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布达律师:给法科学生的一封信.doc_第1页
吴布达律师:给法科学生的一封信.doc_第2页
吴布达律师:给法科学生的一封信.doc_第3页
吴布达律师:给法科学生的一封信.doc_第4页
吴布达律师:给法科学生的一封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主案:吴布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律师,其法律功底很深厚。他的经验,值得借鉴。给法科学生的一封信亲爱的同学:你们好!前些天,斯伟江律师通过微博号召资深前辈们给法科学生写一封信。想必会有不少前辈响应号召。我是一个入行不满两年的小律师,绝对算不得资深,但我曾在学校里认真地混过不少年,读了两年文学、三年法律本科和三年民商法硕士,此间读过一些好书、结识过一些好老师、好同学,有一些心得,于是不揣浅陋,敷衍了这封以介绍资料为主的信,与诸位分享。希望不致见笑于斯大律师和其他大方之家。一、开门三部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法律都是从大学开始的。因此在开始大学生活的早期阶段了解大学是怎么回事,了解如何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就特别重要。在这方面有三部书对我启发很大:何兆武上学记、中谷彰宏大学时代要做的50件事和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大家可以找来翻一翻。二、按图索骥法学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有教材有专著、有译著有原版、有学术有实务,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感到非常迷惑。我有不少朋友都是在法律书籍,尤其是艰涩的法学名著上隐忍了个把月之后,就投奔畅销书和通俗读物了。而我也曾花很长时间去啃一些名著,只要遇到不懂的词就去查布莱克法律词典或大英百科全书,以为这样可以理解高深的法律知识。后来,我在为张伟仁老师做助理时跟他讲了这种学习方法,张老师说这种方法是错的,他说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首先是要对这门知识的框架有所了解,要先为自己的学习画一张地图,然后再按图索骥。至于那些工具书甚至是名著,往往只是路标,而不能展示一门知识的全貌。那么,什么是地图类的书呢?我觉得一类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类书籍,比如艾德勒和范多伦的经典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部书告诉读者读书是分层次的,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者针对不同的书籍,要选择不同层次的读法;第二类是整体性地介绍法律学的书籍,如孙晓楼法律教育、博西格诺法律之门等。法律教育是民国时期东吴法学院孙晓楼教授编著的,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法科学生的课业结构、学习方法等等,我觉得当下的类似书籍无出其右者。而法律之门是美国法学院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结合判例、学者论文和编者的引导性问题,系统地探讨了很多与法律相关的重要问题,比如法律职业、法官的自由裁量、法律与相互冲突的利益、法律与身份等等。第三类是某一具体领域的体系书,比如部门法教科书,这个在下一部分详谈。三、部门法的学习部门法的学习,自然离不开教科书。大多数学校都为同学指定了教科书。据我了解,有些学校在选择教科书的时候会考虑一些学术以外的因素,比如是不是本校老师编写、是不是教育部或司法部指定、是不是提成高一些等等。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使用指定教材的同时,再选择一本公认比较好的教材作为参考。选择的标准有三个,一是写作体例,二是常识;三是方法。就我稍有了解的民法领域来说,这些年中国的民法正在经历一个特别深刻的变化,按照崔建远老师的说法就是由“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以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怎样立一部法律,于是就特别注重域外法律是怎么规定的,以及法律在体系上怎样设计更好,因而教科书的体例上也就更像是介绍域外法律知识的书,作者在使用法律概念时也往往直接引用域外(德国、美国、台湾等等)著作,并默认这些概念可以直接作为中国法的概念。然而,随着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些列法律的颁布或修改以及针对这些法律的司法解释的出台,中国的民事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些法律和司法解释是有拘束力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则,大而言之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小而言之是大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饭碗。因此,一部好的教科书,在体例上就应当首先是一部法条注释书。但是,光注释法条还不够,它还要能够立足于中国的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介绍这些法律的沿革、厘清法条之间的关系、明确法条在实务中如何应用。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需要作者拥有关于该部法律部门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常识,并且拥有一套整合这些常识的法律解释学的方法。就民法而言,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我觉得崔建远老师的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和韩世远老师的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第3版)都是不错的。四、进阶要深入理解某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光看教科书是不够的。我觉得,不少法律问题,到最后都是法史、法理和比较法的问题。法史有助于了解某一个法律制度的来龙去脉。法理有助于对该法律制度展开批判性的审视。比较法有助于启发看待中国法的新视角,而且由于中国法的概念和体系大多是舶来品,比较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比如,对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哈佛法学院安守廉教授的窃书为雅罪这部介绍中国知识产权历史的书。对民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台湾黄茂荣先生的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或者德国拉伦茨先生的法学方法论这类法理书。对比较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翻一翻德国施瓦布先生的民法导论或者美国Nutshell和Foundation系列教材。五、关心实务我们的法律教育,往往特别不注重实务。大多数法科毕业生,包括我本人在内,在加入律师队伍之前,对于律师、法官如何工作和思考知之甚少。所以,朋友们在高年级时可以多争取到实务部门去实习,努力补上学校教育的不足。此外,还有一些材料大家可以多留意。司法方面可以多看最高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最高院公报中的判决和最高院司法观点集成(现在已经有六卷)。这些材料代表了中国最高司法权威对法律的理解和最高院对自己的观点编辑整理的最高水平。至于其中判决的读法,大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按照普通法Case Brief的方法对判决书进行梳理,再精读判决中引用的法条,然后再去比对教科书,看看法条的适用与教科书或者你本人对法律的理解以及你的常识是否一致。Case Brief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何美欢老师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一书。我觉得这本书是当前最好的一本介绍普通法方法的书。此外,有余力的朋友可以再收集类似的域外判决或者阅读域外教科书,比较不同法律体系如何处理类似问题。至于比较的方法,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搜王泽鉴老师有关判决研究和比较法的相关演讲和论文。在律师实务方面,可以看看君和所编的律师之道和高云律师的思维的笔迹等等。六、法律英文对于法律英语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曾有朋友说,在上海,外语水平直接决定收入水平。关于法律英语的提高,我没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我觉得可以作为参考的材料包括:万律数据库或者全国人大英文网站中的法条翻译、各类有关英文合同的书籍、高凌云老师和何美欢老师有关普通法的介绍性书籍、律所(比如君和、通力和汇衡)网站上中英文对照的Memo和Newsletter、Nutshell系列原版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