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呼兰河传中的生命价值观 引 言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传记体抒情小说,在这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中,萧红用她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广袤浑厚的东北大地上的白山黑水和呼兰河小城里的芸芸众生。在历尽坎坷飘零之后,隔着一片水蒙蒙的遥远时空,萧红含着眷恋之情回忆她的童年与故乡,批判揭露了那片土地上人们愚昧、麻木的生存方式,抒发出一种浓厚的的生命悲剧感与荒谬感,更指向了一个亘古流传的哲学性命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价值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兰河传的分析,从集体无意识、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掩映在文本之下的作者的生命价值观,以便以一种更深的角度来解读呼兰河传。 一 小说的第一、二章通过描写呼兰河小城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折射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麻木的生存状态。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生存状态首先表现为因循守旧的生活习惯和混沌压抑的自我意识导致了生命价值的缺失。米兰昆德拉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在呼兰河小城里,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与习俗造成了生活的重复、停滞与单调。大街上的店铺几十年不变,马路中间的大泥坑常年使人马跌落,但是“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在丧子后“仍然平平静静地卖她的豆芽菜”。“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时间永远流逝,人们在既定规范的约束下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在这种陈陈相因的生活秩序下,不容许有任何的挑战这种权威的事物出现,因此指出大人买的猪肉是瘟猪肉的小孩会遭到大人的打骂,农业学校的校长解释下雨的科学成因时会遭到众人的嘲笑。无意识的从众心理和有意识的依附公共舆论导致了个人意见的消失,所有人都按照群体约定的生活秩序生活,这种生活也就谈不上拥有个性意识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多种可能。其次,表现为人们对生、死的漠然导致了存在体验的缺失。生活的停滞导致了人们思想感情的麻木。既然对生没有了刻骨铭心的喜与乐的体验,那么在死亡来临时就不会对生有任何眷恋或遗憾,对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畏惧,甚至对死还怀着一种期待:期待死后能拥有此生所没有的繁华与快乐。“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对死的漠然导致对生的漠然, 因为“死亡让人们正郑重思考生命的意义,只有敢于直面死亡,才能使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向着死亡的存在,人的生就是向着死的生,人只有彻底领悟了死,才会真正领悟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人只有敢于直面死亡,才能承担起此在的生命,在有限的生的过程中创造生命的壮美与高贵。”而呼兰河的人们失去了对生的珍重和对死的畏惧这种最基本的生存体验,也就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更谈不上生命的价值。海德格尔说过:“不作为自己存在即沉沦对此在的诱惑在于它能使此在投入到众人,得到一种安宁,这种感觉会使我们认为生活一切井然有序,免除了我们对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作出选择的痛苦,并不要承担为这种选择所应该承担的后果。所以此在向来沉沦着。面对死亡的决断,就是在沉沦中能在常人中抽身而出,能回到本真的状态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就是此在对自身的超越和对生存境遇的敞开。”这种思想是对呼兰河传中的这种生存方式的有力解释。这种个体沦丧、等同生死的生存方式实际上指向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生存,即人们在集体的生活中没有赋予生命高于自身的价值,没有为生命寻找到一种独特的意义,因此谈不上有任何生命价值可言。生命沉沦在井然有序的生活中,从而导致了生命价值的缺失。 二 作者在刻画了一幅整体生存的群体像后,又用精细的笔触描写了三个重要的人物,反映他们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下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也引发了读者这样的思考:人应该怎样生存?(一)小团圆媳妇:被集体摧毁小团圆媳妇刚到老胡家时,“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周围的人却嫌她“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了三碗”,邻居们的七言八语终于使婆婆下狠心要“给她一个下马威”。其实婆婆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正像她所说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她试图将小团圆媳妇改造得合乎众人的标准。于是乎,小团圆媳妇被吊起来打,被烙铁烙,日渐憔悴,这样反而让周围的人越是为她忙活,“为她东家说看着个香火,家说吃个偏方。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样样都已经试过”。最终在“大仙”的吩咐下,在众人的围观下,小团圆媳妇被热水烫了三次。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洗澡”之后,小团圆媳妇就很快死去了。追究她死亡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她太不符合众人对一个团圆媳妇的评价标准,于是人们就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塑她,扭曲她浑然天成的本性,并不惜扼杀她健康的生命。同时,被毁的人也是无意识的,及至她在这场悲剧进行的过程中仍然是浑浑噩噩的,“小团圆媳妇跟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地一样”。就这样,无意识的违背了了集体意志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婆的迷信愚昧、众人的残忍冷漠以及那种看不见的传统规范给毁灭了。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凡是触犯了传统规范和集体意志的“异类”,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会遭到集体的同化与摧毁。(二)有二伯:被集体贬抑有二伯是这个群体中的小丑类的人物,卑微猥琐,为人们的单调生活制造笑料,其生存是没有任何尊严和价值可言的,经常被“作弄成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讨饭不像讨饭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都是匍匐在最底层的。他在被少东家毒打尊严受到重创时连以死抗争的勇气都没有。“他开初是一动不动。后来他看人们来全了,他站起来就往井边上跑,于是许多人就把他抓住了,那许多人,哪里会眼看着他去跳井的”。实际上,有二伯明白既使自己真的死了,也不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任何影响,相反的只会成为人们单调生活中的又一剂调味药。于是,自杀只是他哗众取宠的一种方式,这种行为也让我们感到可笑。为什么是可笑而不是痛心或惋惜呢?美国美学家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在有二伯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活力与抗争的意识,面对贬抑他选择了 “好死不如赖活着”,苟延残喘,所以我们不会惋惜他的死,只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三)冯歪嘴子:被集体诅咒在这篇文章中,冯歪嘴子是区别于所有人的一个崭新的形象。他日复一日地碾磨,生活同样单调,但他在闲暇时还做红豆黏糕买。他和王大姐身份悬殊的结合让所有人都议论纷纷、嘲笑讥讽。人们用尖刻的语言嘲笑诅咒他:“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那孩子死定了”。但是无论是始数九寒冬的天气,还是物资困乏的生活,冯歪嘴子都坦然面对。即使刚刚安定后妻子的猝然离世也没有让他倒下。“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在这个时候,公众舆论终于失效了,“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应该有的事吗?”冯歪嘴子没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毫无意识糊里糊涂地就被众人的意志所毁灭,也没有像有二伯那样谩骂不休、消极反抗,而是始终坚持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正如有学者所说“此在在世时是一种被抛弃状态,它不断地遭遇到各种实际情状这样一来,此在便不得不全力投入他自身的筹划活动中去,它总是超越自己,不断筹划自身的各种可能性,从而不断的获得自身的内容”。冯歪嘴子之前的生活平静单调,但在后来接踵而来的困难面前越来越坚强,从而也超越了旧的自我。通过以上三种生存形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冯歪嘴子生存态度的赞赏,在这样一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生存环境中,人应该具有一种坚持自我、同而不流的生存方式。唯有这样才不会被集体所消融、所毁灭、所贬抑。人应该凭着自己的独立意志来对抗具有破坏力的集体意志,以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三承接上文所述的生存形态,萧红的生命价值观也逐渐在她含蓄抒情的笔致里凸现出来。作者通过描写几组反差极大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来传达她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一) 象征生命活力的后花园在这篇小说里,后花园是全文最光鲜明亮的一个角落,它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万物自由生长,生机勃勃,一切都笼罩在和谐融洽的氛围里。“蜻蜒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通过对各种昆虫、太阳、动物的描写,作者反映了生命的生机与活力。“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由衷的歌颂了生命的自由。就这样,明亮开阔、生机勃勃的后花园和阴暗狭窄、死气沉沉的磨坊碾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这种对比中凸显了生命的价值之所在:生命的活力。(二)象征生命温暖与爱的祖父父亲的冷酷无情、母亲的漠不关心,以及周围庸庸碌碌的人,更加衬托出祖父的慈爱、淳朴与善良。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在写祖父的笔调里洋溢着一种深深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在阴暗、寂寞的环境里,只有祖父和“我”说话,带着“我”锄草、种白菜、烤鸭子吃,读唐诗。“我”与周围人似乎只是一种观看与被看的关系,几乎没有任何感情上的交流。而我和祖父却无论在言语上还是感情上都产生了互动和交流。在这个冰冷无情的世界里,祖父象征着生命中的温暖与爱。(三) 象征生命的超越:隐蔽的出走意识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人物,其实是本文的叙述人,即“我”,这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作者自己,作者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思考与感受是以“我”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为载体传达出来的。作者冷静的审视态度和对故乡人民深深的怜悯时不时通过“我”流露出来。“我”活泼、好动,在后花园里自娱自乐,竭力抵抗着周围的荒凉与寂寞,即使后花园在冬天被封闭了,我仍然在杂物间里寻找新的刺激与快乐。当我意外跟着同龄人走出小院走到街上时,“我”看到了“除了我家的后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这实际上也暗示了萧红后来的命运:从旧家庭出走,和父亲决裂,并再也没有回来。倔强、好奇、活泼好动的“我”是不可能安于这个安静停滞的环境的,待下来的结果无非是变得和他们一样,被同化。在这里,作者其实就已抒发了一种出走的意识对外在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我”和周围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在唯一的温暖之源祖父去世之后,“我”最终会选择逃离“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幼年诵读的古诗终于成了命运的预言。这是一种的超越的姿态!通过不断的摆脱停滞与陈旧,生命时时更新,获得新的内容与意义,从而让生命发掘出新的价值。 总 论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述了一种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不无讥讽与批判,但是伴之而来的也有一种怜悯与眷恋。“爱之深,恨之切”,正因为她对呼兰河人民乃至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爱,所以才会对故乡的停滞与落后有切肤之痛,含着泪水批评揭露这种生存的荒唐与丑恶。在批判的过程中,她也赞美了一种拥有独立意识与顽强的生存意志的生存姿态,并通过对后花园、祖父以及抒发个人未曾表明的生活追求来生命的价值之所在: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温暖与爱、生命的超越。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囿于一种乡土文学和揭露国民性格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生命哲学的高度,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注释: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社,1992.3.,第158页2萧红.生死场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6.3,第212页。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出自此书。3徐成林.日常生活的思维困境J.广州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现代哲学.1992.3,第42页。46 德海德格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楼转让协议合同范本
- 雅安公司保安合同范本
- 酒店付款协议合同范本
- 甲方终止租赁合同范本
- 纺织厂转让合同协议书
- 进口啤酒购销合同范本
- 自家农地出租合同范本
- 酒店服装清洗合同范本
- 采购废铝水箱合同范本
- 道路瓷砖维修合同范本
- 衡器检定管理办法
-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课件
- 云南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验课本教案教学计划
- 企业诉讼案件管理办法
- 成都数字化档案管理办法
- 掘进安全培训课件
- 《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解读
-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练习题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山西单招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11-T 2103.14-2025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第14部分:电动汽车充电站
- n4考试题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