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ppt_第1页
二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ppt_第2页
二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ppt_第3页
二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ppt_第4页
二轮通史复习先秦时期.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第二轮复习-专题史,原始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问题:你能否背出中国古代朝代?,*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朝代):夏商西周(奴隶制时期)春秋和战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时期)秦汉(西汉和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北宋和南宋)夏金元明清(1840年前)。,中国古代史,总体结构,距今约170万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一.时间范围,二.阶段划分,六个时期,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演变,考点展示1.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特点、影响及结果2.宗法制的内容、目的、特点、影响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商鞅变法背景、措施、评价(选修1),一.政治史,1.目的:2.对象:3.内容:4.作用:,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巩固西周统治,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导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考点1:分封制,【解析重点】,发展演变:1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1.目的:2.实质:3.最大特点和核心:4.内容:5.作用:6.工具:,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礼乐制度。规定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考点2: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保证王权稳定,解决王族内部矛盾,【解析重点】,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西周宗法制,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发展演变1、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民俗与此有密切联系。2、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积极影响。,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六、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对宗法制的认识,【突破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1)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集团利益。2)盛行于西周时期,以周天子为核心。3)施行前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发展,4)影响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直接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诸侯拥有义务和权利。,直接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作用:前期巩固和扩大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后期引起割据混战。,作用:防止了贵族内部的争斗,巩固了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突破难点】,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相辅相成,【突破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与的结合;2.以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神权,王权,血缘关系,高度集中,【突破难点】,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1、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A黄帝时期B西周C秦朝D西汉2、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份家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民间家族重视修订家谱主要是因为宗法制的传统影响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分封制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ABCD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王氏族谱,B,D,D,4、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分封制当时的冶铸业秦朝郡县制隶书的特点ABCD5、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6、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A,B,C,7、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8、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彩,B,B,B,10、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11、西周初,层层封授的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疆土情况如下:一、公国:50平方公里,如齐、鲁。二、侯国:35平方公里,如晋。三、伯国:35平方公里,如申。四、子国:25平方公里,如黄、罗、祝、邾。五、男国:25平方公里,如许。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如萧。如此世代分封下去,到了东周:A.出现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及财产的战争B.导致了诸候国在数量上越来越多C.加强了等级制度并不断巩固统治秩序D.树立了周王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D,A,1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造成冲击的有()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ABCD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的淡漠D专制王权的强大14.据成书于清朝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B,B,B,【解析考点】,考点3:商鞅变法,考点展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原因。,二.经济史,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经济的地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政治,经济,【解析重点】,考点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它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与耕作方式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及其演变,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3)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是:从土地的国有演变为土地的私有。,【解析重点】,考点2: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一.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火耕”-“耜耕”(石器锄耕)。二.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千耦其耘”三.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2.小农经济-组织形式:以上两个特点是古代中国农业最基本的特点3.铁犁牛耕-耕作方式4.自给自足-经济地位,【突破难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精耕细作具体是指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体系。与西欧相比,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精耕细作的内容(特点):耕作技术、耕作时间、耕作方法、灌溉施肥,一.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主导地位商周时期手工业有官府所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2.民营手工业-供民间消费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局面,其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很艰难。3.家庭手工业-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突出成就,认识: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突破难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即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技艺高超、领先世界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炼钢技术、制瓷技术、丝织技术享誉世界三种经营方式并存、民营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行业多、分工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解析重点】,考点5:古代商业的产生,认识: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突破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4.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闭关锁国)5.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各国的改革变法,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文化上:思想上百家争鸣,科技上世界领先,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两大趋势: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兴修铁农具、牛耕开始出现水利工程:春秋时期芍陂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2)井田制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铁农具、牛耕出现,私田增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战国铁农具,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这是一幅航拍照片,“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水流方向,(3)个体农耕的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简述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特点:有少量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评价:积极: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极:很难扩大再生产,影响社会分工和交换地位: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社会、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2.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家庭手工业兴起以纺织业为主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钢技术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1)私营商业的兴起,私商成为主体;(2)出现自由商人;(3)各国都铸造货币;(4)商业都会的兴起。正常来说,战乱会破坏经济,打击生产,但春秋战国时代的工商业却因战争而勃兴,为什么?试加以说明。各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都较为重视发展经济;区域性的经济迫切需要交换来互通有无;统治者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较少,发展经济的环境较为宽松等。制约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因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货币不统一;重农抑商政策。,探究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何影响?,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5)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商鞅变法,以农为“本”、商业为“末”;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积极:,1、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社会经济活力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导致社会落后。,含义:,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经济)2)安定人心;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政治文化),重农抑商政策,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答案】:D【解析】:青铜是铜锡铅合金,A项错;B项时间错误;C项错在“硬度低”;D项表述符合史实。,(2009广东)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C,(2009年广东)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成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A,(2011广东)“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市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C,考点展示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的的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主张特征和意义;2.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及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学、文字和艺术的突出成果。,三.文化史,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社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解析考点】,考点1: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壮大;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被受重用;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民间”。,2.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的自由意识、创造精神和学术空前活跃的状况。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4.特点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解析考点】,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1.孔子创立儒学(春秋时期),2.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战国时期),3.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战国时期),【横向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