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第1页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第2页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第3页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第4页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这种不文明旅游行为往往成为导致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纠正游客在出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国内旅游和国外旅游中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现状表现,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消除不文明旅游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明行为给予了高度肯定。然而在各个景点、景区经常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引导、管理和防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纠正部分游客在出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关乎公民个人素质,而且成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关键词: 旅游者;旅游行为;不文明行为1、 旅游者出游不文明行为表现: 游客外出旅游,是希望求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缓解工作疲劳。然而在各个景点景区难免看到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点) 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2006年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通过对国内旅游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在旅游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如下方面:(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3)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4)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5)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6)不听劝阻喂食、投打动物,危害动物安全;(7)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8)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9)强拉外宾合影,违反规定拍照、录像;(10)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小便宜。上述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最根本的危害而言,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点) 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 如违章抽烟、燃放爆竹、违章野炊等行为很容易引起火灾。从最直接的影响而言,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景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其次,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游客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 影响游兴, 破坏环境气氛, 进而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第三,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往往会给其自己人身安全带来隐患。二、旅游者出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1文化传统因素 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主要是一种私德文化而非公德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国家的结构层次,这一结构导致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而漠视社会公共空间和陌生人,整个社会也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己社会。整个社会重视社会资本,即熟人伦理关系,而轻视公共空间。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只讲私德,不注重公德。这导致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只注重个人以及亲朋好友的感触,而不太顾及他人感受。由此可以看到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旅游者只注重个人的便利,随手丢弃垃圾,而未考虑景区环卫人员的工作负荷等不文明行为。这正是受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影响的行为。 2道德感弱化因素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是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休闲、放松、无拘无束, 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懒散、放任、无约束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往往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约束, 道德的约束力量降低至最低点。此外,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 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监督, 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在这种弱化的道德感之下,平时表现文明的人在景区游览时也未必会表现文明。 3教育传统因素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并向邻国输出礼仪文明,对邻国影响深远。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缺乏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造成公共意识的淡薄,也就不可能有专门针对公共空间的教育。而现代教育的也是重视政治教育,轻视公民教育,缺乏对人性的教育。历史教育传统的缺失以及现代教育的不足,共同造成了教育传统上的缺失。 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低下是传统教育缺失的结果之一。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游客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的环境影响, 因而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4其他因素 (1) 环境保护愿望未形成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跟游览活动中人们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愿望的特点有极大关系。环境消费心理学认为, 决定个人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的认知,二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归属的认知,三是对解决环境问题有效性的认知。就旅游活动而言, 游客不文明行为对环境、景观的消极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往往是长期累积所形成的, 而游客的游览活动是暂时性、动态性、异地性的, 所以游客并不能看到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严重后果。这就致使游客一方面对旅游景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认知,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责任归属感缺乏认知。并且由于众多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同时存在, 也使游客个体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性缺乏认知而去同与其他旅游者。这种种因素决定了游客在游览活动过程中不易形成保护环境的愿望, 因而也不易产生保护环境的行为。 (2) 旅游经验不足 中国旅游业真正发展于改革开发以后,到现在尚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游客能够全面参与旅游活动的时间更短。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旅游才真正普遍起来。正是由于旅游经验不足,很多游客在酒店住宿时会顺手带走酒店物品,在境外旅游过程中会发生不尊重当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不文明行为。三、改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对策: 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者、旅游景区甚至国家形象都会产生危害,必须从多个方面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控制。 1 立法促进公民文明素质教育 我国需要制订一部专门的公民文明素质教育法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的融合,应当成为我国公民文明素质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爱国主义、法治、理想、道德、诚信、科学、人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思想等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政府要依法支持有利于公民文明素质教育的文化宣传活动,依法奖励文明素质突出的公民和单位,立法提倡文明礼仪。 2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 与旅游业有关的部门,如政府环保部门、社会环保组织、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问题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宣传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公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相关部门还要大力宣传旅游活动可能会给环境造成的损害, 尤其应让公众认识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旅游环境、景观的污染和破坏,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通过种种措施使社会大众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文明出游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出游公民的社会公德、个人美德教育,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3旅游景区采取有效措施 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其进行引导和管理。第一, 景区应提供各种设施、设备以防止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如合理放置美观有趣的垃圾箱, 使游客便于、乐于负责任地处理废弃物。设置必要的美观醒目的标牌, 配置有亲和力的标志性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 揭示游客不至于太放任自己。第二, 景区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 发挥示范作用, 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可组织工作人员与青年志愿者一起开展环保活动, 这既可强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 又能起到对公众的宣传作用。第三, 景区应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对于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加以劝阻或惩罚。 第四, 旅游景区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 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对游客进行生态知识、游览规范等的教育和引导,唤醒游客的生态责任意识。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在旅游景区内造就一种保护环境和景观、遵守游览规范的良好氛围, 使游客时时意识到旅游景区对其文明行为的期待, 从而能够约束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4导游发挥监督作用 带队导游可对游客的行为起到直接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在旅游过程中, 导游不仅要完成组织协调、解说等传统职责, 同时还应负有监督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职责。在帮助游客了解、欣赏环境和景观的同时, 应鼓励游客表现出对景区环境、景观负责的行为, 预防和制止其不文明行为。与此相适应,旅游管理部门在导游考评、导游词设计等方面可适当增加有关环境特性和景观保护常识等内容,对游客进行文明旅游行为教育。旅行社在组团出游之前,要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必要时组织出国文明旅游考试,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参考文献:【1】 李萌,何春萍.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2. 26-28. 【2】 魏小安,李劲松. 对国人旅游行为与文明旅游的深层次思考N.中国旅游报. 20003.10.13. 【3】 郑本法.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 1999 年第5 期.65-66. 【4】 惠春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J. 延安大学学报. 2006.12 12-15.【5】 国家旅游局: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2006【6】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7】 李晓霞,刘剑.消费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8】 芦爱英.我国出境旅游者不雅举止的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5):7-12.【9】 郭鲁芳.关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探讨J.杭州商学院学报,1994,(3):77-80. 姜先行.从社会互动规则看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及公民素质提升对策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说起J.特区经济,2007,(7):156-158.【10】 罗明义,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