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第4章-道路交通流理论ppt课件_第1页
交通工程学-第4章-道路交通流理论ppt课件_第2页
交通工程学-第4章-道路交通流理论ppt课件_第3页
交通工程学-第4章-道路交通流理论ppt课件_第4页
交通工程学-第4章-道路交通流理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道路交通流理论,2,第四章交通特性,内容介绍一、主要内容4.1交通流特性4.2概率统计模型4.3排队论模型4.4跟驰模型4.5流体模拟理论二、基本要求掌握连续流与间断流的特征分析、离散型概率统计分布模型和连续型概率统计分布模型、排队论模型、跟车模型以及车流波模型等经典交通流理论模型。三、重点与难点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理论、排队论和交通波理论及实际应用。,3,4.4跟驰模型,4.3排队论模型,4.2概率统计模型,4.1交通流特性,本章主要内容,第四章交通特性,4.5流体模拟理论,4,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交通流理论的应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控制,交通规划,第四章交通特性,5,一、交通设施种类(TypesofFacilities)1、连续流设施:指在该设施下无外部因素而导致交通流周期性中断的设施。(Uninterrupted-flowfacilitiesarethoseonwhichnoexternalfactorscauseperiodicinterruptiontothetrafficstream.)2、间断流设施:指那些由于外部设备而导致交通流周期性中断的设置。(Interrupted-flowfacilitiesarethosehavingexternaldevicesthatperiodicallyinterrupttrafficflow.),4.1交通流特性,交通流定性和定量的特征称为交通流特性。它可用交通流量、速度和交通密度三个基本参数来描述。,6,连续流设施,4.1交通流特性,间断流设施,无外部因素导致周期性中断。高速公路、限制出入的一般公路路段。,由于外部设备导致交通流周期性中断。一般道路交叉口。,7,二、连续流特征(CharacteristicsofUninterruptedFlow),4.1交通流特性,8,二、连续流特征(CharacteristicsofUninterruptedFlow)1、总体特征(GeneralCharacteristics)表征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交通量Q(Volumeorrateofflow)、行车速度Vs(Speed)、车流密度K(Density)。基本关系: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可用三维空间图和二维平面图来表示,如图4-1和图4-2所示。图中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主要特征变量:极大流量QmQ-V曲线上的峰值;临界速度V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度;阻塞密度Kj车流密集到所有车辆基本上无法移动时的密度;畅行速度V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元阻时的平均速度。,4.1交通流特性,9,二、连续流特征(续),4.1交通流特性,10,二、连续流特征(续)2、交通量、速度和密度之间相互关系1)速度与密度关系(1)线性模型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模型1933年,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提出了速度密度线性关系模型,且模型与实测数据有良好的吻合性。,4.1交通流特性,图43的三个特殊点A、C、E,其中C点的速度为Vm,密度为Km,即Qm=VmKm等于矩形面积。,K=0V=VfK=KjV=0K=KmV=VmQQmax,11,二、连续流特征(续)(2)对数模型格林柏(Greenberg)模型1959年,格林柏(Greenberg)提出了用于密度很大时的对数模型。,4.1交通流特性,格林柏模型的适用范围,12,二、连续流特征(续)(3)指数模型安德伍德(Underwood)模型1961年安德伍德(Underwood)提出了用于密度很小时的指数模型。,4.1交通流特性,安德伍德模型的适用范围,13,二、连续流特征(续)2)流量与密度关系根据格林希尔茨公式及三参数的基本关系式可得:,4.1交通流特性,上式对Q求导,并令:,14,二、连续流特征(续)2)流量与速度关系根据格林希尔茨公式及三参数的基本关系式可得:,4.1交通流特性,15,二、连续流特征(续),4.1交通流特性,16,二、连续流特征(续),4.1交通流特性,17,二、连续流特征(续)2、连续交通流的拥挤分析1)交通拥挤的类型周期性的拥挤: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重复出现的交通拥挤。非周期性的拥挤:由某种偶然事件造成的交通拥挤。2)瓶颈处的交通流如图4-7所示,当进入某路段上游端的车辆数超过下游端道路通行能力时,在连续交通流中就会出现交通拥挤。,4.1交通流特性,18,二、连续流特征(续)图4-8为车辆到达和离开瓶颈的累计车辆数曲线。,4.1交通流特性,19,二、连续流特征(续)2、连续交通流的拥挤分析3)交通密度分析,4.1交通流特性,对于由几个现场观察不能判断的瓶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通模式的交通拥挤分析,可通过图4-9所示的密度等值线图来研究。,20,三、间断流特征(CharacteristicsofInterruptedFlow)1、信号间断处的车流(FlowataSignalizedInterruption)图4-10显示了一列车队通过信号交叉口的情形,当信号变为绿灯时,车队开始进入交叉口。如果从车队进入交叉口的停车线时开始记录车头间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第一个车头间距相对较长,第二个车头间距比第一个车头间距略短,第三个又比第二个更小一点,如此类推。最后(一般在第四与第六个之间),进入交叉口的车辆的车头间距大小一致。图4-11是对应于车辆在车队中的位置所绘的车辆进入交叉口的平均车头间距。,4.1交通流特性,21,三、间断流特征(续),4.1交通流特性,22,三、间断流特征(续),4.1交通流特性,23,三、间断流特征(续)2、关键变量及其定义1)饱和交通量比率S(Saturationflowrate):,也称饱和流率,指在一个信号为绿灯的单个车道上,进入交叉口且不停的车辆数量,即:h为饱和车头时距(Saturationflowrateheadway),即在一列稳定移动的车队中观察获得的不变的车头时距。2)启动损失时间(Start-uplosttime):当交通流开始移动时,前几辆车的超时(即消耗的大于平均车头时距h的时间)加在一起,即:,4.1交通流特性,式中ti为第i辆车的超时,24,三、间断流特征(续)2、关键变量及其定义3)在停车或让路标志处的车流在停车或让路标志处的引道上,司机可以选择主干道车流中合适的间隙穿过车流。而间隙是指要穿越另一条行车路线连续车流的车辆,其到达时间与被穿越车流中下一辆车到达时间之间的间隔,它受街道的总容量、方向分布、车道数的影响。4)有效性指标延误在间断流中,速度、密度等指标不足以表征服务水平。而延误通常用于表征间断流服务水平的一个指标。大体说来,有两类延误:停车延误:指车辆用于横穿公路所消耗的停车总时间;运行延误:指车辆理想运行时间与实际运行时间的差值,它包括停车延误和由运行速度低于理想速度而造成的延误。相比之下,停车延误用得较多。,4.1交通流特性,25,在道路上观测车流时会发现:每个时间间隔内来车数目不存在规律,事先也不可能知道某一时间间隔内来车数,只有当车辆来到时才有惟一确定的数量,并且任何一个时间间隔内的来车数与其前后任何一个时间间隔内的来车数无关。这说明道路上车流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车辆行驶过程是一个随机变化过程,交通流分布规律符合概率论数理统计分布规律,因此可以用概率统计模型来分析交通流。描述这种随机性的统计分布规律的分析方法有两种:1)离散型分布分析法:即考察在一段固定长度的时间或距离内到达某场所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2)连续型分布分析法:即研究事件发生的间隔时间或距离的统计分布特性,如车头时距的概率分布。,4.2概论统计模型,26,一、离散型分布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或在一定的路段上分布的车辆数,是随机变数,描述这类随机变数的统计规律用的是离散型分布。常用的离散型分布有如下三种:1、泊松分布基本公式,4.2概论统计模型,27,一、离散型分布1、泊松分布(续)基本公式,4.2概论统计模型,28,一、离散型分布1、泊松分布(续)用泊松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分布参数m按下式计算:,4.2概论统计模型,29,一、离散型分布1、泊松分布(续)递推公式应用条件泊松分布适用于车辆行驶时交通流随机性较大,交通量不大,干扰小的情况。并且观测数据得到的方差S2等于其算术平均值m,即S2/m=1.0。,4.2概论统计模型,30,应用举例,4.2概论统计模型,例:已知某信号灯周期为60s,某一个入口的车流量为240辆/h,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求:在1s、2s、3s内无车的概率;求有95%的置信度的每个周期来车数。解:1)1s、2s、3s内无车的概率:=240/3600(辆/s),当t=1s时,m=t=0.067当t=2s时,m=t=0.133,当t=2s时,m=t=0.3,,31,应用举例,4.2概论统计模型,2)有95%置信度的每个周期来车数的含义为:来车数小于或等于k辆的概率95%时的k值,即:,求这时的k即=240/3600(辆/s),当t=60s时,m=t=4来车的分布为:求:的k值。,32,应用举例,4.2概论统计模型,具有95%置信度的来车数不多于8辆。,33,2、二项分布基本公式,4.2概论统计模型,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平均到车率(辆/s);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n正整数;p二项分布参数,。,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npD=np(1-p),参数p、n的计算(n取整数):,34,2、二项分布递推公式,4.2概论统计模型,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npD=np(1-p),应用条件当交通拥挤时,车辆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行驶受到约束的交通流符合二项分布,而且观测数据得到的方差S2小于其算术平均值m,即S2/m1。,35,4.2概论统计模型,36,4.2概论统计模型,例(二项分布):在一交叉口,设置左转弯信号相,经研究来车符合二项分布,每一周期平均来车30辆,其中有30%的左转弯车辆,试求:到达的5辆车中,有2辆左转弯的概率;到达的5辆车中,少于2辆左转弯的概率;某一信号周期内没有左转弯车辆的概率。解:1)由:p=30%,n=5,k=2,37,4.2概论统计模型,2)由:p=30%,n=5,k=23)由:p=30%,n=30,k=0,38,3、负二项分布基本公式,4.2概论统计模型,式中:0。为起点参数,为形状参数,为尺度参数。负指数分布和移位负指数分布是韦布尔分布的特例。,59,3、韦布尔分布(续)(2)拟合方法计算t的样本均值m和方差S2,并用下式计算样本分布的偏倚系数:从表47中查出与CS相对应的1/、B()、A(),计算参数。计算参数、值:=m+SA(),=SB()(3)适用条件韦布尔分布适用范围较广,交通流中的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等都可用它来描述。,4.2概论统计模型,60,3、韦布尔分布(续)(4)应用举例例48在某坡道断面上测得重型车辆爬坡速度的156个值,经整理后列于表48的第一、三列,试用韦布尔分布拟合之。,4.2概论统计模型,61,再以v=3,4,12分别代入所求得的P(v)中,可分别算出大于3,4,12的速度出现的理论频数,列于表48的第四列,其上下之差就是各速度分组的理论频数,列于第五列。,4.2概论统计模型,62,4、爱尔郎分布爱尔郎分布是较为通用的车头时距、速度等特征的分布模型。(1)基本公式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4.2概论统计模型,l值可由均值m和方差S2计算得、l为分布参数。,参数l可反映畅行车流和拥挤车流之间的各种车流条件,l越大车流就越拥挤,作业(P126-127):习题4-1,4-2,4-3,4-4,4-7,4.2概论统计模型,64,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它是合理协调“需求”与“服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它以概率论为基础,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排队论是20世纪初由丹麦电信工程师欧兰最先提出,在二战期间排队论在战时后勤保障、军事运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展成为军事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交通工程中,排队论被用来研究车辆延迟、信号配时、收费站、加油站等设施的设计与管理。在这里主要介绍排队论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交通工程中的某些应用问题。,4.3排队论模型,65,一、基本概念1、排队与排队系统(1)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顾客(车辆或行人),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顾客。(2)排队系统:指既包括等待服务的顾客,又包括正在被服务的顾客。2、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1)输入过程:指各种类型的顾客按怎样的规律到来。定长输入:即顾客等时距到达。泊松输入:即顾客到达符合泊松分布或到达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爱尔郎输入:即顾客到达时距符合爱尔朗分布。,4.3排队论模型,66,一、基本概念(续)(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损失制:即顾客到达时,若所有的服务台均被占,该顾客就自动消失。等待制:即顾客到达时,若所有的服务台均被占,它们就排队等待服务。混合制:即顾客到达时,若队长小于L,就排入队伍;若队长等于L,顾客就离去,不再来。(3)服务方式:指同一时刻有多少服务台可接纳顾客,为每一顾客服务了多少时间。定长分布服务:即顾客服务时间都相等。泊松分布服务:即顾客服务时间符合负指数分布。爱尔郎分布服务:即顾客服务时间符合爱尔朗分布。为叙述方便,引入下列记号:M表示泊松输入或负指数分布服务;D表示定长输入或定长服务;EK表示爱尔朗输入或服务。如M/M/N,M/D/1。,4.3排队论模型,67,一、基本概念(续)3、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1)等待时间:指从顾客到达时起至开始接受服务时止的这段时间。(2)忙期:服务台连续繁忙的时期,它关系到服务台的工作强度。(3)队长:有排队顾客数和排队系统中顾客数之分,是排队系统提供服务水平的一种衡量。二、M/M/1系统在M/M/1系统中,只有单个通道,称为“单通道服务”系统。,4.3排队论模型,68,二、M/M/1系统1、计算公式设为顾客平均到达率,为平均服务率,则1/为到达的平均时距,1/为平均服务时间,比率=/为服务强度或交通强度或利用时间。当1时系统稳定,1时系统不稳定。在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在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系统中顾客数的方差:,4.3排队论模型,69,二、M/M/1系统1、计算公式平均排队长度:非零平均排队长度:排队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4.3排队论模型,70,二、M/M/1系统2、应用举例例1(412)今有一停车场,到达车辆是60辆/h,服从泊松分布。停车场的服务能力为100辆/h,服从负指数分布。其单一的出入道可存车6辆,问该数量是否合适?解:这是一个M/M/1排队系统:=60辆/h,=100辆/h,=/=60/100=0.66)很小(一般认为小于5%),则为合适。反之,则为不合适。计算结果表明,排队车辆数超过6辆的可能性极小,故该出入道的存车量是合适的。,4.3排队论模型,71,二、M/M/1系统2、应用举例,4.3排队论模型,例2: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站,车辆到达是随机的,流入量为400辆/h,如果收费工作人员平均能在8s内发放通行卡,符合负指数分布,求:收费站排队系统中的平均车辆数,平均排队长度,排队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和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解:=400/3600(辆/s),=1/8(辆/s)=/=0.891,排队系统是稳定的。收费站排队系统中的平均车辆数:,72,二、M/M/1系统2、应用举例,4.3排队论模型,平均排队长度:排队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73,三、M/M/N系统在M/M/N系统中,服务通道有N条,所以称为“多通道服务”系统。根据顾客排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路排队多通道服务和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二种。,4.3排队论模型,74,三、M/M/N系统1、计算公式设为进入多通道服务系统顾客的平均到达率,为平均输出率,则1/为平均服务时间,比率=/,则/N为服务强度或交通强度或利用时间。当/N1时系统稳定,/N1时系统不稳定。,4.3排队论模型,75,三、M/M/N系统2、应用举例例413:一加油站,今有2400辆/h的车流量通过四个通道引向四个加油泵,平均每辆车加油时间为5s,服从负指数分布,试分别按多路多通道系统(4个M/M/1系统)和单路多通道系统(M/M/4系统)计算各相应指标并比较之。?解:(1)按4个平行的M/M/1系统计算:根据题意,将总车流量四等分,得到每个油泵的车流量,于是对每个油泵有:,4.3排队论模型,76,三、M/M/N系统2、应用举例,4.3排队论模型,两种系统的相应指标对比如表411。由表可见,在相同通道数目的条件下,M/M/4系统明显优于4个平行的M/M/1系统。,77,4.4跟驰模型,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借数学模式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由于有1950年鲁契尔的研究和1953年派普斯的研究,跟驰理论的解析方法才告定型。而赫尔曼和罗瑟瑞于1960年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动力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为跟驰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扩充。,78,一、车辆跟驰特性分析在道路上行驶的一队高密度汽车,车头间距不大,车队中任意一辆车的车速都受前车速度的制约,驾驶员只能按前车所提供的信息采用相应的车速,这种状态称为非自由行驶状态。跟驰理论只研究非自由行驶状态下车队的特性。非自由运行状态的车队有如下三个特性:1、制约性:紧随要求、车速条件和间距条件构成了一队汽车跟驰行驶的制约性。2、延迟性(滞后性):即前后车运行状态的改变不是同步的,后车运行的状态改变滞后于前车。3、传递性:即一旦第一辆车改变运行状态,它的效应将会一辆接一辆地向后传递,直至车队的最后一辆。,4.4跟驰模型,79,二、线性跟驰模型跟驰模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表达式。一个驾驶员所接受的刺激是指其前方导引车的加速或减速以及随之而发生的这两车之间的速度差和车间距离的变化;该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是指其为了紧密而安全地跟踪前车地加速或减速动作及其实际效果。假定驾驶员保持他所驾驶车辆与前导车的距离为S(t),以便在前导车刹车时能使车停下而不致于和前导车尾相撞。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在反应时间内车速不变,这两辆车在t时刻地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图中n为前导车,n+1为后随车。,4.4跟驰模型,80,4.4跟驰模型,第i辆车在时刻t的位置;两车在时刻t的间距后车在反应时间T内行驶的距离;后随车在减速期间行驶的距离;,前导车在减速期间行驶的距离;停车后的车头间距;第n+1辆车在时刻t的速度。,81,二、线性跟驰模型,4.4跟驰模型,假定,要使在时刻t两车的间距能保证在突然刹车事件中不发生碰撞,则应有:对t微分,得:式中:为后车在(t+T)时刻的加速度,称为后车的反应;1/T称为敏感度;称为t时刻的刺激。这样,上式就可理解为:反应敏感度刺激。,82,二、线性跟驰模型,4.4跟驰模型,上式是在前导车刹车、两车的减速距离相等以及后车在反应时间T内速度不变等假定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实际的跟车操作要比这两条假定所限定的情形复杂得多,例如刺激也可能是有前车加速引起。而两车的变速过程中行驶的距离可能不相等。为了适应一般得情况,把上式修改为:式中称为反映强度系数,量纲为s-1,这里不再理解为敏感度,而应看成是与驾驶员动作的强弱程度直接相关。它表明后车的反应与前车的刺激成正比,此公式称为线性跟驰模型。,83,三、线性模型的稳定性,4.4跟驰模型,84,三、线性模型的稳定性,4.4跟驰模型,85,四、非线性跟驰模型,4.4跟驰模型,86,五、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4.4跟驰模型,87,流体模拟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