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杨祥正.ppt_第1页
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杨祥正.ppt_第2页
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杨祥正.ppt_第3页
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杨祥正.ppt_第4页
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杨祥正.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指导,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中医角度谈小儿为什么易发病?,中医认为儿科疾病具有两大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其生理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不足,心火常盛,肺常不足,故疾病的产生除因外邪引发具备邪气本身的发病特点外,又因其脏腑的特点,易形成内外合邪,表现为表里同病的现象,中医药如何防病治病?,数千年来中医药为小儿保健、疾病预防及治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历来重视体质因素,强调整体观念,对小儿疾病根据症状、舌脉、指纹、体质采用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别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药如何防病治病?,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副作用和细菌产生的耐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小儿的身心健康,但中医药治疗疾病时祛邪而不伤正气,且能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中医中药治疗儿科疾病方法多样,除内服外,还有穴位贴敷、推拿按摩、针灸、捏脊、刺四缝、中药直肠灌注、中药熏蒸、中药足浴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特别在防治小儿咳喘、体虚感冒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方面,冬病夏治、冬病冬治、膏方等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了中医的优势,三伏灸起源,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中医最高理论:治未病思想冬病夏治“三伏灸”源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何为三伏灸?,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依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理论作用: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三伏灸有什么作用?,中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补肾培元经络穴位治疗作用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三伏灸有什么作用?,西医: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三伏灸的历史沿革,备急千金要方首次将贴敷疗法应用于儿科,如以“熬蛇蜕皮,末之,和猪颊车中髓,敷顶上,日三四度”治疗小儿解颅;以“矾石如鸡子大,置醋中,涂儿足下”治疗小儿口疮;以“雷丸四两,粉半斤。上捣和下筛,以粉儿身”治疗少小有热不汗;等活幼心书“姜豉饼贴脐上”治疗二便不通;“蓖麻膏贴囟上”治疗脱肛;“独圣散醋蜜调涂囟门上”治疗鹅口疮,小儿药证直诀用“涂囟法”治疗百日内小儿发搐;用“浴体法”治疗胎肥、胎热、胎怯;用“涂足心法”治疗小儿口疮;用“贴囟上”法治疗囟开不合、鼻塞不通活幼口议“以吴茱萸末米醋调敷脚心”治疗婴孩口舌生疮,普济方以“田牛贴脐上”治疗小儿夜啼;“黄连末涂脚心”治疗小儿赤眼;“天南星末姜汁调傅囟门”治疗百日内咳嗽本草纲目以“半夏末,姜汁调贴脐“治疗小儿腹胀”等等外治寿世方以”南星或白芥子用姜汁调敷足心”治疗小儿痰喘上气,理论依据,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穴位敷贴药物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三伏灸机理,1.中医认识直接作用:即药物由皮肤俞穴直接吸收,以达治病目的。为此,常在中药内加入对皮肤刺激性药物或辛香走窜之剂,或在敷贴剂型上施以热熨、热敷、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等法,以促进皮肤吸收间接作用:即通过中药对皮肤俞穴的刺激,发挥经络整体调节,以达治病目的。正如吴师机所言“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三伏灸机理,2.现代认识直接作用:其透皮吸收途径主要有:(1)通过微循环通道:中药穿过表皮脂层、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或通过皮肤附属器管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2)水合作用:中药外贴后使局部皮肤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增加、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中药成分穿透,三伏灸机理,(3)表面活性剂作用:膏药中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吸收,增加活性表皮对中药成分的透过率(4)辛香走窜刺激作用:膏药中常加入麝香、冰片、胡椒粉、肉桂、白芥子等品或对皮肤刺激性药物,以刺激局部充血、血流加快,以加速透皮吸收(5)局部温热刺激作用:黑膏药常需烤热敷贴,熨贴剂、饼剂等敷贴后常以艾灸或其他热源给以温热刺激,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了透皮能力,三伏灸机理,现代认识间接作用:即中药在透皮吸收中,对敷贴俞穴施与了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从而激活了经穴-脏腑相关途径、神经反射途径、神经-体液途径等的整体调节功能,使机体各系统处于病理状态下的机能活动向正常机能状态转变,三伏灸机理,中药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预防保健治病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用,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目的一种外治疗法药同内治: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都是通过所选药物相互配伍组合,小儿三伏灸的优势,肌肤嫩薄,皮肤更易吸收;囟门未闭、脐阙未密、足底皮薄,局部贴敷更易疏通经络,直达脏腑病所;可以补汤、丸剂型之不及,用药及时,发挥药效快捷;治疗无痛苦,可解决纳药之难;诛伐无过,不伤脾胃,无害生机,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特点,根据小儿肌肤薄嫩、外用药物易于吸收的特点,选用药物贴敷,除能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外,还能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以调节气机,祛除邪气小儿贴敷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副作用很少的治法,三伏灸作用原理,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此时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敷贴于特定的穴位,以鼓动阳气,增强人体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陈寒留饮之宿疾,从而达到冬天少发病、不发病的目的,传承弘扬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三伏灸在儿童疾病中的适应症,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易感者;,消化系统疾病:腹胀、便秘、厌食、消化不良、呕吐、积滞、疳证、鹅口疮,其他疾病:神经性尿频、小儿遗尿、五迟五软夜啼、惊风,禁忌症,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高度过敏者,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等,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瘢痕体质。,三伏灸操作方法,药物的选择:(1)多选辛香之品,具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2)多选气味具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到由外达内,二则经皮穿透力强,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3)多效联合的组方,用汇集多味药物统治多种病症(4)辨证加药。吴师机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耳。”,药物的制备:药物的剂型有多种,常见的有生药剂、散剂、糊剂、饼剂、丸剂、膏剂等选用适当的溶剂调和贴敷药酒调,行气通络,消肿止痛醋调,解毒化瘀敛疮,对峻猛药可缓其性油调,润肤生肌,小麻油能清热解毒姜汁调,温经活络,行气活血,能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其它溶剂有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贴敷方法: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黏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正中,再对准穴位进行黏贴敷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薄膜,以纱布及医用胶布固定,穴位的选择配伍:(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贴敷,如肾衰取肾腧、关元(2)选择阿是穴(3)经验用穴,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如肺腧、风门、膈腧治疗咳漱、哮喘(4)辨病选穴,与针灸治疗取穴相同(5)远端配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持续时间:根据疾病的需要,每次的贴敷持续时间儿童多数在2-4小时,或以局部起泡为度,并要根据患者的皮肤敏感程度灵活调节频率:可根据疾病需要选择每天3次,或1-2天1次,或每3天1次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儿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三伏灸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呼吸系统疾病: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配穴:肺俞、膏盲、膈俞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三伏灸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消化系统: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配穴:上脘、三阴交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三伏灸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泌尿系统: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哮喘,哮喘的病因病机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致痰饮留伏;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饮食不慎、劳倦内伤及情志过极等;病位:肺,常涉及肝、脾、肾、心诸脏;病机:证治汇补:“内有壅塞,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治则治法发作期-降逆祛痰,止咳平喘缓解期-补肾健脾,益肺定喘,哮喘穴位贴敷,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源外邪难防:感冒是诱发小儿哮喘的主要因素伏痰难除:伏痰是哮喘发病的夙根素体难调:肺、脾、肾不足是小儿的体质特点,也是伏痰产生的内在原因,哮喘穴位贴敷,哮喘的治疗原则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寒热夹杂而随证治之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除痰为主,分辨肺脾肾三脏功能情况而随证治之,缓解期-肾俞、脾俞、肺俞、定喘肾俞补肾纳气,脾俞健脾培土生金,肺俞宣降气,定喘宣肺平喘,药物方义:麻黄-宣肺散寒平喘白芥子-化痰止咳平喘细辛-温肺散寒,解表通窍,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机:肺气上逆治疗原则:宣肺降逆取穴: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穴,能降气化痰平喘,肺俞能宣降肺气药物释义:麻黄-宣肺散寒细辛-温肺化痰白芥子-温肺化痰,厌食,病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治疗原则:运脾开胃取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能和胃降逆;建里(中脘下1寸)为治疗胃病要穴,神阙穴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药物释义:丁香能温中和胃降逆,香附能舒肝和胃,腹泻,病机: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治疗原则:温阳健脾、祛湿止泻取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功效;命门具有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的功效。可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腹泻定位:天枢(在腹部,横平肚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命门: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药物释义:补骨脂能温肾暖脾,治疗腹泻要药;茯苓能健脾祛湿止泻,腹痛,病机:胃失温煦,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疗原则:温阳散寒、和胃止痛取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能和胃降逆;神阙穴能调理肠胃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伴呕吐加至阳穴和胃降逆,伴腹泻加命门温阳暖胃定位:命门: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药物释义:乌药能行气止痛、温中散寒,木香能行气止痛,消化不良,脾虚夹积证腹满喜按,形体消瘦,大便稀,夹有不消化食物取穴:中脘、神阙、脾俞、胃俞、足三里定位:中脘(肚脐上四寸)脾俞(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方药:白术、焦三仙、鸡内金、丁香、肉桂,小儿遗尿,病机:三焦气化失司、膀胱约束不利治疗原则:温补下元、固涩膀胱适宜证型肾气不足证:睡中遗尿,小便清长,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肺脾气虚证:睡中遗尿,小便清长,伴有自汗,食欲差,大便稀,穴位: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辨证加减1.肾气不足证:加膀胱俞、肾俞2.肺脾气虚证:加脾俞、肺俞膀胱俞: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肾俞:正坐或俯卧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药物释义五味子收敛固涩、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上药研末,姜汁调匀,外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