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_第1页
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_第2页
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_第3页
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_第4页
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第一部分 县域基础资料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天镇县在周朝属代国,战国时属赵国,称“延陵邑” ,秦又设置“延陵县” , 西汉设置“阳原县” ,东汉改设为“当城县” “延陵乡” ,隋朝属“云内县” ,开皇 初年设“玉泉驿” ,元朝仍称“天城县” ,明代设“天城卫”兼设“镇虏卫” ,清代 将“二卫”合并称“天镇卫” ,后改称“天镇县” 。1952 年撤消察哈尔省建制后, 归属山西省,1958 年天镇县与阳高县合并,1961 年分县后,恢复天镇县建制,属 雁北行署辖,1993 年(雁北行署取消)属大同市辖县至今。 2001 年进行撤乡并镇,撤宣家塔乡入逯家湾乡,大营盘乡入新平堡镇,孙家 店乡入三十里铺乡,其余乡镇不变。 第二节 县域概况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东经 113 53301143230,北纬 4098404435之间,东临河北 省怀安县,南靠河北省阳原县,西与阳高县接壤,北与内蒙兴和县毗邻,全县南 北最长 64 公里,东西最宽 52 公路,全县总面积 1635.1 平方公里,占大同市总面 积的 11.6%。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007 年底,全县共设置 5 个建制镇、6 个乡,221 个行政村,包括玉泉镇(县 政府驻地) 、谷前堡镇、米薪关镇、逯家湾镇、新平堡镇、三十里堡乡、南河堡乡、 贾家屯乡、赵家沟乡、南高崖乡、张西河乡。 二、地形地貌 天镇县位于山西高原东北部,系阴山山系,境内群山绵亘,丘陵起伏,最低 海拔 976 米,最高 2106.3 米,多在 10001500 之间,总的地形西高东低,基本 地貌由山地、丘陵地、平川盐碱地构成,分别占总面积的 51.2%、28.6%、20.2%。 天镇盆地位于大同盆地以北,内蒙地轴的南部山脉走向北西,与内蒙地轴一 致。自震旦纪以来长期受剥蚀,中生代燕山影响较大,基底褶皱颇为强烈造成本 区北边山区的大断层,中部下陷而成地堑。北部边山断层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 向,水磨口至丘陵区相对为下降区。天镇县城位于天镇盆地东端,在东北角张家 庄与李家庄为一缺口,南洋河流经其中。 三、气候与气象 天镇县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呈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 温 6.4,最高气温 38.1,最低气温-32.2,年平均日照时数 2839.4 小时,年平 均降雨量 373.3mm,最大降雨量为 93.1mm,年平均无霜期 150 天,最大冻土深度 120cm,年平均蒸发量 137.6mm,年平均相对温度 55%,全县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和 西南风,在南洋河、三沙河、红塘河、虎沟等较大风口处和一些边山峪口的沟道, 每年四、五月出现八级以上的大风,冰雹发生主要在 69 月之间,危害性较大。 年平均风速 2.2 米/秒,静风频率 25%。详见表 21: 1997-2006 年历年气象资料汇总表 表 21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年降水量(mm) 228.7402.0306.5345.2288.2357.0455.9456.5435.3316.3 最大降水量(毫 米) 25.929.337.648.146.633.742.838.953.329.3 年平均气温() 7.68.38.36.87.57.66.87.67.07.8 年最高气温() 35.934.736.536.135.137.133.334.338.134.3 年最低气温() -24.1-27.9-24.5-31.6-26.5-32.2-28.5-27.7-24.9-24.7 无霜期天数 131113147173165132147146183150 最大冻土深度 (cm) 90938011210184106120119101 年平均蒸发量 (mm) 1842.81558.22043.61850.91892.51877.31465.91802.11938.42026.3 . ;. 最大降水量 (mm) 18.323.720.423.422.136.633.218.718.714.8 日照总时数(h) 2779.12827.22982.32862.52852.82638.22568.42828.42989.02700.6 年平均风速 (m/s) 2.32.02.42.53.02.72.32.52.42.6 平均风向频率 W/13NE/14W/17SW/14SW/13NE/12 WSW/ 12 SW/14 WSW/ 13 NNE/ 12 从降水资料分析,19972000 年旱涝分析如下: 97 年重旱,98 年正常,99 年偏旱,2000 年干旱,2001 年重旱,2002 年干旱, 2003 年正常,2004 年正常,2005 年正常,2006 年干旱。 (一)日照、辐射 境内日照比较充足,年内季节平均日照时数变化是:春季 775.0 小时;夏季昼 长,日照时数 789.2 小时;秋季为 677.3 小时;冬季昼短,日照 597.8 小时。日间变 化是:2 至 4 月,每天 8.4 小时;5 至 7 月,日均 8.6 小时;8 至 10 月,日均 7.4 小 时;11 月至次年 1 月,日均 6.6 小时。 本县年总辐射量为 140 千卡144 千卡/平方厘米。一日内,下午 2 时左右 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最高。一年之中,6 月份太阳辐射较强,七、八月份相对减 弱,冬季 12 月份为最低值。 (二)蒸发、冰冻 境内蒸发大于降水,年水面平均蒸发量 1785.7 毫米,1 月份蒸发量最小为 37.4 毫米,5 月 6 月为旺盛期,为 309.8 毫米至 274.8 毫米。 县境内封冻 5 厘米土层,南高崖、谷大屯、将军庙等中高山区乡,为 11 月 21 日,川区、丘陵为 11 月 26 日;封冻 10 厘米土层,中高山山区是 12 月 12 日,其 余为 12 月 19 日;解冻 5 厘米地层,平川丘陵区为 4 月 14 日,中高山区为 4 月 21 日;解冻 10 厘米地层,平川丘陵区为 4 月 22 日,中高山区为 4 月 30 日。中高山 区比平川丘陵区全年早冻七八天,迟解冻七八天,相差 15 天上下。 (三)湿度 县境内空气湿度小,1 月份水气压最小,年平均 1.2 毫巴,7 月份最大,平均 为 16.9 毫巴,七、八月份相对湿度最大,7 月平均 68%,8 月平均 71%。一日内, 相对湿度最大值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在下午 2 时左右。 (四)风 东北风是本县主导风向,年次多风向是西南风。冬季,多西南风;夏季,多 西南和东北风。一年以四、五月份风速最大,均 3.9 米/秒以上,8 月份最小,多 1.9 米/秒以下。一日内,夜间到次日凌晨风速小,日出前尤小,日出后渐强,下午 1 至 3 时最大,以后又渐弱。8 级或 8 级以上大风日多在春季,最多大风日数大约 39 天。风沙和尘暴日数亦较多,最多为 11 天,多年平均沙暴日数为 7 天。 四、水文地质 天镇县境内河流属海河水系,为永定河上游,北部属洋河流域,南部属干河 流域。较大的河流有四条:北洋河、南洋河、三沙河、红塘河,总流域面积为 1542 平方千米。河流随四季及雨量多少而变化,平常除南洋河、三沙河外,其余 河流均呈干枯状态。七、八月为洪水期,每逢雨季,水位增高。洪水延时不长, 多在 12 小时左右。 天镇县主要河流一览表 表 22 河流名称南洋河三沙河西洋河洪塘河 发源地 阳高县随土营村的 丰稔山 天镇县米薪关镇的溜 冰台 内蒙古兴和县五佛 山南麓的苏木山区 天镇县南高崖乡之 坟山 境内流经村镇 三十里铺乡、南河 堡乡、玉泉镇、谷 前堡镇、逯家湾镇 米薪关镇、南河堡乡新平堡镇南高崖乡 支流级别洋河的一级支流南洋河的一级支流洋河的一级支流洋河的一级支流 河流性质宽浅式游荡型河道 孤峰山水库上游为 V 字型河段,水库下游 为 U 型游荡型河段 宽浅式 U 字型河段 上游为 V 字型河段, 下游为 U 字游荡型 河段 境内流长(km) 453510.415 流域面积(km2) 1056296202228 五、地质 天镇盆地南北山区均由太古界片麻岩组成,南部山丘陵区多由第四系黄土及 . ;. 第三系红土组成孤峰山,贾家屯一带有岩口发体零量分布,盆地内侧由巨厚的冲 洪积坡洪积物组成。 六、地震 天镇县是一个地震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内蒙地轴天镇台穹区。东南部隔桑干 断陷与燕山台褶带相望,褶皱为瓦窑口复背斜,主干断裂为阳高破碎带。地震设 防烈度不小于 7 度。 公元 294 年以后天镇县及其邻区地震统计表 表 23 震级 M76M75M5 万 1 玉泉镇(5.13) 0.51 万 1 谷前堡镇(0.85) 0.30.5 万 5 米薪关镇(0.34) 、逯家湾镇(0.31) 、新平堡镇(0.31) 、 三十里铺乡(0.33) 、南河堡乡(0.34) 产业结构反映了区域 经济还处于农业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较为不稳定。 天镇县近年 GDP 及人均 GDP 变化图 二、农业 农业生产特征是几千年农业开发历史的积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同时伴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天镇县农业开 发历史较早,农业生产特征明显。 1、农业基础较好,适宜农牧业发展,第一产业占据了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三 分之一 天镇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土壤、大气、水质污染程度很低,发 展农业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是全国“千县工程重点示范项目推广基地县” 、国家 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 、北京市“场地挂钩” 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目前,全县已经培育了无公害蔬菜、菊花、奶牛、药材、优 质小杂粮等一批特色产业,全县有 72 万亩耕地、30 个农产品获得山西省无公害农 产品认证。 2007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28611 万元,是 2000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2615 万元)的 2.27 倍,年均增长 12.4%。2007 年天镇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 60759 万 元,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86100 万元)比重为 33.23%。据山西省统 计年鉴,2007 年天镇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 60759 万元位居 96 个县(包括县级市) 中分别位居第 30 位,位居大同市 7 个县当中的第 4 位。 2、农业内部结构呈农业和牧业两分天下的格局 天镇县农业发展的优势在农业和牧业。2007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 农业与牧业产值比重较高,农业产值占 44.53%,牧业产值占 54.61%;林业与渔业 产 天镇县历年农业结构一览表 年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199753.95 1.00 44.96 0.09 199857.40 1.03 41.50 0.07 199933.05 3.45 63.25 0.25 200068.85 1.13 29.82 0.20 200131.26 2.20 66.03 0.51 200262.02 2.51 35.21 0.26 200362.83 2.47 34.41 0.29 200455.47 1.72 42.55 0.26 200560.95 0.85 37.95 0.02 0.22 200665.18 0.65 33.90 0.02 0.25 200744.53 0.59 54.61 0.03 0.24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GDP 人均GDP . ;. 值比重较低。分析历年来农业总产值内部结构变化,农业、牧业比重起伏较大, 但是农业、牧业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两分天下,而林业稳步发展,渔业基本处于 空白状态。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挥着基础作用,仍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产值占 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在 40%以上,局部年份达到 60%以上。 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虽然局部年份波动较大,但是历年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 重基本稳定在 30%以上。 农牧业正朝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农产品供应基地。2007 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6.29 万吨,是 2000 年(9.1 吨)的 69.1%,粮食产量减少较大; 全年肉类总产量 9827 吨,为 2000 年肉类总产量(11541 吨)的 85%,产量下降; 奶类总产量 1995 吨,为 2000 年奶类总产量(1101 吨)1.81 倍,年均增长 8.8%; 禽蛋总产量 1089 万吨,为 2000 年禽蛋总产量(660 吨)1.65 倍,年均增长 7.4%。 3、天镇县农作物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蔬菜等产量较大,成为北京等大都市 区的菜篮子 本县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和其它谷物,其中玉米为主要粮食作 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66.56%,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 87.75%,其次是谷 子; 2007 年农作物生产情况一览表 单位:亩,吨,公斤 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 粮食作物 51551962918122 油料作物 1561354435 谷物 39770356606161 胡麻籽 17972011 玉米 34312855212182 向日葵籽 735328138 谷子 3356286125 其它油料 646324338 高粱 113032.7 甜菜 609893271530 其它谷物 1988356028 药材类合计 10007575 豆类 2087165231 蔬菜(含菜 用瓜) 335811088533241 大豆 877620523 瓜果类 61675607909 杂豆 1209544737 西瓜 58675307905 薯类 96945566058 甜瓜 30030001000 马铃薯 96945566058 其它农作物 52223200 杂粮作物有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胡麻籽、向日葵籽、其它油料,其中向日葵 籽种植面积最大;蔬菜(含菜用瓜)产量为 108853 吨,产量较大,已经成为北京 等大都市区的菜篮子。 4、天镇县水果产量较少,分布也不均衡 2007 年,全县果园面积有 559 公顷,水果产量 298 吨,其中以杏为主,其次 苹果、沙果等。水果主要集中在逯家湾镇、新平堡镇,其产量占总产量的 72.14%,园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90.7%。其中苹果主要集中在逯家湾镇、新平堡镇, 沙果主要集中在新平堡镇和三十里铺乡,杏主要集中在逯家湾镇、新平堡镇和南 河堡乡。 2007 年水果生产情况一览表 单位:吨,公顷 5、天镇县畜牧业生产以羊、猪、兔和家禽为主,在大同市的两区七县中处于 前列 园林 水果 苹 果 梨 葡 萄 沙 果 杏其它 年末果 园面积 苹果 园 梨园 葡萄 园 其它园 合计 29884111139132215592951513236 玉泉镇 261321001087010 谷前堡镇 1611000502213009 米薪关镇 1162002143001 逯家湾镇 1303451768153391441512168 新平堡镇 852020184051681280040 三十里铺 乡 14000140090009 南河堡乡 14000014090009 贾家屯乡 200002000000 赵家沟乡 000000000000 南高崖乡 000000000000 张西河乡 000000000000 . ;. 2007 年,天镇县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县,当年大牲畜年末总数有 42829 头,肉 类总产量达 9827 吨,奶类产量达 1995 吨,禽蛋产量达 1089 吨。其中猪主要集中 在三十里铺乡和南河堡乡;羊主要集中在南高崖乡、逯家湾乡和张西河乡,家禽 主要集中在玉泉镇、谷前堡镇和南河堡乡;兔主要集中玉泉镇、逯家湾镇和南河 堡乡。 2007 年畜牧业生产情况一览表 单位:头,只,吨 大牲畜年末 总数 猪年末数羊年末数 家禽年末 数 养兔年 末数 当年肉类 总产量 奶类产 量 禽蛋 产量 合计 4282910192510666418773935149982719951089 玉泉镇 389499584490378925000880345372 谷前堡镇 280263594997280533218541208128 米薪关镇 460290038382154952800117213260 逯家湾镇 409483171239511519473210327765 新平堡镇 4311444766071145918005874454 三十里铺乡 57411822245971838734691354369136 南河堡乡 5524260866506226574560211376694 贾家屯乡 4649263668751154510024082863 赵家沟乡 25522379678095742749406033 南高崖乡 24346027326041369834105221126 张西河乡 2226849112431746024098121558 畜牧业在大同市中总体处于发展前列,其中大牲畜年末总数在大同市 9 个县 区当中位列第二位;猪存栏量位居第三位;羊存栏量位居第八位;肉类总产量位 居第二位;奶类总产量位居第六位;禽蛋总产量位居最后一位。 2006 年大同市两区七县畜牧业生产情况一览表 县 市 大牲畜年末 头数(头) 猪年末头数 (头) 羊年末只数 (只) 肉类总产量 (吨) 奶类总产量 (吨) 禽蛋总产 量 (吨) 阳 高 县 425761497921278681784120481420 天 镇 县 59168100068124351153063508838 广 灵 县 2928836613178710633563391538 灵 丘 县 561583452522993876689902438 浑 源 县 617561081183244391728660104120 左 云 县 2764523912137683568339021432 大 同 县 27737467191493111045633545054 6、第一产业总体稳步发展,但农业发展受气候影响较大 从纵向上看,农业稳步发展。2007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 60759 万元, 为 2000 年农业总产值(29889 万元)的 2.03 倍,年均增长 10.67%。其中:农业产 值完成 27059 万元,为 2000 年农业产值(20578 万元)的 1.3 倍,年均增长 3.98;林业基本维持现状;牧业产值完成 33178 万元,为 2000 年牧业产值(8912 万元)的 3.72 倍,年均增长 20.65;渔业处于零星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其中 2001 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就是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结果。 天镇县历年农业产值一览表 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199736674197863661648834 199837345214353851549728 1999147014859507929837 20002988920578338891261 20011591749763501051081 200235670221248951256091 2003389312446096213396113 2004422322342672717970109 200550733309234311925512112 200657976377883791965412143 200760759270593573317820145 但是农业产业层次不高,从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 51427 人,占乡村总从 业人员(64669 人)的 79.5%,相当于每个农业劳动力承担 14 亩耕地(2007 年年 末实有耕地面积 72 万亩) 。农业人员从事的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从事的农业耕作 和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缓慢。 . ;. 三、工业 2006 年,天镇县完成工业增加值 16095 万元,限额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 13757 万元。全县工业增加值位居山西省和大同市的下游水平,工业实力较弱。 1、工业发展处于工业初期阶段,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2007 年,天镇县三次产业的构成为 33.23:21.87:44.90,三次产业构成目前呈 以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占处于最弱的地位。同 期,工业增加值 16095 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8.7%,远低于同期大同市 (53.35%)和山西省(42.03%)的平均水平。此外,工业增加值位居大同市各个县区中 最后一位。 2、工业结构呈重型化,以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为主 2007 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共计 9 个,以化工、建材、冶金、铁矿采选 等重工业为主,限额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 13757 万元,为全县工业增加值的 85.5%。 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684 万元)与重工业(13073 万元)的比重 分别是 5.0%、95.0%,工业结构呈重型化。 国有企业、5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工业企业 单位:千元 企业名称工业行业工业增加值 私营企业、股份制有限公司 84524 山阳铁粉有限责任公司铁矿采选业 33212 天镇县晋田电极有限责任公司冶金用碳素制品业 18737 天镇县北方龙矿业有限公司建筑装饰用石开采业 19312 大同市裕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 2167 天镇县凯达制衣有限公司纺织服饰制造 2772 同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氮肥制造 8324 国有企业 53544 天镇县酒厂白酒制造业 1901 农机修理制造厂建筑用石加工 25939 天城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汽车制造 25207 利康综合食品厂饼干和其他焙烤食品制造 497 3、工业以资源初步加工业和低水平制造业为主,工业产业技术含量较低,产 业链外延拓展不足。 从天镇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煤炭工业主要工业产品是石墨电 极,而煤伴生矿物加工业仍是一片空白;建材工业和金属冶炼业也仍停留在初期 状态,远未形成产业链。 4、特色工业产业缺乏 从宏观工业地位和职能来看,目前天镇县在大同市和山西省工业体系中仅承 担资源的初步加工职能,向外界提供的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产品。此外,工业 缺乏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像蔡家会豆面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缺乏塑造,还未 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5、工业布局地域差异显著,初步形成区域性分工 天镇县工业主要布局在县城以北地区,从交通条件来看,城市省道沿线是县 域工业的重要布局区域,从乡镇布局情况来看,米薪关镇、逯家湾镇和新平堡镇 乡镇工业企业较多。 四、第三产业 2007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38657 万元,占 GDP 比重为 44.9%,第三产业发 展特征表现为: 1、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批发零售业、教育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 织四个行业为主,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78.66%,其发展潜力较大,是未 来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7 年天镇县第三产业一览表 增加值(万元)比重(%) 第三产业 38657100.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97715.46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586515.17 邮政业 1120.29 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7254.46 批发和零售业 740619.16 住宿和餐饮业 7381.91 . ;. 金融保险业 5191.34 房地产业 12383.2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991.5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180.3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20.19 居民服务业和其它服务业 4011.04 教育 1017626.3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2115.7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181.3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695918.00 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较大。 3、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在 40%,但稳中有升,是天镇 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展层次还是处于低水平发展。 第五节 县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一、旅游资源概况及评价 天镇历史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年历史,战国时,初期属代国延陵邑。其后, 赵襄子元年(前 457)属赵国代郡延陵县,北魏拓跋珪于公元 395 年 8 月与燕皇帝 慕容垂为了在北方称霸,发生历史上北魏定都前著名的“魏燕参合陂之战” ,为北 魏平城建都奠定坚实基础,千百年来天镇这片土地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 契丹等民族混居之地,造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洽的历史,在此过程 中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为一体的边塞文化,天镇海拔 2010 米,介于内外长城之间,北据阴山,南控太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为 兵家所关注,更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控制地带。因而在特殊环境下培育了独特 的边疆文化,从文物古迹到民俗文化等留下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痕迹, 也形成了本地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 天镇旅游资源丰富,目前 AE 类文化 108 处,其中省级 1 处,新申报省级 5 处,经过分析归类,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地文 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后者包括古迹和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和购 物类。总体来看天镇县旅游资源属于人文历史和自然风景相结合的复合型资源, 旅游资源类别较多,分布相对集中,在县级城市中属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 较大的城市。 1、人文旅游资源 (1)慈云寺晋北最大古刹 慈云寺位于城西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hm2,为三进院落四重大殿对称式 建筑群,从南到北,次第有金刚殿(山门) ,两侧各有掖门;天王殿,其前东西两 侧各有钟楼、鼓楼,具有元代建筑风格,并融合辽、金、元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 化特色,是山西省现存元明两代钟楼、鼓楼中仅存一处,全国亦罕见,释迦殿、 东配观音殿、西配地藏殿;毗卢殿、东配殿分别建禅堂、经室和方丈寮、法师竂, 共有殿庑、僧舍 85 间,大小佛像 200 余尊,最高的 7m,最矮的寸许,布列宽舒, 主次分明,建造宏伟,可称“关北巨刹” ,1957 年被列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 大雄宝殿檐下有光绪帝和慈禧路经天镇题写的“山河间气” 、 “英灵万古”匾额。 (2)盘山寺五台山下院 盘山显化寺,距离城东南 4km。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为儒、释、 道教混合寺院,寺院坐北朝南,占地 2hm2,有韦驮殿、释迦殿、文书楼等。院外 有玉皇阁、阿育王塔,南山坡有八座十方塔,寺内八景:一线泉、水打鼓、日落 晚霞、唐松、槐抱榆、牡丹花、闲人足印、仙人桥,现逐步恢复修建。现有明弘 治五年(1492 年)开凿的石洞,依东山崖上,座东朝西分南北两窟。南洞为观音 洞,宽 3.6m、深 3.7m、高 2.9m,洞内石刻、三圣坐像及十八罗汉壁画,最大的高 1.4m,最小的月 0.5 米。北洞为仙人洞,深 3.9m,宽 3.5m,高 2.58m,虚悬山崖, 临深谷,无径可入,从旁凿石阶、窟外嵌石、搭仙人桥,桥长 1.65m,宽 0.33m, 洞内有明、清时代的文人墨客游山题诗,盘山一带是“魏燕参合陂之战”的古战 场,同时也是天镇军民抵抗日寇的重要关口。 (3)师部军营再现天镇古今战场 . ;. 天镇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边塞古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有新平堡为中 原的北大门,今年县城师部、新平团部,薛家窑弹药库,尤以师部保存较为完整, 占地面积 500 亩,投资 1.5 亿,高楼林立、功能齐全,不仅是旅游的好去处,而且 随着时光流逝,历史品味很快提高,其房屋设施可接待游客,让游客住在军营, 吃在军营,过军人生活,体验军旅生涯,独特全国少有的“军旅生涯游” 。 (4)古长城中华民族脊梁 中国著名的土长城在大同,而大同最好的长城在天镇,明长城全长 68.5km, 现保存完整的轻墙体 33.5km,墙体多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呈梯形,一般高 610m,宽 58m,每隔 500m 置一烽火台,台高 15m 左右。据专家考证长城有 汉长城遗址,位于平远堡与怀安县西洋河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 5000m,高 5 7m,宽 46m。北魏长城遗址于新平尔到平远头明长城南侧,呈东西向,仅存部 分残迹和基础,完好部分长约 6000m,保存完好的李二口村北长城段,长城沿大 梁山北上,攀越山巅,向北俯冲直达新平,北可沿墙体登临黑石崖沟,临深溪, 听鸟语,观山花,使人感受颇丰。 (5)玉皇阁、大梁山边塞文化风光 新平玉皇阁,坐落于镇中央,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9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