定职业病,高压,梯段逐渐减压,气体逐步挥发,随呼出气排出,体内气体(N2、O2)溶解量随气压而(脂:血=4:1),减压过快,大量气泡形成,空气栓塞,减压病,(2)机制,因组织、血管缺氧损伤继之细胞释放k+、肽、组织胺和蛋白水解酶等,后者又可刺激产生组织胺和5-羟色胺,此类物质可作用于微循环系统,最终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血管阻塞,进一步减低组织中氮的排出。,(3)临床表现急性减压病多在数小时内发病。一般减压越快,症状出现越早,病情也越重。皮肤皮肤奇痒是减压病出现较早较多的症状,并伴有灼热、蚁行感、出汗。重者出现皮下气肿和大理石斑纹。,肌肉、关节、骨骼系统气泡形成于肌肉、关节、骨膜处,则可引起疼痛。约90%的减压病人可出现关节痛,轻者酸痛,重者可跳动性、针刺或撕裂样剧痛,使患者关节运动受限,呈半屈曲状态,即“屈肢症”。,神经系统大多发生在供血差的脊髓,出现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若累及脑,可头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偏瘫。眼球震颤、复视、失明、听力减退、耳内晕眩等。,呼吸循环系统当有大量气栓时,可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系统受累,表现为脉细、血压下降、心前区紧压感、皮肤粘膜发绀、四肢发凉,局部浮肿,还可出现剧咳、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肺梗塞症状。,诊断急性减压病急性减压病分级,轻中重皮肤症状+肌肉关节症状-+其他系统症状-+,慢性减压病,急性减压病发生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获得治疗;或虽经治疗,但不够彻底,未能治愈,症状一直未消去,甚至可迁延数月、数年之久。由于是气泡长期存留在组织中,病程经过慢长。,主要表现:减压性骨坏死,治疗唯一根治手段是及时加压治疗以消除气泡。1.高压治疗(迅速加压,缓慢减压)高压停留30-60分钟(最长120分钟)低压停留4-48小时,缓慢减压2.供氧、补液、药物。预防1.高压作业后安全减压2.就业前体检,(二)低气压,1.低气压下进行的作业:高空、高山与高原均属低气压环境。高山与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点,海拔愈高,氧分压愈低。,当海拔达3000m时,气压70.66kPa,氧分压为14.67kPa;而海拔8000m时,气压35.99kPa,氧分压仅为7.47kPa,此时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仅及前者的一半。,2.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保持正常活动和生产作业,在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13个月,逐渐过渡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acclimatization)。人对缺氧的适应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人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3000-5330m时部分人需较长时间适应;5330m为人适应的临界高度。,开始接触高海拔时,心率,血压,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水平;时间稍长,心率则降至海平面时的水平,且最大心率明显低于海平面时的水平,这是由于副交感活性随适应缺氧而的缘故。血液方面,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随海拔而的趋势;红细胞压积、血液比重和血液粘滞性也初登高山者,可致腹内气体膨胀,胃肠蠕动受限,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胆汁均。常见腹胀、腹泻、上腹疼痛等症状。过度呼吸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机体适应高海拔缺氧后:血液由于血红蛋白携带较多的氧;毛细血管更丰富和肌红蛋白使组织容易获得氧;氧化代谢酶如柠檬酸合成酶、羟酰辅酶A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等的活力等适应代谢变化;身体活动和工作的效率提高。,3、高山病法定职业病又称高原病或高原适应不全症。临床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急性高山病高海拔肺水肿高海拔脑水肿,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症高原低血压症,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山病: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在3050m时,以头痛为主,约占30。登山后24小时内发生,46天症状基本消失。(2)高原肺水肿:多发生在海拔4000m以上处,但也有在海拔2500m发病者。常在登山后2460小时内发病,多为未经习服的登山者。(3)高原脑水肿:发病急,一般在4000m以上,多为未经习服的初登山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慢性高原病主要见于较长期生活于高原的人。慢性高原反应:常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有时出现心律失常或短暂昏厥。高原心脏病:以儿童为多见。肺动脉高压,可致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心悸、咳嗽、发绀、浮肿等。,(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处。红细胞、血红蛋白随海拔增高而递增,伴有发绀、头痛、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4)高原高血压症:一般移居高原一年内为适应不稳定期,血压波动明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