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4页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 汉字是我们记录语言、传播文化的工具,是我们汉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以它独特的结构和造型,使汉字的书写成了一种艺术活动。但是,汉字不仅难读,而且难记、难写,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们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的时间,一字一字地认真教。学生为识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复复地认、抄、默,从课上到课下。结果呢?却不能令人满意,学了生字,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可以说,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就是写得不成字,多笔少画,无中生有。别字则是把甲字当作乙字写,字形不错,但用错了地方,这种情况发生得更多一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班上为学生专门准备了“错别字记录本”,里面收录的错别字形形色色,让你想也想不到。如尤(由)于、高心(兴)、演秦(奏)、成(程)度、一一(依依)不舍、医物(务)室、事顾(故)、咳喇(嗽)、晚息(惋惜)(括号内字为正字)学生们戏称“错别字记录本”是“错别字专卖店”,里面货物充足、品种繁多,还有你想不到的“货物”,而且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兴隆。这种热闹却实实在在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一个悲哀。学生的错别字情况很复杂,从“错别字记录本”反映出来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是笔画错误,如步(步)伐、染(染)料; 二是偏旁错误,如初(初)中、藉(籍)贯; 三是字形相近错误,如宽敝(敞),效(郊)外; 四是读音相近错误,如见意(建议),义建(意见); 五是意义相近错误,如流汉(汗),身(生)命; 六是音形义都相近错误,如过度(渡),磨(摩)擦。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写了错别字呢?学生对写错别字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学校五、六年级四个班共10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所得的一些数据及一些现象颇耐人寻味。 一、对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的调查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是笔者最为关注的一项调查。对于此,笔者列了六个选项: 1.自己粗心大意; 2.汉字太难; 3.平时写字潦草不认真; 4.思想不重视; 5.刚学生字时没能弄懂; 6.笔误。 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自己粗心大意”,共有86人占83%,颇耐人寻味的是选择“1”的学生中有85%的人同时选择了“4”“思想不重视”。而选择“汉字太难”的只有3人,仅占3%不到,选择“笔误”的却多达22人,占到了总数的21%。这些数字集中说明了一点,汉字本身绝不成为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学生的书写习惯、思想上的疏忽才是错别字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但仅用“粗心大意”就能令人信服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粗心大意”呢? 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1.小学生感知粗略。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2.“先入为主”的效应。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在教“武”、“腻”等字时,教师凭经验反复让学生注意不要多写一撇,这种强化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在书写时,却适得其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多上一撇。再如“浇”、“烧”、“晓”这类字的右上角都没有“点”,教师担心学生写错而再三强调,如这时又遇到“盏”、“或”等字,学生便容易犯“累积性错误”而少写右上角的“点”。 3.对汉字理解含糊。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记字形复杂,更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知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你到校后为什么不及时把作业本教给组长?”、“妈妈,请您在原谅我一次吧”等错误。 4.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这是由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年龄特点决定的,这是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重结果轻过程。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满足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忽视笔顺规则,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也不易更快地形成各生字的神经联系,牢固地掌握字形。这种“依样画葫芦”的作法常使学生因一不留神而写出错字来。 急于求成。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于好胜心的驱使,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作业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则不去管它。我们经常能碰到字的笔画只写一部分就搁笔去玩的学生。 粗枝大叶。教师在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这种错误恐怕只能归结为“粗心”现象,跟学生作业浮躁、做完不检查的陋习大有关系。 二、小学生对待错别字的态度 那么,学生对待错别字的态度又如何呢? 从表1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错别字情况是相当乐观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错别字“不严重”。果真是这样吗?和学生相比,他们的语文老师则悲观得多,他们口中都咬着这样的字眼“相当严重”。学生和老师对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恰恰反映了错别字没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学生与老师的分歧并不仅仅表现在这一点上。关于“对错别字能否及时订正”上,师生看法也不尽相同。调查的104个学生中有95人认为自己“有错别字能及时订正”,占了总数的91%以上。老师们却认为学生在这一点上并不主动,甚至相当被动,常“当作没看见”或“等老师叫我订正再订正”。对于这一数据的可信程度,笔者还要进行更为广泛的调查。或者我们可以猜想,学生所谓的“及时订正”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和老师的期望是不相符的。也许正是学生的这种漠然,老师的迷茫与无奈,给了错别字“泛滥”的机会。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调查。 表2、表3内数据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对改正错别字的信心。这种主观能动绝对是学生征服错别字的有效内因。但事实上,某些错别字的重复率十分高。在调查问卷上让学生列出的自己会经常重复的错别字,就很有代表性,这些字正是老师平时强调的,如已(以)后、如何减少错别字的重复,应该是今后识字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和这部分同学相比,另外将近半数的同学则显出了对错别字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如表2所示),而且这种悲观情绪在某些方面还显出普遍性。 我们再来看表4、表5的内容。 从表中可见,错别字虽然被学生主观上认为不严重,但不可否认,客观上已成为他们语文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问到学生发现自己写错别字时的心情,学生除了用“苦恼”之类的词,还用了“哎呀”、“啊,原来这样写”等词句,反映出学生对粗心的无奈。更为遗憾的是,在学生们口口声声认为“认真”就可以避免错别字的情况下,不少人还把“苦恼”写成“苦脑”,“烦恼”写成“繁恼”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也足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对错别字现状的担忧。 三、减少乃至消灭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基本了解了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和一些态度。治病找到病根,就好对症下药了。减少乃至消灭小学生错别字都有哪些对策呢? 1.教师要加强对汉字的研究,全面提高文字学的修养 学生能否正确识记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也与教师的文字学修养有关。目前不少语文教师的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教学中难以娴熟而灵活地进行字理识字教学,从而影响识字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汉字的研究,全面提高文字学的修养,是字理识字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基本字的本义和字形。所谓基本字,是指字形相似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掌握基本字的本义(最初的一种意义)和字形,有利于析解合体字。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独体字及象形字的教学,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构字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好一大批常用基本字,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基本字,如:攴()、酉()、攵(),不仅要知道各部首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还要知道它们有哪些变体。如: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的有拳、掌、摹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的有指、挥、打等字。与手有关的部首及其变体有:攴、攵、爪、?、又、彐、丰、一、廾、寸等。如“友”,双手(一 又)相交,以示朋友之手相执。“弄”,两手(廾)玩玉。“举”,以手(丰)托起。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了解汉字形体的变迁情况,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汉字,而且能避免出现错别字。 其次,要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字。形声字在字形上兼有表义和表音的特点,对辨认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帮助。懂得一定的汉字的结构规律,并用到分析辨认上,有助于从音形义的联系当中,牢固地掌握每一个字。在预习自学生字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汉字构字规律去识字。一个阶段,可以把学过的生字理一理,看看哪些是会意字,哪些是指事字、哪些是形声字,形旁和声旁各是什么?用心琢磨一番,既可加强字形的辨析,又可加强字义和字音的记忆。 三是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讲析字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字形就行了,可以随便怎么析解。例如教“照”字时讲成“一个小日本,手拿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教“美”时,把它析成“?”、“王”、“大”,把它讲成“王大姐头上戴两朵花更美了。”如此不科学地讲解汉字,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也不利于学生对汉语汉字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讲析字理,不能将部件讲错。“照”是形声字,从火(灬),昭声。本义是照耀、照射。可以编成顺口溜:“照字读音就读召,四点加日把义表;白天日出照大地,晚上点火(灬)把物照”。“美”字是会意字,从“羊”从“大”,可析解为:肥壮的大羊吃起来味道鲜美。本义为味美,引申为美、善、好。 2.“据义定形”辨析同音字 什么是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形、义不同的字。汉语普通话共有四百多个音节,加上阴阳上去四声和轻声,就构成了一千三百多个音节,而每个音节又大都表示若干个汉字的读音。这样,在汉字中就往往出现同音字现象。例如:“费”和“废”;“繁”和“烦”同音字由于音同形异,书写时稍一疏忽,就容易张冠李戴写成别字。辨析同音字要“据义定形”。汉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表意,我们必须根据字义确定字形。比如“创”和“疮”,都读chung,字形相近,都用“仓”作声旁。从表面上看唯一的区别就是形旁不一样。“创”是立刀旁,“疮”是病字旁。正是字形上的这一点点差别,使两个字的字义有了区分。“创”指受伤、创伤;“疮”指皮肤发生的疾病。因此,“好了疮疤忘了疼”就肯定不能用“创”字。牢记汉字表意的特点,坚持“据义定形”的原则,别字是可以防止的。 3.认真仔细辨析形近字。 形近字在字形上只有细微差别,一疏忽就会写错。这就必须在思想上十分重视,杜绝“笔误”。形近字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笔画多少不同,如“侯”和“候”“拆”和“折”;二是字的结构方式相同,同类笔画长短不一,如“土”和“士”;三是构字的部件相同,位置各异,如“陪”和“部”;四是字的结构、笔画数区别细微,如“赢”和“羸”。字形相同地方多、区别小的字极容易写错。对形近字除了对细微之处认真辨析之外,必须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有的学生写字潦草,不注意把字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写出来,对生字无印象,就容易写错别字。只要平时认真辨析,严格要求,基本不会因为粗心写错字的。 4.指导学生在阅读和作文日记中学会正确运用汉字 在调查中,学生还分析了自己错别字出现的情况。有84人认为自己的错别字主要出现在“作文日记”中,占总数的81%。这表明,识字任务不能孤立的完成,应和阅读、作文紧密结合起来,那样每一个字都不孤立地出现,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形成一定的语境,字就有了意义、有了活力,理解记忆起来就会比较清楚。另外,通过阅读,增加了与字见面的机会,见多了,自然也就不陌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