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环境讲义资料_第1页
植物与环境讲义资料_第2页
植物与环境讲义资料_第3页
植物与环境讲义资料_第4页
植物与环境讲义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植物与环境,第二章植物与环境,(一)环境和生态因子,一、概述,植物生活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环境.因为植物在它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取得日光能、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及无机盐等,以建造自己的躯体;与此同时,植物又不断地在体内进行改变和分解,把不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氧气、二氧化碳、水分、有机物质及热量等排出到外界环境中。在这个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植物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环境、改变环境。植物生活的环境是由于许多因素组成的,其中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称为生态因素,而生态因素中对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称为生存条件。如水分、光是植物的生活条件,而风只是生态因素,不是生存条件.-教科书是的观点,对于一个生物,其周围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一个生物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因子;而对于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则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学教科书上的观点,环境与生态因子,其它不同观点,环境(environment)是指植物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毗邻生长的其它植物个体。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有利和不利)的特称为生态因子。有些学者强调生态因子仅指那些对植物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依此则把地形条件等排除在生态因子之外。,其它不同观点,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此外,为了区别一般的、广泛的环境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环境,把后者称为植物的生境(habitat)。如河谷环境分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等不同生境。,生态因子(广义)分类: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理因子如海拔高低、坡度坡向、地面的起伏等。生物因子指与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群体。人为因子指对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这个分类系统虽较全面,但缺点是划分类型过于机械,如土壤温度的生态作用与气温作用相关,但和土壤酸度的作用却不大相同;土壤微生物的归属在此亦是个问题,本身为生物因子,却又生活于土壤中成为土壤的组成要素。所以有些因子很难归属类型,多少都带有人为的色彩。,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干燥空气,-1/100m;湿润空气,-0.6/100m)。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植被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据M.C.Molles,Jr,1999),(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性:每一个因子都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光强变化引起气温与湿度变化,还可引起土温及土壤湿度及土壤生物等发生变化。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光照强度;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短;直接性和间接性:如光、水分氧气为直接,海拔为间接。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低温在春化过程有利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有害。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光强减弱时光合下降,可依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得到时补充。,(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同时某些生态因子还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如在荒山上培育起树林,树林能吸收大量太阳辐射,保持水土形成小气候。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体一方面不断地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着它的周围环境。,(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3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耐性定律和生态幅度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valence)。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行为适应、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种群数量,数量很低,种群消失,种群消失,数量很低,数量最高,不能耐受区,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不能耐受区,最适区,环境梯度,高,低,耐受性下限,耐受性上限,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据Smith,1980),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有种种限制,但生物总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的性能,或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或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本领。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本性,并形成新的遗传性的能力,叫做适应。适应是生物生存的积极现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行为适应、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行为适应:植物的落叶;鳞茎、球茎、根茎的越冬;动物的冬眠和迁移形态适应:风大之处的旗形树;高山上因风大低温而出现的垫状植物生理适应:如植物的泌盐作用趋同适应(生活型)与趋异适应(生态型),二、气候对植物的影响,(一)光照条件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步适应了光照条件,利用其有用部分,减缓或者消除其危害作用。光质、光强、光照时间对生物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光对植物的影响可从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等三个方面讨论,太阳辐射能(仿A.Mackenzieet.al,1999),光的性质:波长1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380760nm之间的光为可见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范围是380700nm之间。,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400,630,1000,2500,4000,波长(nm),能量强度,光的性质,红外光,以红外线的能量最多,约占50-70%,可见光比例其次,约占46-30%,紫外线最少,只占4-0.1%。这三部分太阳辐射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影晌作用。,波长范围:150-4000nm;可见光:380-760nm紫外光:760nm,光质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水体中上部红、蓝光多,下部绿光多。,(1)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2)冬季、早晚长波光增多,夏季、中午短波光增加。,1光质变化规律,2光质对生物的影响,(1)光质与植物紫外光抑制植物茎的伸长;蓝光引起叶绿体运动;紫光引起植物向性生长,红光有利于种子萌发,红橙光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光质不同也影响植物的光合强度,如菜豆在红光下光全速率最快,紫光下为次,绿光下最差。,(2)光质与微生物杀菌(200-300nm);菌类停止生命活动(240-340nm),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高山植物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莲座状叶丛。,天山雪莲,光照强度的变化,(1)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2)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中午大,早晚小。(3)对山坡来说,南坡大,北坡小。(4)植物群落中,上层大,下层小。(5)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弱。,1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2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1)黄化现象:影响叶绿素的形成。2)促进植物细胞的增长与分化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实上,如栽植过密的果树,常仅在树冠顶部着生花芽结实,而内部枝条上因光照不足而不能结实。因此要通过修剪使其通风透光,提高其产量与品质。,3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1)阳地植物:在强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如蒲公英、刺菜、松、杉、柳、桦、槐等先叶后花植物和一般农作物。,(1)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2)阴地植物:在弱光照下比在强光照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如人参、蕨类、云杉、冷杉、细辛等。,3)耐阴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或在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阴。如玉竹、党参、黄精等。,玉竹,党参,黄精,中国北部地区常见树种的耐荫性由弱到强的次序大致为:落叶松、柳(Salixmatsudana)、山杨、白桦(Betulaplatyphyll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枣(Ziziphusjujuba)、油松、栓皮栎、白蜡树(Fraxinushinensis)、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红桦(Betulaalbosinensis)、白榆、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山松(Pinusarmandii)、侧柏、红松(Pinusoraiensis)、锐齿栎(Quercusalienavaracuteserrata)、槭、千金榆(Carpinuscordata)、椴(Tiliamongolica)、青杄(Piceawilsonii)等。,4)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变化,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变化,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这是水中光合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补偿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变化,如地中海为200m,冰岛附近为88m,丹麦附近为38m,德国赫尔果兰岛附近为15m等。海藻的垂直分布较有规律:绿藻的色素与维管束植物相似,主要利用红光,需要较强的光照,分布在水的上层,可比拟为阳生植物;红藻含有较多藻红素,能够利用微弱的青绿光,分布在深层(也有在浅层处的),可比拟为阴生植物;褐藻含有藻褐素很多,分布在中层(或浅海底)。,(2)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有些动物适应于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广光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则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狭光性动物)。,光合作用率,光合作用率,光强度,光强度,净生产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A,B,A,B,A,CP,光补偿点,CP,CP,a,b,sp,sp,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ompensationpoint)光饱和点(saturate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植物的光补偿点示意图(Emberlin,1983),光照时间,1生物的昼夜节律动物的昼夜节律性: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如一些浮游动物,夜晚游向水平,白天则游向深层植物的昼夜节律性(如合欢),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广义: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或photoperiodicity)。狭义: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日照长度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14-17h)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夏季开花的植物如鸢尾、小麦、油菜。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的植物多数为长日植物。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小于12h但大于8h)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春、秋节开花的植物如报春花、秋菊、苍耳、水稻、玉米。中日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日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不严,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番茄、黄瓜、四季豆、蒲公英等,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研究热点,紫外光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引种驯化(日照长短有关),光与植物,森林内部,雨林林下,(二)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冷害(寒害):指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烟草,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损害,原因是冰晶使原生质膜破裂和原生质的蛋白质失活。,热害: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损害。温度变化速度:温度变化速度越快,对生物造成的伤害越大。,2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概念: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总积温有效积温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生态学中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2)有效积温法则,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积温。活动积温:K=(T-T0)*NT0为物理学0有效积温:K=(T-C)*NC生物学0(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法则原理,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总积温)。,(3)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预测生物(特别是病虫害)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发生率;根据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农业生产,4驯化和气候驯化,春化:植物由低温诱导的开花。实验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气候驯化:自然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三)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1)形态方面的适应,高寒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动物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威尔逊法则: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葛洛格法则:干燥寒冷地区,动物体色浅;潮湿、温暖区体色深。戴耐尔法则:北半球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向降低。,北极狐,(2)在生理方面,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3)在行为方面,对低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1)植物:在形态上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在生理上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是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避免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休眠,(2)动物,动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休眠。如沙漠的啮齿动物,在高温下采取夏眠、穴居、昼伏夜出等活动。,3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许多生物在昼夜变温环境中比在恒温环境中发育更好。植物在昼夜变温中,生长、开花结实及产品质量均有所提高。动物对昼夜温差适应,表现在活动节律上,有昼行性的、夜行性的及晨昏性的。,4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积温总量和极端温度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A.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B.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低温对生物分布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少,但也常常通过影响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1)纬度(2)经度(海陆位置)(3)海拔(4)季节、昼夜(5)水中、土壤中(6)群落中,(三)水分条件,水分对植物的影响,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都含有60%-80%的水分,有的甚至达90%以上.水又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水参加。因此可以说,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水-生命之源,生命-符号,哺育生命,(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1.水的特性与存在形式1)水分具有极性2)水具有高热容量3)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4)水具有相变(水的三态),2陆地上水的分布,(1)水的形态A.气态水(空气湿度):来自水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用相对湿度(R)表示:R=100*e/E(e:实际含水量,E:饱和含量)。R越小,空气越干燥,蒸发与蒸腾越大。温度,R。我国为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夏季湿润。,B.液态水露: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空气湿度增加,当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就形成了露。雾: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形成了雾。云:空气上升,绝热膨胀冷却,温度下降,水气凝结而成。雨:是降水中最主要的一种。,C.固态水,霜: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时,就形成霜。雪:当高空中空气的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气就直接凝结成固体小冰晶,降落到地面就是雪或冰雹。冰雹:是一种特殊的降水,对植物有严重的机械摧残作用。,3.水的生态学意义,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水是某些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水是植物进行代谢作用的介质。水能使植物体保持固有的姿态。,大气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对植物的影响,陆生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主要依靠不同形态的大气降水。降雨和降雪对植物有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土壤中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在荒漠、热带稀树草原和其他炎热、干燥的区域内,很多深根系的植物依靠地下水的供养。地下水位过高,也会引起植物根系缺氧。,(二)生物对水分的适应,1植物与水不同生境的供水特点不仅反映在植物的生理特性上,而且也反映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解剖构造上。根据环境中水量的多少与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以把高等植物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分与植被,陆生植物旱生植物,旱生植物是能忍受长期干旱而维持水分平衡的高度抗旱植物。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据其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可分为:硬叶旱生和肉质旱生植物两种,硬叶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是最典型的一类旱生植物,体内没有储水组织,水分丧失50%时仍不分死亡。其耐旱特征表现为:叶面积缩小,叶膜质和鳞片状,叶卷曲成筒,气孔深陷在卷曲叶的内表面,可减少蒸腾;叶表面具发达的角质层和茸毛;具有发达的根系;细胞液渗透压高达2040个大气压;机械组织发达。硬叶旱生植物在有的书上叫少浆液植物,骆驼刺,假木贼藜科,沙拐枣蓼科,肉质旱生植物:,具有贮藏水分的组织,根系发达,多分布地表,茎绿色,角质层厚,表皮有厚壁细胞。叶小、气孔下陷,叶反卷或退化成针状,有蜡质、绒毛。机械组织和贮水组织发达,如猴面包,瓶子树,仙人掌树。肉质旱生植物在有的书上叫多浆液植物,仙人掌,猴面包树:常绿乔木,高达8米,基部直径最粗可达159米,是世界上最粗的树木。掌状复叶。花大,白色。果长椭圆形,长10-30厘米。原产热带非洲,树龄可达5000年,是最长寿树木之一。果实内部柔软,味美,猴喜食,故名。树皮、叶和果供药用,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一般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林下,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环境中。湿生植物的最主要特点是没有争取水分和防止蒸发的适应。叶大而薄,光滑,角质层很薄,气孔多开放;根系不发达,位于土壤表层,并且分枝很少;中柱不发达,导管少,渗透压不高,一般为8-12个大气压。有的湿生植物还具有特殊的排水孔或滴水叶尖。如海芋、野芭蕉、菩提树等,菩提树,海芋,陆生植物中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种类最多。中生植物的解剖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与湿生植物之间中生植物又可分为湿中生植物、旱中生植物和典型中生植物三类。,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水分丰富,气体不足,光质较弱。包括沉水植物(如苦草),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如水浮莲)等。主要特征:叶片面积较大,通气细胞间隙发达,通气组织发达;表皮薄,气孔在水中常退化,浮水叶面气孔多;机械组织不发达(如茎细长,匍匐、平行等);沉水叶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系发育很差;营养繁殖占优势,如金鱼藻。,1)沉水植物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金鱼藻,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3)挺水植物:着生在水底的泥土上,但其茎叶都伸出水面,或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慈姑等。,蒲草,(3)植物生产力,植物生产力与降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植物每生产1g干物质,需300-600g水,但不同植物不一样。干旱是造成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四)大气对植物的影响,1、空气的化学成分氧气二氧化碳氮气2、空气运动,大气是指从地球表面到高空1100km范围内的空气层。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氧与生物,氧与动物的能量代谢;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植物与氧;,呼吸根,CO2的生态作用,大气中的CO2浓度温室效应CO2与植物,氮气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生命组成物质,(1)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风折、风倒和风拔等。(2)风级大小不同还会影响植被的形状。(3)风还能影响和制约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可以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4)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活的方式。(5)风能使直立的植物变得低矮、平展。,风的生态作用,风的生态作用,在一些自然环境中,风是经常性的和强有力的因子,如在荒漠、草原、海岸、许多高原和山地,风的作用很显著,在热带和亚热带,台风对植物生长影响更大。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在风向较稳定而风力强劲的地方,乔木迎风面的树叶和枝条逐渐萎蔫死亡,形成旗状树冠。,干热风,干热风(空气最高温度30,中午相对湿度30%,风速3米/秒,便构成弱干热风)是黄河流域小麦灌浆期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它由于具有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的因素,往往引起植株水分平衡的破坏,麦子茎叶受害甚至青枯,停止向麦穗输送养分,麦粒也迅速脱水,呼吸加强,提前成熟,但籽粒干秕。一般说,小花开花前和乳熟后受其影响很小,抽穗后1025天的乳熟期是决定籽粒饱满程度的关键时期,最怕干热风。,旗形树,旗形树,三、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一)土壤的机械组成1、粘土2、沙土3、壤土(二)土壤的物理性质(三)土壤酸碱度(四)喜钙植物、嫌钙植物和盐碱土植物,植物对土壤的适应,酸性土植物:指只能生长在酸性或强酸性土壤上,在碱性土和钙质土上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的植物。如石松、铁芒萁、狗脊蕨、茶、油茶等。,石松,钙质土植物,适应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的Ca2+、Mg2+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或石灰性土壤中植物,在酸性土壤中不能生长。如蜈蚣草、铁线蕨、南天竹、甘草、柏木等。,2盐碱土植物,盐碱土:盐土、碱土、盐化土及碱化土的统称。盐土中主要是NaCl、Na2SO4、中性盐。碱土中主要是Na2CO3、NaHCO3、K2CO3,PH8.5盐碱土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土或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植物。,根据分布的地区可分为,旱生盐土植物:分布在内陆,如盐角草、盐爪爪、海韭菜、鸦葱、獐茅、海枣等。湿生盐土植物:分布在海滨,如碱蓬、厚藤、大米草、红树植物等。,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征可分为,1)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植物体不会受到伤害。这类植物可忍受6%甚至更高浓度的NaCl。如:盐节木、盐穗木、碱蓬、梭梭柴、黑果枸杞等。,盐穗木藜科,盐节木藜科,2)泌盐性植物(耐盐植物),植物体吸收的盐分可通过盐腺排出体外。如:柽柳、大米草、红树植物、补血草等。,3)不透盐性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