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入门[原创]收藏玉石入门常识(谈谈中国的玉文化)_第1页
玉器入门[原创]收藏玉石入门常识(谈谈中国的玉文化)_第2页
玉器入门[原创]收藏玉石入门常识(谈谈中国的玉文化)_第3页
玉器入门[原创]收藏玉石入门常识(谈谈中国的玉文化)_第4页
玉器入门[原创]收藏玉石入门常识(谈谈中国的玉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器入门原创收藏玉石入门常识(谈谈中国的玉文化) 我是天才老鼠 于 xx-6-10 23:08:2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五四以来,随着中华文化无用论,在中国的史学界刮起了一股疑古疯牛病。 _自卑心被传染以后,自卑的一塌糊涂。更有甚者提出了中国人天生基因就是低劣的,白人天生就是优秀的。这股邪风刮到现在还没停止,看看都可悲与可气。类似情况在猫眼天天发生,不是左的骂右的,就是右边的骂左边的,我有的时候在想,有必要你死我活吗?后来想想我明白了。目前左右二元思维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一个民族自信心 _丧失以后的必然产物,当文化都被这些左右糟蹋完毕以后,现在的它们,看别人,怎么看,怎么舒服,看自己,怎么看,怎么个不舒服。当下的中国哦,这些个东西每天除了思考 房子,车子,票子以外不会思考任何其他问题了,罗嗦那么多,回归正题,谈谈中国的玉文化 先上几个自己收藏 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 鉴定玉器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 欢迎猫眼的有识之士,远离左右的二元PK 有喜欢玉的,都可以在我的这个帖子里交流,甚至可以私下交流与探讨。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给朋友 延伸阅读 | 热帖 专家支招避免误入消费陷阱! 浩歌 金融风暴促使价值观转移 投资玉器成热点 何老 _玉料 力图试水中国新玉市场 等风的旗 转帖:谈谈自西周以来的食玉之风 余细鲁 中国四大名玉鉴赏 玉器小 台湾玉石收藏家称玉石回流表明大陆传统文化复兴 伍向阳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13:16 跟帖回复: 凯迪推出“云情报”新站点沙发 中国四大名玉及其它著名玉石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极广。据山海经记载,中国的产玉地点有200多处,一些著名的玉矿至今仍在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玉石是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 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莎东塔什库尔干,和田玉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矿等。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质状光泽,硬度5.56.5度。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岩中。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为山料。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之纯净度。 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 独玉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独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种以上的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艳,硬度大于6.5。品种主要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色玉等。独玉开采历史悠久,陕西神木石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斧及现陈列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都是独玉琢成的。独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的规模,至今南阳独山还有一千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可见独玉的开采历史悠久,规模之盛,品类之丰,至今仍可形成规模生产。 岫玉 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县而得名。岫玉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我国这种玉种的矿床很多。岫玉外观呈青绿、黄绿、和淡白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5度。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所用的玉材产于岫岩县境内的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种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岫玉相似。瓦沟矿岫玉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为我国当前主要的产玉矿区,岫玉产量占全国60%左右。 绿松石 绿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视为神秘之物。甘肃永靖出土有距今3800年前的绿松石珠子20枚。古有“荆州石”或“襄阳甸子”之称绿松石为铜的氧化物隐晶质块体。或结核体,深浅不同的蓝、绿等颜色,常含有铁线,硬度为5-6,蜡状光泽。湖北产优质绿松石,中外著名,其工艺品甚的人民喜爱,畅销世界各国。 中国其它著名玉石 水晶 成分:SiO2;晶体:晶体状,硬度7,品种:水晶、紫晶、蔷薇水晶、发晶、水胆水晶等;主要产地。江苏东海。 玛瑙 成分:SiO2;形态:纹带状块体;硬度6.5-7;颜色:红、蓝、绿、灰、褐、黑等;另有玉髓、水胆玛瑙等品种。主要产地: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 孔雀石为铜的氧化物,通常呈块状,结核状,带状构造,孔雀绿色,硬度3.5-4.5。主要产地广东,湖北,赣西北等。 木变石为硅化青石棉,因外观极似木质,并且能产生猫眼效应,硬度7,颜色主要有黄、蓝等,并分别称虎睛石、鹰睛石,产地为河南淅川。 东陵石为石英集合体,硬度7,致密块状,蓝色为主,产地为河南。 密玉为石英集合体硬度7,致密块状,绿色,因产河南密县而故名。 芙蓉石为石英集合体,硬度7结晶块状,粉红色,主要产地,内蒙古、河北。 梅花玉为火山岩类,硬度7,杏仁状构造,呈红绿白等色“干枝梅”花型,故名。产地:河南汝阳 大家猜猜这个玉佩是用的什么地方的料 赞同(1)|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朴得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15:20 跟帖回复: 第 3 楼 寻找广州凯迪网友 !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38:38 跟帖回复: 寻找深圳凯迪网友第 4 楼 玉的知识之一:中国四大名玉 【中国四大名玉】一般所称中国“四大名玉”,是指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 还有一说,是指产出的“和田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和陕西“蓝田玉”。 【和田玉】 主要分布于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1.07万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的优质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的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期极其推崇羊脂白玉。 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青玉:色呈淡青、青绿、灰白的均称青玉,其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经济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为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与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壳籽料掏腔制成鼻烟壶,称“金裹银”宜能增值。 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其它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量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指羊为犬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41:58 跟帖回复: 寻找上海凯迪网友第 5 楼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42:40 跟帖回复: 第 6 楼 这是本人收藏的(应该是和田黄玉山料)春秋时期的手镯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hjm607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44:24 跟帖回复: 第 7 楼 玉石代表一种不透明的政治文化, 价格蒙你没商量 将一块块破石头炒到天价 也只有中国人干的出来 有几个国家认可这个东西 赞同(23)|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50:18 跟帖回复: 第 8 楼 一件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的中国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在伦敦佳士得的秋拍中,经过激烈竞争,成交价达到了82.525万英镑,创造汉代玉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那么中国玉带钩的历史有多久呢? 玉带钩的发现 1、新石器时代的玉带钩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江南地区良渚文化中,考古发现了一些玉带钩,数量不多,但非常重要。良渚文化玉带钩已有至少10件公诸于世,数年前我曾经对它们作过初步讨论。 良渚文化玉带钩最初在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发现,后来在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团号墓中也出土了玉带钩。接着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墓地的发掘中,也都发现有玉带钩。 根据统计,良渚文化玉带钩至今已出土不下10件,反山件,金星村、瑶山、福泉山各1件,还有余杭汇观山和横山各出1件,江苏武进寺墩出土2件。 良渚文化玉带钩的型制基本一致,整体呈方块状,是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它的制作程序先是将玉料切割成长方块形,再在两端用对钻法各钻通一孔,然后以一端的孔为起点,用线割法荆去中部而成钩首。最后在钩面作变形细加工,磨光,有时还雕刻纹饰。 由玉带钩的型制看,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它的一端为穿绳的孔,另一端为勾系的弯钩,钩首较长。不同地点出土的带钩在外形上并无明显不同,区别主要在大小。 良渚文化的这些玉带钩的形体一般较小,以长度而论,最短的不过3厘米,最长的也只有9厘米多,一般在57厘米上下,厚度多在2厘米左右。最大的一件玉带钩出自横山1号墓,长9.2、宽5.1、厚2.8厘米。最小的一件出自福泉山60号墓,长仅厘米。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带钩属于形体较小的一种,是实用性较强的轻型玉器之一 在全部10件带钩中,只有反山14号墓出土的件刻有兽面纹饰,其它均为素钩。这件带钩的钩面上用不粗的线条雕有一个比较简略的兽面纹,兽面为单圆圈双眼,眼外刻椭圆形眼睑。在这双眼之间用桥形凸面连结,下有扁方形宽鼻。这样的纹饰,据称在其它良洁玉器上还不曾见到过,其实它还是一尊十分简略的神面纹。 由良渚文化玉带钩出土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用法。在福泉山遗址60号墓中出土的玉带钩,发现于死者腰部。反山墓地的件带钩,也都出自死者腰部或附近位置。瑶山号墓出土的件,横置在死者腰部。良渚文化的玉带钩应是随腰带横在腰间,钩首向左,使用者是以右手握钩,勾挂在绳套上。钩上的带是不太粗的丝麻绳之类,一端拴在钩孔上,另一端依腰围大小做成环套,使用时套挂在钩首上。 在良渚文化时期,用这种玉带钩的死者生前具有较高地位。出土玉带钩的墓葬,规模都比较大,随葬品数量多,出有大量玉器。 玉带钩在史前仅见于良渚文化,其他同期新石器文化中还没有见到。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0 23:56:35 跟帖回复: 第 9 楼 东周时期的玉带钩 经过了三代的空缺,到了春秋时期带钩重新出现,玉带钩也自然是不能缺少的类型,当然数量并不多,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早期带钩一般都有钩首,但不一定有钩钮,形态不一,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如陕西宝鸡和河南固始出土的玉钩,虽然钩体有了繁复的纹饰,但却并不具备钩钮,有的与史前玉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带钩的大量使用,玉带钩的形制确立,从钩首、钩体到钩钮,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玉带钩的类型多为素方体形和饰有勾云纹等几何形纹饰的琵琶形,钩体较小,长度在厘米上下,少有超过10厘米的。一般制作比较简练,钩首多数较短小,有素首、龙首、兽首、禽首等。有方形钮或圆形钮,钩身与钩钮等宽。少数牌形钩制作精致,采用透雕工艺,这样的带钩为社会上层所拥有。 战国时期也见到类似春秋时代那样精致的玉带钩,如江苏无锡越国贵族墓和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的牌形玉钩(图二),虽然钩体并不大,但都采用了镂雕工艺,制作非常精致,为诸侯王一级所拥有的名贵玉钩。 春秋时期的玉带钩仅见于黄河中游地区,到了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以至江南地区都有发现。 两汉时代的玉带钩 秦代时带钩使用普遍,秦俑腰部常见附塑的各式带钩,不过玉带钩出土数量并不多,见到了较细长的曲棒形玉钩,如河南泌阳官庄北岗出土一件白玉质钩,为10节铁芯合体,长达19厘米(图三)。 西汉时期的玉带钩出土数量多,形体变化多样,制作工艺更加精致。除了数量不少的体现明显战国传统的方体形和琵琶形素钩,也有一些战国及秦时的曲棒形钩,以及相当多的异形钩,钩体变化多端,附加雕饰非常精美。钩首较之战国多数大且长,也是以龙首和禽首为主。钩体装饰除阴刻几何纹饰,开始出现浅浮雕与透雕蟠螭和凤鸟等纹饰。在广州南越王墓和河北满城汉墓中,都发现多件精致玉钩,是汉代玉钩中的上品(图四)。 东汉时期的玉带钩发现不多,曲棒形钩和琵琶形钩与西汉时期没有明显区别,精致的玉带钩极少见到。 两汉玉带钩的分布地域比战国时已有明显扩大,除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华北、西北和岭南地区也都有出土。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1 0:00:47 跟帖回复: 第 10 楼 东晋与南朝的玉带钩 东汉时玉带钩已渐衰落,数量少,类型也简单。到魏晋南北朝更甚,北方地区基本没有玉带钩发现。带钩正是这个时期被带扣全面取代的,所以玉带钩发现较少也是很自然的。 考古发现东晋和南朝不多的玉带钩,造型与汉代相似,多为琵琶形。如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白玉钩,钩体为琵琶形,凤首凤身,长7厘米(图五)。 东晋和南朝的玉带钩仅见于江苏南京及附近地区,可能当其时带钩只是上流社会的玩好而已,实用价值并不看好了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我是天才老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xx-6-11 0:05:01 跟帖回复: 第 11 楼 赞同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滅沃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