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浅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语文课堂的探索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新。如今的语文课堂鲜活、生动,处处充满着人文性,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情感的体验和价值的升华,这不能不说是可喜的进步,但是我总觉得现今的语文教学有些迷乱,语文课改越改越变味。我们提倡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可以这样理解,可以那样体会,学生的看法多了,思考多了,然而语言文字的训练变得漂浮了,找不到落脚点了,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做练习题还需要另外补课。这种“上课努力体验,下课加班训练”的现象,从本质上说这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倒退。? 说是有教育改革家认为:语文课要不像语文课,数学课也不能像数学课一句话,要把此课上成彼课。学科之间确实具有共通性,联系非常密切,可是我就不懂了,为什么语文课不上成语文课,那还叫语文吗?可就有一些老师盲目跟风,大耍“花枪”,偏执一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一味创新,一味开放,一味不讲实际地追求人文,结果,语文课变得不伦不类。? 于是也就有了这样的现象:语文课堂上热闹非常,气氛异常活跃,教师设置一个又一个情境让学生动起来。看起来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收获也一定颇多,可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学生的书写十分潦草,字都写不来,作文中病句屡见不鲜,错别字连篇一句话,学生活起来了,可语文的一些基本技能也荒废了。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了体现不求实际、只求热闹的人文精神,教师让学生脱离了语文课本而去“奇思妙想”,甚至丢掉了对语言文字的讲解和训练,一味追求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出新”,这样的课堂是多了一份鲜活,但却少了一份实实在在,因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基础薄弱。学生连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没有掌握,基础都没有夯实,又何来素养的提升呢?? 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巴东三峡一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作者的行程路线及各旅游点的方位图;小组内比赛讲一讲诸葛亮、刘备、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最后教师倾听学生汇报收集的关于长江三峡的其它知识。以某些人的观点看,这是一堂多么创新的课,学生的个性多么鲜活,学生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了,可是这到底是不是语文课?如此精美的一篇游记,反而成了地理不像地理,历史不像历史。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品味学习文中精彩的语言特别是对巴东三峡的描写那生动传神的用词、入情入景的诗句引用,为什么不教学生如何清楚有序地交代游踪呢?我还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军神一课,老师设置了三部曲初读: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再读:你从 _身上看到了什么?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有何收获。整节课孩子们根据老师的问题,理智地读文、学文,回答问题紧扣“意志坚定”,不越雷池半步。我在想,这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十分精彩,很值得探究一番。沃克医生的“冷冷”、“愣住”、“惊呆”甚至“肃然起敬”都藏着太多故事,而这节课就此止步。一篇文章学完,学生对字里行间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味不出其中的奥妙。这样的语文教学,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老一辈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可谓是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在语文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上执着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字音的准确、字义的理解、字形的掌握与书写的方法等方面的确是稳打稳扎。我们在佩服之余,又有些许遗憾,总觉得工具浓墨重彩,人文性稍显不足。而反思现在的课堂,却与此相反,正如有人所说“语文是一门比较容易跟风的学科”,自从提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课堂便出现上述的许多怪现象。? 特别是现在有些公开课,教师害怕如果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会让人认为是走老路,是没有“改革”,所以在课堂上刻意设置一些毫无意义的情境,刻意制造课堂的活跃与新颖,刻意展示人文性,反而丢掉了传统的教学经验,这是相当不明智的。? 我认为不管语文课改如何改,语文是一定要姓“语”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应该人文,也必须人文,但同时,语文还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工具性”。而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就无从谈起。试想,连祖国文字都不会正确理解运用,连一句话都说得疙疙瘩瘩,这样的学生又如何体现出精神的成长,素养的提高?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人文性将会是苍白、虚华的。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的“根”,语文的“味”,如果丢掉了“根”,去掉了“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质,就会迷失。? 我认为,语文应当始终姓“语”,并不是倡导走老路,进行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涛声依旧”,而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下语言文字训练的必要性和正确走向。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文相辅相承、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将训练落到实处,又要注重兴趣培养,情感体验,文化涵养等等。? 有位教师是这样上朱自清的春的,他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词、句、段,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并示范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位老师按课后朗读知识在朗读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等方面把握很好,接下来,他说:“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大自然的一切在春风雨露的感召下都活了,那么富有生命力,真美啊!”再接下来,学生纷纷发言,由于受到老师有意识的启发和训练,学生朗读得有滋有味,发表的看法见解独到,在潜移默化中采用了“我喜欢是因为”这种说话句式,显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这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小草像小偷一样。”全班哄堂大笑,这位老师并没有一笑了之,也没有加以斥责,反而让那位学生演示一下“钻”这个词,再表演一下小偷偷东西躲躲藏藏的情形,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小草的“钻”和小偷的“钻”的本质区别,也就学会了不望文生义。全班同学也感受到了小草生命力勃发,破土而出的动感之美。在这里这位老师成功地将语言文字训练同人文审美有机融合,在启发学生情感认识,心灵体验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口头语言的条理化。同时那个小小的插曲再次让学生不再是因“告诉”而“知道”,而是在体验中感悟,达到了有效的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在这里,没有繁琐的纯语文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感知语言的魅力中自然接受。?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从“误尽苍生皆语文”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似乎一直在重重迷雾中艰难前行。现如今,连资深语文教师都反映语文越来越难教,到底要教学生什么?没有了方向,找不准位置,要么为训练而训练,要么为人文而人文。我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已大有成果,这不能否定。让语文姓“语”,也并不是要“重复昨天的故事”,让学生成为语言文字训练下的机器。语文姓“语”,并不是因循守旧地进行大规模的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是摈弃字词落实,处处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临床病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导游专业:导游业务基本常识岗前培训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摄影器材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区域技术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农产品购销合同
- 2025智能设备租赁合同
- 面试热点追踪:淄川国企面试题解析
- 央企面试技巧大全:各岗位面试题目及应对策略
- 面试高手必读指南:各行业面试试题与答题技巧
-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练习题
- 制药车间清洁操作培训
- 2025-2030中国PET-CT扫描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加快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建议意见》干院宣讲宣讲专题培训课件
- 精益生产6S管理
- 中广核吉木乃县黑山风电场 75 万千瓦风电项日报告表
- 2025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儒林外史》人物基本情况及形象分析
- 个人受托支付合同标准文本
- 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系统基础知识课件
-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