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艺学派_第1页
翻译的文艺学派_第2页
翻译的文艺学派_第3页
翻译的文艺学派_第4页
翻译的文艺学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的文艺学派,Lydia,斯坦纳:解释学的翻译观,乔治斯坦纳(FrancisGeorgeSteiner),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不列颠学会会员。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等知名学府,教授比较文学课程。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并提出了重要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斯坦纳著作等身,主要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等。2007年,获得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1.阐释学与翻译,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哲学理论。阐释学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哲学思潮之一,阐释学与翻译研究又有着天然联系。译本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一种阐述或阐发,一种注解诠释,而这些又都可以归结为“释义”对原作品意义的解释。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明显地体现了阐释学派的一个基本理念: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和以译本读者为中心的两种翻译途径,乔治斯坦纳继承并发扬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他明确指出“翻译即理解”,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2.斯坦纳:解释学的翻译观,乔治斯坦纳-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西方著名学者之一,他将阐释学应用于翻译研究通天塔之后语言和翻译面面观该书初版于1975年,是18世纪以来第一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书中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诗学、文学评论、文化史等多方面研究,但最终都服务于对翻译行为的探索。其中最为精辟的莫过于引入了阐释学理论(hermeneutics),提出了基于阐释学基础上的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即译者首先认同对原文本的翻译是有意义的或可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侵入(aggression):即译者侵入文本,对文本加以理解和领会;吸收(incorporation):即表达阶段,译者将侵入获得的成果通过翻译,目的语或变得更加丰富,抑或散失目的语的本色;补偿(compensation):斯坦纳眼中的阐释翻译是“恢复平衡即为译者的道德”,翻译是一种双重进入的行为,必须维持形式和意义上的平衡,这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细读:斯坦纳认为“信任”是所有翻译活动的第一步,即译者首先要认同原文本的存在意义,只有相信原文本的意义,才有去理解它的可能,这也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础。但诚如斯坦纳所言,在理解这种意义时,往往遭遇原文的抵抗和语言的障碍,这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便会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翻译过程的第二步“侵入”在斯坦纳看来也是离不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因此这一步“永远都是有偏见的,是对原作者意图和视域无法避免的攻击”这一过程打破了原文的外壳,让内核裸露出来,是一个“暴力”的过程,但却有着积极的意义,使译者和原作者在“暴力、侵入”的状态下达到了视域融合。如果说“侵入”是用暴力打破了原文的外壳,那第三步“吸收”则是要将暴露在外的内核有选择地研磨消化,而“吸收”正是“侵入”的目的。斯坦纳指出,“对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吸收不会进入到真空状态”,“译入语的语义场是已经存在且很拥挤的”。也就是说,翻译必将受到译者原有的语义场的影响,在这里译者的先在主观性又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吸收的信息不是进入一个空白、宽阔的空间,而是来到一个拥挤的甚至可以说是坚固的言语环境,任何外来语言或思想若要打入这个坚固的环境,必然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冒着被转化的风险”。翻译所带来的正是一种文化或传统的转化。因此,在吸收过程中原作语言难免要丧失本色,这就使得第四步“补偿”变得十分重要。在斯坦纳看来,如果没有这一步,阐释的过程必将变得十分危险且不够完整。“出于对原文的信任,我们包围并侵入原文。我们负载累累地将原文中的东西搬回家,而此时,不平衡已经存在了。有时译者拿走了太多,甚至对原文锦上添花,有时却又拿得太少,甚至跳过、删除了原文中的一些粗陋的地方。”所以,在斯坦纳看来必须通过“补偿”这一步来恢复原有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一名称职的译者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牢记译者的道德原则,在翻译时坚定追求并达到一种平衡,这也是斯坦纳最终强调的“恢复平衡即为译者的道德”。可以看出,乔治斯坦纳翻译过程的每一步都清晰地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并呼吁译者主动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译者主体性,上述对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分析中可见,他的每个步骤都强调了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重要作用,每一个步骤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对翻译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和译语、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中介。2003年,田雨、查明建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面对如何传达异域文化的意蕴,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结构审美和语言风格等问题时,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调整译作与原作平衡的同时达到超乎完美的翻译。,举例:论语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与翻译,朱丽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法国籍保加利亚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小说家、心理学家和女性主义者。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符号学、文学、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诸多领域,并提出了“解析符号学”(simiotics)、“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卑下”(abjection)等许多原创性术语。其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在西方登堂入室,一度成为研究重镇,以至20世纪的西方翻译理论也深受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影响。,一、互文性概述,互文性是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她宣称:“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提出后,互文性受到了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不同理论家各自立场出发理解也各不相同。互文性概念指下列含义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数种:指语篇类型上的关联性;指文本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关联;指不同文本间语言片断之间的关联。课本P226(二),二、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翻译活动本身是涉及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的、借助于译者这一中介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活动,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文学翻译有两个过程组成:原文本的理解以及目的语文本的生成。文学作品译者必须运用其语言与文化上的互文性知识先是正确理解原文本,然后再选择适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