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区域是基底表面相对于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2,隆起正性区遭受侵蚀剥蚀,使其剥蚀下来的物质向负性沉积盆地迁移,并在盆地中堆积下来,这是种均衡调整(或称补偿)作用。3,地震地层学,地震反射资料基础上可更加清楚和科学地解释埋藏于地下大陆边缘盆地。4,“含油气系统”各种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其核心问题是含烃流体的生成、排出、运移和聚集过程。5.盆地成因机制:1)重力模式是把拗陷归因于沉积载荷作用下的岩石圈弯曲,同时借助于相转换假说,提出沉积载荷可能触发辉长岩榴辉岩的相变,相变既可能加大沉降幅度,也是盆地后期抬升的原因。2)热力模式是指热膨胀引起岩石圈最初隆起,并受到剥蚀,后来岩石圈的冷却下沉将引起沉陷;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密度较大的基性、超基性物质侵入,引起下部地壳密度加大而下沉(底侵作用与拆沉作用);还有一种可能是下底壳的密度增加,是由于热事件引起岩石变质成麻粒岩或榴辉岩引起的。3)应力模式有4种假设:张力作用下正断层产生的地壳楔沉降;挤压力作用下隆起前缘的均衡下降;地壳扩张时,下部地壳拉伸减薄引起脆性上部地壳的破裂下沉;由于平移或转换断层引起的地壳的局部沉陷。8,对盆地进行成因分类的方案很多,最常见是从挤压、拉张与剪切三种应力出发进行分类;结合沉积特征分为断陷型、拗陷型;强调初始原因分为裂谷型、前陆型;强调综合成因分为叠合型、复合型;强调构造位置划分为陆内、陆缘和大洋盆地等等9.上世纪末国际上盆地分析特别强调初始原因,从初始原因出发来讨论盆地成因类型,主要参考P A Allen和J R Allen(1990)分类,把沉积盆地分为伸展型、挠曲型和走滑型三类,尽管这种分类还存在许多缺陷,但基本上可以高度概括盆地所有类型。10,构造族系:具有共同力学成因的一组构造集合体。“构造”岩石(或岩层)形态以及各部分之间关系.族系来源相同、特征相似一组实体。构造族系是指在基本不变边界条件下变形产生的各种有成因联系构造型式集合体11.“构造型式”不同特点褶皱和断层等岩层变形实体12.“边界条件”作用在研究区域边界上力或应力、位移及研究区域中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等13.构造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盆地盖层与基底间在变形前原始特征及接触方式14.基底:结晶基底;准沉积基底;变质基底。其力学性质和物理特征差异直接影响到构造变形特征。基底盖层关系:薄皮变形和厚皮变形;位移场:水平收缩;差异垂直位移;水平伸展;差异水平位移(走滑位移)和区域垂直位移15.发育在沉积盆地中地质构造总是互相联系、成套出现,构成各种不同组合。盆地构造与岩石圈板块运动相关。特定地区构造形态类型和构造历史有相似性,也有可对比性16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主要指几何形态.17.影响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因素:地层力学性质(相对能干性、层序厚度及垂向结构变化、是否能发生层间滑动),岩层变形与地层形成年代关系,主动变形机制,变形与地表关系(未影响到地表、地表变形并发生剥蚀和充填、断层露出地表),先存构造影响,边界位移(构造族系位移场内部局部位移和构造族系未考虑的边界位移)17.5个构造族水平收缩: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水平位移(走滑位移):变形由差异水平位移造成,主要构造要素相对走滑位移分量倾滑位移分量;区域垂直位移:区域性隆升或沉降,形成不整合面构造和拗陷盆地。18.4个构造系盖层滑脱:盖层基底之间存在大型区域性滑脱断层或拆离断层,盖层构造变形发生在区域性滑脱断层上盘;也称薄皮构造结晶基底卷入:结晶基底与盖层都卷入变形,主要断层切割到结晶基底中,盖层与基底间无大型区域性滑脱断层或拆离断层作为变形分隔界面准沉积基底卷入:基底是厚层沉积岩或浅变质岩层,这些基底岩层在盆地沉积盖层发育前可经历变形,与盖层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盆地盖层变形过程中再次卷入变形变质基底卷入:变质基底是经过较强变质岩层,原始层理已对后续变形不起主导作用,基底岩层在沉积盖层变形过程中一起被卷入变形。19.构造族系与构造样式关系1)同一构造族系中可包含多种构造样式如:薄皮收缩构造中变形样式可是滑脱褶皱,也可是逆冲断层2)二者都强调不同构造要素之间成因联系,前者侧重边界变形条件, 后者侧重变形几何学特征.构造族系实际上还有很多过渡类型,介于上述各端元构造族系分类20.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1)拖曳褶皱沉积岩受断层拖曳形成褶皱,压性逆断层、张性正断层、剪切平移断层拖曳褶皱有明显差别(2)披覆褶皱因下部坚硬岩层(基底断块)存在,迫使上部沉积中形成褶皱,即“强制褶皱”(Forced fold)。与古地形隆起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背斜不同(3)雁列构造包括断裂和褶皱,是系列平行叠覆构造,本身相互平行,但与总构造形变走向斜交(4)网格状构造区域范围内,构造线组平面上相互交切,呈“锯齿状”或“之”字形(5)不规则构造带局部构造成群集中分布,但空间排列、走向延伸没有规律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TPHarding和JDLowell(6)平行构造带相似构造单元平行排列,构造间隔可很近,平面上呈凹、凸相间波状条带,并弯曲呈扇形地带(Saliant,与应力方向同向突出部分)和凹港状地带(Reentrant,与应力方向相反凹入部分)(7)侧列式(Relay)构造带不连续叠覆构造单元,本身相互平行,于总体形变带走向也平行;(8)孤立型构造呈孤立、单独形式,不与其他相似构造排列在一起(9)天窗式构造(Trap-door)由两组断层相交形成断块,两条断层间断块为最高隆起部位。相当于墙角断块;(10)带状构造不连续狭长构造带,局部走向可能和主要构造走向平行、斜交或垂直。21.鉴别构造样式基本准则:局部构造平面和剖面形态,构造平面展布特征,沿走向排列重大差异。22.特别注意:区别关键性构特征(如褶皱和断层雁行式排列、正断层下降盘逆牵引现象),构造在走向排列上局部重大变化,注意总体区域构造格局23、扭性断层组合:发育构造环境:板块转换边缘、离散边缘、汇聚边缘;?切洋壳离散边缘,扩张轴错断?切陆壳离散边缘,形成具不同沉积史次级盆地24.扭性构造组合三亚类(伴压和张性) 走向扭动无明显压与张性特征-单纯扭性;汇聚扭动伴挤压特征;离散扭动伴拉张特征.取决于侧向运动块体排列方式及边界与区域板块相对运动方向。25初步鉴别扭性断层:1)平面上雁行式排列特征,2)构造局限在连续而狭窄线形构造带内3)扭断裂在地震剖面中和地表花状构造,26.扭断层三种亚类可构成多种类型油气圈闭:雁列褶皱、雁列正断块、逆冲断层下地层截断部位和花状构造27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断层:压性断块分布限于前陆区,分布局限;基底逆冲断层可广泛发育在前陆区、造山带和海沟向陆侧斜坡上。压性断块是因岩石圈板块向下俯冲造成挤压力产生。深部板片范围控制前陆区构造展布区域。地壳由于受热而变得脆弱也是形成压性断块。28.汇聚边缘有两种前陆区:1)弧后前陆区位于岩浆火山弧和克拉通之间,具有逆冲褶皱带(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连接板内部或克拉通2)边缘前陆区大陆碰撞发展来的,位于岩浆火山弧与古海沟之间(碰撞型或喜马拉雅型),褶皱和逆冲断层方向向板块边缘或早期海沟29.基底卷入压性断层:(较浅平缓披覆褶皱或翘起单斜中间陡倾的拖曳褶皱近基底倾斜断块)1)压性断块边界断层面可从近直立到低角度逆冲断层2)在剖面上断块像是旋转断片,伴生不对称挠曲。3)单个构造由简到繁,在挠曲断块边界一翼下倾方向上可看到平行构造轴大型正断层,顶部次级正断层,包括纵向、横向,在某些披覆挠曲上常见。4)?有些横向断层具有走滑分量,错断翘曲轴,并多以高角度终止在断块边界上。30.断块构造与逆冲-褶皱带波状形态1)断块构造: 网格状格局; 压性断块断层较浅、倾角较陡; 挤压断块作用特殊标志天窗式构造群和“之”字形块断层; 压性断块挤压特征,较陡挠曲; 断块构造横断面上的旋转断片和单斜阶梯状外貌.2)逆冲-褶皱带波状形态: 扭动带直线贯通式主断层和雁列式构造; 转换边缘上发育上冲断层方向比较单一,伴雁列褶皱; 扭动构造组合和逆冲-褶皱带的褶皱形态,扭动作用伴生对称褶31.张性断层模式:A平直正断层B犁式正断层C骨牌式正断层.D低角度滑脱断层带相同:深部有塑性变形带,上部脆性变形带,正断层发生在脆性带而吸收于塑性带.不同:断层向塑性层消失方式32.正断层-汇聚环境:1)海沟向海侧斜坡,岛弧杂岩体前沿2)弧前盆地内部或岛弧翼部3)岩浆火山弧主体内弧内盆地4)弧后扩张形成弧后边缘海5)弧后稳定翼(克拉通)和边缘前陆盆地。33.在转换边缘盆地,一侧边界为大型走滑带,另一边界发育大正断层。这种格局中,地层披覆挠曲少见,油气主要靠斜断层和纵断层弯曲、分叉和相互交切来封闭。34基底翘曲;基底变形造成盖层宽缓翘曲.可出现在所有地区, 是板内克拉通主要构造样式,在某些汇聚型边缘盆地稳定翼,转换边缘盆地稳定翼, 及离散型边缘盆地中均可出现. 正向基底翘曲,若位于巨厚沉积盖层之下时,是油气运移聚集集中部位。基底翘曲一般发育时间长,有利于在沉积盖层中形成局部削截、不整合、地层交会及超覆现象,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促进油气聚集,且伴生圈闭规模大?正向单元包括隆起、台背斜、宽阔鼻状构造、构造阶地、地块和穹窿等?负向单元有坳陷、台向斜、凹陷等?发育规模区域性的,局部性的?特点孤立发育,没有一定方向性35.区域性差异升降是许多板内翘曲成因36大陆岩石圈变薄和沉降机制:岩石圈冷却和受热差异性、相变、塑性流动、壳下侵蚀、融熔物质挤入和滞留、大型岩浆房垮塌及热隆起后地面割切。深层铲形断裂作用也能引起岩石圈变薄沉降。37.造成差异升降原因是:地壳内部巨大不均匀性,地壳下面发生不规则作用.地幔对流38.基底翘曲与基底卷入型褶皱区别:孤立产状、不规则方向性,无明确走向及不依赖断裂发育等特征39.逆冲构造地震剖面上鉴别:基本未变形反射层之上有浅部挤压褶皱,下覆反射层最终收敛于后翼倾向上.后翼倾向与构造传递方向相反,逆冲作用并不显示持续区域性隆起,地层在一翼上收敛反映滑脱不对称性。40.滑脱正断层组合:滑脱正断层存在于各种构造带中,多是其它样式次级构造,如褶皱顶部、底辟构造上方均有正断层,均是次级构造,41.滑脱正断层样式基本类型:下降盘靠近断层面处地层厚度在急剧增加,且断距在剖面上是向下递增。在地表断距可为零。42.滑脱正断层发育部位:大型三角洲及被动边缘大陆坡等开放性沉积环境中。43.滑脱正断层组合1)主断层下降盘形成平行主断层滑脱滚动背斜2)下降盘地层靠近断层地方最厚,远离断层变薄3)断面弯曲及沿走向位移量变化,可造成构造翘曲及平行断层走向伴生圈闭4)浅部宽阔滚动背斜在深部复杂化,断裂作用随深度增强,是反向倾斜部分分割成孤立旋转断块,并且增加区域反向倾斜宽度。5)随深度增加,滚动构造向盆地方向迁移6)不同断块内,倾向反转可在不同部位和深度上出现,而有些断块则没有内部弯曲。44.滑脱正断层形成必备若干条件:1)大幅度基底沉降(比较快速厚层沉积场所,保持斜坡,沉积物得以向盆地迁移)。2)盐岩与泥岩活动(区域滑脱正断层主要在岩脊或岩株向盆地一侧发育)3)砂岩沉积中心产生盆地充填差异负荷(断层发育在这些沉积中心向陆一侧。并随深度增加而变缓,结果就形成向盆地中心倾斜正断层,残余泥岩体起滑脱面作用。这里断层位移较小,没有伴生滚动背斜,多以较陡角度伸入相邻泥岩体中)45.沉积物向盆地滑动动力重力滑动作用,盐岩撤离作用,页岩压实作用,差异压实与差异沉降作用,超压泥岩流变作用。46.滚动背斜构造发育在断层下降盘,与其它构造样式典型特征有别,可作鉴别标志。47.与其他样式区别:这种样式与基底卷入张性断块相似,但在基底卷入型拉张断块不普遍。48.同沉积断层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尤其是大中型断陷盆地边缘在大盆地内部也常有次级同沉积断层。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边缘断层不断活动中发生。主要特点: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常成上陡下缓的凹面向上铲状。2、上盘即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同沉积断层最基本特征和识别标志。同一地层在下降盘与上升盘厚度比称为生长指数,生长指数反映同沉积断层活动强度。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4、因断距累积,所以任一标志层断距都反映该层沉积以前断层活动引起的断距之和。5、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一般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背斜顶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轨迹与断层面大致平行。49.逆牵引构造常发育于变形轻微的断陷盆地边缘同沉积断层(生长断层)的上盘,岩层倾角十分平缓,规模比正牵引大得多,宽度达数百米至千米以上逆牵引构造成因:断层上盘沿断层面下滑时,由于向下倾角变小而在上部出现裂口。当出现裂口时,为弥合这个空间,上盘下降的拖力使上盘地层下弯,形成逆牵引构造(A)。如果地层脆性较高而未能塑性弯曲时,则可能形成反向断层(B)。50.生长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前提和假定条件:1)断裂水下活动期间,沉积是即时的、完全补偿的2)生长断层上下盘不能有大沉积间断3)地层对比可靠程度和上下盘地层保存条件?4)不考虑沉积压实因素.生长指数下降盘厚度/上升盘厚度,生长指数反映断裂活动强度51. 盐岩构造具有不依靠构造力而靠自身浮力向上运动能力。常沿断裂、褶皱或二者交切处上侵形成盐株、盐床、盐脉和其它不规则盐体。浮力作用形成盐构造主要发育是离散型大陆边缘形成的被动陆缘盆地和发育不完全裂谷系52.泥岩构造: 不受任何特殊构造环境或边块构造部位限制,分布广泛.常见泥岩构造发育在近代巨厚三角洲碎屑堆积物中。53.泥岩构造与盐岩构造地震剖面上反射中断而呈现其轮廓,形态上很相似。常共生,形成复合形穹窿背斜。根据声速资料可区分两种构造,泥岩声速是盐岩一半。此外,泥岩构造不发育边缘向斜,也可作区分标志。1)泥岩比盐岩可压实性高,它与盖层密度差较小,且随压实更加变小,泥岩底辟生长速度小于沉积速度,使泥岩底辟埋藏较深,在垂向上发育有限,在埋藏期间与该层密度差不断增加2)盐岩底辟可接近地表发育,且在整个沉积过程中保持垂向上不受约束。54.自然界多数构造样式是相互叠加产出。各种构造样式可因盆地发育不同时期,不同应力系统叠加而复杂化。1)滑脱型逆冲断层可沿倾向伸向基底,成为基底卷入逆冲断层,沿走向与压性断块重合。2)同沉积滑脱正断层沿倾斜方向演变成滑脱逆冲构造。3)扭性样式中可出现从压性为主构造到张性为主构造。4)拉张环境基底断块可与盐岩及泥岩构造及同沉积滑脱正断层结合,在不同构造层位上叠置。5)挤压环境中,滑脱逆冲断层可和基底逆冲断层相接第二章 伸展构造1. 伸展构造: 地壳在水平引张作用下发生构造变形.基本要素-正断层,基本样式-正断层空间组合断层名称断面几何学特征断层运动学特征非旋转平面式证断层平面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旋转平面式正断层平面断层面及两盘同向旋转铲式正断层上陡下缓上盘旋转或两盘同时旋转坡坪式正断层坡坪台阶式2. 上盘复杂旋转运动3.断层分类:基底卷入正断层分为:断陷主边界正断层(位移1000m)次级正断层(位移100m)次级盖层正断层(位移10100m)隐形盖层正断层(位移30或45逆断层),也称冲断层5.低角度逆断层(倾角60断层面为平面状或反铲式(向上变缓)13.逆冲构造组合单向逆冲型叠瓦构造、逆冲双重构造等;背向逆冲型冲起构造等;相向逆冲型逆冲三角构造等;楔状逆冲型楔状双重构造、楔冲构造等14. 叠瓦构造(逆冲叠瓦扇,叠瓦状逆冲构造):两条或两条以上同向倾斜铲式逆冲断层向深层收敛为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或拆离断层15. 双重构造: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连接逆冲断层,中间逆冲断片16.,反冲断层:断层向前陆方向倾斜、向后陆方向逆冲. 逆冲断层一般自后陆向前陆方向逆冲17断弯褶皱:坡坪式逆冲断层位移使上盘断坡部分逆冲到下盘断坪上,上盘岩层受断层面形态制约而发生褶皱变形18.断展褶皱:随盲冲断层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19. 断滑褶皱:顺层逆冲断层也可在层间尖灭,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20. 撕裂断层:由逆冲断层引起横向陡倾断层,具走滑位移特征、调节逆冲位移和位置,只发育在逆冲断层上盘21.薄皮收缩构造:发育在大型低角度拆离逆断层或滑脱逆断层之上沉积盖层逆冲断层和挤压褶皱变形,发育于前陆地区22. 薄皮逆冲构造:坡坪式逆断层和铲式逆断层为主要结构要素薄皮褶皱构造:平行褶皱、滑脱褶皱为主要结构要素23.薄皮逆冲构造样式:叠瓦扇构造,双重逆冲构造和楔状构造,冲起构造与逆冲三角构造,多层次薄皮逆冲断层叠加组合24. 叠瓦构造形成可是铲式逆断层有序发展的结果,包括后续断层在早形成的断层下盘发育的前展式叠瓦扇和后续断层在早形成的断层上盘发育的后退式叠瓦扇两种模式25.前展示和后退式辨别:前展式越早变形也越强烈。早先台阶式结构被后期逆冲作用所变形或破坏。对比各条主要逆冲断层变形强度或被切割情况,确定逆冲顺序。一些多次逆冲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强度呈递进式变化,最晚形成逆冲断层仍为台阶式,早期逆冲断层已强烈弯曲。26.基底卷入收缩构造:基底盖层共同发生逆冲构造变形;结晶基底卷入可形成大型披覆背斜;断面形态-高角度低角度铲式反铲式,但在基底构造层中一般不表现坡坪式;结晶基底卷入常出现在前陆克拉通内部,变质基底卷入则可靠近造山带根部;可与薄皮逆冲构造过渡或上下叠置27.基底卷入收缩构造构造发育背景:克拉通内部,造山带根部28.基底卷入断层产状特征:高角度、反铲式断层面向下切入基底构造层中;低角度、铲式断层面向下切入基底构造层29. 逆冲断层(组)上盘系统可能包含地壳深部逆冲上来岩石或经过强烈挤压变形造山带物质。有些逆冲断层甚至是在褶皱变形基础上形成-即岩层受挤压先发生褶皱变形,继续褶皱紧闭倒转,最后倒转翼发生逆冲断层30. 逆冲断层系统根带、中带和前锋带:根带造山带轴部或靠山脉侧前陆盆地边缘,强烈挤压作用,高角度逆冲断层、有轴面劈理的挤压褶皱,显示基底卷入逆冲构造样式中带前陆区逆冲楔及背驮式盆地中逆冲楔状体,薄皮逆冲构造样式,发育各式双重构造、断弯褶皱和叠瓦状构造等,显示近水平剪切作用前锋前渊凹陷或前缘隆起内侧斜坡,弱挤压作用,断层位移量较小,叠瓦状断层及断展褶皱、断滑褶皱31.前陆盆地系统:收缩造山带与毗邻克拉通间大陆地壳上沉积物堆积地区,地区沉降主要是与俯冲作用及俯冲作用导致周缘或弧后褶皱逆冲带有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响应;包括逆冲楔顶部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外凹陷带;延伸长度大致与褶皱带长度相等,不包括溢出到邻近残留海盆地和碰撞大陆裂陷盆地中沉积物。32.逆冲带油气勘探:1)逆冲断层上盘挤压牵引背斜圈闭或断层圈闭2)前缘断层夹片中断块油藏3)前缘逆冲断层下盘常伴有宽缓背料4)前缘滑脱背斜带5)前缘三角地带挤压背斜及反冲断层上盘地层、岩性油藏。第四章 走滑构造1.走滑断层:两盘断块体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要运动特征断层,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矢量常斜向, 走滑断层引起两盘断块或走滑断层上覆地层变形2.走滑构造:与水平剪切作用有关构造变形总和3.走滑断层分为左旋走滑断层(位移矢量向右)和右旋走滑断层(位移矢量向左断层); 正走滑断层(倾向位移分量为正断层)和逆走滑断层(倾向位移分量为逆断层)4. 斜压走滑盆地:在走滑挤压主位移带或正花状构造隆起边缘发育,盆地形状窄而长。也可能在扭压作用下,产生向斜下弯。5. 走滑构造识别标志:花状构造,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剖面上地层不连续现象. 剖面识别:走滑断层是近直立断层,如地层产状近水平,剖面上无地层垂直位移6.平面标志: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两侧地质界线水平错开?斜列盖层褶皱7. 扭动沉积特征:1) 扭动沉积盆地窄而深,两侧不对称,构造较复杂,相变大,很窄范围发育很厚沉积相,碎屑成分和邻近可能物源地区不相匹配2)扭动活动时期发生大规模、快速倾向滑动,角砾岩堆积,并向盆地中心急剧过渡为细粒沉积3)随盆地发育沉积发生迁移。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同期发生,沉积物时代沿走向变新,厚度极大,沉积速度快,形成沉积柱体4)同时代沉积物中由于邻近沉积单元加厚,而形成局部不整合8.基底卷入走滑构造: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共同发生走滑构造变形.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间也可产生滑脱,但滑脱并未破坏基底与盖层在走滑构造变形方面统一性。盆地基底岩层中主干走滑断层向上直接切割所有盖层岩层,也可在基底顶面或盖层岩层内部消失。9.基底与盖层关系对走滑构造影响:1)基底走滑位移量越大,盖层走滑变形也愈强烈2)盖层厚度越大,基底走滑位移引起走滑变形带宽度越大3)盖层岩层中发育有较厚软弱岩层时,基底走滑位移引起盖层走滑变形宽度越大4)盖层岩层中发育有较厚软弱岩层也容易发育雁列滑脱褶皱,而盖层褶皱变形宽度一般比盖层走滑断层带宽度更大。10.走滑构造演化趋势:1)盖层走滑变形带宽度在走滑构造演化中会变化2)基底走滑断层发育早期,盖层发育较宽雁列褶皱3)随走滑位移量增大,盖层雁列褶皱宽度加大并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出现各种次级破裂4)走滑递进变形使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走滑断层连接起来后,盖层走滑变形带宽度变窄,走滑位移相对集中在贯穿基底与盖层主干走滑断层上。11.走滑构造实例:郯庐断裂(渤海段),洛杉矶盆地,死海盆地,花状误判12 扭动与油气圈闭:弱变形构造圈闭?中等强度扭动构造圈闭?强烈扭动构造与地层联合?断块圈闭?花状构造?扭断裂裂隙带13. 转换断层:1.标志层平错断距基本稳定不变2.标志层的错位与断层剪切方向相反3.剪切滑动限于标志层之间,地震常发生此4变质带和断层岩带在两盘不对称,除标志层洋中脊之间区段外,其余仅在一盘发育5.若有两条断层,其位移方向可以一致,也可不一致6.沿整个断层位移量均相等7.断层端点或压缩或拉伸14.走滑断层:1.标志层平错断距随断层活动而断加大2.标志层错位与剪切方向一致3.剪切滑动贯穿鳖个断层带,整个带上均可发生地震4.变质带和断层岩带在两盘对称发育5.若有两条或更多条断层,各条断层剪切方向一致6.沿整个断层带位移常变化,趋向尾端位修量减少7.断层尾端可压缩或拉伸,也常转为斜向张扭压扭16.走滑断层三种类型:平行扭动,聚合型扭动,离散型扭动第五章底辟构造1. 底辟构造:地壳深部塑性物质向上运移及其对上覆岩层构造作用,形成构造变形。分为岩浆底辟构造,变质岩底辟构造,低密度沉积岩层底辟构造.沉积盆地常见底辟构造盐岩、膏盐岩、泥岩底辟作用形成,盐岩底辟构造普遍、最复杂2.底辟构造类型:根据底辟核岩性:盐底辟、泥底辟、岩浆岩底辟、变质岩底辟;根据底辟构造形成时环境温度:低温底辟、高温底辟;根据底辟核顶部埋藏深度:深层底辟3000m中层底辟1200-3000m浅层底辟1200m;根据底辟核与上覆岩层关系:隐刺穿底辟、刺穿底辟3. 盐穹:由盐类岩石底辟形成构造,也称盐丘4. 盐底辟核形态:剖面上枕状、丘状、陀螺状、柱状、脊状、墙状、蘑菇状、鸭头状、瓶塞状、塔松状等不同形态;平面上圆形、椭圆形;沿断裂底辟墙状底辟则表现为长条形5.悬挂体:盐底辟核向上运移、侧向扩展,同时盐岩底辟核部受围压影响发生收缩,使底辟核向两侧伸入核上岩层中,盐岩层覆盖在较晚沉积岩层上。6.泪滴体:底辟核盐岩向上运移与盐源部分脱离,成为无根悬挂体7.盐帽:深层盐岩底辟上升至浅层后受地下水溶蚀、淋漓,难溶或不溶残渣残留在底辟核顶部形成一层外壳,盐帽主要由硬石膏、石膏和方解石组成,厚度差别较大,从几米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盐帽分3带:底部由硬石膏组成,厚度较大中间为石膏层,上部为方解石和石灰岩.有时盐帽中还含有天然硫8.核上岩层变形样式:?1)塑性底辟核上供对核上岩层施加构造力相当于垂直层面差异挤压力或剪切力,迫使岩层发生水平方向伸展,核上岩层主要表现为局部水平伸展构造变形2)底辟构造需要较长地质发育时期,因而盆中底辟构造常具同沉积构造。底辟作用时期同沉积岩层在底辟核顶部明显减薄或局部被剥蚀3)底辟核形态和垂直位移度随盆地演化发生变化,对上覆同沉积地层厚度、岩性分布有重要影响9.盐底辟核内部变形:?1)底辟核内部一般都有复杂柔流褶皱或肠状褶皱,主要表现为盐岩层向上位移过程中引起单层盐岩拉薄和折叠加厚,一般单层盐岩并不因为强烈褶皱变形而被拉断,但盐岩底辟核内可能发育有韧性断层2)盐岩层内部标志层面在地震剖面上未形成反射,底辟核内褶皱变形样式无法显示10.核下岩层变形样式:1)深埋于地下低密度软弱岩层在上覆地层差异压力作用下向上运移而形成底辟构造。核下岩层则可缓倾斜单斜岩层或近水平岩层2)明显受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影响形成盐底辟构造-核下构造层构造变形常是诱发底辟作用重要因素。底辟构造平面上分布有一定方向性,与区域构造线方向有关,底辟核下伏岩层中可能发育有断层11.盐上岩层塌陷构造:?盐岩底辟作用后,由于盐岩层被溶蚀或流走(甚至有底辟核盐岩流走)而致使上覆岩层发生塌陷12.底辟构造形成条件:A要有足够厚度低密度软弱岩层B低密度软弱岩层密度相对小于上覆岩层密度C低密度软弱岩层顶面负荷分布不均匀13.盐岩层构造条件和物理性质:?1)盐岩层密度2.15-2.2,一般碎屑沉积物经压实成岩后(埋深约500m后)密度都大于盐岩层密度。2)盐岩层及上覆岩层厚度常不均匀,盐岩层顶面静岩压力分布总不均匀,且随盆地演化和盐底辟构造形成,不均匀负荷更明显,促使盐底辟构造形成和发展。3)岩盐可塑性随温度增高而增大。14.盐底辟构造形成机制:1.差异负荷模式2.断层触发模式3.断层阻挡顺层流动模式15.上覆地层超负荷作用引起岩盐层流动并诱发盐构造形成模式16.断层阻挡顺层流动底辟模式:?1)盐岩层沿倾斜方向向盆地中心流动2)上覆岩层产生向盆地中心倾斜正断层,正断层向下切入盐岩层内部并使上覆岩层被正断层位移与盐岩层接触,阻挡断层下盘盐岩层向上盘继续流动3)盐岩层在正断层下盘断块上形成脊状底辟构造17.受区域构造控制盐底辟分布多与区域性构造带方向一致18.泥底辟构造与薄皮伸展构造共生19.盐底辟演化规律:隐刺穿盐丘刺穿盐丘;向上刺穿横向扩展;主动底辟被动底辟;横弯背斜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流程标准化培训体系
- Creo产品结构设计核心技术与应用实践培训大纲
- 足浴布草清洗合同协议
- 满赠活动协议书
- 烤鸭投放协议书
- 正规交房协议书
- 劳务派遣加盟合同书
- 商业门面买卖合同
- 委托限时代卖合同
- 退伙分期协议书范本
- 《支气管镜检查技术》课件
- 肿瘤免疫治疗靶点发现与验证2025年新药研发案例研究报告
- 监考员招聘试题及答案
- 班组长管理培训讲义
- 2025-2030交通信息化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北京民政局离婚协议书
- 2025年反洗钱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120题)
- 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 自律赢得人生拼搏铸就辉煌!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中励志主题班会
- 2024奥数竞赛5年级培训题-答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