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ppt课件_第1页
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ppt课件_第2页
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ppt课件_第3页
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ppt课件_第4页
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G概念、关键技术与应用,2019年5月,5G概念,5G关键技术,5G进展与应用,1.1什么是5G,2G,3GIMT-2000,4GIMT-Advanced,5GIMT-2020,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3,1.2先定一个小目标,5G与4G关键能力对比,5G:100Mbps4G:10Mbps,5G:20Gbps4G:1Gbps,峰值速率,体验速率,连接密度,时延,5G:1ms4G:10ms,5G:106/km24G:105/km2,频谱效率,网络能效,移动性,区域容量,5G相对4G提升3倍,5G相对4G提升100倍,5G:500km/h4G:350km/h,5G:10Mbps/m24G:0.1Mbps/m2,4,5G三大类应用场景:eMBB、uRLLC、mMTC,1.35G能做什么-1,5,1.35G能做什么-2,6,5G概念,5G关键技术,5G进展与应用,2.1独立(SA)和非独立组网(NSA)-1,8,2.1独立(SA)和非独立组网(NSA)-2,SA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5G新特性5G网络初期以eMBB热点区域覆盖为主,离开5G区域,通过核心网实现与4G的互操作。对于eMBB业务,终端本身有缓存机制,业务体验不受影响,SA和NSA都可以实现4G/5G协同,只是NSA与SA标准完成时间有先后SA是目标网络方案,可避免NSA的网络频繁改造和终端复杂的问题,基于4G核心网的NSA仍需向SA演进,网络需要频繁改动基于5G核心网的NSA需4G基站升级到eLTE,改造量大,异厂家基站间难实现4G/5G双连接,NSA方案下3.5GHz频段组合在终端侧存在较严重干扰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将导致终端成本较高SA终端由于不涉及双连接等技术,终端相对简单,成本低,SA的终端成本低,SA的业务能力更强,SA对现网改造量小,SA是网络演进目标方案,9,2.2空口技术-概览,大规模天线,大带宽百兆级基础带宽主流的3.5GHz频段单载波最高采用100M带宽,灵活可配的空口帧结构满足单向eMBB4ms,URLLC0.5ms时延30kHz子载波间隔成为国内eMBB空口配置首选上下行时隙配比待定,1ms时隙,15kHz30kHz60kHz符号级调度快速反馈,0.5ms时隙,0.25ms时隙,平均频谱效率提升3倍的主要手段64T64R成为业界宏站主流标准最高支持12流,业界基于产品实现可支持更高流数,理论峰值频谱效率随流数线性增长,mini-slot,精简PCFICH和PHICH信道,引入BWP(BandwidthPart),增强对终端支持,同步信号PSS、SSS与广播信道PBCH组成一个SSB(SS/PBCHblock)捆绑传输,支持长和短两种前导序列,一共13种前导格式,舍弃LTE空口小区级的参考信号CRS,2.5ms双周期、2.5ms单周期、2ms单周期三种帧结构,10,2.2空口技术-协议,用户面,控制面,5G控制面在RRC层新增RRC_INACTIVE态,能够降低时延并利于节电,5G用户面协议栈设计基于LTE进行了修改新增SDAP层,用来实现QoSflow和数据无线承载DRB之间的映射以及完成对上下行数据包的标记QFI在PDCP层,引入duplication在RLC层,取消了LTE中RLC层的级联和按序传输功能,11,1.3MassiveMIMO波束介绍MassiveMIMO作为5G的主要特性之一,实现波束赋形,形成极精确的用户级超窄波束,并随用户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将能量定向投放到用户位置,相对传统宽波束天线可提升信号覆盖,同时降低小区间用户干扰。MassiveMIMO天线波束分为静态波束和动态波束,小区级数据采用小区级静态波束,采用时分扫描的方式;用户数据采用用户级动态波束,根据用户的信道环境实时赋形。5G静态广播波束采用窄波束轮询扫描覆盖整个小区的机制,选择合适的时频资源发送窄波束,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配置不同的广播波束,以匹配多种多样的覆盖场景,这里就涉及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规划合适波束的问题;业务波束采用动态波束赋形不支持波束定制。,2.3空口技术-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12,2.3MassiveMIMO波束赋形,机械下倾:由机械调整决定的下倾角,同时对公共波束和业务波束进行调整,5G机械臂支持的机械下倾角调整范围为:-2020。预置电下倾:考虑典型的应用场景,为支持更大的有效范围范围,5GAAU单元阵子会预置一定度数的下倾,5G单TRX预置下倾角为6。对于广播波束,预置下倾仅影响可调电下倾角调整范围和最大增益指向,不影响实际控制信道倾角度数;对于业务波束,影响业务包络最大增益指向。可调电下倾:5GAAU可调电下倾角功能仅支持广播波束下倾角的调整,不支持业务信道动态波束下倾角的调整。通过参数配置调整控制信道波束下倾角度,支持以1为粒度,整体调整控制信道波束下倾角。,13,2.3MassiveMIMO增益对比,14,2.3MassiveMIMO终端,当前各厂商测试终端普遍采用非商用终端(类似基站平台)形式,操作方便,体积大、功耗高,性能与商用终端存在差异,A厂商终端,B厂商终端,C厂商终端,D厂商终端,15,2.3MassiveMIMO制式选择,部署建议:中国电信将优先6GHz以下的大规模天线基站部署6GHz以下:国内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具备商用产品研发能力6GHz以上:商用设备的研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测试论证天线设备的选择目前产品主要有64通道及16通道两种形态在高楼较多、站间距较小、用户数量较密集的密集城区场景,对用户容量及垂直维度波束赋形精度方面的要求较高,应采用高通道数的天线设备(如厂家主流的64T64R的天线设备)在低矮建筑为主、站间距较大、用户数量较小的郊区或农村场景,对用户容量及垂直维度波束赋形精度方面的要求较低,可以采用低通道数的天线设备,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和能耗(如厂家主流的16T16R的天线设备)在中低建筑为主、用户密度一般的一般城区场景,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成本情况选用适当的天线设备基站的下倾角设置可设置初始机械下倾角,后期不建议调整机械下倾角可设置预置电下倾角对于64TRx192AE的天线设备,其数字波束赋形可以代替电调能力其余的天线设备,还有待验证,16,2.4CU/DU技术,17,2.4CU/DU架构-1,CU/DU分离优势不明显,且会带来运维复杂化、传输资源需求增加、CU集中需要考虑部署位置与时延要求折衷等挑战,建议现阶段CD/DU合设。,18,CU/DU分离部署,CU/DU合设部署,DU难以虚拟化,CU虚拟化目前存在成本高代价大的挑战,适用于mMTC小数据包业务,但目前标准化工作尚未启动,发展趋势不明确,节省网元,减少规划与运维复杂度,降低部署成本,无需中传,减少时延,1,2,3,1,2,3,避免NSA组网双链接下路由迂回,而SA组网无路由迂回问题,缩短建设周期,4,4,注:无线网络切片功能与CU/DU是否分离无关,MEC部署的关键是UPF的下沉,与CU/DU是否分离无关,2.4CU/DU架构-2,19,2.55G网络切片-1,20,2.55G网络切片-2,21,网络切片是端到端的逻辑子网,涉及核心网络(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无线接入网、IP承载网和传送网,需要多领域的协同配合部署在统一的底层物理设施:不同切片承载不同网络服务,底层资源共享不同网络切片可以进行功能定制:不同切片承载的网络服务对网络功能的要求不同,切片之间的逻辑隔离可以方便实现网络功能定制为不同的垂直行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不同企业提供差异化SLA,例如不同的QoS级别,不同的安全级别等等,2.55G网络切片-3,22,2.6开放、云化、柔性的核心网,23,网络功能云化:云原生、虚机/容器化基础设施云化:统一、层次化基础设施资源池,个性化定制网络:面向业务,快速按需部署安全隔离:不同行业应用/客户的业务与数据安全隔离,用户面按需下沉:按场景部署,满足5G业务多样化需求能力增强:提升用户体验,减轻传输压力,网络功能设计模块化:服务重用、网络可灵活扩展接口服务化和IT化:易于与IT网络互通融合,2.6核心网架构图-1,24,2.6核心网架构图-2,25,2.75GNR覆盖能力特点,26,3.5GNR较LTE上行传播损耗更大,到达基站接收端的可用功率更低,深度覆盖情况下上行功率只能支持较少RB,造成NR高带宽、高阶调制、多流等优势无法生效且由于NR采用TDD方式,相对FDD系统,上行覆盖能力存在明显劣势总体结果:3.5GNR相对1.8GLTE,在深度覆盖区域上行覆盖存在差距,基本结论下行:依靠NR高带宽、波束赋形能力,3.5GNR下行速率明显高于1.8GLTE上行:室外及室内近点,NRUL速率优势明显,中远点4/5GUL流量差距缩小;在室内深度覆盖情况下,5G上行业务信道比4G差,2.8现场测试小结,室外传播损耗3.5G频段相对1.8G频段高9dB,穿透损耗高5dB;根据传播模型校正结合原型机测试结果,如果考虑25dB室内穿透,上行1Mbps边缘速率要求站间距在200米左右,对5G网络建设挑战极大。2T4R终端(TUE)的下行峰值速率可以达到1Gbps,上行峰值速率可以达到150Mbps用户面时延与帧结构关系密切标准NR空口环回时延能够达到约6ms,满足3GPP8ms要求部分厂商当前不支持标准NR空口,后续提供标准设备后继续验证LTE/NR同站点建设覆盖对比测试室外以及室内浅层覆盖区,NR较LTE具有更高上行速率,某些建筑的部分深层覆盖区,LTE较NR具有更高上行速率在LTERSRP天翼云),智慧医疗,智慧警务,5G高清执法环境实时上传(车载5G终端),5G空地一体智能人脸、车牌云识别(警务云),5G移动远程医疗(B超、内窥镜),5G救护车移动会诊(现场高清回传),智能电网,智能电网5G切片(端到端),5G配电自动化(低时延),36,3.65G应用-雄安,37,360VR全景直播沉浸式体验,5G车联网精准实时的远程驾控,异地远程视频会议实时高清的会议体验,雄安和苏州两地分别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高清视频画面,通过5G无线网络回传到视频服务器,再通过5G无线网络将高清视频传递到对端。,16路高清视频直播,16路高清视频直播在客户端和监控端自由移动的同时,仍能提供高度清晰的画面,5G智慧治水,地表水质的实时监测、对城市雨量、河道流量的可视化监测;对城市水质、水位实时GIS的可视化检测;对水污染、防洪应急的预警等功能。,5G无人千寻,人脸识别、布控告警、人群检测、车辆检测和道路检测等功能,将为实现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保障。,谢谢,eMTC概念、主要技术与应用,2018年11月,eMTC概念,eMTC主要技术,eMTC终端和前景,1.1eMTC定义,LTE-M,即LTE-Machine-to-Machine,是基于LTE演进的物联网技术,在R12中叫Low-CostMTC,在R13中被称为LTEenhancedMTC,即eMTC,旨在基于现有的LTE载波满足物联网设备需求。eMTC基于蜂窝网络进行部署,支持上下行最大1Mbps的峰值速率,属于物联网中速率,其用户设备通过支持1.4MHz的射频和基带带宽,可以接入现有的LTE网络。新版本的eMTC进一步优化了系统的成本、增强了续航能力、扩大了覆盖范围。eMTC的最关键能力在于支持移动性并可以定位,成本只有Cat1芯片的25%,相比于GPRS速率要高四倍。,41,1.2主要IoT技术,42,1.3eMTC定位,43,eMTC概念,eMTC主要技术,eMTC终端和前景,2.1eMTC之低成本,45,2.2eMTC之强覆盖,46,2.3eMTC之低功耗,为了更好的达到节电目标,eMTC引入了PSM(PowerSaveMode)和eDRX(ExtendedDiscontinuousReception)两类增强型功率模式;其中PSM更高效的管理mo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