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西北重要堡寨及其军事意义_第1页
北宋西北重要堡寨及其军事意义_第2页
北宋西北重要堡寨及其军事意义_第3页
北宋西北重要堡寨及其军事意义_第4页
北宋西北重要堡寨及其军事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西北重要堡寨及其军事意义尚军在北宋(9601127)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它与西北边疆的西夏政权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百四十多年。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北宋为了防御西夏的进攻和谋划进攻西夏,在西北地区构筑了近五百个关城寨堡,这些关城寨堡的分布可以说都是受当地地理条件和当时军事形势影响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北宋与西夏间形成了一条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至于今甘肃省中部(今甘肃省定西市),蜿蜒周折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军事分界线,当时称为“山界”或“横山”,包括今陕西北部的横山山脉、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北端以及子午岭与六盘山之间的马莲河谷和清水河之间的分水岭地带1。横山以北为广漠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以南是陕甘黄土高原。横山则是一条西南东北向波状起伏的黄土丘陵,高坂险要,间隔南北,有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再加以发源于横山南北两坡的河谷是战争行军的通道,还有居住在横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具有强悍的战斗力2,横山山区又有较好的农牧业基础,所以横山这条军事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不仅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经营横山作为对西夏作战的基地,同时西夏也把横山视为生命线,常常发动全力来攻战和控制横山3。军事分界线横山及两侧在行政区划上,除河东路外,北宋初期均属陕西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出于对西夏军事上的需要,分陕西沿边为泰凤路(治今甘肃省天水市)、泾原路(治今甘肃省平凉市)、环庆路(治今甘肃省庆阳县)、鄜延路(治今陕西省延安市)等四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又置熙河路(治今甘肃省临洮县),故又称陕西五路。因此,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常在陕西五路和西夏控制的银州(治今陕西省横山县)、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宥州(治今内蒙鄂托克前旗)、盐州(治今陕西省定边县)、韦州(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等州内进行。西夏向北宋的出击方向是:东向河东路(治今山西省太原市)的麟(今陕西省神木县)、府(今陕西省府谷县)二州,东南向鄜延路和环庆路,南下泾原路。随着出击方向,形成了六条主要军事通道:一是窟野河路,从夏州沿无定河向东至银州,再向东北直趋麟、府二州,威胁黄河东岸及河东地区;或从银州继续沿无定河南下,绕过横山山脉,迂回包围延安。二是盐县路,从盐州向东南或从夏州向南,溯无定河支流芦河向南,穿过横山分水岭沿延河南下,经芦关、塞门寨、金明寨到延安。三是长城岭路,由夏州南下,沿无定河支流西芦河向南穿横山分水岭(即长城岭,因秦代长城而得名)沿洛河支流周河而下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再东南至延安。四是车箱峡路,从盐州向南沿元城川、柔远川到庆州。五是灵盐路或称灵武路、灵州道。由灵州(今宁夏灵武县附近)向南溯苦水河经旱海越青岗峡,沿马莲河谷经环州、庆州,再向东南经邠州通向关中地区。六是肖(萧)关路,由灵州向南经呜沙,溯六盘山与子午岭之间的清水河谷经肖关到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再东南经泾河河谷经邠州、乾州(今陕西省乾县)通往关中4。除了这六条军事通道外,还有不少河谷支流也是军队出没的通道。如盐州向东南越过横山,沿洛河河谷直抵甘泉(今陕西省甘泉县);或从洛河东岸的吴旗分岔东南沿洛河支流宁寨川、周河经保安军达延安;或从盐州向东或从夏州向东南越横山沿大理河谷东通绥德,再东经义合寨、吴堡(今陕西吴堡县境),渡过黄河,经离石通往太原;或从盐州向东越过横山沿清涧河(今陕西省清涧县)向东经延水关渡黄河,经永和、隰县到临汾;或从夏州向南循西芦河越横山,沿周河经顺宁寨(今陕西志丹县境),再渡洛河循自豹川而越子午岭,沿柔远川下庆州。因随川取路,曲屈如绕,北宋在沿路构筑的堡寨多沿发源于横山的河谷之中,沿岸又多裸露岩石和黄土梁峁地形。至今北宋所修建的堡寨,多数都有遗址残存,仍然矗立于山巅河畔,依稀可见当日形势。著名的堡寨有白豹城、金汤城、顺宁寨、龙安寨、塞门寨、义合寨、永乐城、通秦寨、白草寨、华池寨、安定堡、吴堡等。每个堡寨都有围墙,均系削坡为墙和夯土版筑两种方法结合建成,墙宽约35米,依山带水根据地形随宜增展,但都包括一个小山峁作为堡寨内的“制高点”。然后城墙从山峁旁蜿蜒而下,直至河谷溪边,既占有利地形,又有足够的水源。每个寨堡的规模,与史书记载“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5大致相符。城又较大些,如永乐城,位于陕西米脂县(即米脂寨)西北五十里无定河西岸的马湖峪口,东墙残存350米,残高45米,南墙长约400米。城东尚有“水寨”遗址。关、城、寨、堡皆为性质相同的军事关塞,虽然大小不一,名称互异,但并无严格的区分。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和这些关寨的边防重要性的增减,城堡可为寨,寨堡亦可为城,寨亦可为堡。城寨可升为州、军,州、军亦可降为城寨。如绥德城“因当夏贼之冲”而改为绥德军,笼竿城改为德顺城,石堡寨为军后复为寨,羊牧隆城改为隆德寨,伏羌寨南城改为伏羌城,通渭堡改为通渭寨,永乐城初修时曾赐名银川寨等。因此,由于堡寨在边防地区的重要性和驻军的众寡,便出现了隶属关系。堡寨有属于州、军,有属于城寨的。如元丰七年(1084)绥德城属下有米脂、义合、浮屠、怀宁、顺安、经平六城寨。元符二年(1099)改绥德城为绥德军后,又增加了清涧城、自草寨等七城寨。秦州的成纪县管有渭水等三十九寨,秦州伏羌城管得胜等十一个堡,三阳寨领渭滨等十四个堡,镇戎军的天圣寨领信岔等二堡,怀德军的肖关领临川等三堡,连西安州的绥戎堡也领秋苇川口等三堡。至于一个堡寨之下领一个堡寨的事例就不可胜数了。北宋集结在西北的正规军,常约三十余万,还有十四五万的乡兵分驻堡寨之中6。按军种可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四种。禁军为皇帝的禁卫军,从事守卫京师和出征作战。平时驻守都城,作战戍守则调到地方。作战既毕,戍守期满,又返京师。所以禁军在堡寨中的数目不一定7。厢军和乡兵为地方军,仅供地方服役。蕃兵是堡察所在地区的少数民族,被认为是“藩篱之兵”,驻守在堡寨之中,任命少数民族中的头人为巡检、军主、指挥使等官来统领。虽然不是所有堡寨之中都有蕃兵,但因蕃兵战斗力强,又熟悉当地情况,所以自治平四年(1067)后,蕃部族帐益多,而抚御团结之利益密,尤其重视蕃兵。宋史兵志详细地记载着陕西四路堡寨中的蕃兵数目,少者有二三百,多者六七千,一般为一二千人。如鄜延路的德靖寨有西路同都巡检所领二十族兵七千八百五,马八百七十七,又小胡等十九族兵六千九百五十六,马七百二十五。泾原路的东山寨四族总兵马二百二,这是蕃兵较少的一个寨。熙宁七年(1074)兵制进行改革,施行署将法,在各路添置将帅,就地统辖各路军队。全国共设置九十二将,陕西四路就有四十二将,而且单独编号,每个将都有一定的驻地和防区。堡寨之中军种不同,兵种也不一样。有骑兵、步兵、藩汉弓箭手、强人等8。堡寨军事组织有寨主、监押、都监和巡检,负责管理军民和防守事宜,巡检在堡寨中负责统帅弓箭手9。较大的城设知城。西北堡寨是宋军进退的据点,它在与西夏战争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这些堡寨都选择在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这对西夏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所以当宋兵兴工构筑之时,西夏常发动全力来破坏。如清涧城、大顺城、银川寨(永乐城)10,堡寨一旦失守,就会造成边防威胁。宋仁宗康定时,延州诸寨失守,以致东西四百里无藩篱11。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游师雄请自兰州李诺平东抵通远、定西、通渭之间建汝遮、纳迷、结珠龙三寨及置护耕七堡“以固藩篱”,可见堡寨在防御战中的作用。但自宋神宗即位后,北宋对西夏的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从此以后修寨已从战略防御而变为战略进攻的军事工程。北宋用“筑城迫城,移寨攻寨”的战略方针,利用修筑一个、巩固一个、步步为营的办法,大量构筑堡寨,进而逼迫西夏后退,从此堡寨也就修筑得越来越多。从绍圣三年(1096)秋八月至元符二年(1099)冬仅三年多时间,陕西河东共建州一、军二、关三、城九、寨二十八12(全在陕西境和河东路的黄河西岸)。其中绍圣四年(1097),北宋在葫芦河(今清水河)夏兵出入要道上修筑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北八十里三营北)和灵平寨后,陕西各路相继筑城,进拓其境,西夏不敢动13。公元1099年,河东路收复了黄河西岸葭芦寨(今陕西佳县),又进筑乌龙寨、神泉寨,使黄河以西属于河东路,幅员数百里间楼橹相望,鸡大相闻,边境安宁14。北宋一代,总计在陕西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风路、熙河路和河东路的黄河以西地区共修了493个堡寨15。从宋史地理志所记载的堡寨数目来说,陕西五路最多,而陕西五路之中尤以鄜延路的延州、秦凤路的秦州和泾原路的镇戎军为最多。河北四路虽防契丹,堡寨也只不过六十余座,由此可见北宋的边防重心在西夏。北宋西北的堡寨也是有缺陷的。首先是堡寨众多,造成防线过长,兵力分散,既不利于游击战,也不利于运动战16。其次是堡寨的构筑上的缺点,堡寨马面大都短且少,不利于充分发挥防守作用17。北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8,在西北修筑堡寨实属不易,但维持堡寨的存在就更加困难。堡寨建成后,仍需采山木以修敌楼、战楼、廨舍、军营及防城器具19,还要屯兵戍守。四十多万军队的军粮马刍,当地大多不能自给,必须仰仗内地供给。这么浩大的军费是北宋财政上的沉重负担,也势必加重广大劳动人民,首先是西北地区劳动人民的负担。因之关辅为之萧条,使“天下根本之财皆已运于西边”20,国力怎能不陷入困顿呢?加以宋神宗以后新旧党之争,使西北堡寨既筑复弃,既得旋失,几径变更。尔后,虽西夏浸衰,而北宋亦力弊。西事甫定,北衅旋起。陕西自商洛散关之北,尽入于金兵之手。西北堡寨,又作为金与西夏抗争的边垒。不久,蒙古军先灭西夏、后灭金,西北堡寨从此失去了军事上的作用。除那些地位冲要、物产丰盛、人口较多的城堡,能够维持州县、城镇居民点的地位外,另外那些众多的城堡就逐渐沦落于黄土蔓草之中了。2012年11月16日于融斋【注释】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动,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夏人所恃以强国者,山界部落数万之众耳。”东都事略西夏传:“初,夏国恃横山诸族帐强劲善战,故用以抗中国。”3元丰五年(1082)筑永乐城,西夏认为“以为此城不争,则横山为汉有,灵夏为存亡所系要害,以死拒之”(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十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记载当时人曾布分析军事形势时,指出:“西入之来每于横山聚兵就粮,因以犯塞,稍入我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今天都、横山尽为我有,则遂以沙漠为界,彼无聚兵就粮之地,其欲犯塞难矣!”4这六条道路的名称见载于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前集。5见宋史徐禧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八:“寨之大者,城围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城围二百步,小者百步。”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九。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窃计陕西四路之兵,几三十万人,非不及也,然分守城寨,故每路战兵大率不过二万余人。”8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元符二年“四月,环庆路都总管司言:本路新展定边城,比之横山兴平等处城寨尤深,乞增置住营马军藩落,步军保捷又鄜延路总管司言:本路新筑米脂等八堡寨,台增置士兵马步军,皆从之。”宋史卷一八八兵志二:“而鄜延五路又有蕃汉弓箭手,亦各附诸将而分隶焉。”9宋会要辑槁方舆八(熙宁元年)七月五日诏秦州新筑大甘谷口寨城,赐名甘谷城,置知城监押守焉”。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七:“镇戎军西北创有三川、定川、刘璠等寨。其寨主、监押,当令本路主帅举辟材勇班行。”10宋史种世衡传记载宋仁宗时种世衡筑清涧城,“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这对西夏自然有很大威胁,所以“夏人屡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修建大顺城时,西夏“以三万骑来战”。后来大顺城建成后,西夏不敢犯白豹城和全汤城,甚至连环庆也少战争。宋神宗元丰年中徐禧修筑的永乐城,地当无定河和永乐川口,三面阻岸,形势险固,不仅控制着无定河通往宥州的道路,而且还可以拱卫米脂寨和绥德城,所以西夏倾国而至来破坏永乐城(见宋史徐禧传)。11见东都事略卷五九范仲淹传。12宋史卷八十五地埋志一“自(绍圣)三年秋八月讫元符二年冬,凡陕西、河东建州一、军二、关三、城九、寨二十八”,并记载着州、军、关、城、寨的名称。13宋史章楶传。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四:“自前年复葭芦,去年筑神泉,今年筑乌龙,通接鄜延,稍相屏蔽。今又北自银城,南自神泉,幅员数百里间,楼橹相望,鸡犬相闻,横山之腴,尽复汉土,斥堠所及,深入不毛,秦晋士马,更为声援,自此岚(州)、石(州)遂为次边,麟府不为孤绝。”这是1099年河东路筑寨的情况。15据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三统计。与元丰九城志所记不同。如秦州,宋史地理志照录。元丰九城志所记的秦州监一、城二、寨七、堡三外,又增加了秦州所属的成纪、陇城、清水三县的七十五个寨和一个城,另二个堡及六个寨。1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记载韩琦,范仲淹的话“窃计陕西四路之兵,几三十万,非不及也,然分守城寨,故每路战兵大率不过二万余人,坐食刍粮,不敢轻动,并不知贼果犯何路,其备常如寇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记载欧阳修的话:“庆历御边之备,东起麟府,西尽秦陇,地长二千余里,分为路者五,而分为州为军二十有四,而军州分为寨为城为堡者又几二百,皆需列兵而守之。故吾兵虽多,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吾之寡,不得不败也。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使我处处为备,常如敌至。”17沈括梦溪笔读卷十一:“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今边城虽厚,而马面极短且疏,若敌人到城下,则城虽厚,终为危道。其间更多其角,谓之团敌,此尤无益”18修建堡寨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极为艰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