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些_第1页
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些_第2页
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些_第3页
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些_第4页
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些 摘要 技工学校中,因学生的现状、职业要求的需要,语文教育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结合语文教学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几条途径:写日记体随笔、课前演讲、作文训练、文学审美。 关键词 技工学校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培育 途径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技工学校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工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技工学校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工学校语文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现状却 _。一方面,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看,其情况令人担忧。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心理不健康,社会观念淡漠,缺乏关爱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自暴自弃,行为偏激,走上极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体认,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颇。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沿袭传统思路,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还要强调语文要为专业服务,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平台。技工学校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实践和 _民中学的国文教材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见闻”的价值标准,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把“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一段话作为整个为学过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显示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三字经还体现了为了实现理想,必须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即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同样 _民中学的国文教材选材也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立高远之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勤学好问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从小在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旗帜下成长,长大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国文教材王冕的少年时代课文说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邻家放牛,主家如果将腊肉、熏鱼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回家孝敬母亲,他节省每日的点心钱,到学堂买书自学,还利用放牛的时间每日勤奋的画画。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浅出,阐释了为人尽孝的道理,弘扬了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现行的各种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部编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应该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经常性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对自己言行反复的省察、反思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审视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且把内省的结果,写成日记体随笔。这样做至少有两大作用:第一,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养,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身轨迹,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作为“道德长跑”),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老师用的方法是日积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觉的守护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一个月可以练笔一万五千字,一年下来也有十八万字左右。熟能生巧,坚持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对学生的随笔,老师可以定期查阅,发现谈得较好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宣读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思想上可以互相影响,其实学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响比老师说教好得多;语言表达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放手去写,放胆去写,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可以争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语文学家、教育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就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而且有种种限制,“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长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语文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我认为,这种演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应加以充分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导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主要是剪报),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评述,老师再相机点拨,效果较好。比如,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备不堪,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同学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一个美丽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感召下,才产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美丽的向往,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经过评述、点拨,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立志高远,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学生们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蕴,写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难设想,一个心浮气躁,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者。头脑没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武库中装备这种思想,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感受过这种思想,作文时怎么能凭空产生这种感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训练。 1.修身之道:立志高远,爱国情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知恩报恩,遵守公德,诚实正直,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勇于改过,节俭朴素,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磨炼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强,把握时机,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遵纪守法,反对迷信,保护环境,结交良友,学习有方,心理健康,潇洒幽默,尽心尽责,惜时守信。 4.思辨之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纲挈领,因小见大,相辅相成,物极必反,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围绕其中一点,体察感悟,抒写真情实感,绝对不能空发议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这些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五、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就是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文学基本常识,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诵读、默读,进而涵养、浸润)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作家王蒙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授职仪式后的演讲中,他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王蒙的话都表明了阅读文学作品对培育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就是要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培养美的情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的使者”,带领学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 _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我们周边的人文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地处六朝古都,其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城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父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留连往返。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地域特点的人文素质。 当然,技工学校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