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认识不寐_第1页
从古籍认识不寐_第2页
从古籍认识不寐_第3页
从古籍认识不寐_第4页
从古籍认识不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古籍认识不寐案例:李,男,49岁,编辑。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舌红,少苔,脉细数。问题:1、明确该病的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2 探讨该病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发展3 总结古代文献中关于该病针灸治疗的特点一、关于病名的源流 该疾病的最早记载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将本病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不寐”之名最早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能寐也。”黄帝内经中关于此病名的记载,有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等。如:素问逆调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灵枢邪客云: “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东汉.张仲景对此类疾病的称谓有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曰: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 “病人小便不利,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脉经用不得卧、不能卧、不得眠、不眠、卧起不安、起卧不安、卧不能安、不得卧寐、不得睡等称谓来记述此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在沿用前代称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诸如眠寐不安、寝卧不安、睡卧不安、卧不安席等。明清时期医家虽仍以不得卧、不眠来命名,但不寐的病名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等书都列不寐病门。二、不寐病因病机论述 睡眠的生理基础为阴阳消长顺乎节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阴阳跷脉经气平顺、五脏功能平和有制、气血盛实充养有源、七情制化无失其度。 现代已普遍采用“失眠”这一病名来描述不寐,失眠在临床上也分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所对应的病因病机也不尽相同。1、入睡困难入睡型失眠 此型失眠是以入睡困难为主症的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是指入睡潜伏期 30 min。临床表现为躺在床上前思后虑,辗转不安。此型在睡眠障碍中最为常见。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神不舍于心,为入睡型失眠的病机关键。心主血脉,五行属火,藏神。首先,外邪侵袭导致营卫不和,心营被劫,心神被扰而致入寐困难,如张仲景伤寒论提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其次,心血亏虚或心阴不足以致心神失养而致入寐困难,多见于年迈体虚,或久病血虚,或外伤、产后失血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 不寐中指出: “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以致不寐。”再次,痰火内生扰乱心神导致入睡困难,甚或彻夜不寐。2、多梦多梦型失眠 此型失眠是指以多梦为主症的睡眠障碍。常表现为夜间多梦,或少梦但常为恶梦,对梦境可有记忆,亦可无记忆,但对白天身体功能(如记忆力、认知力和注意力等)有明显影响者。肝魂被扰或肝魂失养,魂不舍于肝,以致魂魄飞扬,为多梦型失眠的病机关键。肝主疏泄,藏血,舍魂。首先,肝火扰魂,神魂不宁而致发梦。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相火内动,内动肝魂,上扰心神,神魂不宁而致夜寐多梦。如张耀卿柳宝诒医案所云: “人身魂藏于肝,肝有伏热,则魂气不得安其舍,而浮越于上; 凡惊魇不寐,忡悸诸病,由于此者诚多。”其次, 肝血、肝阴不足, 魂不得养,致魂不舍肝而发梦。肝藏血,血舍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魂有所舍,则夜寐安和。若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 则魂无所舍而致多梦。如医宗必读云: “魂藏于肝,肝藏血,此血少,则魂失养,故交睫即魇。”3、易醒、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维持型失眠 此型失眠是指夜间觉醒的次数过多和( 或) 时间过长,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夜间大于等于30min的觉醒2次以上; 夜间觉醒时间大于等于40min; 觉醒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10% 以上。肺魄失养或肺魄被扰,魄不舍于肺,为维持型失眠的病机关键7 。肺主气,司呼吸,在五行属金,舍魄。首先,外邪袭魄而致易醒。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邪气干肺,魄舍受扰而致寐而不酣,时寐时醒。其次,肺阴不足,或肺气虚弱,魄失所养,而致魄不安舍以致睡中惕惕然如惊,易寤、频寤。再次,痰浊扰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内阻于肺,魄舍不清,魄不安于肺舍,而令人时寐时醒,醒后不易再寐。4、早醒早醒型失眠 此型失眠是指以早醒为主症的睡眠障碍。早醒是指睡眠觉醒时间较平素或比自己期望的觉醒时间提前30 min以上,且对白天身体功能(如记忆力、认知力和注意力等)有明显影响者。肾精或肾气亏虚,肾志失养,志不舍于肾,为早醒型失眠的病机关键。肾主水,纳气、藏精,舍志。首先,肾阴亏虚、卫气出入失常而致早醒。肾为卫气从阳入阴之门户,如内经 邪客篇提出: “卫气者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若肾阴不足,则卫气不入于阴常留于阳而发为不寐,但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互参互用,夜间阴气主时助卫气入里行于五脏六腑而寐,而夜半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盛,卫气无阴气所助,渐出于阳而发为早醒。正如灵枢 口问所云: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其次,肾气亏虚,肾不纳气而致早醒。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正常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需要肾主纳气的协助。肾主蛰,以藏为职,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下肃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脏主时于五更,若肾气亏虚,肾不纳气,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肺脏不能主时则发为早醒。5、彻夜不寐不寐型失眠 此型失眠是指以彻夜难眠为主症的睡眠障碍。不寐型失眠是指彻夜不寐或夜间总的睡眠时间小于2h,且对白天身体功能有明显影响者。思虑伤脾, 脾不舍意,为不寐型失眠的病机关键。脾主运化,在志为思,藏营舍意。首先,若思虑太过伤及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以养意。意失所养,不舍于脾,则喜忆往事,思及未来,思虑绵绵不绝如缕,而令人迟寐,甚至不寐。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 不寐中所述: “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其次,若忧思伤脾,脾运失常,气血化源不足,以致心不舍神、脾不养意而致彻夜不寐。正如蒋宝素在问斋医案 不寐所述: “忧思抑郁,最伤脾。心主藏神,脾司智意,意无所主,心无所主。神无所归,故为神摇意乱。不如何由,无故多思,通宵不寐。”三、不寐的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指出 :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功能的正常是保持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经络与睡眠亦有密切关系。如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龟兹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 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古籍中论述由于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睡眠障碍。(一)针灸治疗不寐的特点:1、 循经取穴:(1)取膀胱经穴 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2)多取脾胃经穴 安中凝神 常选用穴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3) 常取任督二脉穴 调和营卫 针灸聚英、针灸逢源 中均记载神庭穴可治“惊悸不得安寝”;针灸甲乙经:“惊不得眠,善齘水气上下,五脏游气也,阴交主之。”针灸集成 指出:“惊悸不得眠,取阴交”。 普济方针灸:“主惊不得卧,穴气海、阴交、大巨”。(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 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2、 分部取穴(1)多取头部穴 近年来针灸临床治疗失眠常选用百会、印堂、四神聪重用头部穴位,强调脑主神明,认为失眠是脑神功能失常的表现。而头部穴又多取督脉,这与循经取穴亦有一致。针灸甲乙经云“督脉为太阳之会。”取穴上,临床上亦常用督脉的俞穴之一百会,针刺百会穴,有调气宁心、安神镇静之功效。(2)多取四支末端穴 如针灸甲乙经载,厉兑、隐白均治“足胫寒,不得卧”,公孙主治“不嗜卧”,太白穴主治“热病满闷不得卧”等。(二)针法灸法特点1、辨证施刺 根据辨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如虚寒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则用补泻结合的方法;心胃有火,当用泻法;阴虚火旺,则重在滋肾养心,使心肾相交,坎离既济,阴阳交泰。针灸甲乙经云“咳逆心闷,不得卧,太溪主之”,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取之有滋阴补肾,宁心安神之功。亦云“惊悸不得眠,取阴交”,三阴交乃足三阴交汇之处,取之有健脾利湿,兼调肝肾之功。2、艾灸温补 针灸甲乙经亦有记载用艾灸温补之法治疗虚寒型的失眠证,如循经取穴时,亦提出取肺俞、心俞、肝俞、胆俞、阴交、气海、关元等,用艾灸温补之法,以温通经络,宁心安神。本教案病例所采取的治疗如下:处方:心俞(双)、肾俞(双)、神门(双)、三阴交(双)手法:心俞,麦粒灸,三壮;肾俞、神门、三阴交,提插补泻,不留针。二诊夜寐稍安,易惊醒,舌红,脉细,仍予原治疗加减。处方:厥阴俞(双)、肾俞(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内关(双)、太溪(双)手法:厥阴俞,麦粒灸,3壮,泻法;肾俞、神门、三阴交、内关、太溪,提插补泻,不留针。三诊:能安然入睡,面色红润,精神大振,舌红少苔,脉细。处方:内关(双)、神门(双)、三阴交(双)、脾俞(双)、足三里(双)、太溪(双)手法:提插补泻,不留针。按:患者当是肾水衰亏,真阴不升,水火不济,心阳独亢,以致神不守舍而致。治以壮水制火、交通心肾之法,灸心俞3壮,用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