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分论-03-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1页
中国刑法分论-03-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2页
中国刑法分论-03-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3页
中国刑法分论-03-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4页
中国刑法分论-03-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刑法分论危害公共安全罪,王世洲北京大学法学院,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律渊源,教学重点法条教学一般法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教学重点法条,1997年刑法典第二编分则第三章有关刑法修正案与有关立法解释,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教学一般法条,1979年刑法典相关经济法规与行政法规其他司法解释,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犯罪主体:一般主体、特殊主体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社会的公共安全,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结果,“不特定”是指这种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是犯罪分子事先难以确定和控制的。在犯罪行为指向事先确定的特定的人或者物,并且不直接危及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的情况下,不能定危害公共安全罪,只能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或者侵犯财产罪,等等。,“不特定”:心理,直接故意:特定对象直接故意:不特定对象间接故意:特定对象不特定对象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行为规定在第114条至第139条之中大多数是作为的积极形式,如放火罪、爆炸罪少数可以由不作为形式构成,如第129条丢失枪支不报罪(纯粹不作为)有些行为可以针对特定个人或者特定财产,如投毒;有些不行,如决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结果,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足以危害多数人的人身和大量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足以”,必要性:刑法保护“前置”不是在“已经”造成危害结果,而是在“足以”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就加以禁止。限制性:由于危害后果还没有明显产生,不加限制也容易扩大刑事责任范围。禁止特定的行为禁止侵害特定的对象在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时,刑罚严厉得多。,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特征分类,危险方法特定对象恐怖性质涉及枪支、弹药、爆炸物、核材料等危险物品重大事故(过失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体,一般主体:放火罪、爆炸罪和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毒罪)的行为人,根据刑法总则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也应当负刑事责任。特殊主体:如第131条重大飞行事故罪只能有航空运输人员构成。单位:能够构成个别犯罪,如第126条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第137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1)只能由故意构成,如放火罪;(2)只能由过失构成,如失火罪;(3)一种行为,可以由故意或者过失构成,从而构成不同的罪名,如爆炸罪和过失爆炸罪;(4)犯罪目的:如第126条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中的“非法销售”的目的。,放火罪与失火罪,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烧毁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而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特征比较,放火罪客体是公共安全放火行为:“足以”即可构成已满14岁的一般主体故意,失火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失火行为:严重结果才构成一般主体过失,放火罪的犯罪对象,一般是他人或者公共的财产;烧毁自己的房屋或者其他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本罪。,放火罪的种类,第114条放火罪:足以即可构成第115条放火罪:造成严重危害结果才可构成,放火罪的主观方面,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失火罪的主观方面,疏忽大意过于自信自然原因造成的损失不是过失,放火罪的此罪彼罪问题(一),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产罪关键不仅在于放火是否指向特定的犯罪对象,而且在于行为是否侵害了公共安全,或者说,有关的犯罪行为能不能控制在不侵害公共安全的范围之内。,放火罪的此罪彼罪问题(二),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专门(特别)法v.一般(普通)法,失火罪的此罪彼罪问题,重大责任事故罪玩忽职守罪专门(特别)法v.一般(普通)法,放火罪未遂的一般理论,独立燃烧说效用丧失说一部效用毁损说主要效用毁损,放火罪未遂的标准问题,第114条放火罪:“足以”之前的未遂,可采“独立燃烧说”第115条放火罪:“造成严重危害结果”之前的未遂,可采“效用丧失说”第114条就是第115条的未遂形态,放火罪的数罪问题,放火也是一种常见的湮灭证据的方法。在行为人犯其他罪之后,为湮灭证据而放火的,应当定数罪,如第198条第2款。,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概念,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三)对投毒罪的修改,投放危险物质罪的行为特征,在投放危险物质与被害人误吃毒物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时间差。如果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被害人误吃毒物,避免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应当按犯罪中止处理。,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此罪彼罪问题,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关于毒鱼的司法解释,出于盗窃的目的,毒死较大数量的鱼,将其偷走,未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定为盗窃罪。不顾人畜安危,向饮用的池塘、水库中投放大量剧毒药物,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定为投毒罪。为了偷鱼或挟私报复,而向鱼塘内投放大量剧毒药物,严重污染水质,毒死整塘的鱼,使集体的或个人承包的养鱼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的,应当定为破坏集体生产罪。同时,还应查清毒药的来源,研究是否构成违反危险品管理规定肇事罪。如果也犯有后列罪的,可以按照其中的一重罪从重惩处。,司考2002年试卷二第40题,甲为获利于某日晚向乙家的羊圈内(共有29只羊)投放毒药,待羊中毒后将羊运走,并将羊肉出售给他人。甲的行为构成哪些犯罪?A盗窃罪B投毒罪C故意毁坏财物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答案:A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法律明确规定之外的其他方法,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司考2004年试卷二第9题,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A罚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赔偿经济损失答案:B,劫持航空器罪,管辖原则:“普遍管辖权”危害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比较:第123条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处罚原则: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交通肇事罪的概念,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的特征,犯罪客体:使用各种车辆(包括自行车);客观方面: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场所:公共交通,不含厂矿等单位内部;犯罪主体:包括从事公路交通运输和水上交通运输的人员;不包括从事铁路和航空运输的人员;主观方面: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否定的心理态度是针对结果而言的,对行为而言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交通肇事罪的此罪彼罪问题,故意开车撞、压他人的,属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利用汽车危害公共安全的,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肇事后逃跑中撞、压他人的,应当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陈孙铭交通肇事抗诉案,94年7月19日晚8时许,被告人陈孙铭与其他人在泉州市南方舞厅喝酒至次日凌晨时许,然后驾驶一辆无牌证的铃木250摩托车,以每小时80公里以上的车速回家,途径某桥收费站。陈孙铭因见有人在站口查车,害怕所骑的无牌摩托车被查扣,欲从当时无人无车的东边逆行车道上强行通过。在距离站北45米时,收费站工作人员发现陈要冲关,即高声呼喊并示意其停车。陈仍以每小时80公里以上的速度逆行冲过北端检票亭。在距南端检票亭还有约20米时,西边车道南端顺行出口外侧检票亭附近的武警战士游希良等人听到喊声,即向东边车道跑去,准备拦截闯关的陈孙铭。游向东跑出大约10余米,在收费站南端检票亭外约米、东边车道顺行入口处的中间,与逆行高速驶来的摩托车相撞。陈孙铭与摩托车一起倒地滑出30多米,陈当即昏迷。游希良被摩托车撞击后又被向南拖了余米,撞在路边的防护栏上后又弹回路中,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凌晨3时死亡。,关键问题,被告人陈孙铭对高速驾驶摩托车冲关时将游希良撞死的严重后果,在主观上是:放任v.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轻信能够避免,问题意义,故意杀人罪v.交通肇事罪,最高法院的态度,被告人陈孙铭实施从当时无人无车的逆行车道上冲关的行为是故意的,其故意的内容是为了逃避检查和扣车;陈孙铭当时无法预料到游希良会突然出现在逆行车道上进行拦截,在他发现后,车速和距离已经决定了相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无法认定陈孙铭对发生将游希良撞死的严重后果事先在主观上持有明知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交通肇事的逃逸问题,一般交通肇事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情况,“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消极逃逸)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积极逃逸),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若干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提示,第126条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第128条第1款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第128条第2款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第129条丢失枪支不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只能是单位犯罪;第126条第一、二项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第三项没有明确要求;在主体方面比较第125条:一般主体与单位犯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持有:不具有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违反规定,擅自持有;非法私藏:依法配置、配备枪支、弹药的人,在法定条件消除之后,违反规定,私自隐匿所配枪弹,拒不交出。,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犯罪主体:配备:对有武装保卫任务的人,无情节要求;配置:对无武装保卫任务的人,有严重后果要求。质押问题:交枪人: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收枪人:非法持有枪支罪,司考2000年试卷二第32题,某甲系省射击运动队的教练,依法配置有枪支。一日,某乙向某甲借枪打猎,某甲碍于情面,就将枪借给某乙用了半天。某甲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A、非法出借枪支罪B、玩忽职守罪C、非法出租枪支罪D、不构成犯罪答案:D,司考1999年试卷二第30题,警察甲临时急需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甲将公务用枪交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1个月后,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便向公安机关报案。甲、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A.甲、乙均无罪B.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C.甲无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D.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答案:D,司考2002年试卷二第8183题,A为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配备有公务用枪。A在有配偶(B女,生活在外地)的情况下,长期与C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A与C为夫妻关系),为此借用了D的3万元现金。D多次讨债,A无力偿还,于是A将公务用枪(无子弹)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D,约定A还款时,D将枪支归还A。3个月后,A仍然未能归还借款,D便将枪支送给其外甥E玩耍。E在一周后使用该枪支抢劫某银行储蓄所现金20余万元。请根据案情回答81-83题。,司考2002年试卷二第8183题,81关于A与C女共同生活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法律不承认事实婚姻,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B事实婚姻是无效的,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CA与C女属于同居而非事实婚姻,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D重婚罪侵犯的是配偶权,如果B女同意,则A不成立重婚罪答案:ABCD,司考2002年试卷二第8183题,关于A将枪支质押给D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错误的?AA的行为既不属于非法出租,也不属于非法出借,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BA的行为本身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故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C由于枪内无子弹,A的行为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故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D对A的行为以滥用职权罪论处较为合适答案:ABCD,司考2002年试卷二第8183题,关于D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D的行为仅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BD的行为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抢劫罪CD的行为虽然不成立抢劫罪,但应对E抢劫银行的犯罪行为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DD的行为不成立犯罪答案:BCD,丢失枪支不报罪,特殊主体:依法配备用枪的人主观方面:故意v.过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