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书笔记_第1页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_第2页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_第3页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_第4页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先秦两汉nn 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官能感受愉快和情感宣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n 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趣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 原始文化通过“祭礼”为核心的图腾歌舞巫术,一方面团结、组织、巩固了原始群体,以唤起和统一他们的意识、意向和意志;另一方面又温习、记忆、熟悉和操练了实际生产生活过程,起了锻炼个体技艺和群体协作的能力。它严格组织了人的行为,使之有秩序、程式、方向文化给人类的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它是集宗教、道德、科学、政治、艺术于一身的整体。“审美”混杂在维系人群生存的巫术活动整体之中,具有社会集体的理性性质,尽管最初似乎是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此阶段哲学美学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游戏本能,如何能与礼乐这种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交融渗透,亦即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容的交融渗透。(自然性与社会性)二、六朝隋唐美在深情n 屈原n 屈原的时代,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渗透和彼此融合,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n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传统,积极入世、救国济民。顽强的执著的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忠实,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的情感化了。n 楚骚中本多悲哀,到汉代挽歌风行,把原始的礼乐传统提到另一个境地,与屈原的生死反思接近,是上层贵族和智识者的生存自觉。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生存的自意识和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n 魏晋整个意识形态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征,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学,直接展现为美学风格,即所谓“魏晋风流”n “心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而所谓深情,首先就是生死之情。n 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发泄的简单内容,而以对人生苍凉的感喟,来表达出某种本体的探寻n 魏晋时代的“情”的抒发,由于总是对人生生死存在的意向、探寻、疑惑相交织,从而达到哲理的高度。这正是由于以“无”为寂然本体的老庄哲学以及它所高扬着的思辨智慧,已活生生渗透和转化为热烈的情绪、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顽强执著的缘故。三、宋元美在境界n 佛学禅宗n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即永恒,因此更着重就在这个动的普遍现象中趣领悟、趣达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地进入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n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确实永恒的静,本体的静。n 除了动中静外,禅的“妙语”的另一常见形态是对人生、生活、机遇的偶然性的深沉点发。n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从而儒家以雄强刚健为美,它以气胜。n 庄夸扬的是某种理想人格,即能作为“逍遥游”的“至人”、“真人”、“神人”。而禅所强调的是某种具有神秘经验性质的心灵体验。庄子实质上执著于生死,禅则以参透生死关自诩,于生死真正无所住心,禅视世界、物我皆虚幻,包括整个宇宙以及这种“真人”“至人”等理想人格毫无价值。真实的存在只存在于心灵的顿悟感觉中n 与屈相比,禅更淡泊宁静。在文艺领域,禅仍然继承了庄、屈,承继了庄的格,屈的情。禅又加上了自己的“悟”,三者糅合融化在一起,使格和情成了对神秘的永恒本体的追求指向,在各种动荡运动中来达到那本体的静。四、明清近代美在生活n 回到实在的个体血肉,回到感性世俗的男女性爱,在这基础上,来生发出个性的独立、性情的张扬,即由身体的自由和解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而日益越出、疏远、背离甚至违反“以乐节乐”的礼乐传统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美学,这便是传统美学走向崩毁的近代之路。n 不再刻意追求符合“温和敦厚”,而是开始怀疑“温和敦厚”;不必再是优美、宁静、和谐、深沉、冲淡、平远,而是不避甚至追求种种“惊”、“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