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1页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2页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3页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4页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王文新 尹明玉 李文娟 丛丽梅 孙波白山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吉林 )摘要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3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主动活动度(activ rangi of motion,AROM)及上肢Fugl-Meyer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肩关节的AROM与Fugl-Meyer评分均增加(P0.05)。结论 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有促进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关键词肌电触发电刺激;偏瘫;肩关节;上肢肌电触发电刺激(elec-tromyography-triggered stimulationEMG-stim),是普通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有机结合,它可以检测出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微弱肌电信号,当患者努力使其瘫痪肌群自身的肌电信号达到特设阈值时,仪器将自动输出一组电流刺激,从而促进患部肌肉收缩。本研究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基础上,采用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以探讨该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1。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本科室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其中脑出血16例,脑梗死18例,病程1周1年。选择标准:首次发病,病程1周1年,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三角肌肌力1级3级;痉挛小于等于级;无认知障碍;有一定的康复欲望和良好的家庭支持;偏瘫侧上肢无明显感觉异常。排除恶性肿瘤、皮肤病、严重肩关节疼痛、癫痫发作、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2治疗方法 在常规的PT、OT训练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选用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偏瘫上肢肩关节的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训练前要了解病情,患者理解力、注意力、体力尚可,能配合治疗。训练时应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房间进行,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开始训练时要让患者了解什么是生物反馈,训练时如何配合及治疗的目的。鼓励患者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个动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训练时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排除身体的各种干扰,如排空二便,避免过饱或过饥。选择三角肌,采用三极法,将正极贴于三角肌前外侧的近端部位,负极贴于三角肌前外侧的远端部位,参考电极贴于两电极之间或附近,以不影响治疗为宜。选择的治疗参数为:频率 50Hz,脉宽200s,上升时间1s,下降时间1s,刺激持续时间6s,刺激间歇时间12s。训练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努力阶段):此阶段嘱咐患者集中注意力看屏幕上的肌电信号,根据指导语努力收缩特定的肌肉,并努力使信号升高,直到达到或超过触发阈值。阈值一般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自动或手动阈值,鼓励患者尽量使每次肌电信号峰值能有所提高。第2阶段(刺激阶段):当肌电信号达到阈值时,仪器会给患者一次电刺激,即闭环反馈刺激,刺激强度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设定。使被训练肌肉在电刺激辅助下,引起一次收缩,并可产生关节活动。第3阶段(休息阶段):让患者充分放松休息,此阶段肘关节保持伸直体位,前臂保持旋后体位(患者前臂会旋后,不会旋前者,保持旋前体位),为下一次努力准备。如此重复以上3个阶段,使患者逐渐学会肩关节的主动运动。训练时取端坐位,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分钟肩前屈,10分钟肩外展),每周56次,共治疗4周。训练后适当布置家庭作业,自主肩前屈、外展练习,体会训练中学习到的感受,巩固训练效果。1.3观测指标 在疗程开始前以及结束时进行肩关节前屈、外展主动活动度(activ rangi of motion,AROM)测量及上肢Fugl-Meyer评分。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外展AROM与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下表。 治疗前后变化比较肩前屈AROM肩外展AROMFugl-Meyer评分治疗前治疗后P值5.952.3627.627.950.056.853.1624.428.750.0522.6511.5439.2817.150.053 讨论肌电触发电刺激不仅具有普通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单独作用,而且在意识支配下,通过电刺激产生的肌群或肢体的运动,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本体感觉或运动觉的刺激,促使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形成协调性动作,后者以接近正常的运动模式反馈给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助于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潜在性突触,或形成新的突触联系,以建立新的感觉兴奋痕迹,重建神经环路,因而此疗法具有单纯运动疗法不可比拟的作用1-2。此项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训练。训练中要避免患者用力过猛或代偿, 不能一味地追求肌电信号的高值。最好将肌电触发值设为手动模式, 使患者在不引起异常姿势的情况下肌电信号可以达到或超过触发值,引起一次电刺激, 并认真体会电刺激时的感觉。待患者可以掌握后, 再将触发值适当升高, 不断提高患者对患肢的控制能力, 同时患者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更有利于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在有仪器的帮助下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 但训练后的家庭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鼓励患者尽量关注患肢, 缩短康复时间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4。实现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练习, 练习越多, 重组就越容易。早期练习有关的运动可促进大脑的可塑性, 而缺少练习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采集的是肌电信号, 通过肌电反馈触发的电刺激, 利用外在给予的感觉回馈, 帮助患者再学习控制自主动作, 重复的感觉刺激及重复的动作训练可刺激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肌电触发电刺激可利用机器的刺激及重复的动作训练来影响患者的神经重组3。笔者认为,偏瘫上肢的肩、肘、腕、手指等各关节,首先应强调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恢复至活动自如,再强调其他关节功能的恢复。若肩关节功能未恢复,而强调肘、前臂、腕、手功能恢复,即使远端功能恢复,病人仍不会使用患肢,因此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是上肢功能恢复的基础。在努力和刺激阶段肩关节前屈及外展小于90时,肘关节一般处于屈曲状态,休息阶段肘关节一定要保持伸直位(家属帮助),以抗痉挛。当肩关节前屈大于90时,可逐渐诱发肘关节的伸展,痉挛缓解至消失。休息阶段前臂保持旋后体位,有利于促进前臂旋后功能的恢复。当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已能伸直时,嘱病人尽力保持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体位,以促进前臂旋后功能的恢复。因此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利用促进上肢整体功能的恢复。参考文献1 吴琼,丛芳等,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2(16):124-1262Fields RW. Electromyographically triggered electric muscle stimulation for chronic hemiplegiaJ. Arch Phys Med Rehabil,1987,68(7):407-414.3侯勇伦,丛芳等,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对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