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_第1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_第2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_第3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_第4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篇 解,阴阳: 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应验于,既相应、对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表象、征象。大论:讨论的问题广泛而深入。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如马莳所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一、阴阳学说的内涵,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本始:即本原、由来。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都以阴阳为始因。 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奇妙作用及内在力量。府,所在之处。 本:本,根本,这里指阴阳。,注 释:,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原 文:,理论阐释:,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治病必须依据阴阳这个根本。,理论阐释,治病必求于本,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阴阳的失调。如何治病求本?诊断上要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而治疗则要重视纠正阴阳的盛衰偏颇,恢复和促进其平衡协调。 清代医家张志聪根据全文精神将“治病必求于本”做到如下诠释:“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2 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食物。3 胀:,胀。胀,此指胸膈胀满。,原 文:,注 释:,理论阐释:,指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的动态属性。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由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二、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理论阐释:,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如脾阳虚泄泻。张介宾注:“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之类。 胀,其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的胀满。张介宾注:“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胀。”食积引起的可用保和丸。,名医类案痞满载:“东垣治一贵妇,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木香顺气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病 案,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原 文:,1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气阳热升腾作用才有云,故谓其“出天气”,云变为雨要有阴气凝降的作用,故谓其“出地气”。,注 释:,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重要内容!,二、食物、药物的阴阳- 1.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1 阳为气,阴为味:气,指药物饮食之气。味指药物饮食之味。,原 文:,注 释:,2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归,生成、充养;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精血等有形物质。气,一表为人体之气,二表为饮食物之气。,3 精食气,形食味:食,通“饲”,饲以,即“赖所滋养”。该二句系对“味归形”、“气归精”的进一步说明。,气归精(精食气) 精归化 精化为气 气(阳) 精 化 气(太过)伤精 化生精 (气化、化生) 味归形(形食味) 形归气味(阴) 形 气 味(太过)伤形 气生形 (真气、元气) 气伤于味(太过),理论阐释:,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同气相求,生成充养,伤,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1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原 文:,注 释:,二、食物、药物的阴阳- 2.以阴阳划分药物功能,王冰:“味有质,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上出于呼吸之门”,2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吴昆注:“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理论阐释:,厚-阴中之阴-泄(泻):大黄味(阴) 薄-阴中之阳-通(通利):木通 厚-阳中之阳-发热(温阳):附子气(阳) 薄-阳中之阴-发泄(发汗):麻黄,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及功用,重要内容!,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热纯阳者,少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甘温和者。气,指人身之正气。2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食(shi),消蚀、耗伤,“壮火食气”谓亢烈之火能耗蚀正气;“气食(si)少火”,谓正气依赖阳和之火温养。,原 文:,注 释:,二、食物、药物的阴阳- 3. 壮火、少火的概念,理论阐释:,少火、壮火的含义及与正气的关系,1含义: 壮火: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如乌附之类)少火: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如参芪之类),2与正气关系:壮火 气衰 食气 散气少火 气壮 气食少火 生气,3.引申含义: 壮火:病理之火 少火:生理之火 张介宾:“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类经阴阳类一) 李杲:“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朱丹溪:“君火之气,经以暑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格致余论 相火论),三、疾病发生之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1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指过用酸苦涌泄之品致人体阴盛阳衰,过用辛甘发散之品致人体阳盛阴虚。,原 文:,注 释:,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1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形,指形体;气,指气机。内经知要:“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2 寒胜则浮:浮,浮肿。张介宾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3气伤形:指伤气伤形的时间顺序。形伤气同。4濡泻:指泄泻而大便溏薄,由于湿邪停滞,湿胜伤脾而致。,原 文:,注 释:,理论阐释:,风胜则动:游走疼痛、肢体振掉、抽搐、头目眩晕等证。 病如行痹。,(二) “五气”偏胜致病,热胜则肿:阳热内郁出现痈疡红肿之类病证。 如咽喉肿痛、痈肿等。,燥胜则干:津液亏乏,内外干涩失养。 燥咳,津亏便秘,皮肤皲裂、脱屑等。,寒胜则浮:阴寒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湿胜则濡泻:湿邪伤脾,脾失运化,大便稀薄之证。,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1 悲: 素问天元纪大论悲作思 ,于理更合。2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情志太过;寒暑,概指五气太过。3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原 文:,注 释:,理论阐释:,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1 痎疟:疟疾的总称。,原 文:,理论阐释:,(四) 伏气致病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冬伤于寒春阳发越春季发病温病 春伤于风克伐脾土夏季发病飧泄 夏伤于暑寒热交争秋季发病痎疟 秋伤于湿郁而化热冬季发病咳嗽,四、事物的五行属性,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寓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 万物之能始:能,“胎”之通假字。能始,即胎始、本始。,注 释:,2阴在內,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镇守于內;使,役使于外。 说明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互根互用关系。,吴昆素问吴注:“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为內外,不可相离也。”,四、事物的五行属性,以情胜情治疗方法的运用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怒胜思 一富家妇,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儒门事亲不寐一百二),病 案,五、法阴阳阴阳指导疾病的防治 (一)证候分类(辨证),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1 喘麤为之俛仰:麤,与“粗”为异体字,俛,与“俯”为异体字。 气息喘急粗促而前俯后仰。2 齿干以烦冤:冤同“悗”。心胸烦乱、满闷。3 能冬不能夏:能,“耐”的通假字。4 身常清:清,冷。 5 病之形能:形,指病之形证。能为态(態)之借字。病之形态,即形证。,原 文:,注 释:,阳 胜 身热 (阳胜的主证)腠理闭 (卫阳被郁,开阖失常)喘粗为之俯仰 (邪热迫肺)汗不出而热 (阳气无以宣泄,热甚)齿干(热盛伤津)烦闷(热扰脏腑)腹满 (热结阳明)死(阳胜之极) 能冬不能夏(逢冬病候稍缓,逢夏益增),阴 胜 身寒 (阴胜的主证)汗出,身常清 (表阳虚)数慄而寒 (寒气内盛)寒则厥 (阳气不达四末)腹满 (阳气衰败,阴寒内结)死(阴胜之极)能夏不能冬(逢夏病候稍缓,逢冬益增),理论阐释:,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1七损八益:一般认为是古代房中术的术语,“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中有益人体精气的八种方法。2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虚无,恬淡清静。守,或作“宇”.即保持淡泊宁静无欲无求的乐观心态。,注 释:,(二)养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法阴阳而养生(1)保养精气: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2)调摄精神: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3)法天则地: 知天地阴阳不能全以养生防病。,理论阐释:,(三)早期治疗,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原 文:,理论阐释:,2. 不同病邪的易伤部位 天之邪气-伤害五脏 水谷之寒热-伤害六腑 地之湿气-伤害皮肉筋脉,(四)针刺治疗,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