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草人工种植方法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_第1页
麦黄草人工种植方法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_第2页
麦黄草人工种植方法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_第3页
麦黄草人工种植方法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_第4页
麦黄草人工种植方法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麦黄草人工种植方法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 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为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药。猪苓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的功能,是历来较常用的中药材,下面是精心为你的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一、对环境的要求 猪苓适宜在疏松、湿润2050的向阳坡上生长,对温度变化敏感,当气温8以下、25以上时即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1524。栽培猪苓应选用PH值5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砂壤土或黄土,尤以腐殖质壤土为宜。猪苓不能自养,也不能直接寄生于树木上,必须依靠环菌提供养料。猪苓对氮、磷、钾肥要求不高,种后一般不需施肥。 二、栽培方法 1.菌材培育:蜜环菌是供猪苓生长的营养,在栽培猪苓前要先培育蜜环菌的菌枝、菌棒、菌床。 菌枝培养:于3月8月选直径为1cm2cm的伴生树枝条,截成6em-10em长的小段,在0.25%硝酸铵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备用。挖一长、宽、深分别为60cm60em30cm的坑,坑底铺一薄层树叶,将浸泡好的树枝段在坑内靠紧平铺2层,上面再靠紧摆放带有蜜环菌菌素的根或菌材,上面再覆一层薄土,后再摆上两层树枝段,如此反复摆放6层7层,最后在最上层覆土5cm6cm厚,并以树叶覆盖保护培育40天即可。 菌棒培养:将选好的直径6cm-12cm阔叶树枝干(最好是壳斗科植物)锯成40cm-80cm长一段,在木段上,每隔10cm15cm砍一深至木质部的小口,将蜜环菌菌种接种于小口处。将接种后的木段搭成井形架,置于15左右的温度下培养23个月即可。也可按菌枝培养方法,将段木置于坑底,每层靠紧平铺100根200根段木,两层段木之间加入蜜环菌枝23根,用土填充空隙,共摆铺45层,最上层覆土10cm厚。 菌床培养:一般于6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进行。先挖30cm深、60cm见方的坑,坑底铺一层树叶,摆放新鲜伴生树木段3根5根,其间距2cm-3cm,放菌枝2根3根,盖薄层砂土,上面覆土10cm厚。 2.菌核的培植 制备菌种:在夏季采收到猪苓后,将猪苓子实体随即晾干(切忌熏烤、曝晒或雨淋),揉成粉末状,即成繁殖孢子菌种。也可选个头小、瘤状多,表面凹凸不平的猪苓直接作种。 菌种的栽植:在45月和11月,先将湿润但不积水的肥沃熟土翻耕,加腐殖土,耙平,挖穴30cm-50cm深。穴地必须有伴生树的根或放入3根培养好的菌材,将菌核接在菌材间蜜环菌索旺盛之处,并用树叶填充间隙,再依上述方法反复层层放置菌材与菌核。也可直接在底层菌材上放一层猪苓菌种,最后覆盖腐殖土或砂土。还可将培育好的菌床挖开,取出上面几层菌棒,将猪苓菌核直接铺于最下一层菌棒上,再用树叶填充空隙,然后按上述方法摆放菌棒和猪苓菌核,最后在顶层覆土30cm厚。 三、田间管理 栽培后,注意保持栽培地土壤湿润,旱季应及时浇水灌溉,多雨季节注意排涝防渍,并严防人畜践踏。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一般栽后2年采挖。采挖季节为45月或910月,并选择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 2.加工;挖出的猪苓要用刷子刷净沙土当杂质,不能用水洗。置于阳光下晒干或晾干,再放在通风处保存。 3.等级标准:甲级:苓块大,表面黑色,质地坚实,肉质白色;乙级:苓块小,表皮呈灰色,苓体烂碎,皱缩不实,肉质褐色。 一、栽培前准备 1、密环菌材、菌枝、树棒、树枝。猪苓生长周期比天麻长。要求菌材直径在810厘米,长50厘米。每窝23根,栽培好的菌枝1公斤,树棒23根(长度粗细与菌棒同),树枝每窝22.5公斤,要求直径在1.52厘米,长15厘米。 2、枯枝落叶、腐殖土。坑底铺枯枝落叶一层(阔叶)。就地取材,厚810厘米。栽培层要夹放腐殖土。 3、选种苓:选择苓龄短的小个黑苓或灰苓做种。标准是手捏略有弹性,茬口为白色或略带米黄色均可。大块黑苓符合标准的,可从离层处,分成小决或掰成小块做种。 二、选择栽培地 1、海拔高度:海拔8001400米左右林地均可栽培。林相似杂灌林、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树种以排树、泡桐、扬树、构树、马桑、葛藤根、苦书树、竹林、青松、板栗、七里香、野樱桃树等阔叶树种均可。木质愈疏松、蜜环菌发菌愈快,能使猪苓早日接菌,接菌愈多产量愈高,也可提高收获。 2、山势山向:千米以下,以朝北阴坡沟漕和缓坡为最好。千米左右宜栽二阳山,以早阳山为好。并要求林内有一定光照的亮脚林。俗称“七阴三阳”的原始密林。顶风山、滚坡梁、向阳干坡、山顶山脊均不宜栽培。 3、土质:要求土壤湿润、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的沙壤土。其次为黑沙土、石碴木、油页土、高山灰泡土。土壤PH68之间,粘土及死黄泥不宜。 三、栽培方法 1、栽培时间: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猪苓同天麻一样,要在休眠期栽培为宜。冬栽1112月,春栽23月中旬为最好。 2、下种量:每窝三节菌材,2根树棒,用种苓不低于250克。 3、挖坑:坑深3040厘米,长70厘米,宽60厘米。杂灌林可在小树丛间挖坑栽培。需有较丰富细树根和大量的须根,大树可利用树根末端细侧、须根栽培,注意勿将树根、须根脚截断,个别伸入坑内较粗侧根,应在侧根上砍好鱼鳞口,以利蜜环菌侵染。 4、下种放棒: 填树叶、树枝、菌技:坑底刨平后铺810厘米厚的一层枯枝落叶。 摆棒下种:取菌材三节、新棒二节,相间排列在底叶层上,棒间距离56厘米。将选好的种苓沿菌材两侧和两端摆好,每68厘米放一个种苓,顶端朝上,用土固定。在每块种苓旁的棒间夹放较粗蜜环菌枝一节。在菌枝空间大量夹放细树枝节,用细土将棒与棒、枝与技之间的空隙填实。棒上再摆放一层长15厘米,直径1.52厘米粗的树枝一层,然后盖上土。 盖土封顶:在栽好的坑上,盖土1520厘米(如树根深,栽的必然深,应深栽浅盖,盖土15厘米。反之,应浅栽厚盖至20厘米)。坑面要平,不垒顶,便于保土、保水、保墒。如地形为坡地,则应先挖成水平梯地后再挖坑栽。 管理:栽后每年冬春和大雨后,要认真检查。如土层塌陷,要再盖一层枯枝落叶和土。从栽后第二年起,每年冬或第三年春,结合培土,将坑面上挖开在栽培层上添加长15厘米,直径2厘米左右粗的树皮一层,使坑内向上和两侧辐射生长的猪苓得到充分营养供应。在上壤干旱时,坑内应先浇水渗透后再进行栽培。夏季高温和久旱不雨,需及时浇水抗旱保湿,以确保高产。 四、收获与加工 收获:栽培的种岑可在栽后23年挖收,商品苓栽后5年挖收。 加工:将收获后的小黑苓、灰苓选出扩窝栽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