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致之美_第1页
宋词精致之美_第2页
宋词精致之美_第3页
宋词精致之美_第4页
宋词精致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致之美那些唐宋词里的小物件目录宋词中的首饰4珠翠4臂钏4搔头5翠翘5闹蛾6冠子6唐宋词中的化妆8额黄8面靥8蛾眉9梅花妆9唐宋词中的服饰10石榴裙10云肩10唐宋词中的生活小物件11龙涎香11瑞脑11小节13引言有人说,婉约词中对衣饰器物的过多描写使词显得过于浮艳,没有境界,与苏辛或旷达或豪迈的大气词风不可同日而语,离“经典”的差距很大。但是词本就是文人闲来风雅,写写生活小事的“流行歌词”,填词能有苏、辛之胸怀者更是寥寥。追求境界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登高饮茶的古人们,也并不是活在“境界”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比我们活得更加实在。写一写眼前的物件,身上的衣饰,贴近生活,况且这些精致的生活物件也营造出一种精致的意境。在词中对这些生活物件的渲染,也是在追求,在向往一种精致之美。宋词中那些虽偶尔有些雕琢的精美意象,营造出一种令人沉醉的精致之美。也许这是一种“底层面”的美,但它毕竟是美的,我们依然可以喜欢它,欣赏它。从客观上讲,这类婉约词中反映的一系列生活情趣,也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宋代文化的一隅,也是很有价值的。宋词中的首饰珠翠菩萨蛮(唐)温庭筠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珍珠和翡翠。妇女华贵的饰物。汉 傅毅 舞赋:“珠翠的皪而炤燿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绘事者,以丹青为主。”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连忙过来见姑娘,见他头上略带着几枝内款时妆的珠翠。” 冰心 六一姊:“她们三个珠翠满头,粉黛俨然。也借指盛装女子。唐 陆龟蒙 杂伎诗:“六宫争近乘舆望,珠翠三千拥赭袍。” 宋 梅尧臣 和韵三和戏示:“蓬蒿自有 蒋生 乐,珠翠宁容 郑 氏陪。”原注:“ 郑康成 与 卢子干 同事 马融 , 融 后堂有珠翠之会, 康成 不得预焉。” 清 赵翼 陪松崖漕使宴集九峰园诗:“是日轻阴半寒暖,满湖珠翠纷往回。臂钏女冠子(唐)牛峤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眼看惟恐化,魂荡欲相随。玉趾回娇步,约佳期。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莺啼处,认郎家。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佩丁当,明翠摇蝉翼,纤珪理宿妆。醮坛春草昼绿,药院杏花香。青鸟传心事,寄刘郎。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卷罗帏,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不语匀珠泪,落花时。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还有一种叫作“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多数妇女都把手帕拴在右腋下的纽扣间,或是把它折叠成为方胜的样子约束在臂钏中搔头谒金门(五代)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搔头,簪的别称。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唐 韩愈 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牀。” 元 张雨 东风第一枝玉簪词:“蜻蜓飞上搔头,依前艳香未歇。”翠翘花犯(吴文英)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攲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古代妇人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唐 韦应物 长安道诗:“丽人绮阁情飘颻,头上鸳钗双翠翘。”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宋 周邦彦 忆秦娥佳人词:“人如玉,翠翘金凤,内家妆束。”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终朝阿母梳云髻,甚日檀郎整翠翘。”闹蛾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称“夜蛾”、“蛾儿”,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 柳永 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陈维崧 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南唐 金叶子,街飞 北宋 闹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冠子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北宋年间,女子发髻上最有特点的装饰是冠梳,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及“花朵冠梳”等名色,始于宋初,先流传于公众,后及民间。冠梳用漆纱,金银,珠玉等做成两髻垂肩的高冠,并在冠上插以白角长梳。宋代的一般上层妇女则特别重视花冠,这和当时社会爱花养花的风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她们的头上,除应时令戴真花外,一般经常使用花冠,多用各色罗绢或通草做成,讲究的加金玉玳瑁珠子,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之上,其制繁简不一,视各人条件而定。通常的式样是在冠的两侧垂有舌状的饰物,以掩住双耳及鬓发,长度大多至颈,也有下垂至肩的。冠的顶部,多饰有金色朱雀,四周插有簪钗。又在额发部位,安插白角梳子,梳齿上下相合,其数四、六不等。此外,当时贵族妇女还戴一种重楼子花冠。这种花冠兴起于唐代,盛行于两宋。唐宋词中的化妆额黄好事近赵彦端(宋代)一种岁前春,谁辨额黄腮白。风意只吟群木,与此花修别。此花佳处似佳人,高情带诗格。君与岁寒相许,有芳心难结。我国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由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蒿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粘贴法较染画发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贴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面靥女冠子欧阳炯(唐)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艳情多,绶带盘金缕,轻裙透碧落。含羞眉乍敛,微语笑相和。不会频偷眼,意如何?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恰似轻盈女,好风姿。面靥,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成妆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蛾眉菩萨蛮温庭筠(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蛾眉妆是中国唐代流行的一种化妆方法,将眉毛全部拔去,再用眉笔在靠近额中的地方描出两条短眉,杜甫就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句。其后,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也开始流行。具体可参见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梅花妆醉落魄、一斛珠汪藻(宋代)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庄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结儿梢朵香红钿蝉隐隐摇金币春山秋水浑无迹不露墙头,些子真消息相传,据北宋初年所编转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美术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正粘在公主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于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之后公主额上的花虽清洗了下来,但却留下了个花瓣印记。于是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美丽,纷纷效仿,于是产生“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后来又有用花钿或金箔剪成花瓣形贴上的。唐宋词中的服饰石榴裙诉衷情(宋)晏几道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越罗双带宫样,飞鹭碧波纹。随锦字,叠香痕。寄文君。系来花下,解向尊前,谁伴朝云。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诗中就 石榴裙写过两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元代的刘铉乌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鸦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到了明代,石榴裙的说话就固定下来,如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红裙。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 石榴裙在唐时,是一种流行服饰,尤其中青年妇女,特别喜欢穿着。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五诗:“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等。石榴裙一直流传至明清,仍然受到妇女欢迎。红楼梦里亦有大段描写,可相印证。晋庾?石榴赋曰:于时仲春垂泽,华叶甚茂,炎夏既戒,忽乎零落,是以君子居安思危,在盛虑衰,可无慎哉,乃作斯赋,绿叶翠条,纷乎葱青,丹华照烂,晔晔荧荧,远而望之,粲若?缋被山阿,迫而察之,赫若龙烛,辉耀绿波。”云肩踏莎行(宋)吴文英润玉笼绡,檀樱倚扇。 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云肩,也叫披肩,云肩是从隋朝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最初是领口处垫着用来防止下面传的衣服沾污的绣件。后渐渐成为纯装饰。唐宋词中的生活小物件龙涎香天香龙涎香(宋)王沂孙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余熏,空篝素被。龙涎香,在西方又称灰琥珀,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从抹香鲸消化系统所产生。龙涎香有其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类似异丙醇的气味);虽然现在它已经大部分为化学合成物取代,龙涎香历史上主要用来当做香水的定香剂。瑞脑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又称龙脑香、冰片。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中的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一种近于白色的结晶体,古代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晶体多形成于树干的裂缝中,体积小的为细碎的颗粒,大的多为薄片状。在古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用加热蒸馏的方法(“火逼成片”)从龙脑树的木材中提取晶体,称之为“熟脑”。并且,对于龙脑香的存储保养古人也有专门的办法:“龙脑香及膏香合粳米、相思子贮之则不耗。”唐宋时期,出产龙脑的波斯、大食国的使臣还专门把龙脑作为“国礼”送给中国的皇帝。龙脑香早在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西汉的广州已能见到龙脑香。在本草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