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河口地貌》PPT课件_第1页
《d河口地貌》PPT课件_第2页
《d河口地貌》PPT课件_第3页
《d河口地貌》PPT课件_第4页
《d河口地貌》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河口地貌,区位:河口(入海)发育于陆、海交界带,故河口也属海岸带。动力条件:河流、海洋双重作用学科发展:20世纪50年代成雏形河口及其分段河口动力特性和泥沙运动河口三角洲,一.河口及其分段,河口与河口区1.河口河口:是河流与其受水体的结合地段河流-支流河口受水体:湖泊-入湖河口水库-入库河口海洋-入海河口入海河口最为重要,故河口(泛指)也可说是河流与海洋的结合地段。,2.河口区河口区:河流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河口区上限:受海洋因素影响的最远点(河流)河口区下限:受河流因素影响的最远点(海洋)因河流动力条件为径流;海洋动力条件为潮流;故按动力条件划分为:上限:潮流所能涉及的上界下限:径流扩散的末端另一类划分(盐淡水混合)上界:咸水入侵的上界下界:淡水扩散的下界关于河口的定义尚有争议,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是里查德(1967)提出的定义:“河口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它与外海自由相通,河口中的海水受到来自陆地径流的淡水明显地冲淡。”,河口区的分段1.按水动力特征分(水文状况、地貌形态差异)感潮河段:在潮汐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段。潮流界:潮水停止倒灌处(V涨潮流=V河流)潮区界:河水仅受潮流顶托影响而水位发生涨落的最远点(潮流界以上)(洪、枯水期间,大、小潮期间,上述界位有变化),近口段潮区界-潮流界,水位有涨落变化,水流单一流向(向海),河流地貌形态。河口段潮流界-口门,双向水流,地貌表现:河面展宽、河道分汊、河口沙岛沙洲。口外海滨段口门-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海水作用(潮汐、波浪),地貌:水下三角洲演变动态:近口段-河流性质(径流作用为主)口外段-海洋动力(潮汐、波浪)河口段-双重作用,演变复杂,河口学研究的重点区段,2.按咸淡水界的变动情况分(咸淡水混合情况)河流段(下界:多年平均枯水大潮咸水入侵的界线)过渡段(下界:洪水小潮)潮流段河口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所影响的范围。纵向上:从潮区界为起点,到径流在海洋中扩散的末端;横向上:河流下游的分汊河道摆荡所影响的区域(三角洲的横向幅度)河口区的核心:河口区的水域,二.河口动力特性和泥沙运动,河口区的动力特征1.双向水流径流:单向水流,洪、枯季节变化潮流:往复水流,昼夜变化涨潮:两者V一定程度抵消而减小(泥沙带入河口段落淤)落潮:V、Q迭加而增大,尤其洪水期(河口冲刷,泥沙向外搬运)总体而言:V落潮流V涨潮流,故河口动力因素中,落潮流是主要因素。,2.盐淡水混合方式:掺混(盐、淡水界面流速切变产生内波并最终破碎,向上单向输送盐水)扩散(湍流、旋涡双向输送等量水体,但盐分仍自下而上输送)盐淡水混合指数:MI=Qh/Qr(Qh为半个潮周期内进入河口的淡水量m3/s,Qr为一个涨潮期内进入河口的进潮量m3/s),高度分层型(A型、弱混合型)MI1,B/H小,河流占显著优势,无潮或弱潮河口,咸、淡水明显分层(盐水楔河口),掺混形式,楔顶(滞流点)位于河口区,淤积严重(拦门沙)。部分混合型(B型、轻度混合型)MI=0.20.5,径流、潮流均较强,咸、淡水扩散形式,无明显界面,为一变化带,泥沙沉积随涨、落潮流移动在盐水入侵变动区间。(长江)垂直均匀混合型(C型、强混合型)MIV落,海沙进口门;V落V涨,河沙出口门;最后多在平衡点沉积汇潮点附近(多汊潮汐河口,潮波在分汊口相遇形成汇潮点)盐、淡水明显分层型河口的盐水楔端部(最大浑浊带)不同流向、不同物化性质的水流在此相遇,引起推移质、悬移质、胶体物质(絮凝)沉积。,三.河口三角洲,三角洲: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最初被采用于近似三角形的尼罗河三角洲,后作为地貌学的专用名词;现代三角洲的概念还包括陆上和水下的河口沉积体系;它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口与三角洲形态分类根据河口与三角洲形态可分为三角港(三角湾、河口湾)、三角洲两类1.三角洲河口陆地伸向海洋,由沙堤、沙岛、沙嘴等地貌组成的河口冲积平原,多呈三角形。2.三角港海洋伸向大陆内部(河口段因陆地下沉、海面上升被海水侵入),形态上呈喇叭形。强潮、河沙少的河口,落潮流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河口湾。,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河口区的堆积作用侵蚀作用1.丰富的泥沙来源河流要有较大的输沙量(最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衡量指标:年输沙量(Sd)与年径流量(Q)的比值。SdQ0.24时,形成三角洲SdQ0.24时,发育三角港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形成的有利条件(消能、利于浅滩出露),三角洲的发育过程1.水下三角洲阶段由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边滩(口门两侧水下天然堤)、沙坝(拦门沙)构成。2.沙岛、及汊道形成阶段水下心滩、边滩出露水面,形成沙岛、沙咀,水流多汊入海,口门向外推进,各汊道口门外形成新的水下心滩、边滩。3.三角洲平原形成阶段各汊道的分水比、分沙比的差异,造成塞支、并汊,沙岛、沙咀联合与并岸。,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典型的三角洲剖面形态呈微凸形,顶平、前坡陡、下坡变缓;美国学者吉尔佰特(1890)按地貌部位将其划分成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3个单元。这种划分延用至今,而现代油气勘探的发展,从三角洲沉积相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划分:1.三角洲平原相分汊河道亚相(沉积)(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湖沼亚相(沉积)天然堤亚相(沉积)泛滥亚相(沉积)河流沉积物(粉沙、细砂)为主,水平、交错层理,陆源生物碎屑,2.三角洲前缘相汊河河槽沉积(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汊河口沙坝、沙咀沉积汊河间海湾沉积(前积层上部)粉沙、粘土为主,植物碎屑较多,有孔虫等海洋生物增多,沉积速率、厚度最大,较薄斜层理、波状层理。上界:水边线;下界:浪基面(实际上为沙、泥界线)。,3.前三角洲相(前积层下部)(主要油气层)(底积层)淤泥、粘土为主(富有机质淤泥),大量海生生物(海洋环境影响为主),水平层理。,三角洲的类型三角洲的发展趋势(形态)取决于河流、海洋的相互作用程度,即入海泥沙堆积速度与海洋动力作用改造速度。建设性三角洲(不断向海推进):鸟足(爪)状(河流绝对优势)扇形(河流优势、波浪修饰岸线)破坏性三角洲(受改造):尖头状(波浪型)岛屿状(潮汐型),1.鸟爪状三角洲河流作用绝对优势,分汊水流挟沙丰富,波浪、潮汐作用很弱(弱潮河口)。(美国密西西比河)2.扇形三角洲河流作用占优,河沙丰富,口外水浅、多汊,下泻不畅、出汊改道,整体向海推进,波浪修饰岸线。(尼罗河、黄河、伏尔加河)3.尖头状三角洲独流入海,河口沙咀明显突出,两侧岸线经波浪改造。(台佰河/意)4.岛屿状(港湾形)潮汐作用较强,河流、波浪作用较弱,河沙不多,指状沙脊、沙坝、潮汐水道相间分布(洲、滩、岛、汊河构成三角洲主体)。(恒河、珠江),4-6流域地貌,水系及其类型分水岭的迁移和河流袭夺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一.水系及其类型,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脉络相通的河流(水道)系统。干流:在某一水系中,直接注入海洋或湖泊的河流。(主要特征:流路长,河道开阔,水量大,集水面积广。)水系的分级:分支法、分级法水系的命名:一般以干流命名水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