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四君子”,竹-更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筼筜ynd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题解:,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弟,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一情深意切,悲恻动人之文。,偃竹,倾斜的竹子。,记“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水游记(柳宗元永州八记)书画杂记(韩愈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文与可墨竹图,课文朗读,听读录音,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畴昔()7、缣素()2、笔砚()8、飞鹘()3、以书遗余()9、蹑足()4、喷饭()10、轮扁()5、寒梢()11、斫轮()6、筼筜()12、箨龙(),chu,yn,pn,wi,h,ni,pin,zhu,tu,sho,jin,Yndng,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子刚生出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长到像剑拔出鞘一样长达八丈高,从来都是有节有枝的。,学习第一段,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蜩腹蛇蚹,剑拔十寻,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如今画竹的人竟然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做)难道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拿起笔来仔细看,就看到了自己所想画的竹子,,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鹘鸟的降落,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少,通“稍”。,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是与可交给我的。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统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所以凡是心里意思到的,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这件事有吗?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轮匠扁,是制造车轮的,但齐桓公同意他讲的道理。现在您把精神寄托在这画墨竹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只是知道他的意思,并且也领会了画墨竹的方法。,解读第一段:二.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乃见其所欲画者2.乃见其所欲画者岂独得其意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副词,却竟然),(就是就),(代词,自己),(代词,他的),(代词,自己),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文与可绘画理论与自己的心得体会。2、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三层。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引用苏辙的话,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2.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3.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与可画竹形、神兼备,有道者,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学习第二段,践踏,意动用法,以为贵重,,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把这些白绢做袜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士大夫传道着他的话,把它当作话柄。等与可从洋州回京师,我正到徐州做官。,兼词,之于,以之为,把当作,到做官,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画派近在徐州,你们可去求他画。袜材当萃于子矣。”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样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与可笑道:“苏先生能说会道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送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的一首。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笋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与可那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看到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第二段:叙述作者与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B大概,大致,解读第二段,一、完成下列各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与可无以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窥父不在,窃发盆,B,都是“赞同,同意”,踩,跟踪,追随,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都是“打开”的意思,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B.C.D.,A,胸有成竹,心手相应,尺幅千里,1、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解读第二段:,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怀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才情过人,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学习第三段,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搁下画卷痛哭失声。,状语后置,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从前曹孟德祭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墓、就会腹痛的话头;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我也记载了从前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没有隔阂啊。,解读第三段:,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解读第三段:,解释下列词语1、与可没于陈州2、是岁七月七日3、予在湖州曝书画4、废卷而哭失声5、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6、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死,这,晒,搁下画卷,记载,从前,没有隔阂,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杂文(文艺随笔;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三、思考:,1、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苏轼引用这个典故,借曹操祭桥玄的“戏笑之言”,来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以喜衬悲,益见其悲,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现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同时作者还借助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文章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感情?,乐事琐事,典故,直接抒情,情深意切,悲恻动人,反差,三、思考:,2、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作为悼念性的记人散文作者先记述了文与可绘画的理论,接着写酬诗为乐的一段真挚情感,这幅画即是两人感情和绘画理论的体现。以曝画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这样安排既写出来了画作的由来,又能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亡友的悼念的主题。,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感悟与思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掌握重点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给与,馈赠。,兼词,之于。,话柄。,许可,答应。,证实。,代词,如此的,这样的。,动词,对某某说。,副词,就。,从前。,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1、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5、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秋统编版三年级(2024)新教材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练习题及答案
- 编织品耐候性测试技术改进考核试卷及答案
- 稀土离子浮选回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兴趣点地理信息采集员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建筑五金制品制作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信息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服务心理学(第四版)课件 项目三 任务二 转变角色意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考点综合测试卷
- 银行押韵员面试题及答案
- 有机药学专业试题及答案
- 股权转让担保责任及权益保护合同
- 1 学习伴我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2025医院防控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发展状况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建设单位与总包单位实名制管理协议
- 【艾青诗选】批注
- 人教版3到6年级单词表打印版(小学必背单词3000打印版)
- MOOC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生班干部竞选海报word模板
- 2020年烟草行业长沙卷烟厂土地平整工程
- 骨科内植物与器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