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灵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灵璧县人民政府二 九 年 十 月;.目 录一、前言1(一)规划目的1(二)规划依据1(三)规划任务2(四)规划范围3(五)规划期限3二、规划背景4(一)县域概况4(二)现行规划实施评价4(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特点5(四)土地利用主要问题7三、规划目标8(一)区域发展功能定位8(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8(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8(四)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思想9(五)土地利用规划原则9(六)土地利用规划目标9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2(一)总体结构调整12(二)农用地结构调整12(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3(四)未利用地结构调整14五、土地利用空间布局15(一)城镇体系格局15(二)农业产业布局15(三)生态安全格局16六、土地利用用途分区18(一)分区目的18(二)分区类型18(三)分区管制18七、重要用地规划安排22(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22(二)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23(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26(四)基础设施用地28(五)中心城区用地规划30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34(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34(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34(三)土地开发整理资源来源35(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36九、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7(一)规划指标分解方案37(二)土地利用管制要求37十、 近期规划38(一)土地利用规划目标38(二)重点建设项目安排38(三)土地开发整理任务39十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0(一)行政措施40(二)经济措施40(三)法律措施41(四)技术措施42(五)社会措施42附表44一、前言(一)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各类、各区域用地,为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特制定本规划。(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6、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538号文件);7、报省政府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皖国土资2006179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厅发200943号);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源厅发200951号);11、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12、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13、宿州市关于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的通知(宿政办秘 200998号);14、灵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5、灵璧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年);16、灵璧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17、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8、其它相关规划、规范和政策资料。(三)规划任务1、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管理相关政策,按照宿州市下达的各项规划控制指标,结合灵璧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各业用地布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3、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协调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空间关系。4、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重点保障中心城区用地,合理安排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促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5、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实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与县、乡两级规划衔接,制定全县用地控制指标分解方案,指导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四)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灵璧县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下楼镇等13个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等6个乡。土地总面积2125平方公里。(五)规划期限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6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12020年。二、规划背景(一)县域概况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171711744、北纬33183402之间,县境东临宿州市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同山区、睢宁县接壤。县境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36公里,国土总面积约2125平方公里。灵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主产区,传说钟馗的故里,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产于灵北的磬石居全国四大美石之首,被赞为“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藏。2007年,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钟馗画承传唐吴道子之法,风格独特,自宋至今盛行不衰,已成为中华民间绘画艺术的瑰宝,饮誉海内外。(二)现行规划实施评价灵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实施,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实施期间,灵璧县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到2005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3.73万元/公顷,年均增加0.47万元/公顷,年均增长率15.26%。二是保证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灵璧县通过合理引导建设用地布局,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走内涵挖潜之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既控制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又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三是合理引导建设用地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明确了建设用地必须在规划所确定的建设控制区域内选址,范围外选址项目用地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条件并办理严格的审批手续,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建设项目乱占滥用的局面,改变了以往建设项目选址天女散花、随意选址的作法,促进了城镇规划的实施,为建设用地集聚创造了条件,对于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现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体系不完善,调控作用不显著;二是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三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指标偏大;四是规划管理手段与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2005年灵璧县土地总面积212513.25公顷。其中:农用地170233.3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11%;建设用地31609.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87%;未利用地10670.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见表1-1。表11 灵璧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表单位:公顷、地 类2005年比例(%)土地总面积212513.25 100.00%农用地合 计170233.39 80.11%耕地144160.89 67.84%园 地3156.63 1.49%林 地4105.67 1.93%牧 草 地0.00 0.00%其他农地18810.20 8.85%建设用地合 计31609.09 14.87%城乡建设用地小计26751.38 12.59%城镇1391.53 0.65%独立工矿799.16 0.38%农村居民点24560.69 11.56%交通水利用地4487.52 2.11%其他建设用地370.19 0.17%未利用地合 计10670.77 5.02%水域4287.23 2.02%滩涂2576.37 1.21%自然保留地3807.17 1.79%资料来源:灵璧县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土地资源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率较高,已利用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98%,后备资源不足、宜开垦的土地资源有限,而且质量差,开发成本高,开垦不得当容易引起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2)农村居民点占地过大。全县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占地超标现象,且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存在大量“空心村”土地浪费严重当前人均占地面积250.29平方米,通过村庄整理增加耕地潜力较大。(3)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用地的91.81%。其中城镇人均用地75.96平方米,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50.29平方米。与当前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匹配。3、土地利用主要问题1、土地开发利用率虽高,但生产力水平偏低灵璧县地处淮北大平原,目前全县土地利用率高达94.98%,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虽然达到一定得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开发利用潜力还是很大。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占有耕地不平衡随着灵璧县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量逐年下降;人均占有耕地不平衡,如灵南的娄庄镇,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以上,而灵北的高楼、大庙等乡镇,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特别是靠近集镇的村庄,人均占有耕地更少,粮食无法自给。3、乱占滥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人口116.44万人,全县城乡居民点占地26751.38公顷,人均占地229.74平方米,超过了城镇人均占地标准。有少数农民的法律观念依然淡薄,竟然不按规划用地或不办理审批手续,任意在远离村庄的承包田内建房、挖土。也有少数乡镇以办企业为名,不办理审批手续,并且有个别用地单位占用土地,多年闲置不用,造成耕地严重浪费。4、土地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全县废水每日排放量约3万吨,江苏徐州工业废水每日排放量约10万吨,全部流入灵璧县境内,全县每年约使用农药40吨,这些污染排向河流、田间,致使河流、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日积月累,土地资源受到破坏,土地质量下降。三、规划目标(一)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发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养殖富民、工业富政和开放带动战略,向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大县和特色商品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资源大县向加工大县、经济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是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重要保证。二是继续扩大畜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粮食和秸秆就地转化增值,扩大牛、猪、羊和家禽的发展。三是奋力强攻县乡工业。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农产品增量增值。四是加快建设专业市场。立足于灵璧磬石天下第一石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农业大县的实际,重点抓好奇石、花生、禽蛋等专业市场的建设,积极发展多功能、综合型的大型农产品市场。(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0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40:33:27;总人口控制在12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25%。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00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0:35:45;总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3%,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四)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结合灵璧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灵璧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五)土地利用规划原则1、改善生态环境,实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严格保护耕地,守住基本农田红线。3、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长。4、统筹城乡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耕地保护,从紧控制耕地占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规划目标。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978.49公顷,到2020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143400.43公顷。其中规划近期,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355.94公顷,到2010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43852.31公顷。2、守住基本农田红线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所提高。规划期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22980.00公顷以上,建设标准农田13333.33公顷。3、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710.59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27553.2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190.05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118.20平方米。其中,到201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50.18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27110.63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612.36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124.44平方米。4、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适度开发未利用地,优先复垦废弃土地,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规划期内,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978.49公顷;规划近期,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355.94公顷。5、优化土地生态环境生态建设:一是特色林业建设。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名特优果树基地建设;二是提升森林质量。实施杨树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加速品种改良,搞好防虫防病等工作;三是退耕还林。重点是渔沟、朝阳、下楼、尤集、朱集、浍沟、娄庄、灵城、虞姬9个乡镇的山脚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持林。四是绿化荒山。按照林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所有宜林荒山都要严格保护起来,营造防护林,尽快绿化起来,建设绿水青山的新灵璧。湿地保护:全县湿地面积9459.00公顷。规划期间,逐步对全县小型水库四周、淮河一、二、三级支流两岸营造水土保持林,减少水土流失,尽早保护起来。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其中,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总体结构调整根据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优先安排农用地,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适度调整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规划期间,灵璧县农用地增加427.70公顷,到2020年末,全县农用地总面积170661.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31%,比2005年上升0.20个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建设用地增加1101.50公顷。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2710.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39%,比2005年上升0.52个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未利用地减少1529.20公顷。到2020年末,全县未利用地面积9141.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0%,比2005年下降0.72个百分点。(二)农用地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大农地整理力度,适当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规划期间,全县耕地面积减少760.46公顷。到2020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为143400.4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4.03%,比2005年下降0.66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园地面积减少42.17公顷。到2020年末,园地面积为3114.46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82%,比2005年下降0.03个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林地面积增加178.41公顷。到2020年末,林地面积为4284.0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51%,比2005年上升0.10个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1051.92公顷。到2020年末,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862.1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1.64%,比2005年上升0.59个百分点。(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适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比重。规划期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加801.87公顷,到2020年末,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7553.2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4.23%,比2005年下降0.40个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增加225.31公顷,到2020年末,交通水利面积为4712.8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4.41%,比2005年上升0.2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用地增加216.66公顷,到2020年末,交通用地面积为970.0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97%,比2005年上升了0.58个百分点;水利用地增加8.65公顷,到2020年末,水利用地面积为3742.8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1.44%,比2005年下降了0.37个百分点。适当安排其他建设用地。2005年末,全县其他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44.51公顷。规划期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增加74.3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6%,比2005年上升了0.19个百分点。(四)未利用地结构调整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规划期间,全县自然保留地土地面积减少1529.20公顷,到2020年末,自然保留地土地面积为2277.97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4.92%,比2005年下降10.76个百分点。规划期间,全县水域、滩涂土地面积没有变化。五、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一)城镇体系格局 规划期内,灵璧县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将采用“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三个重点”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沿交通干线为轴线发展的空间结构。“一个中心”:县域中心城镇灵城镇。指中心城区,通过功能强化和政策扶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核,起到核心带动作用。“两条轴线”:沿灵双灵固公路主轴线,沿宿泗公路次轴线。以促进劳动力转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级配套等为手段,积极有序地引导城乡居民点合理集聚,促进乡村工业向重点乡镇空间集中。 “三个重点”:指冯庙镇、渔沟镇、尹集镇;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建材业、化工业等。(二)农业产业布局 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及农业发展基础,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灵璧县农业产业布局重点:一是百万亩花生带动工程;二是杨疃、禅堂良种棉繁育基地;三是朝阳、下楼、高楼、大庙桑蚕基地;四是宿泗路两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五是韦集、黄湾、楼庄、杨疃、尹集、下楼、朝阳、高楼、虞姬九个乡镇10000.00公顷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基地;六是冯庙、浍沟、尹集以北5333.33公顷灵北水果丰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苹果和酥梨;七是朝阳、渔沟、下楼、尤集、朱集、浍沟等乡镇1666.67万亩柿子、石榴、板栗、花椒、枣、杏等干杂果生产基地。(三)生态安全格局1、灵北果桑经济区主要包括下楼、朝阳、高楼、渔沟四个镇。依托现有的园艺场、胡桑基地,大力发展果桑经济,并积极因循环苏北的稻田藕农业模式,在下楼和朝阳镇北部发展万亩无公害白莲藕生产基地。2、灵璧县低山残丘生态保护区主要范围是朝阳、渔沟、浍沟、朱集、尤集、下楼境内的低山丘分布区域,亦包括灵城附近的山丘地带。重点一是加强荒山植被绿化和经果林建设,开发牧草种植,大力发展畜牧业。二是加大对灵璧石资源的集约性开发和保护,做好各石灰石矿山和奇石开采区的整治和复垦,严防水土流失和生态质量退化。3、灵北黄泛冲击平原经济区包括汴河以北、低山残丘生态保护区以南的所有区域。重点是发展传统的农业和生态农业,搞好粮食安全生产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开发。4、奎濉河流域污染区主要指奎濉河两岸各2.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根据污染区域的生态特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速生林建设,逐步缩减粮食和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减轻因污染富集给沿岸居民的污染危害。5、灵南生态农业经济区汴河以南、南沱河以北的所有区域。重点是依托灵南绿色食品(花生基地),进一步发展高优产品,提高基地的规模,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搞好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一是灵双路两侧蔬菜种植区;二是宿泗路两侧农业科技示范区。六、土地利用用途分区(一)分区目的为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将县域范围内的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用途区,制定各土地用途区的管制规则。(二)分区类型按照土地利用分区依据,将全县内土地划分为以下七个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三)分区管制1、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主要对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120000.00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47%。该土地利用区管制规则为:(1)禁止在本区内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2)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3)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4)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但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配套设施的零星用地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的除外。(5)根据规划安排,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预留的耕地面积但不突破预留规模的独立建设项目,以及在规划布局范围内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按一般耕地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2、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是指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22000.00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40%。该土地利用区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4)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工矿区内配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3、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4284.08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02%。该土地利用区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区内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4)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5)禁止占用区内有林地、耕地进行非农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工矿区内配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4、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含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和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27553.25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97%。该土地利用区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村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2)区内城镇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4)区内建设用地应当整理复垦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5、独立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679.56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32%。该土地利用区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工业用地。(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3)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4)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5)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6、风景旅游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7190.00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8%。该土地利用区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4)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七、重要用地规划安排(一)协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土地利用绿色生态网络建设主要包括村镇庄绿化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和荒山荒坡绿化工程等。1、村镇庄绿化工程规划期间对部分低产村片林进行改造,以建成优质高效的经果林基地和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集镇绿化要做到一路一树,各具特色,门前绿化要乔灌草相结合以花造景,达到“沿路门店都有树,层层台阶布满草,主要门面立体化,主要街道树连树,千姿百态艺术化”的要求,并逐步建立小型公园,扩大公共绿地面积。2、农田林网建设工程规划期间,全县北部地区建设宽林带、大网格的杨树疏透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南部地区建设窄林带、小网格的杨树疏透型农田防护林体系。这样在建设高标准带、网、片有机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同时,还大幅度的增加了全县林木资源和森林覆盖率。3、绿色长廊工程以省道、县道和大中型河渠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与公路、河渠等级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绿色长廊。4、荒山荒坡绿化工程全县共有大小山头144座,面积约7467.00公顷,现有6-25坡耕地面积8330.00公顷。规划期间计划完成荒山荒坡3333.30公顷,荒山绿化1733.00公顷。(二)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1、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严格将上级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目标实现情况负总责。各乡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主要指标分解方案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43400.43公顷;其中,到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43852.31公顷。规划期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2980.00公顷。2、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积极引导建设项目选址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剥离并留存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期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978.49公顷以内。其中,规划近期,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355.94公顷以内。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农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责任,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市场调节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期间,全县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1086.21公顷以内;其中,近期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434.65公顷以内。严防灾毁破坏耕地。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力度,对灾毁耕地应通过复垦措施尽量恢复耕种。规划期间,预计灾毁破坏耕地在674.25公顷以内;其中,规划近期,预计灾毁破坏耕地在223.93公顷以内。3、加大补充耕地力度规划期间,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978.49公顷,其中,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有978.49公顷。规划近期,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705.94公顷,其中,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355.94公顷。适度开发后备资源潜力。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土地适宜性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期间,全县开发未利用地1221.36公顷,补充耕地854.95公顷。其中,规划近期,开发未利用地468.89公顷,补充耕地328.22公顷。积极开展农用地整理。为提高农用地生产水平,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实施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规划期间,整理农用地34000.00公顷,补充耕地1000.00公顷。其中,规划近期,整理农用地12000.00公顷,补充耕地350.00公顷。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拆并空心村和零星居民点。尽量整理为耕地,不能整理为耕地的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利用。规划期间,整理农村居民点60.83公顷,补充耕地39.54公顷;其中,规划近期,整理5.72公顷,补充耕地3.72公顷。加大对废弃地的复垦力度。逐步关停县内所有粘土砖瓦窑厂,加大对采矿塌陷、占压区的复垦,优先复垦为耕地。规划期间,复垦废弃地140.00公顷,补充耕地84.00公顷。其中,规划近期,复垦废弃地40.00公顷,补充耕地24.00公顷。4、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重点是协调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发展用地的空间关系。为了有利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要求,适当调减城关地区和杨疃镇、禅堂乡、下楼镇、渔沟镇、虞姬乡等重点发展城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城镇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以及适宜建设发展的优势部位原则上不布局基本农田,同时适当调增其它建设用地较少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总目标,以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指标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和管理,确保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2980.00公顷。稳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规划期间,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13333.33公顷;其中,规划近期,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8000.00公顷。(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1、合理增加城镇用地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引导人口向城市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城镇集聚建设,适当增加城镇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全县城镇用地增加1118.96公顷,其中,新增城镇用地912.30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转换增加206.66公顷,到2020年,城镇用地总规模为2510.49公顷。以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为目标,适应人口与经济增长要求,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和布局,引导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通过改变土地用途、减免土地收益金等有关激励措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行城镇用地扩展边界控制。有效发挥河流、山体、农田等重要地物的隔离功能,依据土地利用分区,划定城镇用地扩展边界,防止城镇周边的“蔓延发展”和“贴边发展”,有效保护县域内的水系、山体和林网等生态用地。2、适度控制独立工矿用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适度控制建设项目单独选址。优先保障环保、能源、重点矿产开发等项目用地,加大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力度。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新增20.40公顷,到2020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679.56公顷。严格执行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防止工业用地低效扩张,从严控制工业用地比例。从严从紧控制独立选址项目的数量和用地规模,除矿山和其他选址有特殊要求的用地外,城镇周边新增工矿用地一律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积极引导复垦废弃地。对经核准报废的砖瓦窑、采石场等独立工矿用地及临时用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复垦还耕。3、整合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经过15年的努力,使全县农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安康、乡风民风文明、公共服务配套、村务管理民主、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规划期间,新农村建设安排新增用地70.00公顷,其中规划近期,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12.22公顷。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4363.20公顷,其中规划近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4498.25公顷。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坚持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引导发展方向,控制用地范围;通过村庄规划引导,建设中心村和基层村,拆并空心村和零星居民点。规划期内,分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其中规划近期,按照“全面启动、重点示范”的思路,引导农村居住向中心村集中,重点配建各行政村中心居民点必要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房屋更新改造,进行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适应城镇化发展形势,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实行城乡用地挂钩;改造空心村,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规模小、分布零散、面貌较差的自然村逐步搬迁,提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规划期内,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腾地39.54公顷。规划近期,整理农村居民点3.72公顷。(四)基础设施用地1、交通运输工程规划期内,灵璧县交通运输将在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道为支线的基本网络基础上,构建县域交通主骨架,把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改善路况,提高技术等级作为主攻方向,形成“畅、洁、绿、美”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对外交通便捷的公路网。规划期间,安排交通运输用地216.66公顷,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有:1、铁路。宿淮铁路,安排用地118.00公顷。2、公路。重点建设宿泗高速公路、徐明高速公路、S201扩建、S303扩建、S329扩建、X042扩建、X046扩建、X056扩建、X059扩建等。安排用地82.66公顷。3、其他交通项目。包括渡改桥、危桥改造、客运站场建设等,安排用地16.00公顷。2、水利设施工程规划期间重点建设洼地治理项目、农村饮水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灵城防洪除涝工程、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有:新汴河河道疏浚工程、唐河河道疏浚工程、新河河道疏浚工程、闫河河道疏浚工程、沱河河道疏浚工程、北沱河河道疏浚工程、新杨河河道疏浚工程、老虹灵沟河道疏浚工程、三渠沟河道疏浚工程、潼河河道疏浚工程、洪山截水沟河道疏浚工程等。规划期间安排用地8.65公顷。3、旅游设施工程规划期间将灵璧建成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宿州市重要的旅游“卫星城”,努力将灵璧县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规划期间,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有:虞姬楚汉文化公园旅游区、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谟谟山休闲旅游别墅区、凤凰山公园景区、九顶山休闲度假旅游区、霸王城遗址旅游区、朝阳生态旅游区、青眉山古战场遗址观光旅游区、虞姬乡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景点等。规划期间安排旅游用地74.32公顷。4、能源建设工程规划期间,重点建设浍沟220KV变电所、郑楼110KV变电所、灵北110KV变电所、水泥厂110KV变电所、邱庙35KV变电所、梁集35KV变电所、城南35KV变电所、城西35KV变电所、城东35KV变电所、界沟35KV变电所等变电所。规划期间,灵璧县共规划新建加油站52座,其中一级站6座,二级站31座,三级站15座;规划新建加油点14座,安排用地20.40公顷。4、环保建设工程加强环保建设,改善县域环境。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城关及其他乡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安排用地40.00公顷。(五)中心城区用地规划1、功能定位中国灵璧奇石文化之城,以发展加工和商贸为主的宿州市域次中心城市。2、空间布局中心城区规划采用“二轴三心五组团”布局结构。二轴指建设路、解放路发展轴;三心指政务中心,商贸金融中心,文教体育中心;五组团指西北部组团,北部城区绿心组团,中部老城区组团,南部灵璧工业区组团,东北部城区新区组团。加强中心城区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使五个组团构成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形态,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功能与集合优势。3、用地安排2005年,灵璧县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为891.68公顷。照节约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和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规划,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4.01万人,人均用地103.50平方米/人,建设用地规模达1450.00公顷;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4.90万人,人均用地100.00平方米/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490.00公顷。4、发展方向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重点向北,控制向南(不跨新汴河)适当向东发展。近期,城市用地拓展依托现状建成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向外拓展,用地发展主方向:依托北部政务区向北,依托灵璧工业园区向南发展。远期,根据建设用地发展需要,重点沿建设路向北发展,向南部跨新汴河区域填充补齐,向东沿解放路发展轴适当拓展空间,以完善城市结构,形成良好的多组团的城市形态。5、扩展边界中心城区的扩张边界范围为:东至建设北路,西至新汴河,北至环城北路。为增强规划对未来变化的适应性,对扩张边界内的缓冲区域,在不突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同时也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城市发展的个别部位和特殊项目可以在缓冲区内进行布局。6、空间管制根据中心城区在用地管制方面的差异,分成四个区:(1)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规划期间,允许建设区规模为2490.00公顷。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建设发展空间。(2)区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4)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2)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规划期间,有条件建设区规模为474.54公顷。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2)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3)禁止建设区是指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规划期间,禁止建设区规模为347.67公顷。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2)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在适应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补充耕地潜力、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同期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和农业结构调整损失的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得到有效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期内,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1978.49公顷;规划近期,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705.94公顷。(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规划期间重点项目有:韦集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3200万元,新增耕地135.63公顷,建设年限20152016年;杨疃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3200万元,新增耕地151.66公顷,建设年限20162018年;下楼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3000万元,新增耕地79.62公顷,建设年限20122014年;浍沟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3000万元,新增耕地77.66公顷,建设年限20092011年;禅堂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2700万元,新增耕地64.20公顷,建设年限20192020年;大路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2600万元,新增耕地54.39公顷,建设年限20072009年。(三)土地开发整理资源来源 根据灵璧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因素分析,可用于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主要是:1、耕地整理。灵璧县农用地面积170233.39公顷,其中耕地144160.89公顷,整理潜力较大,待整理区面积14916.90公顷,全县平均潜力在1.5%左右,通过整理可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241.67公顷,其整理内容是:一是对耕地中沟、渠、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二是地块的调整,使耕地适宜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灵璧县农村居民点大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自然村落,部分沿路边修建。结构松散,布局散乱,村庄规模小,人均占地面积大,存在着大量的“空心村”,土地浪费严重。根据规划潜力分析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24560.69公顷,人均占地250.31平方米,按人均占地150.00平方米的标准,人均超出100.31平方米。3、土地复垦潜力。灵璧县可复垦的土地主要是废弃独立工矿用地,且大部分为窑场,目前可供复垦的土地面积184.82公顷,可复垦成耕地121.96公顷。4、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根据潜力调查,灵璧县可开发的未利用地计769.18公顷,可开发成耕地595.02公顷。(四)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筹集与管理 1、资金筹集:坚持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投工投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骨盆矫正的题目及答案
- 技术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媒体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数学高考试题及答案
- 食品药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山西地理中考试题及答案
- 恐惧不安课件
- 施工吊装考试题目及答案
- 急诊科护士教学课件
- 生活物资供应协议合同书
- 铜仁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
- 初中班级管理课件
- 颈椎病术后护理常规
- 【课件】+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课件)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 2025年电信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试题
- 《高速铁路动车组辅助设备维护与检修(第2版)》课件 任务三四 CRH380B型动车组车门系统
- 单梁吊培训课件
- 2025教师暑期政治培训心得体会
- 抑尘网抑尘效果的风洞试验方法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纳米纤维材料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