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述PPT课件.ppt_第1页
翻译概述PPT课件.ppt_第2页
翻译概述PPT课件.ppt_第3页
翻译概述PPT课件.ppt_第4页
翻译概述PPT课件.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ranslationLecture1BriefIntroductionXuPing2011,翻译概述,第一节翻译的基本概念一、翻译的定义二、翻译的意义三、翻译的根本任务四、翻译的分类五、翻译的起源第二节翻译的标准,翻译概述,一、翻译的定义李记,周(礼)“译即易”。周礼,秋官,“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许建平在英汉互译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换句话说,翻译是一种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的艺术。孙万彪在高级翻译教程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翻译概述,英国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牛津英语词典)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oturnfromonelanguageintoanother(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美国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韦氏新编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给翻译下得定义是:toturnintoonesownoranotherlanguage(转换成本族语或另一种语言)。,何为TRANSLATE?,T-tell讲述R-reason理性A-authentic真实N-native本土化S-smooth流畅L-language语言A-and和T-transmit传递E-essence实质,翻译概述,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给翻译下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两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也尝试给翻译下个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入语文化信兴旺发达的目的。,二、翻译的意义,我国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他的现代翻译理论中将“语际意义”概括为六种:概念(主题)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1990:4549)。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所下的定义中:把翻译中的“意义”概括成“语义”和“文体”。“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EugeneA.NidaandCharlesR.Taber,1982:12)(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在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三、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张今,1987:8)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就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四、翻译的分类,根据活动方式可以分为:笔译和口译(writtenandoraltranslation)笔译(WrittenTranslation):我们所讲的翻译主要指笔译。根据文体而言,翻译可分为: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述文体和艺术文体五大类。应用文体包括:公告、通知、规章、法令、广告、启示、合同、公函、信件,一般要求格式规范,文字准确、严谨紧凑。科技文体包括:科技论著、情报资料、实验报告、设备和产品说明等,要求译文准确,术语规范,具有专业特色。,翻译概述,例句: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科学翻译:Springsilkwormspinssilktillitsdeath.文学翻译:Spring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翻译概述,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学翻译:Apieceofliteratureismeantforthemillennium,Butitsupsanddownsareknownalreadyintheauthorsheart.文学翻译:Goodwritingsmaylong,longremain.Whoknowstheauthorslossandgain?(Whoknowstheauthorsjoyandpain?Aversemaylastathousandyears.Whoknowsthepoetssmilesandtears?,翻译概述,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科学翻译:Theeveningsunisinfinitelygrand,Wereitnotthattwilightiscloseathand.文学翻译:Thesettingsunappearssublime,ButOh!tisnearitsdyingtime.,王勃:“海内存知己,天崖若比邻”科学翻译:IfyouveonearthabosomfriendHeisnearyoutoyouthoughatworldapart.文学翻译:Ifyouhavefriendswhoknowyourheart,Distancecannotkeepyouapart.,翻译概述,毛泽东:为女民兵题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科学翻译:Howbrightandbravetheylook,shoulderingfive-footrifles,Ontheparadegroundlitbythefirstgleamsofday,Chinasdaughtershavehigh-aspiringminds,Theylovetheirbattlearray,notsilksandsatins,翻译概述,文学翻译:Sobrightandbrave,withriflesfive-footlong,Atearlydawntheyshineondrillingground(orplace)MostChinesedaughtershaveadesirestrongTobebattle-dressedandnotrosygowned.Tofacethepowder,notpowdertheface.,翻译概述,论述文体包括:社科论著、研究报告、文献资料等,要求准确无误,逻辑清晰,语言庄重。新闻文体包括:新闻报道、新闻电讯、新闻评论、新闻特写等,要求译文格式正确,语义清新,用词生动。艺术文体主要指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要求译文准确达意,生动流畅,富有文采。,翻译的分类,根据处理方式可以分为:1)、全译2)、节译3)、摘译4)、编译5)、译述(youhaveyourideainit)6)、辑译(toputtranslationstogethertoformabook)口译:(InterpretationorOralTranslation)1、连续翻译(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又称即席翻译,用于会议发言、宴会致辞、商务谈判、学术研讨、参观游览等场合。发言人讲完部分或全部后,由口译人员进行翻译。2、同声翻译(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要求译员利用专门设备,不间断地边听边翻译。,具体方法:逐句sentencebysentenceinterpretation逐段paragraphbyparagraphinterpretation即席impromptu/extemporaneousinterpretation读稿interpretationbyreadingthepassage同声speechandinterpretationatthesametime重译interpretagain,五、翻译的起源(TheOriginofTranslation),最早的翻译是口译。翻译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一样长。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翻译始于汉代-西汉(HanDynasty-XiHan.)。大约在2000前。我国的翻译活动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翻译的起源,第一阶段(TheFirstPeriod):从西汉开始到明代末年或清朝早期。主要指佛教的翻译。ItstartedfromXiHantotheendofMingDynastyorearlyperiodofQingDynasty.ItismainlyaboutBuddhism.代表人物1、安世高2、娄迦谶3、鸠摩罗什4、谛真5、玄奘,翻译的起源,安世高(公元148年):安息人(波斯人)共译经30余部。译风古直生硬,诘屈费解,属直译。娄迦谶:月氏国人,来中国译了十多部经。他和弟子支亮及支亮的弟子支谦号称三支。在当时佛教翻译界享有盛誉。,翻译的起源,鸠摩罗什:天竺(印度人)批判地考证了以往的翻译,一改过去的古直风格,提倡意译并署名经典。期间意译的经典有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经、十二门论和百论等300余卷。其译文神情毕肖(xiao),秒趣盎然,奠定了我国文学翻译的基础。,翻译的起源,谛真:印度人,在南北朝时代,应梁武帝之聘,来中国译了49部经,其中最值称道的是摄大乘论,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很大。玄奘: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其中30部是因明学(逻辑学)。并将75部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汉译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为梵文。成为汉以外的鼻祖。在理论上,他提倡“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佛教学三大翻译家。,翻译的起源,第二阶段(TheSecondPeriod):我国翻译事业悄然步入了第二时期,即由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新学”时期。代表人物:徐光启特点:1)、翻译态度严谨,译文准确,文理通顺;2)、翻译方法灵活得当。由于他对待科学态度严肃认真,学识渊博,所以翻译非常成功。,翻译的起源,林纾:由于他不懂外语,他与人合作以口述笔记的形式翻译了160部文学作品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拉大么啊擦么俩)黑奴吁天录(UncleToms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和王子复仇记(Hamlet)。他的译作文笔流畅,但删减遗漏之处甚多。,翻译的起源,严复:清代翻译界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光绪二十四年至宣统三年(1898年至1911年),历时13年。译作多属于西方政治经济学著作,如(T.H.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原福(InquiryintotheNatureandthe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翻译的起源,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法意(SpiritofLaw)、斯宾塞(H.Spencer)的群学肄言(StudyofSociology)、约翰。穆勒(J.S.Mill)的群己权界论(OnLiberty),穆勒名学(SystemofLogic)、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HistoryofPolitics)。严复的贡献不仅在其翻译实践,更重要的是他根据我国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一标准对后人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翻译的起源,“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翻译事业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题材开始涉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也发表在这一时期。译语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readability),拓宽了译文的接受范围。,翻译的起源,代表人物:鲁迅和瞿秋白.鲁迅和瞿秋白是该时期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曾译过俄国和苏联的优秀作品毁灭、死魂灵。提倡翻译要“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这与今天翻译界普遍认可的“忠实、通顺”(faithfulness,smoothness)实质上是一致的。总体上讲,鲁迅倾向于直译,特别是针对当时“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主张,他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原则。这对当时不负责任、信手乱译的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翻译的起源,第四阶段(TheForthPeriod):1949年至1976年是我国翻译事业的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虽在“文革”期间遭到了摧残,但成绩依然很大。其主要特点:1:翻译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性和系统性代替了昔日枪译、乱译的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2:翻译由外译汉单向性翻译变成汉外兼顾的双向型翻译;3:翻译质量大大提高译风日见端正;4:翻译标准日趋统一。翻译研究方面基本围绕直译和意译等传统性问题,没有突破信、达、雅的约束,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的起源,第五阶段(TheFifthPeriod):1976年至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了新的发展时期。翻译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题材进一步扩大,形式更加繁多。口译(含同声传译)已和笔译并驾齐驱。理论方面,也开始探讨建立我国独特的翻译体系。现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渗透到翻译领域。,总结约两千年的翻译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第二节,翻译的标准,第二讲翻译的标准,一、中国传统的翻译标准从释道安的“案本”(按照原文的本意),到严复的“求信”,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都离不开忠实这个总原则。特别是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虽然翻译界对“雅”字一直存有异议,但不少专家给它赋予了新的解释:有的说译文要有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要美,还有的说译文要具有与原文相适应的文采。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译者赞成“信、达、雅”。,(一)翻译的基本标准翻译的根本问题有两个:忠实:翻译的根本任务。通顺:完成翻译任务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第二节翻译的标准,1、翻译的根本任务:忠实鲁迅:保存着原作的风姿。矛盾: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钱钟书: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2、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通顺鲁迅:力求其易解。矛盾:纯粹的祖国语言。钱钟书: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3.翻译的最高标准忠实而通顺是翻译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能充分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则可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第二讲翻译的标准,忠实首先要忠实原作的思想内容。即译者应把原作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反映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完整而准确的传达出来。其次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以及作者的个人风格。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用自己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通顺通顺是指译文的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即译文应该使用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不可逐词逐字地硬译,否则译文便如同老舍所说的“既像汉文,又像洋文,既像语言,又像念咒。”傅雷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第二讲翻译的标准,忠实与通顺在翻译中,忠实与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或看不下去,忠实便失去意义,实际上就是不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读者看是可以看下去,但是得到的是被扭曲的信息,其危害比忠实而不通顺还要严重。因此,忠实与通顺两者一定要兼顾,忠实不妨碍通顺,通顺不影响忠实。,忠实与通顺,试比较下例:Hebentoveruponprofit.a.他只屈身于利润。b.他惟利是图。a例忠实于原文形式但可读性较差,b例符合汉语习惯,可读性强,形式上与原文相差较大。总之,忠实和通顺是对立统一的。当两者难以兼得时,则需要根据题材、体材,及读者等因素或有所偏重或舍弃一方,照顾另一方。,忠实与通顺,(1)Toteachonesgrandmothertosuckeggs.班门弄斧;或关老爷面前耍大刀。(2)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物以类居,人以群分;或鱼找鱼,虾找虾。(3)Callaspadeaspade.实事求是;或一是一,二是二。(4)Shedcrocodiletears.掉鳄鱼眼泪;或猫哭老鼠假慈悲。(5)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或全副武装。(6)Fonddream(emptyhappiness).南柯一梦;或白日做梦。,第二讲翻译的标准,20世纪下半叶后国外翻译理论:奈达的等效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图里的描写翻译学。勒菲非尔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因素论。弗美尔的目的论,以及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雅可布森、卡特福德、费道罗夫等倡导的等值论。,第二讲翻译的标准,西方翻译理论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语文学阶段.第二阶段:结构主义阶段.第三阶段:解构主义阶段.,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第一阶段:语文学阶段语文学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可以概括大约现代语言学诞生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西方世界翻译活动的一般情况,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和所谓近代欧美各国的翻译。其特点是以圣经荷马史诗莎士比亚剧作等宗教和文学经典翻译和转译为主要活动,按照经典文本解释的语文学传统形成了比较零散而带有经验性的翻译理论,例如关于翻译标准和风格传译问题的讨论。不过这些讨论,虽然尚不能成为系统的学科架构,却已经有了一些规范性的思维特征,而且在某些方面触及到翻译的本质。,圣经,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第二阶段:结构主义阶段结构主义虽然是一种哲学思潮和思维方式,和法国惟理派哲学传统关系密切,但在这里主要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即以现代语言学(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建立为起点,、而以将语言学理沦用于讨论翻译问题并作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例如雅格布森的翻译理论)。但是,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结构主义理论,而是比较有系统框架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学科知识的翻译理论,例如,奈达的翻译理论,尽管和他的圣经翻译活动不无关系,但却是带有明显的结构主义的理论特征,同时也吸收了工程学、信息论、文化学等理论的精华部分融合而成的。因此,今天谈论西方翻译理论的时候,“结构主义”一词仍然是一个并非贬义的学术词语。,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第三阶段:解构主义阶段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几乎可以用来代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精神。那就是拒斥形而上学,反对中心和权威,包括破除语言中心论人类中心论的观点,提倡解构文本、解构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以及运用描写主义的方法而和结构主义的规定性方法相对立并超越之。解构主义只是一种理论导向、一种价值观、一种学术思潮,它在消解传统和主体的同时,也最后回消解自身于多元化的翻译理论建构之中。,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等效论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是等效论。该理论建立在思想与语言统一的基础上,要求译作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及言语形式上“等值”,即要求译作与原作不仅有相同的信息、思想、形象、意境和情调,而且要有相同的言语节奏、语言风格、言语韵味和言语美学价值。总之,翻译应争取最大等值的译文。结构主义由于这个思潮的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的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的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结构主义的定义与目的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之一),即在人文科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中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所形成的一股研究潮流或倾向。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即“明确地寻找心灵本身的永恒的结构,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结构具有的特性结构主义者的代表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具有三种特性:(1)整体性整体性同时来自组成结构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全部要素的结构性组合必然不同于这些要素简单相加的总和这一事实。一个结构由多种要素构成,其整体优于部分。(2)转换机制结构不是一个静止的形式,而是一个由若干转换机制形成的系统。“一切已知的结构,从最初级的数学群结构,到决定亲属关第的结构等,都是一些转换系统”。,第二讲翻译的标准,(3)自我调整功能结构的自我调整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节律、调节和运演。这是结构的本质特性,它涉及结构的内在动力,具有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也就是说,一个结构具有的各种转换都不会超越结构的边界而导致结构的解体,而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这个结构规律的要素。但这并非一个结构就不能以一个子结构的身份加入到另一个更为广泛的结构之中去。,第二讲翻译的标准,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deconstruction),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联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在于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的本身和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解释”在一层又一层地不断展开,而每一层又转化成为一个新的表意系统。结构有如洋葱头,是由多层构成的,而“解释”就象是剥洋葱,剥到头来里面并没有内核、没有心、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原,而只有无穷尽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第二讲翻译的标准,因此,具体到知识和学习领域,知识结构就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的表征,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知识结构是需要被重新建构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样,也就是否定了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学习理论的两个潜在假设:不能对学生作共同起点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领域作典型的、非情境性的假设。从目标上看,后结构主义者希望依靠科学的力量来进一步认识人的能力、人的地位,都想把文史哲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以理性为中心、以形而上学的真、善、美标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第二讲翻译的标准,解构主义解构如同建构此语词一样,是时下流行的时髦动词。惟目前对解构此语词的界定、认知与用法,似乎与最原先的意义有很大的差距,尤其经由外文辗转翻译为中文时,往往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致使其原义与译义有落差,故而在此予以理清。解构意含了与法国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之父德希达(或译为德里达)(JacquesDerrida)有关的批判分析策略理论与实际,揭露存在于哲学与文艺内容中语言与经验的特殊关系,同时探索语言之形而上学假设与其内存的矛盾以及不一致性(Leitch,1983;Brown,1993)。,第二讲翻译的标准,他们否定作者至上,否定原文具有确定的意义,宣传译者是创造主体,认为译文永远不会非常忠实原文,总是有些自由。(Venuti,1992:8)我们应该承认,解构主义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助于翻译理论界打破传统的僵化意识,对传统的翻译理论进行一次彻底的思考;但该理论全盘否定原作者的权威性,夸大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译者的创造自由,势必给漫无原则、随心所欲的曲解误解提供理由,导致翻译陷入虚无混乱之中。,第二讲翻译的标准,如同其它理论一样,解构主义也并非是完美的(Butler,1984;Ellis,1989)。解构主义不仅不是终极真理,甚至它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真理理论,也可以说它的本身都不是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唯深究之,解构主义有两个核心论点,一为社会现象的意义可做无限的解读与延伸,二为本质上解构主义者热衷于挑战与反抗权威(Ellis,1989)。解构此意念的起源,植基于质疑表面文章内容与内部所无法看到的特定事实间具有密切关系的深层假设上(Norris,1983),亦即在文章内容深层结构内,我们往往可发现与原作者表面所宣称的不同逻辑与旨趣,且可发现许多内容本质存有的既存预设(presupposition)与其中意义逻辑间的矛盾(Jefferson,1986)。,第二讲翻译的标准,简言之,解构主义的本质在于拒绝接受文章内容所赋与的表面原始意义与否定其原初的客观性(Norris,1982)。许多研究者乃据此原则揭露文章内容表面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真象,以探索其内容之不合理真象原貌。当下一般流行的解构主义或解构理论皆译自“Deconstruction”,究其本义似乎并无主义化(英文字尾为-ism)的倾向,较切合的译字似乎是解构,但此译法与中文的理解和习惯用法似乎格格不入,故权宜采用解构主义或解构理论此两种说法。然而,事实上此种译法是有争议的,因德希达等同派思想家似乎有抵制理论的倾向,拒绝承认自己是理论家。,第二讲翻译的标准,故而若说解构主义有什么特色,其首要特色或许就是没有特色,因为它要让一切破碎,而它本身也处于破碎的过程中,此种解构没有最后的尽头,也没有最后的凝聚点。惟或许如这派思想家保罗德曼(PauldeMan)所自谓的解构思想似乎是抗拒理论的理论,亦即若过度强调此思想学派没有共同特色,似乎又稍嫌矫情,因若该思想学派没有共同基本原则,岂会有“Deconstruction”这旗帜存在呢?(杨大春,民83)解构主义强调非理性人类的理性至少应有以下三种不同类型:认知理性(亦称工具理性)、道德理性(亦称实践理性)和交往理性。确切地说,解构主义反对的是理性主义,而不是理性精神。,第二讲翻译的标准,实际上解构主义者在发现非理性的过程也正是成功地运用理性思维的结果。他们对结构主义发难,是因为结构主义对于工具理性给予了过分的强调,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样一种唯理性主义。人们对理性强调过了头就会导致对人性或主体精神的压抑与排斥。对工具理性过分地强调就会把本来为人服务的工具变成左右人、主宰人的力量。这在人类近代历史上是有惨痛教训的,而解构主义的发韧也与此相关。但过分张扬非理性也同样会带来灾难,因为非理性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等因素,它们具有先天性、潜在性、非逻辑性、情绪性。他们如不为理性所约束而得到放任,更会产生破坏性。,第二讲翻译的标准,解构主义举例以翻译的“目的论”为例,如果我们过份强调译者的个人的目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