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木蠹蛾沙棘木蠹蛾性诱剂野外诱集效果研究_第1页
沙棘木蠹蛾沙棘木蠹蛾性诱剂野外诱集效果研究_第2页
沙棘木蠹蛾沙棘木蠹蛾性诱剂野外诱集效果研究_第3页
沙棘木蠹蛾沙棘木蠹蛾性诱剂野外诱集效果研究_第4页
沙棘木蠹蛾沙棘木蠹蛾性诱剂野外诱集效果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棘木蠹蛾沙棘木蠹蛾性诱剂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摘要为明确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性诱剂野外诱捕效果的时空动态变化,分别在受害沙棘林的上风向、下风向及侧风向区域等距离设置7个诱捕器。结果表明:处于林缘不同风向的诱捕器均能诱捕到数量不等的成虫,但差异不显著,诱捕量从30180 m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在诱捕器挂出的前2 d,诱捕到成虫数量最多,占到65%以上,之后呈减少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沙棘木蠹蛾;性诱剂;时空动态变化 S763.736A 1007-5739(xx)03-0168-01 FieldTrialsofSexAttractantforHolcocerushippophaecolus ZHANG Lian-sheng (Station of Forest Protection in Jianping of Liaoning Province,Jianping Liaoning 122400) AbstractThe trapping effect and distance of the sex attractant for 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was tested in this paper,7 traps were disposed in the up wind,down wind and cross wind respectively in the edge of the damaged seabuckthorn wood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les could be trapp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the seabuckthorn woodland,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rapping numbers,and the trapping number decreased from 30 m to 180 m. About 65% of the males were attracted in the first two days,and then the number reduced. Key words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sex attractant;spatio-temporal dynamics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1-2,主要为害沙棘的根干部。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我国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大面积发生,导致沙棘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 目前,在木蠹蛾类害虫的防治中, _素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能够显著降低虫口密度2-5。张金桐等分析、合成并筛选出活性较好的沙棘木蠹蛾的 _素组分及其比例,具有较好的野外引诱效果6-8,而有关其在野外应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还未见报道。为此,笔者于xx年78月在辽宁省建平县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有效控制沙棘木蠹蛾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白山林场,林地面积总计104 hm2,为沙棘杨树混交林。沙棘平均株高1.8 m,地径2.7 cm;沙棘木蠹蛾有虫株率为3%,平均虫口密度0.6头/株。 1.2试验材料 沙棘木蠹蛾 _素诱芯由山西农业大学提供,其载体为橡皮塞,每个橡皮塞中注入约1 mg的沙棘木蠹蛾 _素。所用诱捕器由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由一块白色塑料板折叠而成,其截面为正三角形,水平底面内侧固定黏虫板。将铁丝穿过诱芯,固定于诱捕器的底部中心位置。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 m。 1.3试验设计 以受害沙棘林为试验区,在试验区外的上风向、下风向及侧风向(与主要风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区域分别放置7个三角形诱捕器,7个诱捕器距林缘的垂直距离依次为30、60、90、120、150、180、210 m,为了避免诱捕器之间互相影响,相邻诱捕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40 m。重复3次,每隔2 d检查1次诱捕器内诱集到的成虫数量,直到无成虫被诱集为止。 2结果与分析 2.1诱捕效果的空间动态变化 不同风向诱捕器的空间诱捕效果如图1所示,3个方向诱捕总数的关系为:上风向下风向侧风向。由于试验期间下雨频繁,风力不大,性诱剂的扩散方式主要是自然扩散,因此导致扩散的区域较小,以诱芯为中心呈辐射状。由于试验区内的雄虫感受到气味后向气味的源头飞行,则各风向均能诱捕到成虫且数量无明显差异。另外,诱捕数量的多少与受害沙棘林内沙棘木蠹蛾的虫口密度和诱芯的诱集力均有关,虫口密度越大,诱芯的诱集力越强,则诱捕到的数量就越多。 由不同距离诱捕器的诱集效果可知,距林缘30210 m的诱捕器均能诱捕到成虫,平均诱捕数量从30180 m略呈现减少的趋势。不同风向、相同距离的诱捕数量变化较大,最多的达20头,最少的仅为5头。 2.2诱捕效果的时间动态变化 不同时间引诱剂的诱集效果如图2所示,不同方向诱捕器的诱捕数量以前2 d最多,占诱捕总数的65%,随后急剧减少,第810天数量略有增加,其原因是由于性诱剂通常(下转第170页) (上接第168页) 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扩散到空气中,空气中 _素的浓度越高,对雄虫的吸引力越强,同时沙棘林中的成虫数量越多,诱捕的数量则越多。当经过23 d的诱捕,虽然 _素的浓度可能变化不大,但由于受害沙棘林中成虫数量明显减少,所以诱捕数量也相应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虫继续羽化,虫口密度逐渐恢复,虽然诱捕数量有所上升,但仍远远低于初期诱捕水平。 3结论与讨论 性引诱剂是利用处女雌蛾对雄蛾的吸引作用,人工提取雌蛾释放的 _素并人工合成,然后将其置入载体内而形成的,通过在林间大量诱捕雄虫而减少成虫交配,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由于沙棘木蠹蛾主要以幼虫钻蛀沙棘根干部危害,隐蔽的生活习性加大了防治难度。而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则提供了一种高效、简便、环保的防治方法。由于沙棘的枝条多刺,在林内设置诱捕器有一定的困难,易造成人员受伤,因此可根据防治区域主要风向,将诱捕器重点设置在上风向,而其他风向进行少量设置,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4 _ 1 花保祯,周尧,方德齐.中国木蠹蛾志M.北京:天则出版社,1990. 2 路常宽,骆有庆,李镇宇.沙棘木蠹蛾潜在分布区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xx,26(2):36-43. 3 张金桐,孟宪佐.木蠹蛾 _素研究的进展J.生命科学,xx,14(4):229-231. 4 张金桐,孟宪佐.小木蠹蛾 _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J.林业科学,xx,37(4):71-74. 5 宗世祥,骆有庆,许志春,等.沙棘木蠹蛾 _素林间诱蛾活性试验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xx,28(6):109-112. 6 成小芳,王金明,张金桐,等.沙棘木蠹蛾雌蛾 _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xx(1):29-31. 7 张金桐,骆有庆,宗世祥,等.沙棘木蠹蛾 _素的分析合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