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一般流程ppt课件_第1页
仿制药一般流程ppt课件_第2页
仿制药一般流程ppt课件_第3页
仿制药一般流程ppt课件_第4页
仿制药一般流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仿制药一般研发流程,2012.10.10,.,一个完整的制剂研发流程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一、文献调研和专利查询二、处方前研究三、原辅料相容性研究四、处方工艺筛选和优化五、影响因素实验六、小试稳定性样品制备和稳定性研究七、中试放大和中试稳定性研究八、药品申报工作(资料撰写、记录台账样品整理),.,文献药品注册状况调研和专利查询,(一)药品注册状况查询:SFDA、FDA、EMEA(二)文献检索:国内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国外数据库:Reaxys、Pubmed、CA、SciFinder等(三)专利查询:中国专利局、欧洲专利网、美国专利网、注意:1、在进行3.1类申报时,FDA的资料一般比较详细,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特别要注意查询。,.,处方前研究,1、原料药的理化性质2、原料药的生物学性质3、剂型选择,.,1、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包括原料药的色泽、嗅味、pH值、pKa、粒度、晶型、比旋度、光学异构体、熔点、水分、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溶剂化/或水合状态,以及原料药在固态和/或溶液状态下对光、热、湿、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有些性质可以通过文献查询,.,对制剂影响较大的一些理化性质,pH值注射剂时要重点考虑pKa可以了解药物在一定pH下的解离状态,粗略地估计口服药物的体内吸收粒度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难溶性药物要特别关注晶型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可能会影响体内吸收溶解度影响制剂的体内吸收脂水分配系数(logP)影响制剂的体内吸收,.,需要给出研究报告的一些理化性质,粒度研究:主要针对难溶性药物,可以先考察不同粒度的原料药的溶出速率的影响,进而考虑是否在处方设计时,控制原料药的粒度。晶型研究:以前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化合物的晶型对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目前存在很多化合物的晶型专利,有时需要绕开保护的晶型选择另一种有效晶型。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研究:溶解度分为特性溶解度和表观溶解度(平衡溶解度),我们目前测定的药物在不同pH值下的溶解度都属于表观溶解度。,.,3、剂型选择,仿制药要尽量选择与原研药相同的剂型,如果确实要改变剂型,一定要给出充分的理由,说明新剂型的突出优点。,.,原辅料相容性,试验方法:HPLC、DSC等原辅料相容性选择那些辅料?,.,SFDA指导原则,与影响因素条件相似。辅料用量较大的(如稀释剂等),可按主药:辅料=1:5的比例混合,若用量较小的(如润滑剂等),可按主药:辅料=20:1的比例混合,取一定量,放置在高湿、高温、光照条件下10天,重点考察性状、有关物质等等,必要时,可用原料药和辅料分别做平行对照实验,以判别是原料药本身的变化还是辅料的影响。,.,FDA相关指导原则,主药:填充剂1:10主药:崩解剂/粘合剂1:1主药:润滑剂10:1条件为(1)40、RH75%开口;(2)40、RH75%闭口;(3)60闭口。于两周、四周取样检查外观性状及有关物质,.,处方工艺研究处方设计,无专利专利保护了关键技术和辅料,只能采用相近的技术和可替代辅料实现我们的目标处方筛选过程重点要找出评价指标?,.,基本要求,筛选之前要有方案实验过程要有记录-真实、及时、完整处方优化要有比较和设定关键指标实验结果要有分析和总结,.,处方筛选和优化,单因素考察,因素较多时可以采用正交设计和均匀设明确处方筛选和优化的评价指标,如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等如果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制剂质量、稳定性、药效的重要因素,如原料药的水分或辅料的某些指标,应进行重点控制,确保药品质量,.,制剂工艺研究,处方筛选后进行工艺研究。一般同时进行,但在资料中须分条理整理。一般须研究粘合剂用量范围,制粒设备参数,原料粒径控制,干燥方式及时间,整粒方式及参数,混合强度及时间,压片速度,硬度等。一般根据经验值作微调即可,或是对关键步骤进行考察,不必全部详细考察。对于常规工艺,经过多批样品验证即可。,.,工艺设计,根据剂型的特点,结合已掌握的药物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设计几种基本合理的制剂工艺如果药物存在多晶型现象,要注意制剂工艺过程中的粉碎、制粒、包衣过程对药物晶型的影响。原料药单独晶型研究比较容易,与辅料一起进行晶型研究难度较大。如果药物对湿不稳定,应注意对生产环境的湿度进行控制,制备工艺尽量避免水分的影响,可采用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工艺等。易氧化药物可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可以加惰性气体保护,溶剂除氧易挥发性药物,最后加入,避免制备过程的损失,.,影响因素研究,样品批次和规模影响因素样品需要采用最终确定的处方工艺,制备批量满足测定要求,一般制备一批,固体制剂批量为1000个制剂单位左右,注射剂则根据具体的放样和测定要求,一般在几十个制剂单位。影响因素批可与小试三批中的一批共用样品进行实验。,.,放置条件一般将制剂除去外包装,分散放置于适宜容器中(常用培养皿),分别进行高温、高湿和光照实验。高温条件为40和60;高湿条件为RH90%5%和RH75%5%;光照条件为4500Lx500Lx。分为在以上实验条件下放置10天,在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若供试品性质稳定,高温试验可只进行60条件,高湿试验可只进行RH90%5%。,.,小试稳定性样品制备和稳定性研究,样品批次和规模制备批量一般为三批,固体制剂批量为1000个制剂单位,注射剂则根据放样和测定要求放样,一般每个批次在几十个制剂单位。,.,放置条件分为长期和加速条件放样,分别采用拟上市包装三批进行实验。加速实验一般选择402、75%5%条件进行6个月试验,在第0、1、2、3、6个月末取样测定。若6个月内样品经检测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现象,应在302、65%5%条件下同法进行6个月试验。长期实验一般选择252、60%5%条件进行36个月试验,在第0、3、6、9、12、18、24、36个月末取样测定。,.,药品申报工作内容,申报资料撰写研发原始记录整理样品制备批记录、中控记录、检验记录整理研发仪器和设备台帐整理稳定性样品留取样台账整理样品、对照品使用情况统计及剩余样品整理样品出入库台账,.,制剂质量研究项目,性状鉴别检查含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杂质残留溶剂其他含量,2020/5/12,.,23,性状,制剂的性状是考察样品的外形和颜色。片剂应描述是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包薄膜衣或糖衣),除去包衣后片芯的颜色,以及片子的形状,如异形片(长条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片面有无印字或刻痕或有商标记号等也应描述。硬胶囊剂应描述内容物的颜色、形状等。注射液一般为澄明液体(水溶液),但也有混悬液或粘稠性溶液,需注意对颜色的描述,还应考察贮藏过程中性状是否有变化。,2020/5/12,.,24,鉴别,通常采用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不受辅料干扰的方法对制剂进行鉴别。一般采用HPLC法: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中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溶液中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检查,口服片剂、胶囊剂除按制剂通则检查外,一般还应进行溶出度、杂质(或已知杂质)等检查;缓控释制剂、肠溶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应进行释放度检查;小剂量制剂(主药含量低)应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注射剂应进行pH值、颜色(或溶液的颜色)、杂质(或已知杂质)检查;注射用粉末或冻干品还应检查干燥失重或水分;大体积注射液检查重金属与不溶性微粒等。,2020/5/12,.,含量均匀度,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口服固体制剂、粉雾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制剂中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规格小于10mg(含10mg)的品种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的品种;其它制剂,标示量小于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的品种;复方制剂应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对于药物的有效浓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者,应进行含量均匀度研究。,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XE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片剂、硬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或主药含量不大于每片(个)重量25%者;内容物非均一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透皮贴剂、吸入剂和栓剂;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一般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2020/5/12,.,含量均匀度限度,取10片(个)计算:A+1.80S15.0,供试品符合规定;A+S15.0,不符合规定;如A+1.80S15.0,A+S15.0,另取20片(个)复试。依据30片(个)数据计算:A+1.45S15.0,符合规定;A+1.45S15.0,不符合规定。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剂、内充混悬物的软胶囊剂、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单剂量包装的眼用、耳用、鼻用混悬剂、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其限度应为20%;透皮贴剂、栓剂限度应为25%.,2020/5/12,.,溶出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溶出度研究应测定至少三批样品,考察其溶出曲线和溶出均一性。对易溶于水的药物,在质量研究中亦应考察其溶出度,但溶出度检查不一定订入质量标准。,2020/5/12,.,释放度,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透皮贴剂均应进行释放度研究。通常应测定至少三批样品,考察其释放曲线和释放均一性,并对释药模式(零级、一级、Higuchi方程等)进行分析。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2020/5/12,.,溶出度/释放度,对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溶出及释放的方法,主要考察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条件的选择(桨法或转篮法)、转速的选择,主要通过溶出曲线进行评价。2、对溶出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从专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1)需要进行辅料的干扰试验(2)进行检测方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3)进行回收率试验3、对试验方法进行验证(1)需要进行进样精密度试验(2)进行溶出液稳定性试验4、对批内及批间差异进行验证(1)进行溶出重复性试验(2)进行溶出均一性试验,2020/5/12,.,溶出度/释放度,溶出度/释放度方法的确立方法学验证,2020/5/12,.,方法的确立,参考上市产品的溶出度测定条件溶出方法的选择:篮法、浆法、小杯法溶出介质筛选:自制与参比制剂在pH1.0盐酸、pH4.5醋酸盐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纯化水中的溶出曲线要相似,用相似因子(f2)判断。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并非溶出越快越好,而应该是对产品有较强的区分能力,而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体内实际吸收情况,2020/5/12,.,方法的确立,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漏槽条件:即所用介质的体积应达到被测物质在37时在此介质中达到饱和溶液浓度的体积的310倍。指溶出到介质中的药物很快被介质稀释带走,药物的溶出不受溶出介质中药物浓度的影响,亦即浓度差不是药物溶出的限速步骤。转速的选择:一般从50转开始,若速度提高须有充分理由。,2020/5/12,.,方法的确立,溶出度指标制定:在选择的方法及溶出介质和预选的转速下测定不同时间的溶出量,建立溶出曲线,从图谱上来确定取样液时间,一般溶出曲线的拐点处后推10-15分钟。溶出度均匀性试验(批内):确定工艺的稳定性在确定的条件下测定6片(粒)样品的溶出曲线,6条溶出曲线进行比较,应基本均匀一致。,2020/5/12,.,方法的确立,溶出曲线试验(重现性,批间):考察方法设定的取样时间以及限度是否合理。通过溶出曲线也可以看出药物在何时能达到最大释放,以及是否能达到最大释放。,2020/5/12,.,方法学验证-只考察一种介质的,HPLC法或UV法若用UV须进行紫外方法学考察:最大吸收波长扫描、辅料干扰试验、滤膜吸附、线性、回收率试验、进样精密度、溶液稳定性试验若用HPLC测定须进行HPLC方法学考察:色谱条件、滤膜吸附、线性、进样精密度、回收率试验、溶液稳定性试验,2020/5/12,.,辅料干扰试验,测定方法:取对照品溶液扫描,一份同等浓度的样品或样品浓度略低于对照品溶液。如果没有干扰,二条紫外扫描图基本重合,如果有干扰,供试品的扫描图会高于对照品溶液。,2020/5/12,.,滤膜吸附试验,注意事项:(1)过滤时滤膜与主成分间存在着一个吸附饱和过程,滤膜吸附一定量后达到饱和,不再吸附。(2)吸附量2%以下时可忽略不计;超过2%应注意。(3)0.45m滤膜吸附率高于0.80m。(4)煮沸1.5h处理提高微孔滤膜的通透性,减小吸附作用效果好于浸泡24h。方法:(1)取溶出液,分别过滤不同体积的初滤液后测定,观察响应值的变化情况,以知晓被测药物与滤膜的吸附情况。(2)取样后一份不过滤,直接采用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与过滤掉一定体积后的另一份续滤液比较,观察两者间的测定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判定自动取样溶出仪的固有滤膜是否存在吸附时,一般采用该法。(3)对照品溶液,经滤膜过滤一定体积后,与原溶液进行比较,观察测定前后数据的变化情况。,2020/5/12,.,线性,要求:溶出度测定以释放量的10%120%间选取5个点即可,每个浓度进3针。可接受标准(常量):R0.998(0.990),Y轴截距在100响应值的2%(25%)以内,响应因子RSD2.0%(10%)。YKX+b如果和含量测定方法一样,可不做;如果和含量测定的浓度不同,增加线性范围;如果和含量定方法不一样,要求要做此项。,2020/5/12,.,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可接受标准:98.0102.0%RSD2.0(n=9)每个样品进3针,共9针,2020/5/12,回收率试验,.,当和含量的溶剂不同时,须重新考察。主成分溶解于溶出介质后,因进行稳定性考察。(1)如不稳定,则应在标准中注明取样后立即测定;(2)溶液不稳定时一般采用对照品平行操作法。每个样1针,2020/5/12,溶液稳定性试验,.,精密度同含量测定连续进6针,2020/5/12,精密度,.,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HPLC法考察:系统适用性、专属性、线性、进样精密度、溶液稳定性、耐用性、重复性、回收率。,2020/5/12,.,系统适用性,是一份样品连续进样6针,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条件下,一般是取有关物质项下的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6针,主峰峰面积的RSD2.0%,主峰保留时间的RSD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共6针,2020/5/12,.,专属性(阴性对照试验),配制空白辅料,与样品相同的溶剂溶解,考察辅料是否干扰主药测定。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2020/5/12,.,系统适用性与专属性的区别和联系,联系:建立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通过系统实用性及专属性试验。系统适用性中也有对分离度进行要求的,但是是主要峰;专属性试验中也对分离度等进行了要求,比置系统实用性中要求的更全面和严格。区别:系统实用性在每次检测时,必须要做,并且要必须合格。专属性则在方法建立及方法学中研究,做一次即可。,2020/5/12,.,线性,对照品配制,线性范围至少5个点以上,浓度范围可为供试浓度的50%-150%(或者80-120),至少包含回收率的最低和最高浓度,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每个样进3针,2020/5/12,.,进样精密度,具体操作:一般可取线性关系试验项下中间浓度溶液,连续进样。可接受的标准为:RSD2.0%。进6针,2020/5/12,.,溶液稳定性,取供试品溶液,规定条件下放置8h,分别于0、2、4、6、8h进样,记录色谱图,观察主峰面积(及主要杂质及总杂质峰面积)变化,并计算RSD。可接受的标准为:RSD2.0%。每个样进1针,2020/5/12,.,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RSD2.0%。每个条件进1针,2020/5/12,.,重复性(用中试的样品),是配制6份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分别进样,并计算每针的含量,并计算其RSD。可接受的标准为:RSD2.0。进8针,2020/5/12,.,回收率,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每个样进3针,2020/5/12,.,定量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检测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都可以不做,2020/5/12,.,杂质,药品中的杂质按其理化性质一般分为三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及残留溶剂。有机杂质包括工艺中引入的杂质和降解产物等,可能是已知的或未知的。由于这类杂质的化学结构一般与活性成分类似或具渊源关系,故通常又可称之为有关物质。无机杂质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或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这些杂质通常是已知的,主要包括:反应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其它残留的金属、无机盐、助滤剂、活性炭等。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制剂中杂质的考察重点是降解产物。,2020/5/12,.,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已知杂质(定量),参照标准用HPLC法测定系统适用性、专属性、线性、检测限与定量限、精密度、溶液稳定性、回收率、耐用性,2020/5/12,.,已知杂质(定量),采用HPLC法,须采用峰面积法,具体定量方法有: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法定量比较准确,采用时应对对照品进行评估和确认,并制订质量要求。法应对校正因子进行严格测定,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法的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基本相同。一般情况下,如杂质与主成分的分子结构相似,其响应因子差别不会太大。法简便快捷,但因各杂质与主成分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内、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相同等因素,所以在质量标准中采用有一定的局限性。,2020/5/12,.,系统适用性,配置6份相同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进行分析,该杂质峰面积的RSD2.0%,主峰保留时间的RSD1.0%。另外,分离度应大于2.0或符合规定、拖尾因子应0.8-1.2或符合规定。共6针,2020/5/12,.,专属性,空白溶剂干扰试验取溶解样品用的溶剂,进样。空白辅料干扰试验(有辅料时做)降解试验:酸、碱、热、光照、氧化降解对照品溶液:取样品,按有关物质供试品浓度配制溶液已知杂质定位试验取已知杂质配成一定浓度,进样。取降解对照品溶液,加入少量已知杂质对照品进样。可接受的标准: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峰与杂质峰应完全分离,已知杂质峰与其它峰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2020/5/12,.,强制降解试验,酸降解试验:一般选择0.1N的盐酸,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一般破坏24h。再用碱中和。碱降解试验:一般选择0.1N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一般破坏24h。再用酸中和。高温降解试验: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考察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例如,在110考察24小时。光降解试验:4000Lx+(-)500Lx照度下放置10天。氧化降解试验:主要在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用10或15的双氧水溶液双氧水破坏24小时。制剂和空白辅料同时做,2020/5/12,.,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分离度与峰纯度分析: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的个数比较多,采用HPLC法测定时,需考虑主成分与降解产物之间、降解产物相互之间的分离度,保证降解产物峰与主峰、降解产物峰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推荐色谱分析时采用梯度洗脱,以有效分离降解产物。有关物质浓度的考虑:如浓度太大,峰面积平头,将样品用流动相稀释至峰高为100mA或峰面积为12万之间。0.1N的浓度酸碱对于一些较为稳定的药物来说,是破坏不出什么的东西,做法有两种:1.梯度性增加酸碱浓度,如:0.5N、1.0N、1.5N等2.用水浴加热辅助。但这种加热法存在一个问题,破坏出来的杂质是算热破坏的还是纯粹是酸碱破坏的呢?个人觉得是都有,所以杂质又变得不专属了。,2020/5/12,.,线性,从定量限浓度起,至杂质对照品溶液浓度的120%或更高,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0。,2020/5/12,.,检测线与定量限,定量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检测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杂质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5.0%。(线性的最低点,也可作为进样精密度),2020/5/12,.,精密度,重复性:分别配置杂质对照品储备液与供试品储备液,然后取供试品储备液适量稀释定容,平行制备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进样,再进杂质对照品,计算含量及RSD,RSD10就可以了)、100%、120%(可以高点),一般建议和线性对应,这样范围更明确。一般做50%,100%,150%也可以接受要。例如某杂质的限度为0.2%,取已知杂质含量的样品适量9份(一般为样品取样量的一半),分别加入该杂质浓度为0.1、0.2和0.3的杂质溶液,稀释到有关物质供试品溶液浓度。另取杂质对照品,按照标准配制成杂质对照品溶液,分别测定其含量,计算回收率。该项目的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80%-120%之间,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回收率的最低点为定量限时,可放宽至70%-130%。回收率=(测得对照品量+样品中已知含量)-样品中已知含量)/加入对照品量x100%=测得对照品量/加入对照品量x100%,2020/5/12,.,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2020/5/12,.,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未知杂质(限度检查),用HPLC法测定系统适用性、专属性、检测限、精密度、溶液稳定性、耐用性,2020/5/12,.,系统适用性,取样品,按照有关物质供试品浓度配制溶液,进样。可接受的标准为:理论踏板数应符合规定,分离度应大于2.0或符合规定,拖尾因子应0.8-1.2或符合规定。,2020/5/12,.,专属性,空白溶剂干扰试验取溶解样品用的溶剂,进样。空白辅料干扰试验(有辅料时做)降解试验:酸、碱、热、光照、氧化降解对照品溶液:取样品,按有关物质供试品浓度配制溶液可接受的标准: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峰与杂质峰应完全分离。,2020/5/12,.,检测线,检测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2020/5/12,.,精密度,重复性:取样品,配置成自身对照浓度,由同一人员在相同操作条件下进样6次,计算含量及RSD,RSD2.0%。中间精密度进样精密度,2020/5/12,.,溶液稳定性,与含量测定同一个色谱条件只做杂质浓度。取自身对照液溶液,规定条件下放置8小时,分别于0、2、4、6、8小时进样,观察杂质及总杂质峰面积变化并计算RSD。可接受的标准为: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并不得出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2020/5/12,.,耐用性,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