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半岛国际电视节】师德短片半岛花开感受_第1页
【感受半岛国际电视节】师德短片半岛花开感受_第2页
【感受半岛国际电视节】师德短片半岛花开感受_第3页
【感受半岛国际电视节】师德短片半岛花开感受_第4页
【感受半岛国际电视节】师德短片半岛花开感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受半岛国际电视节】师德短片半岛花开感受 极具奢华 盛况空前 非同凡响 树和尤加利树。多哈人口3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0,是卡塔尔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阿拉伯世界著名的半岛电视台就设在这里。 半岛电视台成立于1996年,至今也才有14年的历史。可是成立不久,便以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guo际新闻而为世界瞩目。当西方的许多国家都被美国的N、EOX、英国的BBC等传统强势媒体的新闻所笼罩时,半岛电视台却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并以其不断播出的本拉登以及 _侯赛因的录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半岛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工作间,可以说叫工作大厅更合适,半岛电视台很小,面积比中国的城市电视台大不了多少,但其运作高效,对新闻事件不加以粉饰,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媒体之一,它独特的“意见与异见”理念,成为发展中国家反西方霸权主义的一面旗帜。 现在半岛电视台已在全世界设立了近40多个国外采访和办事机构,收视观众达到7000余万人。半岛电视台在北京设有分社,社长是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伊扎特先生。 半岛国际电视节由于地处中东阿拉伯半岛,其竞技风格与文化差异明显区别于西方其他国际电视节,无论是报名接待处还是开幕式会场,或者是展览大厅,到处都能够看到那些裹着白头巾穿着白色大褂和穿着黑色长裙、戴着面纱的阿拉伯男人和女人,让你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地域风情。而我们这些中 _进入也常常会引起他们的驻足关注。 面向所有来宾的纪录片观摩展映活动,也同时在电视节开幕当天举行。170部入围作品被分别放在五个放映间及一个大电影院全天播映。除了参加电视节的代表以外,其他公民、旅游者,只要愿意观摩都可以进去。 本届国际电视节有93个国家的1100多部纪录片送评,其中有170部纪录片最终入围,并参与了四大类共16个奖项的角逐。为了鼓励新人创作,半岛电视节还特别为非媒体专业领域的学生及民间影像爱好者设立了“地平线奖”(奖金由卡塔尔儿童文化发展基金会提供),地平线奖密切关注民间影像的繁荣,要求所有纪录片的创作人员均为“非媒体从业者”方可参加。“地平线奖”有的也翻译成“新视野奖”。但是今年只颁了13个项奖,四项用于奖励非媒体行业的纪录片人或者DV爱好者的“地平线奖”空缺,原因是没有选出能够让人信服的作品。 中国选送的30多部作品有15部入围。从报名表上看应该有200多位导演参加,但由于冰岛火山爆发,欧洲航班大面积停运,所以有近40位导演报名后没有能够参加,最终有176位导演参加了这次电视节。即便是这样,我仍然认为本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电视节之一。笔者粗略算了一下,176位导演的双程机票及4天全部五星级酒店的食宿娱乐开销,均由半岛电视台承担,仅此项成本约为人民币700万元,包括评委会及评委的费用,加上会议的所有开支,几天会议的总支出合计应该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这也可以说是中东石油国家的一种慷慨和奢华。 评委多元 作品多样 亮点频出 本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的14位国际评委,分别中国、 _、澳大利亚、土耳其、古巴、墨西哥、阿根廷、伊朗、意大利、黎巴嫩、丹麦、约旦、印度等等。这14位评委被分成长篇、中短篇两个组。我国共有15部优秀纪录片最终入围。其中,广东台山电视台制作的中国纪录片盐井纳西人凭借完美的摄影技术和关注女性少数民族社会生存状态的主题,击败了众多巴以冲突、 _战争和中东和平为题材的优秀纪录片,一举夺得半岛国际电视节中篇纪录片评委会大奖。 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的奖项有16个,大体分为短篇奖、中篇奖和长篇奖,其中短篇的时长为30分钟以下,中篇是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60分钟以上的都作为长篇评比。虽然半岛国际电视节是按照长中短篇来分类评比,但是93个国家选送的纪录片确实包罗万象,大体可分为:政治冲突类、调查类、维护人权类、人类学类、民俗学类、野生动物类、环境保护类、儿童类等等几大主题方向。 纪录片的政治属性、 _属性在半岛国际电视节里显得较为明显,对阿拉伯世界不太友好的个别西方国家没有获得邀请。可以说,半岛电视台、以及半岛电视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反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个媒体阵地。 六年以来,半岛国际电视节对纪录片艺术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探索发现、国家地理频道等精品制作团队尽管显示出了大投资、专业化的气势,但并不如创意性纪录片和摄影剪辑艺术精湛、具有人文关怀、公益色彩的纪录片能够引人注目。 中东地区如卡塔尔、阿联酋等小国的纪录片创作上升趋势明显,这与其国家的富有、资金实力的雄厚不无关系。非洲多数地区的纪录片题材很棒,但在片中的呈现却是一盘散沙,要么宣教色彩过重,要么叙事凌乱,大多缺乏故事线索和看点。中国入围的纪录片并不比外国的纪录片逊色,一些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均有较大竞争力。但是大多数节目题材重复、拍摄剪辑缺乏创意、叙事繁琐,这也的确是我国纪录片的通病。相反,故事主线明确,人物集中、情感丰富,目的清晰的纪录片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调查类专题片也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如获提名奖项的探寻关塔那摩监狱650位失踪囚犯,这部社会调查类纪录片中的导演,索性请著名女记者直接出镜,并以女记者的行踪为线索。追踪报道。该片叙事简洁,主线清晰,一目了然。丹麦纪录片或许无罪中,导演用翔实的影像跟踪了一位被 _特工误抓蒙冤的外国人,片中主人公如何追求公平正义而坚持抗争的全部过程,也引起了评委的普遍关注。对于浮躁时代的观众来说纪录片不能承载太多的繁琐,目的性简洁明确的纪录片更容易吸引眼球,在电视收视率的争夺中,简单有时就是一种美。 对于长篇纪录片的评比,评委更看重的是观众“瞬间收视”、“短暂停留”的欣赏习惯,过于复杂的抓不住观众,节奏过于拖沓冗长的也将失去观众,因此节奏把握的适宜度尤为重要。中国和日本NHK送去参评的长篇纪录片都有很好的故事与选材,但习惯于娓娓道来的亚洲人进入情节中的关键部分速度反而放慢,致使情节拖沓、剪辑无节奏,再一次影响了整体观赏。实际上,有些中国的纪录片如果将长篇改短,完全有可能获奖。但由于多数作者不忍舍弃素材,丧失了夺冠的机会。乌干达一部非法移民的纪录片素材丰富,场面 _,但记者出身的导演将解说词写的过满,并加重了浓郁的批判口吻,反而引来评委及观众的厌恶。更有一些看似是公益,实则引发道德争议的纪录片,如 _最美残疾人选秀,媒体将一群没有自理能力的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模特表演,引起伦理道德争议。这些瑕疵对于参加国际性的评奖活动都是十分不利的。 中篇纪录片的多数外国评委还对我国湖北电视台选送的春运纪录片中的音乐使用提出了批评,认为是严重的画蛇添足、选择失误,使一部本很有可能成为艺术佳作的纪录片,变成了纪实段落与戏剧化音乐的堆砌。 在纪录片中使用对比手法,往往会有惊人的效果。土耳其的 一部纪录片把本国人善待海豚的举动,与日本人滥杀海豚食用的情况做了对比,形成一种变相宣传,尽管未获奖却受到普遍认可。另有一部耗时数年的纪录片,将动物的行为与人类行为做了对比,素材消耗极大,细节真实有趣,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创意,广受好评。 主观色彩浓重的纪录片吊车与再见,你好吗?,分别用吊车司机的主观视角与一位政治讽刺家的口吻描述了自己所在世界的主体表达,令人耳目一新,分别获得大奖与提名奖,足见“纪录片是一种思考方式”,创意者生存。 跟风严重 技法守旧 创意贫乏 从题材上看,选择以孩子作为主角的纪录片逐年递增,甚至大有泛滥之势,似乎一瞬间全世界的纪录片人都意识到了以孩子作为被摄主体的选题容易受到关注,结果反而造成了题材的拥挤重复。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编导和制片人把选取儿童作为拍摄对象,借用儿童的可爱或可怜吸引受众,已演变成为一种讨巧的选题方式。正是由于各国选送的太多,外国的儿童又大都比中国的儿童生活的更加艰难,所以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哪个更可怜,哪个更凄惨”哪个纪录片就更可能获得提名以至于获奖。在儿童的“可怜凄惨”与“生活美好”之间,人们更容易选择“同情”;在“艰难度日”与“稚嫩顽皮”之间,人们更容易想起“弱者”。因此,当同一类纪录片题材“撞车”的时候,“悲剧性”的往往比“阳光性”的更占便宜。 在所有儿童题材的纪录片中,惟有部耗时数年的巴格达孩子,打动了所有评委,除了画面构图讲究、结构节奏清晰之外,作者面对 _战争给巴格达人民带来的苦难,并没有进行宣泄式的控诉,而是选取几位与叔叔生活在起的孤儿谋生的方式作为细节切入点,将作者对战争的无情控诉巧妙的隐私在孩子们求生存的点滴心绪之中:本片的另一大特色是解说词的“中性、冷静”,对一些敏感的词语,作者通过当时播放的电视新闻转述表达,巧妙地规避了政治批判,个人反对战争的倾向性又一目了然,此片编导的确高人一筹。令东西方国家的评委都拍手叫好。 态度决定一切。不是所有的纪录片用悲哀的、绝望的心情叙事都能够获得“同情”的,纪录片理应呼唤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同样是反映世界贫困问题的近十部纪录片中,评委们把票投给了一美元一天,这是一部不仅仅探求贫困原因,而且还提出解决方案的纪录片。该片也正是因为其思想积极奋进、态度乐观向上、建议理性而贴近生活,所以也获得了提名奖。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参加国际性的节目评奖,是需要面对“多元 _”和“多元化评委”的,谁会掌握其中“语境”的平衡,谁就会获得丰厚的成果! 第六届半岛国际电视节尽管精品倍增,但依然暴露出了纪录片现有创作领域存在的新问题和跟风现象。除了儿童类题材纪录片过多、关于歌颂爱情的纪录片选题几乎绝迹这两个极端现象之外,多数纪录片政治批判性与讽刺性太强,批判战争的纪录片伤感气氛过于浓重,缺乏以乐观积极态度看待人生与社会的内容。尤其是自然与野生动物题材的纪录片几乎没有进步,一些纪录片人跟随研究野生动物的人,将拖沓冗长的过程直接变成纪录片,内容空洞乏味。用土耳其评委爱莎的话形容是:“材料都齐全,但做不出好蛋糕。” 笔者在参加了这届评委会工作后感觉颇深:纪录片不应只做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更应多分析社会问题的内因外因,承担起建议者和促进问题解决者的责任。那种批判式、揭示式、宣泄式、抱怨式的纪录片无法赢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另外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以及人物传记类纪录片,哪怕投资规模再大,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上还是很难成功的。在国际纪录片领域“民族的似乎不是世界的”,这是因为东西方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迥异,所以这样的历史纪录片很难获得大众认可。 中国纪录片导演普遍有雄心和耐心,能够长时间跟踪记录被摄群体,对素材的创新组合与驾驭能力,对结构悬念的设计都比较强,但是在画面拍摄的“唯美”和画画细节的展示上还是比较欠缺的。纪录片导演应该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或者至少是对摄影懂行,又应该是一位善于用影像讲故事的人,知道如何把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拍摄的工整细腻而艺术,在无尽的影像叙事中,得到思想的创新、艺术的审美和故事的震撼。 有了中东石油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巨额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