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资源学,西昌学院彭世逞,2,第一章绪论,3,主要的参考文献,1.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学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2.陈焕伟编著,土地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3.傅伯杰著,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倪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研究,石玉林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4,6.戴旭著,农业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5年7.四川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编,四川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手册,1992年8.刘黎明编著,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朱德举编著,发展中的土地科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5,课程的架构体系,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绪论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第十一章世界土地资源概况,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分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功能、开发、持续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情况介绍,6,一.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一).土地科学的概念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7,(二)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属性: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研究内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土地关系。,8,(三)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二级,土地资源学为二级学科。,(陆红生,2002),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土地信息学其它,土地科学,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位置,9,土地资源科学在学科中的地位,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部门资源学,10,朱德举等认为土地科学应该分为三级分类体系,11,(四)土地科学的发展,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2.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3.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2,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隔五类。,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13,(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14,(3)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土地评价研究;(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7)土地规划研究;(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5,2.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是前苏联土地类型学或景观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景观思想指导下,前苏联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分类、分级、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德国对景观学的研究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早期景观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帕萨格,提出一个景观单元等级系统。对近现代景观学有重要影响的是CarlTroll。他将生态学思想引进土地研究之中。,英国除进行本国土地研究,还成立国外发展部土地资源处,专门负责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英国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区域研究开始的,其中,米彻尔编制的10级的土地、土壤和生态单位的分类等级系统表,是关于土地分类最详细的等级系统表。,16,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提出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三级系统,把工作范围扩展到了环境生态的调查研究上。,加拿大把土地分类定名为生态土地分类,并确立了一个七级生态土地单位系统: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生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17,3.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上溯到约2500年前我国周礼一书对土地的记载与研究。欧洲一些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也开始有关研究。特点:零星的、不系统的、以描述性为主的分析调查阶段。,综上所述,可将国内外土地科学的发展综合分为三个阶段:,(3)土地科学形成与发展期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是土地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特征: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对待,建立土地分类、分级、评价与规划利用、管理等理论体系。,(2)理论奠基阶段二十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帕萨格S.Passarge),对土地类型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1931年英国学者波纳(R.Boume)提出自然界存在三种等级不同的土地单位,此后,伍德里治(S.W.WoodRidge)和昂斯特德(J.F.Unstead)从地形学的角度划分土地类型,并提出了土地分级的一些术语。,18,土地科学是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是以土地为研究客体的一系列相关学科的集合体,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交叉学科。依据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即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和土地管理学。,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19,(五)土地科学展望,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水土保持研究、荒漠化土地的防治研究、盐碱化治理研究等方面,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效果评价、土地使用制度评价、土地管理效益评价等几方面。传统评价指标只重社会经济产值和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这一评价指标内容也正是未来研究的重点。,20,加强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地资源的研究手段,土地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资产化管理的研究以及关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对象。,对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土地经营规模向适度规模转化的途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集成GIS与RS的土地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报模型。,21,二.有关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一)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大气对流层,植被生物,水体,土壤,母质,母岩,母岩,地壳一定深度,土地,土地,母质,22,(1)人类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A.人类社会初期,人与土地是一种依存关系;B.人类对土地的自然、技术和人文特性等方面的认识提高,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洋上,空气、光和热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C.伴随着土地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土地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认为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3,(2)各种对土地概念表述,朱德举(2001),土地是地球上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所有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结果。,24,土地评价专家会议纪要(1972,荷兰瓦格宁根),土地包涵着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及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还包涵着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石玉林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体系说明,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25,(3)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古人视“景观、风景、土地、环境”为同义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肖笃宁(1997):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1)对景观(landscape/landschat)的理解,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26,也可以理解为:,27,2)景观的特性,A.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B.景观具有明显形成特征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C.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D.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E.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28,3)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是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和重叠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29,(二)对土地的基本认识,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性质可随时间不断变化,30,(三)土地概念辩析,1.土壤与土地的区分(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31,2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32,土地,地上层(表层),地表层(内层),地下层(底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植被,动物,岩石,水文地质,33,(四)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1.资源的概念,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3.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类型的区域形成因素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区域生产潜力的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措施等内容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34,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按现实的及可能的经济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35,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质量的动态性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6).土地的不可代替性7).土地的社会性,36,(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的地域性强,土地利用差异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土地受气候、土壤类型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差异极大,致使土地利用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区域内,由于地形,人口密度,局部气候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如凉山州的安宁河谷地区与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土地利用的差异。,37,38,39,40,据统计,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的41.33%,且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水田少、旱地多,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再者由于自然灾害、耕作方式、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危害,41,全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结构统计(%),42,43,44,2)土地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世界各大陆共有土地130多亿公顷,我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人均森林面积1.8亩,牧地5.3亩。世界人均耕地5.5亩,林地9.8亩,牧地11.4亩。,45,世界几个主要国家人均耕地等土地情况单位(人),俄罗斯,印度,中国,46,在发展中国家1公顷土地要养活1.8人,在发达国家1公顷土地要养活4人,中国至少要养活10人,是发达国家的2.5倍,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5.5倍。,中国不同年代人均耕地情况(亩),47,我国耕地变化情况,48,)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将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计算在内,全国山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4%,我国不同海拔高度范围的土地面积比例(%),49,西部各省区市坡耕地面积比例,50,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607.15万公顷(0.91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51,4)难利用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19972000年四年全国建设用地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坏共减少耕地5161万亩,同期通过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整理补充耕地2467万亩,增减相抵,减少2694万亩。四年中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减少3451万亩,占减少量的67%,其中退耕减少1956万亩。以每位劳动力耕种4亩耕地计算,四年中相当于增加了67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35亩,其中,666个县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0.79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0.5亩危险线。再者由于地貌地形、气候、工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52,53,54,55,我国仅有后备耕地资源50924.24万亩,其中一等1597.53万亩,二等24926.18万亩,三等24400.53万亩,宜农荒地亿亩左右。大多数后备资源处于边远山区,开垦难度很大,容易开垦的绝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对我国耕地数量减少最大的威胁是侵占耕地,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原因在于社会工业和都市化是必然的趋势,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耕地,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占用的土地一般都是肥力高、产量高、效益好的土地,这是新开垦的土地无法弥补的。,56,)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省区土地面积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重庆市南岸区南开(融侨)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英语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南通市崇川区启秀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2026届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市江北新区联盟化学九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2026届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咸宁市重点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贵州省兴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青海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宝宝呛奶科普课件
- 安全注射标准WST856-2025学习解读课件
- Z世代对消费场所视觉对比度
- 语言认同建构机制-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年贵州省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sm调教协议书
- 工会委员候选人选票(式样)
- 55790《表面工程学(第2版)》教学大纲
- 诊所消防安全培训
- 2025年护士资格证考试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