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驼峰技术讲座_第1页
自动化驼峰技术讲座_第2页
自动化驼峰技术讲座_第3页
自动化驼峰技术讲座_第4页
自动化驼峰技术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标TB/T2306-2006自动化驼峰技术条件简介,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讲课人:汤百华路电:北京49636,讲课内容提要,涉及驼峰的铁标概况介绍自动化驼峰基本运营要求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调速工具的关键性技术指标测量设备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关于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性的要求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测试方法,1.涉及驼峰的铁标概况介绍,驼峰已实施的其他铁标:TB/T2845车辆减速器通用技术条件TB/T2460减速顶通用技术条件TB/T1552车辆减速器液压传动系统技术条件TB/T1555驼峰专用气动系统技术条件TB/T1557驼峰进路控制系统技术条件TB/T2973驼峰毫米波测速雷达技术条件TB/T1864驼峰车轮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TB/T1865驼峰测长设备通用技术条件TB/T1866驼峰测重设备通用技术条件,1.涉及驼峰的铁标概况介绍,TB/T2306-2006起草过程和主要思路TB/T2306-1992是在建成南翔下行(1984)、郑北上行(1989)两个自动化驼峰的基础上起草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5年间我国自动化驼峰控制技术已经普及,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营经验。目前我国驼峰调车技术正面临提高的任务,起草TB/T2306-2006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指导和规范改进工作。原则:当前技术上能达到的高标准、合理性、可操作性。过程:2002年立项,完成“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2003、2004年“送审稿”经过多次协商和修改;2005年通过铁道部审查;2006年4月10日公布,2006年7月1日实施。,2.自动化驼峰运营基本要求,解体能力:大能力,平、纵断面合理日均解体5000辆繁忙小时300辆相应指标:允许平均推峰速度7km/h;调车线内连挂率95%;解体列车间隔2min3min;中、小能力驼峰符合设计要求。,2.自动化驼峰运营基本要求,影响解体能力的主要因素,2.自动化驼峰运营基本要求,安全连挂率调车线内5km/h及以下安全连挂率稳定在90%以上;7km/h以上超速连挂率应低于0.1%(每天1次);因超速连挂引起的车辆和货物损坏率应不高于10-5(2月1次)。,2.自动化驼峰运营基本要求,影响安全连挂率的主要因素:出口速度的控制精度;减速顶的“制动功”和“阻力功”;出口速度计算的准确度;线路坡度;调车线内的车组间隔。,2.自动化驼峰运营基本要求,作业方式:宜由12名作业员集中在1个信号楼内操作和管理;应无需在调车线始端设人工防护;除以下情况应无需人工干预:轨顶生锈;换长1.6的车辆;特殊车辆、特殊气候条件下,减速器不能有效制动,或车组走行阻力超过正常范围时;设备故障、检修、尾部越区作业;其他特殊情况。,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定义:“无效钩”定义:入口速度低于计算速度,减速器未制动;入口速度过高,减速器全制动还达不到计算速度要求;出口处雷达指示晃动;长大车组,出清减速器前,车组已进入布顶区;车组在减速器上与前车途挂;夹停在减速器上(另行统计、分析);人工干预。,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允许出口速度控制误差的规定误差平均值不超过0.2km/h;均方差不超过0.5km/h;除特殊车辆、特殊气候条件下减速器不能有效制动,“抱闸”或走行性能过差的车辆外,出口速度控制误差超过3km/h的概率应小于0.2%。,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TB/T2006-1992控制误差规定:间隔制动位:0.8km/h;目的制动位:0.5km/hTB/T2306-2006将间隔制动位提高到0.5km/h的理由:间隔验算难、易行车出口速度差别只有1.5km/h;即使计算非常精确,允许推峰速度取决于控制误差:s=0.8,实际允许5km/h推峰;s=0.6,实际允许6km/h推峰;s=0.5,实际允许7km/h推峰。,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均方差的定义:减速器控制误差近似符合正态分布,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正态分布曲线,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误差的累积分布,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与流行提法的差别:流行误差指标:1km/h,90%铁标要求:s0.5km/h如果减速器控制误差严格符合正态分布:按标准要求,满足1km/h(2s)的比重应该是95.4%,流行指标不能满足铁标;实际上误差高端偏离正态分布,为满足铁标,更需要避免大误差的产生。,3.减速器控制误差的规定,除减速器控制误差外,标准使用均方差的场合机车遥控车速控制误差:0.6km/h;减速器单位长消耗能高;测长误差:10m(350m距离内),20m(350m以远);,4.调速工具的关键性技术指标,重力式减速器有关控制效果的性能指标单位长制动能高标称值,h(m/m)(0.12);平均单位长制动能高,h(m/m)(0.238);单位长制动能高的标准差,sh(m/m)(0.066);平均缓解时间,tH(s)(0.365);缓解时间的标准误差,stH(s)(0.082);全制动时间,tQZ(s)(0.347);全缓解时间,tQH(s)(0.558)。参数取自:1979-1992年论文集(TJK3-50双阀箱)非重力式减速器制动能力宜用制动功E(t/m)表示。,4.调速工具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出口速度控制误差主要取决于减速器性能、控制延迟和减速度的测量,4.调速工具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减速器的制动能力要适当制动力过低,不能保证出口速度降低到计算速度;制动力过高,导致控制误差增加;减速器设计制动能力安全量:15%20%,减速器制动能力下降的极限为:85%80%;合理调整减速器的开口,及时消灭磨耗是稳定减速器制动能力,从而稳定控制效果的关键。,4.调速工具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减速顶的主要性能(TDW外侧顶)临界速度:414km/h;制动功:0.896kNm/轮次;阻力功:0.028kNm/轮次;油量:2162ml;氮气压力:0.980.1Mpa。减速顶制动能力的设计安全量为10%;制动能力下降极限为90%。,5.测量设备的关键性技术指标,雷达速度测量范围:3km/h30km/h;速度测量误差:1%;速度测量延迟:0.1s;能防止各种干扰:本道前车和邻道动车;降雨;路基振动;传输线串音。,5.测量设备的关键性技术指标,测长测量误差平均值10m;350m内误差均方值10m;350m以远误差均方值20m;道床漏泄电阻1Vkm;钢轨接触良好。,5.测量设备的关键性技术指标,测重轮重负荷:1t13t;静态测量误差:2.5t;动态测量误差:5t(条件:车速20km/h,道床“夯实不吊板”);自动零点校准。,5.测量设备的关键性技术指标,车轮传感器定位误差10m;计轴误差0.01%;具有自检功能。,6.关于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性的要求,可靠性室外电子设备环境温度问题;要求进行“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和单项设备可靠性要求:凡故障影响全场或线束的设备,要求双机热备;除直击雷外,不应有全场瘫痪事故发生;不应有软件缺陷、通信阻塞引起的死机现象;系统年均失效不超过50min(有效度0.9999);电子设备MTBF50,000h;机械设备MTBF40,000h;,6.关于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性的要求,安全性除抱闸车等外,不应有车辆被夹停在减速器上;除特殊车辆、特殊气候条件,系统不能对车辆实行有效制动外,因严重超速冲撞引起的事故率应小于10-5;具有各种检测和防护功能(途停、侧撞、摘错钩、错溜、追钩、钓鱼、满线、堵门、道岔恢复、道岔封锁、轻车跳动);主要测量设备故障时,应自动补缺、降级控制、自动防护。,6.关于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性的要求,可维性自动或半自动校准(站场纵断、设备参数、测量和计算结果、气象条件等);设备工况、运行参数监测;负荷量和控制实绩统计;维修需求提示;绘制雷达速度和控制命令、减速器状态曲线,支持对系统工况评估;在线诊断、离线诊断、远程诊断、作业过程回放;系统发布的故障信息准确率85%。,7.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测试方法,硬件的性能测试;计算机软件的厂内测试;进路的联锁试验;减速器控制精度测试;解体能力的测试与评估;调车线内安全连挂率;系统和单项设备的可靠性试验,7.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测试方法,驼峰解体能力过去驼峰解体能力查定方法反映该驼峰实际作业能力,与作业人员的技术和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标准提出:对各项时间指标进行“排除人为因素”的修正,用“设备能力”来反映系统实际能达到的解体能力。,7.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测试方法,安全连挂率测试规则正常作业条件下进行;无效钩:(作业需要人工制动、因车辆抱闸引起的天窗;特殊车辆、特殊气候条件下,系统不能对车辆进行有效制动;调速过程人工干预或人工防护)。空线第1钩途挂按相对速度统计;窜挂消灭的天窗,不计天窗,按最后连挂速度统计;“拳头钩”因车组回弹引起的天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