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通论PPT课件_第1页
史学通论PPT课件_第2页
史学通论PPT课件_第3页
史学通论PPT课件_第4页
史学通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史学通论,赵轶峰,.,2,课程介绍,课程编码:H1S403总学时数:60学分:3分教室:逸夫楼13教室时间:每周一5、6节,单周周四5、6节任课教师:赵轶峰办公室:历史楼329室助教:待定答疑:每周一18:0019:00,历史新3楼329,.,3,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大学本科文科全日制学生共同基础课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文献阅读、课程论文和复习考试等使学生了解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知识体系的基本性质、源流梗概、体系框架、主要范畴和工作方法,为进一步从事文科各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训练。,.,4,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学生需要积极参加课堂学习,阅读参考书,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论文,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判定: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60%),课堂表现(10%)综合做出。,.,5,纪律提示,任课教师提醒所有参加本课学习者认真阅读学校有关规定,如在论文写作及考试中发现有抄袭或其他舞弊行为者,全卷判为零分,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任何情况都不构成抄袭的理由。,.,6,内容框架,第一章历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一,什么是历史?二,什么是历史学?三,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四,历史学的学科谱系,.,7,内容框架,第二章历史学的源流五,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六,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七,西方近代史学八,中国现代“新史学”九,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十,现代西方史学思潮十一,当代中国史学趋势,.,8,内容框架,第三章历史学的基础问题十二,历史观与历史学十三,历史研究的“单位”十四,历史学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十五,社会、文明、文化的形态论十六,历史变迁的动因和模式,.,9,内容框架,第三章历史学的基础问题十七,历史规律的特性十八,历史分期的意义十九,历史评价与价值观二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10,内容框架,第四章历史研究的方法二十一,历史学家的学养和职业品质二十二,怎样提出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二十三,研究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二十三,历史研究中的证明、反驳、解释二十四,历史著述的形式和艺术二十五,历史著述的评价二十六,历史学发展的社会机制,11,主要参考书目,庞卓恒等史学概论,高教出版社,2006年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韩震主编历史观念大学读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8年刘北成、陈新主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扩展阅读书目,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WhatIsHistory),商务印书馆,1981年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理查德艾文斯著,张仲民等译捍卫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3,扩展阅读书目,M.C.Lemon著,毕芙蓉译历史哲学: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登.怀特著,陈新、彭刚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2004年海登.怀特著,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14,扩展阅读书目,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15,扩展阅读书目,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6,扩展阅读书目,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于沛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史学理论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赵轶峰学史丛录,中华书局,2004年,.,17,扩展阅读书目,杨念群等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年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18,第一章历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一,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的经历历史主要指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群体生存的重要经历,.,19,一,什么是历史?,历史和现实关联历史是在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轴线上展开的人类活动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历史现象是有规律的历史上的不规则现象也是历史研究的对象,.,20,二,什么是历史学?,1,一般定义A,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学问,是关于人类过去经历的专门化的自觉认知体系B,只有人类能够自觉地积累历史经验,能够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群体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升华,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C,只有当人们发明了记载历史经历和历史知识的规则,并且自觉地追求关于历史的知识的时候,历史作为一门学问才真正形成了。,.,21,二,什么是历史学?,2,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与历史知识的本质A,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观察或者对历史文本、遗迹、传统等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进行研究并用现行的文字对历史经历做出记述、评价和解释的活动。B,历史家的先期假定、语言、认知能力从一开始就介入历史认识,所以历史知识是历史家在与历史经验的复杂互动中建构起来的知识。,.,22,二,什么是历史学?,C,历史学家一般不能直接观察他们研究的对象,而是通过遗物、传统、档案、记录、著作等来研究,这些构成历史认识的过程中介。历史学中的认识中介经常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所以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有区别。D,认识主体(历史学家)认识中介(资料)对历史过程的复述和解释,这是历史认识过程的基本结构。,.,23,二,什么是历史学?,E,历史认识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有选择的追述与反思,它要通过历史学家在现实的知识和思想倾向基础上开始,经过必要的实证环节,达到对历史经验的复述和解说。,.,24,二,什么是历史学?,3,历史学的属性:科学、艺术、文化历史学主要属于人文学科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又是文化现象古代历史学以道德教训和经验总结为特征现代历史学以科学实证主义为特征晚近的历史学重新看待历史的科学性问题,.,25,二,什么是历史学?,4,怎样把握历史学的三重属性?A,历史学家的陈述常常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但发现真实的程度仍然是衡量历史学家工作的根本尺度。B,历史学家发现事实的根据是可靠的证据,无论对证据本身要进行怎样复杂的批判和审定,没有证据就没有历史,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没有可靠的历史。历史学中的价值认识判断服从于事实证据。,.,26,二,什么是历史学?,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都需要重构,重构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历史家必须兼有科学态度和艺术修养,并且要有对于生活的感悟力。D,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常常是为了理解现实,因而历史家总是与其研究的对象有某种关联,历史学家是从长时段视角反思现实的人。,27,二,什么是历史学?,5,历史学的实用价值A,保持人类对以往经验的群体记忆,帮助记忆者认识自己是谁,自己的潜力与局限,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传承文化。B,提供直接的经验教训,提供认识复杂问题的知识背景。甚至扩展经验,即从其他文化、文明、民族的经历中汲取经验。,.,28,二,什么是历史学?,C,为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D,虽然不能准确具体地预见未来,但有益于提高对于未来的预见力。,29,三,历史学的原则,1,实证原则:以对于文本、遗迹等证据的原始性实证研究为基础,在最大限度了解相关人类经历的已然实际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解释。由此区别于各种形而上学的、先验的研究。2,历时性原则: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序列关系视为理解历史的基本条件,注重因果关系。,.,30,三,历史学的原则,3,人本原则:历史学是人研究自己经验的活动,对研究对象和历史现象复杂性需有人文理解和基本尊重。4,自律原则:历史研究的结果应是可以用历史学的方法来评价的,它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学科。,31,四,历史学的学科谱系,1,个人史(biography)2,社会史(socialhistory)3,文化史(culturalhistory)4,专门史(specializedhistory)5,地方/区域史(localorregionalhistory)6,国家史(thehistoryofstates)7,世界史(worldhistory)8,“历史文献学”(historicalbibliographyandtextualcriticism)9,史学学(狭义历史学,historiography),.,32,四,历史学的学科谱系,历史学的亲缘学科1,考古学2,博物馆学3,民俗学4,人类学5,社会学,33,第二章历史学的源流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1,“传统史学”概说最具有连续性的史学传统中国文化系统中所有知识之渊薮上古的记注之史春秋代表的历史教训资政编年史记开创的纪传综合体与正史传统史通展开的史学理论传统,.,34,第二章历史学的源流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2,传统史学著作的门类隋书经籍志将著录图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刘知幾分史书为六种:尚书纪言;春秋纪事;左传编年;国语以国别;史记通古纪传;汉书断代纪传。,.,35,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2,传统史学著作的门类章学诚史籍考总目分史籍为12类:制书、纪传、编年、史学、稗史、星历、谱谍、地理、故事、目录、传记、小说。四库全书,列史部图书类目16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36,第二章历史学的源流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今依体例与内容尺度,可归于9类: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志、方志、谱谍、传记、史评、目录。,37,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A,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史书起源于政府行政的纪录,纪录历史事件的人,称为“史”,是官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分工纪录君臣的言行,保持国家大事纪录。由是历史成为“王官之学,私人史学处于边缘。,.,38,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A,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金毓黻:“吾国最古之史家,即为史官。盖史籍掌于史官,亦惟史官乃通于史学。故考古代之史学,应自史官始。”夏代已有史官。周代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39,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A,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史官初由巫、瞽而来,史巫不分。国语中多有“瞽史”之称。司马迁:“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王树民认为,自上古至春秋末年,“史书以及历史知识为瞽史和史官所垄断”,历史成为“王官之学”。,.,40,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A,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史官所纪录的历史,主要是政府事务纪录,帝王政治是历史编撰的框架;“正史”就是政治史、国家活动史、政治人物史的由官方认可的历史编篡系统。社会生活则被忽略。历史文献积累和历史编纂工程可以大规模持续进行,积累了最系统化的国家政治知识。历史哲学思考贫乏。,41,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B,史学道德化历史学承担得失、功过、道德评价的终极功能孔子删定春秋后,史家遵循法度,隐恶扬善,外无褒贬,内有臧否;良史直书,奖功罚过,以垂永久。,.,42,一,中国古代传统史学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青史留芳”成为士大夫人生价值取向,是士大夫超越生命局限性的途径。历史家获得一种道义责任和尊严,也加重了“直书”困境时的心理压力。,.,43,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道德评价是史学参与现实的一种途径,是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但道德评价的尺度永远是主观的。各“正史”中的类似“忠义”、“列女”、“循吏”等,都体现史家的选择性。,.,44,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史家的语言,难以保持中性。“蒸”、“报”、“弑”、“狩”等都含褒贬之意。道德化史学与官史学结合,使政治价值凸显于文化沉积中。,.,45,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C,历史循环论,在国家历史变动的意义上注重历史的规律性战国时代邹衍开始“五德终始”说。司马迁:“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汉书:“天不变,道亦不变”王夫之:“天下之生,一治一乱。帝王之兴,以治相继,奚必手相授受哉?道相承也”,46,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D,经史结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书、春秋皆为史。经史同为传统学术思想的渊源。王阳明: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章学诚: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47,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史学因此极为彰显,也成为表述经典的工具,恒在经学及上古经典精神的照耀下。经学既然解决了人类观念的根本问题,则历史哲学思考不为史家关注。,.,48,3,传统史学的5个特点E,编纂学发达,纪传体:纪、传、表、志综合体典志体:专门史的一大奇观杜佑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典各朝“会要”、“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49,4,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作,孔子春秋采各国史书而笔削之。用鲁国纪年,记载列国大事,含前722至前481年共242年事。严格按照年月日记载。记事简略,属辞比事而不乱,尊王道,重人事。近2万字。列为经书。,.,50,4,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作,司马迁太史公书,即史记,是通史,从上古写到西汉司马迁自己所处的时代。后来的正史都采用纪传体。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将编年纪事明因果之长与专门问题叙述结合。各部分具体编排,仍各遵时间的次序,以明原委。体大思精,其综合包容能力无以取代。,.,51,4,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作,班固汉书与断代纪传体史书尊儒学,继承父志而修汉书,私修。以西汉断代为史,纪、表、志、传,80余万言。前部分据史记而增补之,后部分新撰。文瞻而事详。开创地理志,扩展了史学的视野。后世“正史”之范例。,.,52,4,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作,司马光资治通鉴与政治编年通史为司马光及其助手所写,引用资料不下300种。294卷,从公元前402年写到公元959年。以治乱兴衰、生民休戚之迹为线索,为帝王治世之参考。先有丛目,次有长编,删定之后,另作考异,.,53,4,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作,杜佑通典与典制体的传统将上古以来历代典制分8门类编撰,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典,200卷。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中有裨得失者,以类相从,详而不繁,简而有要,成为通贯一体的国家典章制度通史。,.,54,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西方”是一个历史、地理、文化3重视角概念。近代以前,西方很少专业历史学家,没有“史官”文化,政治家、军事家、贵族以及得到贵族庇护的知识分子从事历史编纂,更具个人思想特征,少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但也是政治中心的。近代以前西方历史学可以分为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中世纪史学3个部分来介绍。,.,55,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荷马史诗公元前世纪行吟诗人,来源于长时间的口头传说,分两部分,伊里亚特讲述特罗耶战争第10年,阿喀琉斯杀死特罗耶王子赫克托的战事;奥德修记讲述特罗耶战争后希腊的伊大卡王奥德修返回祖国与家人团圆的辗转经历。今天看到的版本经过公元前3-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编订。,.,56,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赫希俄德,公元前8世纪后期,两部诗歌工作与时日划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透出悲观的历史阶段性意识,现实题材。神谱为纷繁的诸神理出关系的谱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没有编纂学的意识,没有区分史料与史学,也没有研究的过程。,.,57,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公元前5世纪、6世纪之间,在希腊移民城邦米利都出现了第一位历史学家,赫卡泰乌斯(Hecataeus),其作品大地环游记用散文方式介绍当时希腊人所知道的世界各地,尤其是波斯帝国的风土民情地理状况。该书散佚,见于后世史学家的作品中。,.,58,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与赫卡泰乌斯同时代的米利都人狄奥尼修斯作有5卷本的波斯史。这个时代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方法、观念类似的史书撰写者。他们都没有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都注重亲历的事件和当代的事情。,.,59,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希罗多德(485-425BC)历史(希波战争史)西方历史学最早的典范,“历史学之父”,出生在小亚细亚历史分9卷,前4卷叙述战前广大范围的背景,后半部分叙述战争。主要根据采访得来的口头传说,其次是作者亲身所见,还有一些文字记录。,.,60,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希罗多德明确致力于记载希腊和其他城邦的人们的成就,并考察他们冲突的原因。历史著作开始超出简单记忆的性质。社会文化史传统。世界史。采信史料的方法缺少批判精神,很多荒诞内容被写进历史。全书布局、各部分逻辑关系也不严谨。很可能是经过后世其他人的增删改动。,.,61,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前39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8卷,古希腊科学史学开端。雅典将军,因救援失利而被流放。在战争开始时开始同步记述,写到战争结束前7年而止。用亲身经历、见闻作史,对材料精心审核,不轻易采信。不渲染情节,期待以清晰、真实的记载为人们提供借鉴。不用神意解释历史,认为远古故事不能验证,难以置信。,.,62,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尽量包括详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背景信息,用大量的引语。注重因果关系探讨,用多种要素交互作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现象。靠参照时间和自然循环概念表述时间。如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在30年休战合约生效后的第15年,使用春季、秋季、庄稼成熟的时候等概念。,.,63,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1,古希腊史学,色诺芬(Xenophon)远征记苏格拉底的学生,曾续写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名为希腊史,文字极优美,但任意取舍。在公元前401年加入波斯小居鲁士旨在推翻波斯国王的雇佣军,失败后指挥希腊败军万余人退回黑海沿岸。将这段经历写成远征记。是回忆录式的史书,对个人命运给与关注。,.,64,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波里比阿(Polybius,ac.200-118B.C.),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化城邦麦加洛波利斯人,在马其顿战争中是抵抗军官。著通史40卷,现仅存前5卷及其余部分的残片。依照时间顺序,两个奥林匹亚之间的4年为一个时期,叙述自公元前264年到146年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历史。,.,65,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波里比阿严格区分历史和戏剧。认为在历史作品中,真实应当凌驾一切,艺术手段处在从属地位。强调历史家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是最可靠的史料。“历史要求以人们言行活动的真实记录对富有求知欲的人提供经久不变的教训和指南。悲剧作者主要是通过类似于真实的虚构形象给观众造成一种幻觉,而历史学家则主要是以真实的报道使求知心强的人受益”。,.,66,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波里比阿认为原始君主制以后国家体制是在6种制度间的循环: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极端民主制(群氓统治)。在此循环中,杰出者可以通过努力来延缓特定政体的衰老和灭亡。英雄史观,认为杰出的人物是风,民众是海,风使海涌起巨浪。文风枯燥。循汉尼拔远征的路线从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在引用文献时,提供文献出处和存世情况,注重探寻因果关系。,.,67,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加图(MareusPorciusCato)公元前2、3世纪间,与波里比阿几乎同时,率先用拉丁文写作历史。起源追溯罗马崛起的历程,也写到罗马人在征服希腊过程中失去固有的群体奋斗精神,沉迷于轻松舒适,个人主义膨胀的演变。,.,68,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公元二世纪后期,罗马进入历时长久的内战时期,变乱频繁,人事无常,史学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传记、回忆录、当代历史和怀古的历史著作。这个时期关于当时政治斗争的著作,可以被看作当代史,还有一些学者编纂过去的国家大事记载,开始显示出编纂大规模历史文献书籍的倾向,但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69,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凯撒(Caesar,ac.100-44BC)高卢战记高卢总督,将任内事写给元老院。书8卷,依时间顺序。是关于今天英、法、德地区最早的详尽记述,文笔清丽洗练。但怀有现实目的,关于战争指挥的细节不完全可信。,.,70,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李维(Livy,ac.59-17BC)罗马通史自建城以来,142卷,从罗马建城写到公元前9年。书斋中的知识分子,超越个人政治动机,将更深沉的关于罗马民族个性、道德传统的思考贯彻到著述中,以道德精神为核心线索展开历史叙述。是西方历史学中大规模通史性著作,关注更长时段人类经历,比亲历事情记录更能体现历史意识和编纂方法的进展。但史料考辩鉴别并不精细,有许多错误。,.,71,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狄奥多洛斯(Diodorus),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作历史集成40卷,类似希罗多德的世界历史意识。不认为罗马是世界的中心,从神话中的宇宙形成和生命起源开始,按发生顺序,述埃及、亚述、印度、中东其他地区民族的历史,然后叙述希腊罗马的历史,直到凯撒远征。覆盖当时罗马人所知的整个世界,关于罗马的部分占大部分篇幅。,.,72,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普鲁塔克(Plutarch,ac.46-126)名人传是传记史学名著,写49位希腊、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外加波斯国王传记。在编排上用平行分组的办法,一个希腊人对应一个罗马人,有比较意识。鲜明的道德史学倡导者,怀有明确的道德警世用意,历史写作的目的就是观察和欣赏人们在道德精神下完成的创造性的事业,树立做人的榜样。,.,73,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塔西陀(Tacitus,ab56-120)道德史学,从批判角度把惩恶扬善作为史学主要目的。其历史写69年到96年的罗马史,编年叙事,12卷,当代史。编年史写其父祖辈时代的罗马史。只关注罗马统治中枢,是高层政治史,揭露统治者的阴险、虚伪、残忍。普希金:“惩罚暴君的鞭子”;拿破仑:只知道“诽谤君主”。,.,74,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阿庇安(Appian,ac.95-165)希腊裔历史学家,曾做埃及总督,作罗马史,24卷,起自王政时代,止于公元2世纪。把罗马史大事件各自单独成卷,记事本末体。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渗透到历史事件叙述中,得马克思赞赏。对斯巴达克起义也单独成篇,且无明显贬低处理。文风质朴,寓论断于叙事之中。,.,75,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公元2世纪后期,罗马陷入统治危机,文教废弛,战乱频仍,古典史学乏善可陈。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合法。392年,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410年,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洗劫已皈依基督教的罗马帝国都城。人们将此归因为罗马人对原有诸神的背叛。史学方向发生彻底转变。关于基督教历史和圣经历史的著作流行,大多半是宗教宣传,剪裁编造,历史的真实内容服务于宗教宣传的需要。,.,76,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2,古罗马史学,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写20卷上帝之城批判希腊、罗马文化,历史被纳入意志论构架。“上帝之城”是笼罩在上帝仁慈中的世界,“地上之城”是从原罪发生延续下来的人欲世界。爱上帝并展示上帝荣耀的人会进入上帝之城,爱自己的人则将面临世界的末日。二元对立的神学历史观。历史学成为宗教的奴仆。,.,77,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3,古希腊、古罗马史学的特征,1,希罗多德以前,西方只有“准历史学”,历史不是研究的结果,只述说作者已经知道的东西,记录的内容主要不是人类的活动,而是神明的事迹,神迹的时间单位与人世的时间不同,有时间的表象但时间只是为了述说神迹而虚构出来的。,.,78,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3,古希腊、古罗马史学的特征,2,希罗多德以后的希腊历史学是研究,试图回答人们不知道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积极进取的人是历史的主体,很少显示神意。在人类行动者的人格中寻找历史事件的原因。其哲学观念是人类意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的,历史事件是人类意志的直接结果,需要有人对之负责,因而是道德化的。道德史学在罗马时代曾经非常发达。,.,79,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3,古希腊、古罗马史学的特征,3,希罗多德并不关注历史的证据问题。到修昔底德则明确了历史探讨依赖于证据。求取真实的意识在一些历史学家那里得到实践。但古希腊人的证据观是朴素的,即目击者的证词。因而,古希腊的历史多是当代史,历史家成了同时代人的传记作家。当时人们历史叙述的时间跨度一般不超过一个人一生的年限。,.,80,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3,古希腊、古罗马史学的特征,4,亚历山大(前356年前323年)征服以后,希腊人扩展了历史的视野,历史不再限于希腊人的过去,具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史的眼光。罗马人在希腊化的影响下追求自己民族的连续的共同精神,一种不变的本质。他们相信自己优越,把罗马看作世界的中心,把罗马史看作世界史。,.,81,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3,古希腊、古罗马史学的特征,5,这时,依靠目击者证词来写历史也不可能了,于是有编纂学来承当历史撰写的任务。罗马史学在编纂学的意义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6,希腊、罗马的历史都是私人撰著的历史。,.,82,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4,中世纪的史学,欧洲中世纪史学笼罩在神学之下,缺乏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历史的内容,首先是教会史,用来教导信徒,历史的一般教化作用也从中体现出来;同时也是为阐释神学服务的,人的经历成了证明神意的证据。,.,83,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4,中世纪的史学,早期教会史在罗马时代的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到公元四世纪后期奥古斯丁,形成了主导的传统。进入公元五世纪开始的中世纪以后,西方的历史学逐渐形成西部欧洲和拜占庭两个传统。两者都以编年史和基督教精神为突出特点。同时有一些人物传记。,.,84,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4,中世纪的史学,法兰克的高卢和图尔主教格力高利(Gregory,ac.538-594)法兰克人史,10卷,从创世纪开始叙述到591年,以奥古斯丁的二元对立说为纲的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传播史,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都被取消。该书还是记载了大量当时的教会和行政制度、事务、民间风情等。被称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85,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4,中世纪的史学,英国神学家比德(Bede,672-735),“英国历史之父”,作英吉利教会史,叙述教会在英国的发展史,兼及英格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侧面。热衷神启,但尽量使用可靠的文献、信件,成为比较可靠的英国教会史。他开始了用基督诞生年为纪年之始的方法,“AnnoDomini”(我主纪年)从此流行。,.,86,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4,中世纪的史学,艾因哈德(Eginhard,770-840)查理大帝传。他是查理的贴身幕僚,所写多无充分根据而多溢美之语。意图在于使查理的事迹成为实践宗教伦理的典范。,.,87,二,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史学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拜占庭史学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离,西罗马最后被蛮族推翻,东罗马则在亚欧大陆交接处的拜占庭一带保持下来。拜占庭保持了古典时代的文献、图书、学术。东正教从属于世俗皇权,因而拜占庭有古典世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