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小议_第1页
中国茶文化小议_第2页
中国茶文化小议_第3页
中国茶文化小议_第4页
中国茶文化小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文,化,中国历史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丁晓霞,浅谈中国茶文化,第一部分茶之识,第二部分茶之道,第三部分茶之教,提纲,第四部分武夷岩,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识,之,第一部分,俗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每个中国家庭、每个中国人,可谓缘分不浅。古人早就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本经逢原书中载:“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治时疫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过冬腊,故以命名。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江苏六合山)者曰苦丁,专于治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茶、咖啡、可可为世界的三大饮料,法国人认为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日本,茶不仅视为是“万病之药”,还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文化之兴盛,当以唐、宋两朝为最。唐朝的陆羽著茶经一书,详细记载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过程,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和茶知识的普及推广。陆羽亦获得“茶圣”“茶神”之美誉。,茶圣陆羽,完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生于湖北,死于浙江湖州。湖北天门人。曾过长江,到湖州,与诗人僧皎然结为忘年交,后隐居苕溪之浜,闭门著书。嗜茶,对茶道研究尤深。撰有茶经、顾渚山记、吴兴图经等书。茶经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就;十图。,唐代的另一位茶痴是卢仝,卢仝的七碗茶文,对后世影响颇大。文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茶诗,卢仝著有玉川子诗集,玉川子是卢仝的别号,时文坛领袖韩愈对卢仝的文采赞赏有加。苏东坡诗:“何需魏帝一丸药,且进卢仝七碗茶。”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民国初年曾改为茶社,其楹联“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与陆羽并列,足显卢仝对后世的影响。,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社,饮茶、品茶之风到了宋代,则演变为“斗茶”。斗茶是以茶的品种、质地、煮茶的方法、茶的色味进行评比、比赛。这是一项大型社会活动,且胜负颇为人们关注。范仲淹诗“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胜者高高在上,输则如战场降敌,如此重要,人们自然是十分关切。范仲淹另有斗茶歌,从中可看出斗茶风气之盛。节录于下:,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不敢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斗茶歌范仲淹,诗中的“石上英”指好茶。“蓂”是传说中象征祥瑞的草。“茹芝”是服灵芝。“一啜”一点点茶。“泠然”是轻妙的样子。“斗草”是斗茶。,文中有两点须注意:一是人们重视茶,茶身价倍增,使得“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斗茶风之盛可见一斑;二是“赢得珠玑满斗归”,斗茶已不是荣誉之争,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是唐宋时期的一道独特风景,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觉农(1897-1989)-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同时又是一位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著作甚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茶的传播茶区分布,茶树原产地,茶字:诧、荼、苦荼、茗等。茶树:多年生常绿植物。山茶科(种子门、双子叶纲、山茶属)。树型:灌木、半乔木、乔木。目前发现最高野生茶树32.1米,胸径1.03米。(云南,树龄1700余年)。,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茶叶原产地-中国西南,发现利用5000余年,并人工栽培。饮茶功能: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饥、疗疮治瘘、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茶的作用:药理作用、营养价值和综合利用。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目前有58个国家产茶,我国茶叶出口100多个国家。,饮茶习俗的起源,1、祭品神农-春秋前2、菜食春秋后-西汉初3、药用西汉初-西汉中4、高饮西汉后-三国5、普饮西晋-隋,茶文化的形成,饮茶习俗在中国被主流文化认同、接受是在魏晋南北朝,饮茶的精神寄托已完备,证明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饮茶方法的确立制茶与饮茶的分布茶会的形成茶的精神,茶文化的鼎盛期,茶文化发展到唐宋达到鼎盛期兴盛于全社会的饮茶制茶与饮茶茶与社会经济传统茶学的形成与发展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茶肆与世俗的茶,茶的传播,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唐朝文成公主传播到西藏,唐代传入日本1662年传播到英国,茶区分布,十大名茶,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产生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县。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诗与茶,七字诗茶(唐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伟人、名史与茶,毛泽东吃茶周恩来与六安瓜片孙中山茶宴波士顿事件茶马交易鸦片战争,毛泽东的一大嗜好吃茶叶,毛主席在早年就有吃茶叶的嗜好,在他的家乡湖南韶山,世代养成了用吃饭碗喝茶的习惯,韶山冲的农民喝完了茶,习惯把茶叶也吃掉,现在的乡亲们仍然保持了喝茶吃茶叶的习惯。毛泽东爱好喝茶,就像他爱好抽烟和吃辣椒、吃红烧肉一样。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茶,最喜欢喝的就是龙井茶。毛泽东在批阅文件和办公时,卫士们每隔一个小时都要给他泡茶和往茶杯里续水,几个卫士都亲眼看到过毛主席吃泡过茶水的废茶叶。,“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北美独立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亦称波士顿茶会事件、波士顿茶党事件。是1773年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湾省首府波士顿发生的一场政治抵抗运动,由殖民地的民间反抗组织“自由之子”领导并行动,反对英国政府在殖民地征税并借此控制殖民地政府,以及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法案垄断北美的茶叶进口贸易。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事件。,我国西北地区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茶与粮是同等必需,有一日无茶则泻,三日无茶则病之说。古时战争,主力为骑兵,马是战场上决取胜负的重要条件。于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换多数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蒙古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到雍正帝胤祯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止。茶马交易实施将近700年。,茶马交易,如果从世界贸易史上看,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其实是茶叶。这场战争应叫“中英茶叶战争”。这场战争始于1784年,结束于1876年,前后延续了92年。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不过是这场经济战的短暂军事形态罢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追根朔源,是为了获得茶叶。茶叶最后落地生根,身价百倍之地,是在英国。整个英国不论贵贱男女,都嗜茶如命,无茶不欢。经过92年的努力,经过通商、战争与自己生产三个步骤后,英国政府最终把茶叶这个稀缺物品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这场“茶叶战争”,实为英国这个19世纪的超级大国试图控制大宗稀缺商品而发动的长期经济战。,鸦片战争,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之,第二部分,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中国人都爱喝茶,为什么,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茶道六君子”,茶道六君子(茶道六用)包括:1、茶道瓶或收纳筒;2、茶则(茶勺)3、茶匙(茶刮)4、茶夹(茶镊)5、茶漏6、茶针(茶通),1.茶道瓶:也就是这个装工具的筒子;,2.茶则(茶勺):类似一个长勺子,用来盛茶叶;,3.茶匙(茶刮):一个大弯耳勺,协助茶则将茶叶拨至壶中;,4.茶夹(茶镊):用来夹闻香杯和品茗杯;,5.茶漏:放置壶口防止茶叶外溢,形状也是有很多种;,6.茶针(茶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教,之,第三部分,儒、道、佛与茶文化,有人把茶字形容为“人在草木中”,茶生于天地草木之间,承天地之精华,正是中国人发现并利用了茶,并结合自己的审美价值,赋予它天地人三才之道。中国古代思想家有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天地间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并把这种规律称为“道”,道是一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道构成了世界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道衍化出来的。,喝茶有道,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渗透,而茶这种植物,生于名山秀水之间,得天地之精华,便可成为沟通人与天地宇宙间的媒介,所以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渗透,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确立,此后的历朝历代,虽有道家、佛学各流派的碰撞,但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还是以儒为主,道、佛为补的。这是因为孔孟创立儒家思想入世为指导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张力。,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对于儒家来说也是一剂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良方,因为茶本清洁之物,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中庸之道,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中庸和仁礼,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儒家认为茶有德,唐代的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陆羽称茶为“南方之嘉木”、“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唐韦应物称茶为“性洁不可污”,宋徽宗称饮茶可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现代的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也把茶德归纳为廉、美、和、静,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寄托思想人格精神。,儒家思想溶入茶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茶礼的形成。中国向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儒家通过礼制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茶使人清醒,所以茶文化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祭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朝廷会试皆有茶礼。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以茶代酒”和“客来敬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礼”的精神,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所记载的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今南朝鲜,至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茶礼表达了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现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讲究茶礼,只不过把议程简约化、活泼化了,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道家,与茶,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受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响,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人既不是上天的奴隶,应自己主宰命运,同时也不可以不顾自然规律,而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思想,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道家通过茶这种神奇的绿色植物唤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也不排除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自己的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会逐渐加深,这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开始占上风,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特别是在晚明的文人画中,有许多是描绘文人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面。如唐寅品茶图,画面青山高耸,古木杈丫,山中有一茅舍,一士子品茗读书,并题诗曰:“买得青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联自嘉”,唐寅品茶图,陆龟蒙是唐代文学家,以嗜茶闻名,他留下了不少茶诗,其中有很多是描写户外煮茶的,如“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最有名还要数苏东坡的汲江煎茶一诗: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东坡汲江煎茶,以上有关茶的诗文中,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天地人思想,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领略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哲学基础,是茶人人生观的反映,是中国茶道的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万物有灵观和万物同情观。,天人合一物我玄会,道家对养性与养气很重视,把它们看得比养身还重要,认为只有养性为本,养身为辅,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由于茶的自然功效很多,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道家认为茶乃草中英,食之可以祛疾养生;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禅修静修身心合一的心灵疗养妙法,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曾写过一部遵生八笺,书中专门提到品茶对养生的作用。明代顾元庆茶谱也曾引用梦余录记载一则小故事,说是在大中三年,东京(即今洛阳)有一位一百三十岁的僧人,看上去体健气壮,宣宗就问僧人长寿的秘方,僧人回答说是由于长期喝茶的缘故,看来以茶养生的功效着实不小。,顾元庆茶谱,道家的养生观对日本早期的茶文化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左右,日本建仁寺开祖荣西来中国求法,回国时带回茶籽、茶具及饮茶的文化,还写了口契茶养生记一书,书中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同样也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的关系。,道家养生观对日本早期茶文化的影响,禅宗,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与,茶,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当时在西南的四川一带已有饮茶的记载,传说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还是四川雅安甘露寺祖师吴理真。到了两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也是茶文化的萌发期,茶已在许多士大夫特别是南渡的士大夫之间流行,并且有以茶养廉,以茶祭祀的习俗。,茶文化的萌发期,茶也在这时开始进入佛教僧侣的圈子,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侣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宋录记载:“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与茶结缘。,佛教与茶结缘,到了唐代,随着茶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到来,佛教与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并且在唐代茶文化传播及发展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是佛教禅宗大力发展的时期,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佛教与茶结缘,禅宗主张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种方法其实是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禅宗也主张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同时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此禅宗主张圆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协调,所以在唐代得到很大的发展。,禅宗之圆通思想,到了宋代,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甚至成为佛教和佛学的同义语,禅宗也成了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些失意落泊文人的精神避难所。茶与禅的结合,要从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说起。,佛教与茶结缘,日本佛教史上有一则关于达摩的传说故事来说明茶与禅的故事:相传达摩祖师面壁坐禅九年期间,有一天终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自已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不久地上就长出一株绿叶植物。其弟子就用绿叶煮了盛汤给达摩喝,达摩祖师喝过后,顿觉神清气爽,打坐时再也不打瞌睡了,从此以后,达摩坐禅时都喝以这种叶子煮的开水。,达摩与茶的传说,嵩山西麓五乳峰达摩洞,虽然这则故事是传说,但从另一侧面充分表明禅与茶的密切关系。禅宗修行的内容,分戒、定、慧三种。禅宗的戒律是很严格的,要求佛教僧侣戒酒、戒欲、戒荤,而且有过午不食的规定,通过这些戒律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所谓定与慧,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加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的僧侣非常有帮助,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可能是茶的破睡功能。,禅宗与戒、定、慧,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带甜味,而且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的神奇功能,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发现了茶与禅的内在本质上的契合点,然后加以发挥提炼,最后终于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自佛教与茶结缘后,佛教寺院开始自己种植茶树。佛教寺院一般都建在名山大川之中,这些地理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和发育,所以在中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自古名寺出名茶,蒙顶茶是汉族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其外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相传西汉时,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成为贡品,作为土特产入贡皇室。,蒙顶山智矩寺,蒙顶茶,“仙茶”蒙顶茶,北宋有种名茶叫水月茶,产自江苏洞庭山,是当地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据说就是“碧螺春茶”的前身;“武夷岩茶”,是福建武夷山一寺院僧侣最早采制的,当地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寿星眉,莲子心,凤尾龙须,自古名寺出名茶,大方茶是明代的名茶之一,其名得自皖南歙县一寺院叫大方的僧侣,传说他炒制的茶叶不仅外观漂亮,内质也十分到位,曾得到皇帝的赞许。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的惠明茶,产在浙江云和县惠明寺,其色泽绿润,具有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在当时曾名声大振。此外与寺院有关的名茶还有很多,如湖北的玉泉山仙人掌茶,因一代诗仙李白吟咏而出名,产于普陀山的“佛茶”、产于庐山的“云雾茶”、产于扬州的“蜀冈茶”、产于杭州天目的“天目山茶”、产于安徽齐云山水井庵的“六安瓜片”、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产于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产于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产于福州方山寺的“方山露芽”、产于洪州的“西山白露”、产于普陀的白岩茶、产于峨嵋的峨蕊茶、产于建安能仁寺的石岩白茶等等。,自古名寺出名茶,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的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佛殿、法堂的钟、鼓,一般都设在南面,左钟右鼓,若是设有两鼓,就将两鼓分设在北面的墙角: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时用的,宋诗钞中有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来贡奉佛祖、用来助禅,用来敬施主,最后是自用。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用茶的规格也不同,他们一般用上等茶来供佛,用中等茶来招待客人,用下等茶来招待自己。“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正如禅林象器笺中所记载的“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平时住持请全寺僧侣吃茶叫“普茶”等等。,寺院茶,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宗派密宗,也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密教在唐代“开元盛世”时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印度僧人开元三大士,据佛教专家考证法门寺地宫供奉的是密宗的曼陀罗,西安是唐代密宗的发源地,据日本文献记载,日僧最澄及永忠和尚都曾到过西安学习密宗佛理,回国时不仅带回了密宗的经典作品,还把唐代饮茶的习俗及茶在密宗法事的运用也带回日本。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嵯峨天皇还接受过永忠和尚的献茶,天皇大力称赞茶饮,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因时代较早也称之为本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密宗与茶的关系也由引可见一斑。,密宗茶饮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正因为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恰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合拍,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所以我国历代的文人骚客、社会名流、商贾官吏、佛道人士等都以尚茶饮茶为荣,通过茶这个媒介,通过饮茶的过程来修身养性。,茶与内省修身,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灿烂辉煌的中国茶文化,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武,“,”,岩,夷,第四部分,传承正统承读经典,武夷正岩,世界-中国,地球的南极是高山,北极是沟壑,沟壑的容积即高山的体积。,自然界中的二元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倡导二元形态;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明代周履靖又云“绘事之宗,山水居首”。宇宙之间万象森罗,归纳起来总不外乎动与静两大现象,静者莫过于山,动者莫过于水,山静水动天地之间也。古人所喻恰似一幅山水画卷。其实,自然界中的果实、花卉乃至任何任何生物都是二元相生的。一般从味觉上讲,地上生长的果实,雌性比雄性好吃,如:苹果、杏、桃子、荔枝、香蕉等。地下生长的果实雄性比雌性好吃,如:花生、萝卜、土豆、地瓜、山药等。,茶叶正面雌叶与雄叶的对比,自然界中的二元形态,品茶最能领略这二元的阴阳之道,我曾填词水调歌头武夷品茶:武夷一宵雨,玉女如娇妃。品茶九曲溪畔,山涧觅茶魁。脱取枝头红袍,撷露和云焙调,结就金骏眉。碧玉瓯涛淬,陆羽赐神杯。杜辖雾,肉桂馥,水仙瑰。物华闽越,霎时润喉转舌回。换来诗文千斐,陡然精神百倍,登顶踏岩岿。两袖清风起,我欲九天飞。2009年6月16日写于武夷山杜辖岩,茶叶背面雌叶与雄叶的对比,追溯茶源,寻根溯源,茶叶始于上古之时。神农本草经说:“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名目。”又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神农者,乃三皇之一炎帝神农氏也。距今约四五千年。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茶最早是作为药用,是以一种药品而为人们所赏识的。,武夷山地理环境,岩茶产区,印象武夷-武夷岩茶优越的自然环境,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其优异的自然环境分不开。武夷山被誉为“茶树的王国”,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素称“碧水丹山”,拥有“三三”(九曲溪)、“六六”(三十六峰)之胜。山中岩峰耸立,秀拔奇伟,溪水萦流,澄碧清澈,“奇秀甲于东南”。早在六朝,顾野王于陈天嘉年间(560-565)奉使到武夷就叹为“人世之罕睹”。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雅士称颂武夷风光之词不胜枚举。宋朱熹的九曲棹歌对武夷山水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一九六二年冬郭沫若同志游武夷,亦曾留下了隽美的诗句:“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灵气。,武夷岩茶优越的自然环境,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山涧岩壑之间,到处是幽涧流泉,山间常年雨雾弥漫。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泉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武夷山之地质,数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土壤条件应介于系烂石和砾壤之间,是武夷岩茶品质优良,得天独厚的植茶的自然条件。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武夷岩茶,武夷岩茶茶园多依岩嵠而建,俨似天然盆景,茶树植根岩层,吸吮岩露,独具岩韵,故而统称之为“岩茶”。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其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王”。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始觉龙井虽轻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岩茶的特点,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香:武夷岩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等而上之才体现“清”;再上之才表现出“甘”;最佳者才表现为“活”;后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体现后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应该是以“活”为上。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令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武夷岩茶分类,武夷岩茶(RockTea)首重“岩韵”,指其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浓而愈醇,鲜滑回甘。所谓“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即指此意境。武夷岩茶品类繁多,品质各异。在正岩中选择部分优良茶树单独采制,称为“单枞”,品质在奇种之上,各岩又专选一、二株品质特优的茶树单独采制,称为“名枞”,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称为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钓金龟”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柳条”等;,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的香型命名的,如“白瑞香”、“石乳香”等;还有以传说之栽植年代命名的,如“正唐树”、“宋王树”等.这些“名丛”产量极少,成品外形内质各有特点,加上动人的传说乃成为珍品,非一般人所得品饮。此外,用无性繁殖的优良茶树品种制成的岩茶,如“水仙”、“乌龙”(此乌龙为茶树品种名,亦为成茶品名,与泛指“半发酵”茶类的乌龙茶有所不同)、奇兰、梅占、肉桂、铁观音、雪梨、桃仁、毛蟹等,则分别以茶树品种名称作为茶名,其品质每每独树一帜,各具特色。,大红袍母树,大红袍在“茶树的王国中”具有传奇的色彩,享有“茶树之王”的美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其实大红袍主要是以其“嫩叶是紫红色而得名”,其树干粗,分枝颇盛,“岩韵”明显。“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2011年5月10日采摘大红袍母树,大红袍,大红袍,大红袍的来历,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武夷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其中的精髓在于传统的古法炭焙工艺.传统制作工艺,使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优异品质得到充分展示。按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萎凋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走水、扬簸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及装箱等。,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流程,1、采摘采摘:武夷岩茶大多一年采摘一次,多则两次.以春茶为上加上冬茶.新叶采摘标准,以新梢芽叶完熟,俗称“开面采”(有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一般以“中开面”采为宜.尽量选天晴,无露水时采摘。,2、萎凋倒青萎凋倒青:即“萎凋”意在新叶失去水分后趴下,形成武夷岩茶滋味的基础.倒青程度叶片半呈柔软,两侧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色由深绿变成暗绿,水分蒸发到适度为宜遇到阴雨天气则采用加温倒青的方法这些都是靠师傅灵活掌控。,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流程,3、做青做青:武夷岩茶的制作关键在于做青,这种细腻,特殊的制作方法是形成武夷岩茶:“色香味韵绿叶红镶边”优良品质的关键.做青过程十分讲究,时间长,要求高,操作精细,青叶变化复杂.摇动静放,动静结合.做青的方法是以品种、萎凋程度和当时温湿度变化以及后续工序的要求而采取适当措施,没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变即变,气候变即变,需要变则变,以此来塑造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特有风格和岩韵.俗语:“看天作青,看青做青.”没有一个很完全的标准,主要就是靠做茶师傅的丰富技艺.,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流程,4、炒青炒青:炒青的目的科学而言,就是利用高温火力破坏酶的活性,终止发酵.稳定做青中以形成的品质和纯化香气。5、揉捻揉捻:炒青到达一定的要求,必须趁热置于揉捻台,来回推揉,直至叶汁足量流出来,茶叶形成条索状.要经过双炒双揉。,6、初焙走水初焙走水:茶青经过双炒双揉,马上进入焙房烘焙.俗称“走水焙”.前后需要翻伴数次,火候由高向低.以去掉水分为目的。7、扬箕晾索扬箕:茶叶初焙后需扬箕,即用簸箕扬去黄片,茶碎片,茶末.。,8、拣剔拣剔:即拣去茶梗,扬箕未净的黄片,碎片,在拣剔之后同类茶叶,同级茶叶要归堆。,9、复焙炖火复焙炖火:目的使茶叶焙至需要的火候,复焙时温度要比初焙的时候低,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讲究文火慢焙,俗称“炖火”,衬托其岩韵,需要时间较长大约需要610小时,以木炭火烘焙。10、装箱装箱:补火后,茶也装入纸箱,放在干燥室内,待制茶结束,在进行精致.,认识岩茶,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英语中“武夷”的音译“Bohea”的译意就是中国红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e)在植物种类一书中分世界的茶为两种,其一即为VarBohea(武夷变种)。欧美的科学工作者从中分离出一种没食子酸混合物,也以武夷命名,称之为“武夷酸”。,据记载清咸丰五年台湾青年林凤池将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带回台湾,其后繁殖成园成为今日冻顶名茶产区。武夷岩茶之所以能长久扬名于世,也与武夷文化的兴盛发达息息相关。儒者擅于品茶,隐者躬耕莳茶,书院学子一脉斯文,更以斗茶品茗为雅事。武夷岩茶曾有“百病之药”美誉。乌龙茶中的明珠。“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去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这种独特的风格成为高级乌龙茶的品质特征。,武夷岩茶与绿茶、红茶的区别,绿茶系不发酵茶,茶多酚含量较高并带原始性质,刺激性较强,必须当年饮用,泡茶不能隔夜。红茶属于全发酵茶,茶多酚含量少而且经过“熟化”过程,刺激性少,可长久存放,但是泡茶最好不隔夜。武夷岩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系半发酵茶。它能充分兼收红绿茶的特点,将其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少程度,适用于绝大多数人饮用。热喝冷饮皆可,武夷茶农喝隔夜茶极为普遍,隔夜茶当地称为“降凉”。武夷岩茶存放时间,三年为药,十年为宝。,岩茶的茶文化,武夷山人不仅善于栽茶、制茶,而且善于品茶,视饮茶为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对于茶具、烧水、冲泡斟杯、啜尝都十分考究,由此便产生了武夷茶艺。宋代大学士范仲淹在斗茶诗中便有精彩的描述。古今往来,凡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