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实习报告(最新、优秀)_第1页
灌阳实习报告(最新、优秀)_第2页
灌阳实习报告(最新、优秀)_第3页
灌阳实习报告(最新、优秀)_第4页
灌阳实习报告(最新、优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班级:资勘10-1班学号:3100101106姓名:唐文龙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实习目的.1.2 实习任务和基本要求.1.3 灌阳地区地理概况.1.4 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地质概况.2.2 区域地层.2.3 区域构造.2.4 区域岩浆岩.2.5区域矿产.第三章 测区地质特征3.1 测区地层.3.2 测区构造.3.3 测区矿产.第四章 基于3S技术的填图方法4.1 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IS技术)4.2 RS影像辅助地质填图.4.3 GPS.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5.1 沉积发展史.5.2 构造发展史.5.3 生物发展史.第六章 结束语6.1 实习小结.6.2 心得体会.6.3 不足与建议.附表一 实测剖面记录表附表二 戴家塘观测点节理测量记录表附表三 GPS点性描述记录表附图一 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形地质图(1:10000)附图二 广西灌阳地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实测地层剖面图(1:1000)附图三 广西灌阳地区区域构造纲要图附图四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附图五 广西灌阳地区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第一章 绪论1.1实习目的本次实习,志在把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习地区地质现象联系起来,以提高个人的知识运用水平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判断分层标志及绘制地质随手剖面图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数字化填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锻炼同学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科学求实精神;培养同学们热爱地质事业,勇于探索地球奥妙的兴趣。深刻体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将今论古”的地质思维和工作方法。1.2 实习任务和基本要求1.2.1 野外踏勘地质填图的首先任务是进行踏勘,只有在整体上了解了实习区内及周围的地层概况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本次地质填图的踏勘范围东起都庞岭林场,西至九牛河油麻石,东西约12 km。通过踏勘,学习掌握: 点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格式; 随手剖面图和素描图的做法; 手持式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罗盘和地形图的使用;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岩浆岩与围岩的3种接触(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关系。了解踏勘的目的及测区、区域地质概况,掌握踏勘路线的选择踏勘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路线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本次实习在老师带领下地踏勘路线有:路线I:九牛河油麻石仁义电站教学内容:观察泥盆系下统(D1)和中统跳马涧组(D2t)岩石特性。(2)观察描述海洋山花岗岩岩石类型及特征。(3)观察与分析下泥盆统与海洋山花岗岩岩体的沉积接触。(4)建立灌阳复式向斜的概念。(5)学会定点、描述和作信手剖面图(1:1000)路线:仁义电站-池家坝教学内容:观察描述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和上段(D3x2)、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的岩石特征。(1)继续观察灌阳复式向斜。(3)做信手剖面图(1:10000)。路线:盘西村-下车田教学内容:(1)观察描述上奥陶统(O3)岩性及与下泥盆统(D1)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观察灌阳复式向斜东翼的地层岩性、分层标志及构造特征(3)做下里河下车田信手剖面图(1:10000)。路线:都庞岭林场-林场北西700m桥头教学内容:(1)观察描述都庞岭东体(r52)花岗岩类型及岩性特征。(2)观察描述都庞岭东体(r52)与寒武系()的侵入接触及断层接触的特征。(3)观察描述寒武系()岩性特征。(4)观察描述寒武系()内的板理、节理、褶劈理与层理的关系。路线V:西山坪陈王塘罗家坪电视塔教学内容:(1)观察描述上泥盆统的岩性特征。(2)关注描述F4、F6、F8、F10断层的标志及特征,410.3高地向斜,罗家坪背斜,恶猫岭向斜,陈王塘背斜的特征。(3)做信手剖面图(1:10000)1.2.2 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层剖面的选择、测量;标志层的确定;地层的划分、对比;地层界面的特征及填图单位的确定;岩石(化石)的识别和鉴定;样品和标本的采集;地层厚度的计算;地层剖面资料的整理及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的编制等方法;了解沉积旋回、岩相古地理特征。1.2.3野外填图在完成了以上的两步工作,接着就进行实习最主要的工作最主要的工作:野外填图。填图的范围:东起灌阳镇,西至F2断层,北至庙湾,南到农机校,东西长约3 KM,南北宽约2.5KM,整个测区面积约5km2。按照200m X 100m的填图网度布置控制点,基本达到填图的要求。通过野外地质填图主要让我们学习掌握: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方法;观察点的记录、标定及地质界线的勾绘方法;认识各种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形成机制分析及相互关系;野外资料整理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对测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1.2.4岩石、矿物的观察了解构成不同区域的不同岩石,区分各种不同或相似岩石,掌握不同区域的分界岩石特点,并观察岩石中所含的主要矿物,学会肉眼和放大镜分辨矿物,并收集主要的岩石与矿物为标本。1.2.5 基于3S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作图学习掌握GPS数据与Mapgis的融合以及基于3S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方法。1.2.6构造观察和分析学习和掌握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地层接触关系,断层的观察,断层性质、产状、规模的确定,节理的观察、统计及节理图的绘制,板理的观察;劈理、劈理折射及线理的观察。1.2.7资料综合整理、编写实习报告学习掌握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地质发展史分析方法;测区地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的编制方法;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质制图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1.2.8 实习日程安排表及实习工作量表灌阳填图实习日程安排表:见表1-1所示;实习工作量表:见表1-2所示。表1-1年灌阳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计划(2012年9.29-11.11)日期时间工作内容9-29下午7-8节实习队全体师生实习动员会议:宣布实习计划、人员分组、安全事项9-30至10-98天实习准备:领用和购买实习用品;个人准备自己的私人物品;矢量化地形图,并熟悉Mapgis软件;收集灌阳有关资料、文献、写资料小结10-108:20桂林-灌阳(8:20装完行李后出发)晚上讲课1:“灌阳地区区域地质概况”及与学生交流10-11全天野外踏勘(路线:九牛河油麻石-仁义桥)10-12全天野外踏勘(路线:仁义桥-蒋家-池家坝)10-13上午野外踏勘(路线:都庞岭林场水电站-林场北西700M桥头)下午野外踏勘(路线:盘西村-下车田-灌江)10-14全天填图区亚外踏勘(路线:住地-罗家坪-西山坪-住地)晚上实测剖面分工(19:00)10-15上午实测地质剖面下午讲课2:实测地质剖面方法及成图晚上各小组处理数据10-16上午实测地质剖面草图编制、整理踏勘资料下午踏勘阶段内容考试(15:00-17:00)晚上下午GPS使用方法(17:15-18:00)10-17白天教师指导野外地质填图10-18全天教师指导和学生半独立野外地质填图晚上讲课4:GPS数据下载及格式转换讲课5:MapGis中GPS点投影及野外记录输入10-19全天学生独立野外地质填图(分小组进行),晚上输入当天数据晚上讲课7:灌阳地区地质发展史10-20全天学生独立野外地质填图(分小组进行),晚上输入当天数据晚上讲课6:用MapGis软件结合RS影像计算机辅助填图10-21全天指导老师带队补点,并复习晚上讲课8:综合地质图、地层柱状图的制作讲课9:实习报告的编写10-22全天考试(8:00-11:00)(包括路上来回行程共1小时的时间)1:30返回学校10-23至11-112012.11.11下午5点前上交野外记录本、实习报告和野外草图表1-2 实习工作量表项目单位数量实际工作日天6周踏勘路线条5实测剖面条1节理统计条150随手剖面图幅9Gps点个153实测剖面图幅1地质图幅1实习报告份1填图面积平方公里5Gps点密度个/平方米1个/1001001.3 灌阳地区地理概况灌阳实习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北纬250 1032至250 45 37,东经110 4316至111 2013之间,属灌阳县灌阳镇管辖,距桂林市区159公里,距首府南宁627公里。东与湖南道县、江永相邻,南、西、北与本区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灌(阳)百(里) 二级公路自北向南通过灌阳,向北经全州县石塘镇在兴安百里村与322国道相接 可达湖南(附灌阳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图1-1); 图1-1 灌阳地区交通位置图 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321国道相连可抵广东,交通比较方便。(附图1-1 灌阳实习区交通位置图)。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8.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公里,有大小河流47条,主要河流灌江,全长144.23公里,由南向北贯穿全县。全县辖6乡3镇,总人口27万多人。灌阳县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容地貌,四周青峰环绕灌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17.90C,最高气温390C,最低气温-5.80C,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红薯、小麦、玉米、黄豆、高粱、栗等。经济作物有西瓜、甘蔗、芝麻、花生、红瓜子等。园艺作物有长枣、梨子、柑橙、柚子、柿子、桃李、石榴、葡萄等,其中长枣栽培历史悠久,果大核小,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深加工成蜜枣畅销国内外;雪梨肉质脆嫩,香甜可口,倍受人们青睐。森林有松、杉、杂木、毛竹、油茶、油桐等用材林和经济林,绿化率已达98%。矿产资源有钨、锡、锑、铅、锌、萤石、硅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产品、工艺品遍销全国各地。灌阳县旅游资源丰富。莽莽森林,峭壁幽谷,怪石嶙峋,奇峰异洞,风景名胜甚多,有龙岗拥秀、柏亭别意、石匮归樵、王楼晚渡、华山雪霁、灵岩秋月、三峰烟雨、紫竹扫台八景和灌阳神宫、潮水岩、九龙岩、花石岩、步月岩、赤壁山、古墓群、仙人迹、文市月岭古民居、文市怪石林、千家峒等旅游胜地,古往今来,旅人络绎不绝。灌阳实习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灌阳县城以西西山坪陆家坪以东地区,少数区域地质踏勘路线西延水里冲,东到都庞岭场等地。1.4 前人的研究成果灌阳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有很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对实习区在内的灌阳及周边地区的地质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李四光、张文佑等对本区进行过概略的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较系统进行面上地质工作的是湖南地质局区测队(1974年)开展的1:20000道县福区调工作,通过工作初步建立了实习区的地层系统,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图和矿产图等成果。其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1995年)先后完成了都庞岭地区和海洋山地区1:5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分别提交了相应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此外,广西地矿局遥感地质站(1990年)和广西第二水文队(1991年)在本区还开展了航磁、中立和遥感等研究,编制了1:500000卫星遥感线,环形影像解释图、1:500000航磁T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布伽重力异常图、航空放射性伽玛等值线图等,为实习区区域地质构造、深部地质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在灌阳建立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基地以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习区及周边地区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在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同时还不断探讨和改进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考核方法(钱建平,2001年),完善教学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改善实习基地的生活条件。为适应21世纪地质填图数字化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桂林工学院在该基地进行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现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面向教学的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应用效果。在近20年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一等奖(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89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2005年)等(引自基于3S数字化填图)。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地质概况灌阳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湘贵粤北的海西印支凹陷内(南京大学地质系,1981)。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82年)划分,实习区属南华准地台上的桂中桂东台陷中的桂东北凹陷内的四级构造单元“海洋山褶皱带”。(图2-1) 图2-1 灌阳地区大地构造2.2 区域地层灌阳实习区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O)、泥盆系(D)、石炭系(C)、白垩系(K)和第四系(Q),其中以奥陶系(O)和泥盆系(D)最为发育。所有地层中,在下里河可见奥陶系(O)与下泥盆统(D1),(如图2-2下泥盆统与上奥陶统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剖面图);在电视塔西侧、西北侧白垩系(K)图2-2 下泥盆统与上奥陶统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剖面图 板岩 砂岩与石炭系(C)以及第四系(Q)的地层成角度不整合关系,这正好符合了晚古生代、早古生代、中生代的划分标志,其余地层间都是整合接触。寒武系()和奥陶系(O)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褶皱基底;寒武系():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寒武系在本区出露为灰黑色石英长石质砂岩及板岩岩,岩层中层理、板理、节理均发育。,实习过程中主要观察到的是板岩(如图2-3)图2-3 寒武系板岩奥陶系(O): 奥陶系在本区出露上奥陶统,为变余板岩,下部黑灰色的板岩,浅变质,变余泥质结构,板理构造,板理很陡,依稀可见层理,未观察到地层上部结构构造。晚古生代构造层主要包括下泥盆统(D1),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石炭系下石炭统岩关组(C1y)。下泥盆统(D1):紫红色中至厚层的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具冲淤构造、平行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羽状层理、冲刷面及波痕。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上部为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中夹豆状、鲕状赤铁矿层(如图2-4);下部为细粒石英砂岩、泥晶粉砂岩,具雨痕、波痕、水平层理。 图2-4 石英砂岩夹赤铁矿层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白云岩,中部深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纹 层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下部深灰色细晶白云岩夹纹层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白云岩表面呈刀砍状,沙团状(如图2-5)。 图2-5 刀砍状白云岩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其上部是灰黑色泥晶灰岩,灰白色厚层状亮晶砂屑灰岩,纹层状灰岩,且粒序层理、鸟眼构造及交错层理;下部是灰色中至厚层状层孔虫灰岩,核形石灰岩夹纹层状灰岩,具示底构造及迭层构造。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化含燧石条带灰岩(如图2-6)、;深灰色厚层癞痢状白云岩化灰岩、泥晶灰岩;中部为灰黑色厚层癞痢状白云质灰岩,下部为浅灰色薄-中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 图2-6 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主体岩性为薄层的泥岩与页岩互层,下部为强劈理化的泥灰岩,这也是锡矿山组上段(D3X2)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分界标志。锡矿山组上段岩层的顶部发育有灰白色扁豆状灰岩(如图2-7),这层扁豆状灰岩可作为锡矿山组上段与上泥盆统邵东组的分层标志。该层还具有明显的地貌标志:松树林发育,可作为填图的辅助标志。 图2-7 扁豆状灰岩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主体岩性是深灰色中至厚层的泥晶灰岩,间夹多层厚0.5-1.5m的癞痢状白云化灰岩。上部粉屑、砂屑灰岩中产各种珊瑚化石。我们把深黑色的硅质条带灰岩作为邵东组(D3sh)与岩关组(C1y)分界的标志层石炭系下石炭统岩关组(C1y):为灰黑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夹泥灰岩。岩关组(C1y)灰岩岩石颗粒较大,为砂屑结构,具有层理构造,作为与邵东组(D3sh)泥晶灰岩岩性区别标志。中生代构造层包括白垩系(K)、第四系(Q)。白垩系(K):白垩系(K)在测区出露面积很小,其岩性为红色砾岩、角砾岩(图3-3),胶结物为紫红色的铁质,反应的是陆内沉积盆地。在填图区的电视塔西侧、西北侧以不整和的形式覆盖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之上,规模不是很大。第四系(Q):为残坡积、冲积亚粘土、粉砂、砂、砾石层。2.3 区域构造根据区内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不同时代沉积岩岩性、沉积建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特点分析,实习区所在的灌阳地区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地洼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4期构造运动,对应可划分出4个构造层。(如表2-1)表2-1 各构造发展阶段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地壳发展阶段构造层地层及厚度/m沉积、建造及沉积相接触关系构造运动名称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主要矿产地洼喜山第四系042内陆河流相,洞穴相松散沉积角度不整合陆盆山麓相,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建造角度不整合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及滨海陆屑滩相泥岩,泥灰岩含煤建造燕山地壳抬升,河床阶地形成砂金、砂燕山白垩系0.3564盆地形成,继承性断褶升降栗木岩体、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准地台印支石炭系93211712印支隔槽式褶皱断裂发育都庞岭东体黑云母花岗岩侵入轻微变质作用泥盆系15202595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及滨海陆屑滩相碎屑建造 角度不整合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含硅质岩、碎屑岩复理石建造整合(?)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含碳酸盐岩、碎屑岩复理石建造地槽加里东奥陶系13241950加里东多级别复试背、向斜褶皱呈紧密线状,断裂发育海洋山岩体,都庞岭东体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浅变质作用实习区经历多起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断褶盆地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其次有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具体的构造特征如下:2.3.1 褶皱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形态多样。不同时期的褶皱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特点。其中,加里东期基底褶皱构造最为强烈,形成了以褶皱轴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紧闭复试褶皱,且显示了背斜向北东倾伏,向斜向南西扬起之特征。印支期盖层褶皱轴向为近南北向展布的宽缓褶皱构造。燕山、喜山期褶皱由于零星分布,形迹不明显。实习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该褶皱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组成,相对简单而开阔,具盖层构造特点。灌阳复式向斜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区内,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低向斜等,它们总的特征是:(1)均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褶皱;(2)规模大小不等。长一般为1000m7000m,宽为 100m700m,长度与宽度之比在3:110:1之间,属短轴褶皱;(3)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投三角位态图,本区褶皱主要为直立水平褶皱,次为斜歪水平褶皱,个别为直立倾伏褶皱;(4)翼间角一般在100左右,多为开阔褶皱;(5)通过正交剖面测量,对褶皱岩层作等倾斜线图,本区褶皱属J.G.Ramsay Ic和J.G.Ramsay Ib类型;(6)据轴向及主应力方位计算,结合区域应力场,本区褶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2.3.2 断层区域断层按主要构造线的布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可归并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四组。其中,北东向断层切断了燕山期的花岗岩,并控制白垩纪盆地的生长,具长期活动特征;南北向断层多平行于复向斜轴向延伸,属先压后张的纵断层;北西向断层主要以新圩断层为代表,它切断基底和盖层褶皱,形成印支运动后,多为右旋平移逆断层。实习区断层具有以下特征:(1)以南北向北北东向的纵断层为数最多、规模最大,且多位于背斜的东翼或近核部;次为近东西向断层,多具正断层性质。(2)均为脆性断裂,其断层带发育,多被方解石填充或胶结,常构成方解石脉带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岩带。(3)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断层,因愈合力强,断层的断距均不大。(4)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具多期活动性质。2.3.3 节理实习区的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按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的关系,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剪节理、张节理及复合型节理;按形成时期可分为印支期褶皱前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褶皱后的X剪节理和张节理、燕山期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外,印支期褶皱前的节理产状多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接力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雁列节理与雁列脉:在实习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方解石充填的雁列脉。雁列带一般长0.5m2m,宽为1030,雁列角多为4070,有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轭雁列脉。缝合线构造:它是碳酸盐岩中一种常见的与节理近似的小型构造,裂缝界面多呈锯齿状、波状和柱状,并常充填有不溶残余物质(主要为钙质、铁锰质、炭质及粘土等)。2.3.4 劈理实习区劈理非常发育,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按结构可分为板劈理、隔劈理和褶劈理。破劈理或间隔劈理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和下泥盆统泥晶灰岩和泥岩中,镜下未见矿物定向排列;流劈理多见于中下泥盆统的泥质砂岩中,在镜下石英普遍见颗粒拉长、波状消光、定向排列明显,在结构上属于间隔劈理;而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富泥质板岩中,则广泛发育板劈理,岩石具良好可劈性,使岩石劈裂成完整的石板,在显微镜尺度下,层状硅酸盐矿物呈强烈定向排列,板劈理与层面一般均有一定的交角;滑劈理或褶劈理主要见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板岩中,可见以一定的间隔(0.51)切过先存的板理,是早期的连续劈理发生挠折或微细褶皱。按劈理与褶皱的关系,实习区的劈理可分为层间劈理和轴面劈理。它们的大致区别是:层间劈理发育在褶皱的翼部,轴面劈理发育在近轴部;实习区的褶皱属于开阔性褶皱,因此,层间劈理与层面夹角一般较小,而轴面劈理与层面的夹角一般较大;层间劈理不穿层,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发生折射现象,而轴面劈理可穿层,在通过不同的岩层可构成扇形或反扇形(实习区主要为正扇形)劈理扇(引自基于3S数字化填图)。2.4 区域岩浆岩实习区岩浆岩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西两侧,构成东西两个花岗岩带:东带为都庞岭岩体,西带为海洋山岩体。两者均呈北东方向延伸,从南西向北东岩浆活动时代由老到新,由加里东期到燕山期。2.4.1 海洋山岩体海洋山岩体的岩性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五马山至新圩乡下棚一带,平面上呈椭圆状,出露面积约380k。岩体侵位于海洋山背斜核部,长轴方向与加里东期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岩体西侧侵位于奥陶系,东部及南部被泥盆系沉积不整合覆盖,同位素年龄值(锆石207Pb206Pb法)为481Ma513Ma,为加里东期侵入体。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局部出现石英,粒径约13,含量825,在钾长石斑晶中常包含有细小的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嵌晶;基质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粒径0.225,以25为主。在实习中,九牛河油麻石处可见海洋山花岗岩与围岩沉积接触。(如图2-8)图2-8 九牛河花岗岩与围岩沉积接触信手剖面图 碎屑花岗岩 花岗岩 砂岩2.4.2 都庞岭岩体都庞岭岩体由东体和西体组成。都庞岭西体:主要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出露于灌阳县红旗乡毛竹山至观音阁乡隗家乡一带,略呈北窄南宽的三角形,北东向南西向展布,明显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岩体长约30,宽为24,面积约为76k。岩体侵入寒武系,(如图2-9 都庞岭花岗岩与围岩断层接触关系)被燕山期岩体侵入;与上古生界多为断层接触,局部被泥盆系沉积覆盖;铀铅法测定锆石样的同位素年龄值为407Ma422 Ma(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为加里东期侵入体。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斑晶主要由钾长石组成,粒径约12,含量5%10%,多呈半自形板状,基质粒径为1.54,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钾长石与斜长石含量接近。图2-9 都庞岭花岗岩-寒武系断层接触关系剖面示意图 砂岩 碎裂岩 碎裂花岗岩 花岗岩 花岗质碎裂岩都庞岭岩体东体:主要为中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沿湘桂交界的都庞岭主脊出露于灌阳县红旗乡古怪冲到黄关镇南竹河一带,出露面积约为170 k,平面上岩体呈北北东向南南西向延展,略似北宽南窄的直三角。岩体侵入下古生界(如图2-10都庞岭花岗岩与围岩侵入接触关系)图2-10 都庞岭花岗岩与围岩侵入接触关系 砂岩 花岗岩及都庞岭西体加里东期花岗岩,铀铅法测定岩体内两个锆石样的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169 Ma和174 Ma(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为燕山期侵入体。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组成,粒径约为1,钾长石、斜长石自形程度好,多为单晶,石英斑晶为他形集合体,斑晶含量约为20%,基质粒径为14,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如表2-2所列(引自基于3S数字化填图):表2-2 光洋地区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及百分 含量特征表岩体名称主要岩石类型样数/个矿物成分及含量/%钾长石特征斜长石特征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都庞岭东体细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7135.628.430.23.2斑晶为微斜条纹长石,基质为微斜长石具聚片双晶,环带构造。An=911都庞岭西体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5429.528.627.910.9条纹长石为主,具格子双晶具聚片双晶、卡纳复合双晶,环带构造。An=2544海洋山岩体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229.430.628.78.0具聚片双晶,肖纳复合双晶,环带构造。An=9112.5区域矿产灌阳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至2000年底已发现煤、铁、铅、锌、锑、钨、锡、饰面石灰岩、矿泉水、建筑用砂、水晶。粘土等矿产26种,矿产地112处,查明具有资源储量的有锑矿、锡矿、萤石和水晶矿4种。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为钨锡矿和锑矿,主要非矿产资源为石灰岩,优势矿产资源为饰面石灰岩、矿泉水和建筑用河砂。潜在优势资源为水泥(建筑)用石灰岩和石英岩(硅石)。 石灰岩:广发分布于新圩、水车、新街、黄关等乡镇,有矿点或矿化点22处。绝大部分矿点的石灰岩层分布稳定,连续性好,质量上乘,潜在资源量大,均已开采用于生产水泥、建筑用石或烧制石灰,是灌阳县的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饰面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文市镇的岩头坝和寨子山一带,有矿点6处,石灰岩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分布面积约为6k,厚约为600m800m,潜在资源储量约为4亿吨,岩性为浅灰色或深灰色石灰岩,已大规模开采,用于城市道路或房屋作饰面材料,是灌阳县优势矿产资源。矿泉水: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李家桥及红旗乡毛竹山一带,有矿泉水5处,其中李家桥3处,毛竹山2处,特别是分布集中,水量较大(合计涌水258.3m3/h),偏硅酸含量为25.8/L35.12/L,达到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的界限指标,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组分,水温约17.019.0,口感良好,属低钠、低矿化度,含偏硅酸重碳酸钙钠型饮用天然矿泉水。5处矿泉水均位于海洋山和都庞岭花岗岩体中,已开发利用,水质水量稳定,为灌阳县优势矿产资源。建筑用砂:主要分布于灌江河流车田至合成河段、会湘至昭仪河段及西山河至黄关河段,有矿点4处,因灌阳镇以南的灌江支流流经都庞岭和海洋山两个大花岗岩体,堆积丰富的优质石英砂充填于河床中,成为灌阳县的优势矿产资源。锑矿:有赵家岭小型矿床和觅水冲锑矿点各1处,赵家岭锑矿以详查,保佑资源储量金属锑7856t,其中储量为289t,基础储量为597t,资源量为7269t,因矿石品位低,已停采。钨锡矿:较集中分布于灌阳镇东部古怪冲、西部射羊青至小茶源,西山乡西部茶湾至灵地及黄关镇东部猫儿石至雷打石一带,有小型原生锡矿床1处,砂锡矿点3处,钨矿点20处,钨锡、钨锑、钨铋。钨钼矿点共8处,古怪冲锡矿已作为普查工作,保佑资源储量金属锡1743t,其余矿点均为预查,地质工作程度低,且无资源储量,未开发利用。萤石矿:仅有黄关小型矿床和矿点各1处,已详查,保有矿石资源储量138000t。矿石中:CaF2的含量为53.77%,SiO2含量偏高,大部分分属级矿石或级矿石,质量较差,部分已停采。石英岩:有矿点2处,主要分布于黄关镇东部瑶狮涧一带,工作程度为预查,未计算资源储量。矿点位于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带上,断裂带形成宽数米、长54的矿化带。硅化带中常见石英岩,资源量丰富,是灌阳县潜在的优势资源。实习区内沉积矿产极为丰富。上泥盆统邵东组和下泥盆统岩关组的大部分石灰石可以烧石灰和制造水泥。据实习区11个石灰石样品分析:SiO2含量为1.57%,Al2O3含量为0.34%,Fe2O3含量为0.43%,CaO含量为53.13%,MgO含量为1.32%,烧失量为41.96%,属水泥原料级品。在锡矿山组上段的泥灰岩、粘土岩分化后形成的粘土矿,是灌阳县水泥厂制造水泥的校正材料。实习区15个粘土样的平均化学成分是:SiO2含量为58.9%,Al2O3含量为18.89%,Fe2O3含量为8.44%,CaO含量为0.39%,MgO含量为1.51%,烧失量为10.32%。在跳马涧组上部,有35层的赤铁矿,分层厚度为0.5m1.0m,在红旗乡仁义电站采3个样本分析,SiO2含量为77.67%,Al2O3含量为6.82%,Fe2O3含量为10.06%,CaO含量为0.63%,MgO含量为0.82%,烧失量为0.64%。可作为水泥的硅胶校正材料。邵东组的灰黑色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可作良好的饰面板材。因磨制的板材呈均匀细腻的黑色,故俗称“墨玉”。对其物理性能及质量测定是:比重为2.805/dm3,抗压强度9767.8N/c抗折强度为2475.1 N/c,光泽度为112.8,属普通型的质量较优者(引自基于3S数字化填图)。第三章 测区地质特征3.1 测区地层灌阳实习地区地层由老至新主要出露泥盆系(D)、石炭系(C)、白垩系(K)和第四系(Q)。地质填图测区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泥盆系(D)、石炭系(C)、白垩系(K)和第四系(Q)。其中泥盆系(D)在测区范围中分布最大且厚度较大,一般分布在背斜核部或向斜翼部,总分布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45%。石炭系(C)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和西部,一般出露位置较高,故其界线多为封闭型,出露厚度约在200 m,出露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35%。测区内泥盆系(D),石炭系(C)为灰岩组成,含少量泥岩、页岩及白云岩,且为整合接触,反映其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台地。 白垩系(K)与第四系(Q)及以下所有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K)地层在测区内仅出现两处,位于测区北东侧,出露厚度很小。出露面积不足测区总面积的5%,其岩性为红色砾岩、角砾岩。反映了一个内陆红盆的沉积环境。第四系(Q)地层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南部和北部的沿河地带,主要成分为粘土,冲积亚粘土及部分残积坡,分布面积约占总测区的15%。3.1.1泥盆系(D)在测区范围中分布最大且厚度较大,一般分布在背斜核部或向斜翼部,总分布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45%。出露的泥盆系由老至新有泥盆系下统(D1)、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和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1下泥盆统(D1):厚度约280m,为紫红色、灰紫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含白云质团块泥质砂岩及花岗质碎屑砂岩。具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冲刷面及波痕。2.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厚度约600m,上部为灰紫色夹灰绿、黄绿色厚层状石英粉、粉砂质泥岩、石英细砂岩夹豆状赤铁矿层;其下部为灰绿、黄绿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具波痕(如图3-1)、雨痕、水平层理、冲洗层理、砂泥薄互层理及水平虫迹,有生物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图3-1 石英砂岩上的波痕 在实习地区油麻石东约850m的公路旁,可见点西为下泥盆统(D1)紫红色石英砂岩,点东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灰绿色细砂岩。其中下泥盆统(D1)紫红色石英砂岩代表干旱氧化环境,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灰绿色细砂岩代表相对还原环境,反应海侵过程。(如图3-2)图3-2 跳马涧组砂岩3.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厚度约541m,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中部深灰色厚层状纹层状中晶白云质,纹层状白云岩、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具包裹构造及示底构造,丰产化石;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纹层状白云岩、生物礁白云岩,风化厚呈灰黑色(如图3-3) 图3-3棋子桥组灰黑色白云岩中的化石4.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厚度约460m,上部为泥晶灰岩,灰白色中-厚层状亮晶砂屑灰岩,纹层状灰岩及刀砍状白云岩,且粒序层理,粒序层理由粒屑灰岩和砾屑灰岩交错组成,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胶结方式为空隙式胶结。鸟眼构造及交错层理;下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层孔虫灰岩,核形石灰岩夹纹层状灰岩和白云岩,具示底构造及迭层构造,产双孔层孔虫,球状及半球状层孔虫及珊瑚,腕足化石。5.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厚度约296m,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化含燧石结核灰岩夹白云化砂屑灰岩、泥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癞痢状白云质泥晶灰岩(如图3-4)与泥晶粉屑灰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薄-中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泥晶灰岩。 图3-4 癞痢状白云质灰岩6.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厚度为70m,上部是浅灰色中至厚层状泥晶灰岩,纹层状灰岩夹白色泥晶灰岩,顶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扁豆状灰岩与泥晶灰岩韵律层。扁豆灰岩为锡矿上组上段与邵东组分界的标志层,泥岩、页岩主要作为锡矿山组上下段分界的标志层。泥岩页岩常常分化为粘土,植被比较发育,因此在地貌上也常常表现为条带状的松林带。下部为土黄色薄中层状泥岩、页岩。(如图3-5) 图3-5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泥页岩7.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厚度约160m,深灰色厚层至块状粉屑,泥晶灰岩(如图3-6),间夹多层厚0.5m-1.5m的癞痢状白云化灰岩,上部为粉屑,砂屑灰岩中产珊瑚及双壳类化石。硅质条带灰岩下三条是邵东组与岩关组两相的分层标志。该地层与中泥盆统(D2)和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均为整合接触关系。 图3-6 泥晶灰岩3.1.4 石炭系(C)石炭系(C)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和西部,一般出露位置较高,故其界线多为封闭型,出露厚度约在200 m,出露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35%。 在测区主要出露岩关组(C1y),厚度约为233 m,与邵东组属整合接触关系。上部为黑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夹泥灰岩,丰产珊瑚、腕足(见左图,假乌拉珊瑚(Psendouralinia),笛管珊瑚(Syringopra);下部为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砂屑灰岩及泥晶粉屑灰岩,底部为黑灰色厚层状含白云化砂屑灰岩。中下部灰岩中产较多珊瑚化石:泡沫内沟珊瑚Cystophrenti)、笛管珊瑚Syringopora)。(如图3-7)图3-7生物碎屑灰岩夹泥灰岩 3.1.5 白垩系(K)白垩系(K)地层在测区内仅出现两处,位于测区北东侧电视塔附近,出露厚度很小,出露面积不足测区总面积的5%。其岩性为一套紫红色角砾岩夹砂质泥岩,角砾大小悬殊,小的12mm,大的12m,其间可见方解石脉,角砾的棱角明显,砾石成分“就地取材”,多为钙质胶结,其和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个内陆红盆的沉积环境。3.1.6 第四系(Q)该地层由于形成较晚,未固结成岩,岩性为残坡积、冲积亚粘土、粉砂、砂、砾石层。出露于整个城关镇镇区,厚度038m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和3.2 测区构造在测区内,构造均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褶皱与断层均较发育,节理和劈理非常典型,构造线方向近南北向,测区部分褶皱与断层(图3-8 灌阳复式向斜剖面图)。图3-8 灌阳复式向斜剖面图 白云质灰岩 扁豆灰岩 泥质页岩 灰岩 泥晶灰岩 白云岩3.2.1褶皱测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范围内,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等。它们总的特征是:均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褶皱;规模大小不等。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该区的褶皱可以分为:直立水平褶皱,斜歪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多为开阔褶皱。分析区域应力场,本区褶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西山坪背斜:轴向为南北向延伸,核部地层为邵东组,两翼地层为岩关组,东翼较徒,西翼较缓。(图3-9西山坪背斜素描图) 图3-9 西山坪背斜素描图泥晶灰岩陈王塘背斜:此背斜两翼都向西倾伏,为倒转背斜。倾角都较小。东翼为F4断层通过点,该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浅灰色泥岩、页岩夹泥晶灰岩,劈理化,翼部地层为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恶猫岭向斜:核部地层为下石炭岩关组(C1y)中厚层泥晶灰岩,深黑色,翼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东翼向西倾、西翼向东倾,产状较为一致,倾角在30多度左右,西翼有F4断层通过的标志-陡立的破裂面,属于开阔向斜。罗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