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学案教师版_第1页
中晚唐诗学案教师版_第2页
中晚唐诗学案教师版_第3页
中晚唐诗学案教师版_第4页
中晚唐诗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学案 学前赠语一:诗人是时代的产物,作品是诗人的产物,因此,不理解时代就无法理解诗人,不理解诗人就无法理解作品。学前赠语二:如果同学们了解了相关背景,也愿意耐心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卡着琢磨下去,那么没有什么作品是你们不能理解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相关链接: 论佛骨表节选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人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问题分解:1、题目中有两个字尤其需要加以注意,从这两个字可以大致猜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这两个字是( )。2、首联属于哪种表达方式?传递了什么内容?3、颔联属于哪种表达方式?传递出作者对这件事什么样的态度?4、颈联是写景名句,古人有炼字的习惯,请从这一角度分析“横”和“拥”的表达效果。5、尾联中“好收吾骨瘴江边”,请问这是壮语还是悲语?请说出原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案:1、左迁2、叙述 作者上谏遭贬的经过3、议论兼抒情 传递出作者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虽贬而无悔的态度。4、“横”写出了云的广度,“拥”写出了雪的高度。“云横秦岭”写了秦岭云雾缭绕之状,“雪拥蓝关”写出了蓝关积雪封路之状,诗人身处此境,目睹前路艰危,思家之情油然而生,被贬之后虽然无悔但又不无悲凉的复杂感受,俱在此中。5、壮语悲语兼而有之。诗中第二联有“肯将衰朽惜残年”之语,尾联承之以“好收吾骨瘴江边”,写出了诗人一心为国,不惜“衰朽残年”,甚至坦然面对生死的忠诚与刚直,是为壮语。但毕竟忠而获罪,以衰朽残年而远贬潮州,况复道路艰险,回朝无望,也不能无悲凉之意,是为悲语。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相关链接: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永贞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了残酷的镇压。王叔文、王 被贬往外地,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也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就这样,保守派还不肯罢手,第二年,又杀害王叔文,逼死王 ;对八司马的迫害也有增无已,凌准、韦执谊都死于贬所。整整过了十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程异先被起用)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千里迢迢,刚赶到长安的时候,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把他们分别贬往更荒凉的边远州郡。这首七律,就是这一年的六月,柳宗元初到柳州时写的。问题分解:1、首联先景后情,触景生情,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请概述颔联的画面,感受这一画面,看它与背景连接中的内容,与作者的遭遇有何联系?进而理解这个内容与下文有何联系?3、颈联上句的“千里目”是何意?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颈联两句,有视角的变化,有情感的关系,请具体说明。4、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一个“共”写出了作者和其他四位刺史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处境?“犹自音书滞一乡”,“滞”是什么意思?“音书滞一乡”是什么意思?登柳州城楼答案:1、情感上奠定基调,内容上统领全诗。2、画面描述:芙蓉、薛荔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东倒西歪,一片狼藉。这一画面隐喻了柳宗元等革新派在保守派的政治打击下,境遇悲苦的情况。正是在这样的打击下,诗人与他的朋友们才“共来百越之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所以这一联与下文有因果的联系。3、“千里目”是极目远眺之意,诗人远眺在漳、汀、封、连的四位朋友。颈联两句有视角的变化,一仰一俯;有情感的关系,仰而无所见,自然就俯而愁肠结了。传递出作者想念朋友,欲见而不能的怅惘无奈。4、一个“共”字写出了作者和其他四位刺史志同道合的关系和共同遭贬的处境。 “滞”是“滞留”之意。“音书滞一乡”是音讯难通之意。西塞山怀古相关链接:时代的重大变化,诗人们不可能不关注,也就不可能不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唐与盛唐的划分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后,中唐的政治格局出现了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的局面,这一变化对诗人作品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不能不加以注意。问题分解:1、题目为西塞山怀古,那么作者所怀的是哪一段历史?作者为什么要怀这一段历史?2、首联上句写的极有气势,请问这气势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上下两句各从哪个方面着笔?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请体会作者用形象语言对历史做巨大概括的语言功力。3、颔联最是工对,请明确说明。最是形象,请深入体会。在内容上和首联是何关系?4、颈联两句各从什么角度落笔?和前面两联在内容上是何联系?5、尾联中故垒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的遗迹?四海为家又指出了什么样的现状?以此句结尾,作者有何深意?西塞山怀古答案:1、西晋灭东吴的历史这道题问得实际上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当时的时代情况来看,中唐的政治格局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国家有走向分裂的趋势。此诗描写了西晋灭东吴统一国家的历史事件,意在警告那些割据的藩镇势力不要重蹈东吴灭亡的覆辙。2、首联上句中,“楼船”极写军容之盛,“下”极写军锋之锐,体现出了西晋军队的气势。上下两句各从西晋和东吴两个方面落笔,写了西晋军队从大江上游顺流而下,东吴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作者用两句形象的语言简洁而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段重要而纷繁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3、颔联中,“千寻”对“一片”,“铁锁”对“降幡”“沉”对“出”,“江底”对“石头”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极为工整。4、颈联两句,上句从人事落笔,下句从自然落笔,和前面两联在内容上有分总关系。前面两联写了割据势力在统一战争中被灭亡的一个特例,颈联两句表明,自然永恒,而这样的往事已不止一回了。5、“故垒”是一段“分裂割据”历史的遗迹。“四海为家”指出了天下一统的现状。以此句结尾,作者意在表明自己的创作主旨;一方面警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面提醒中央政府。天上谣学前赠语:同学们应该还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奇妙瑰丽的神仙世界,李贺比李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想象描绘的更加奇丽、更加具体,请同学们注意赏析问题分解:1、 分析第一联的上句,首先要注意作者提到的时间,和作者的视角,进而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情形和作者眼中的情形。下句中“浦”从何来?“水声”又从何来?进而体会作者的奇思异想。2、 第二联中,作者的思绪从天河移到了哪里?作者进一步注意的是这个地方的什么事物?这一事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下句中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这个人物有何动作?这个动作和上句有何关系?3、 第三联中又出现了什么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动作?这里提到了天上的时间,这是什么时间?上句提到“北窗”,下句就写“窗”前,“窗”前有棵什么树?树上有只什么鸟?为什么是这只鸟?这只鸟为什么要说“小”?4、 第四联中又出现了什么人物?这个人物又有什么动作?这个人物手中是什么器物?这个器物有什么特点?下句“呼龙耕烟种瑶草”中,谁来“呼”?他“呼”的是什么?他“呼”来的这个神物在做什么动作?如果我们这样一步一步想下去,真是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想象的神奇,想象的具体。5、 第五联同样有一个人物出场,但作者已经变换了写法,请问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个人物又有什么行为?6、 同学们肯定感觉到了学案提问的繁琐,但之所以如此繁琐意在表明,想象的神奇算不了什么,想象的既如此神奇又如此具体才是李贺这首诗的难能之处和不凡之处。另外,前面四联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他们共同表现了什么,请概括说明。7、 第六联中“东指羲和”的主语是谁?这一联和上联什么关系?作者的落笔点发生了什么样的转移?转移之后写了什么样的内容?作者以这个内容结尾有何用意?8、请用现代散文语言重现第二至第联的诗意。天上谣答案1、时间是夜里。作者的视角是仰望。作者此时的情形是仰望夜空。在作者眼中,银河、繁星、流云共同组成一幅静谧深遂的夜空美景图。上句中作者把银河想象成了一条真正的河,自然有了下句的“浦”和“水声”。2、玉宫。桂树。花未落(即花朵从不凋谢)。仙妾采香。所采之香即为上句之桂花。3、秦妃。卷帘。晓。“梧桐”。青凤。这个涉及到了典故,这只青凤即为当初引弄玉升天的神鸟。人间岁月流逝,但天上的神仙丝毫不受影响,青凤依旧娇小,那么弄玉自然也依旧年轻了。4、王子乔。吹。笙。鹅管长。王子乔。龙。耕烟。5、通过描写人物的衣着来表现人物,充分体现了作者笔法的变幻。青洲漫步,采摘兰花。6、前面四联分别描写了仙妾采香、秦妃卷帘、王子吹笙、仙女拾春四个画面,共同表现了神奇、美丽、永恒的神仙世界。7、第五联中的仙女,作者的落笔从天上转移到了人间。转移之后写了人间的时光飞逝,沧海桑田。通过将神界与人世作对比,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略。九日齐山登高【学习目标】1. 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2.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杜牧及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虽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等职,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平生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一次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和同病相怜。2李商隐及写作背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但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二、自主学习1一骑红尘妃子笑,_。过华清宫绝句 2_,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3东风不与周郎便,_。赤壁 4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_,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6_,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7此情可待成追忆,_。锦瑟8春蚕到死丝方尽,_。无题【明确】三、合作探究(一)九日齐山登高1首联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情味,找出来分析。【明确】“涵秋影雁初飞”中的“涵”,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飞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喜悦。2“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指什么?全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明确】“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豪爽和旷达的情怀。背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3将本诗和杜甫的登高比较,说说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确】比较项九日齐山登高登高思想情感看破尘世的旷达浓郁深沉的悲愁景象意境美好的秋景,藏于旷达中的悲伤萧瑟、旷阔的景象,悲愁的心境无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6、选生讲,教师补充。(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7、请大家分组讨论: (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长安晚秋【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来源:学.科.网2探讨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特点;理解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羁旅诗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世事茫茫难自料,_。 寄李儋元锡2.一封朝奏九重天, _。左迁至蓝送示侄孙湘3. _,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送示侄孙湘4.千寻铁锁沉江底,_。 西塞山怀古5.人世几回伤往事,_。 西塞山怀古6._,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7.春蚕到死丝方尽,_。 无题李商隐 8._,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二、质疑探究1首联的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 “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明确: 全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商山早行学习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3.训练透过意象把握情感能力。写作背景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