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教学_第1页
岭南文化教学_第2页
岭南文化教学_第3页
岭南文化教学_第4页
岭南文化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05-2006学年第 二 学期岭南文化授课教案第 一 本本课程共有教案 二 本课程类型专业类必修课授课对象文秘(中英文)授课教师王怀志(副教授)开课单位中文系编写日期2006年2月-2006年5月教材处理情况一、总体说明:本课程为我院中文系文秘(中英文)专业类限选课,开课时间为两学期,每周2节课,合计72学时)。选用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作为教材。内容共四章:(一)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二)口承文艺的文化轨迹;(三)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四)心意现象的文理透视。由于该书偏重于民间、民俗,且包罗万有,知识点较散,作为教材,稍嫌系统性、条理性不强,同时考虑到学时较紧等因素,所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些增减,并以“专题”的形式对部分章节作了新的编排。在圈定堂上的教学范围之外,还指导学生阅读其他篇章。二、删减的内容:第二章(口承文艺的文化轨迹)和第四章(心意现象的文理透视)的大部分内容。三、补充更新的内容:补充(或加强)了岭南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内容。四、备注:选用谭元亨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叶春生岭南俗文学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为主要教学参考;自编练习册。五、本册具体教案暂为选录部分章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授课教案填写说明1. 存档教案要求一门课程一份,除了课后反思一栏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上课的情况填写外,其他内容可以是备课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评估更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情况。2. 课程名称请按教学指导书上的课程名称填写。(以教务处网上发布的电子版教学指导书为准)3. 课程教案按开课学期分装成册并在封面注明是第几本和共几本。4. 课程类型请按教学指导书中的课程分类填写:公共类必修课/教育类必修课/学科类必修课/实践和研究课/公共类限选课/教育类限选课/学科类限选课/任选课。5. 授课教师请填写本学期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姓名。6. 教材处理中的总体说明主要填写选用该教材的理由、该教材的主要特点。7. 教材处理情况中删减和补充的内容都必须写明变更的理由。8. 教材处理中的备注栏主要填写该课程选用的练习册、教参、教学辅助材料等。9. 具体教案要求以每一章节(课)为单位填写。应多数教师的要求,将原有表格改成按项目编码填写。教学内容部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容填写完整详尽。第一单元 岭南文化导论一、 章节:岭南文化导论二、 课时安排:4学时三、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文化”基本含义、认识岭南文化的价值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意义。四、 教学重点:岭南文化的界定,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方法五、 教学难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六、 教学内容: 开头的话了解学生情况CDMA(安全低辐射长打不头痛)汉语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加深,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自己。落后、陈旧的东西固然应该予以抛弃,但不能为了倒洗澡水便将孩子一块倒掉。近代以来,教训很多,月亮也是西方的圆,殊不知,很多优秀的东西就藏在传统文化当中。 谭派京剧 8月27日晚,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采访谭派艺术第五代传人谭元寿(京剧源于200多年前徽班进京为乾隆祝60大寿,谭派第一代谭鑫培曾为慈憘演出,其后才辈出富英、元寿、孝曾、正岩代有传人)。谭元寿向主持人朱军说起自己6岁进富连成科班学戏,蹲了七年“大狱”。一年只放三天假(从年二十五起),凡班里有人犯错,大家都挨板子,他要加倍,因班主与其祖是师兄弟。谭元寿之妻,直至儿子取妻,方在家翁房中落上一座。谭元寿对今天的“双休日”颇不以为然,认为小孩玩的太多。采访中,其子孙亦在座,朱军问正岩,如果在有选择,是否还唱京剧,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孝,二是责任。无独有偶,常香玉对女儿不原从艺一直耿耿于怀,幸有外籍外孙女的补偿,方为无憾。与今天一些人只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恰成反差。 汗衫上的“米其”形象、折扇折扇源于日本,但传入中国之后,则带上了汉民族的烙印,如书画、题诗等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折扇上的印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对过去的旧文化的毁灭的确是罕见的。我在银川考察西夏故宫的时候,发现地下的瓦片都被敲碎了,当地人告诉我,说是当年西夏文明程度几乎赶上宋朝,也创造了比较灿烂的文化,可是最后西夏的“党项族”居然被灭掉了,这个民族没了。原因是当时的蒙古族头领成吉思汗临终时嘱咐儿子,一定要把这个民族给灭了。后来蒙古人打下了西夏,觉得把“党项族” 的人全部杀掉是不解决问题的,只要他们的文化传承下来,这个民族就灭不掉。因而不杀人,只是把他们的文化灭掉,没有了文化的载体,你就会变得不时这个民族了。所以就从消灭物质文化开始,首先语言不许用了,现在的西夏文字是非常罕见的。音乐不许演奏,服饰不许穿戴,民族礼节统统禁止,庙宇、佛塔也毁掉,连所有的瓦片也都敲碎,这个民族的人找不到凝聚的文化了,就都改了民族,“党项族”也就消亡了。这就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国家的人民就找不到根了,这就是文化的重要性。 读书04-9-P12 法国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及伪满州国时期强迫中国人学日语等,体现了相同的道理。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采访成龙,成龙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感受,说到的一段话(最早是教育儿子房祖名)发人深省:他们(指洋人)不会因为你跟他们一样而承认你,只有你跟他们不一样才佩服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继承文化不是造几个假古董,更非简单堆砌些符号来取悦外人。2004年奥运会闭幕式的“中国8分钟”很失败(民乐演奏、京剧舞蹈、踩高翘、童声唱茉利花等),给人以生硬堆砌和拼凑之感。(南都讥其为“以为将旗袍剪短了就是让民族化走向世界”)岭南文化导论第一节 关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他包括了“物质”、“制度”、“风俗习惯”和“思想与价值” 等认识对象。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通通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狭义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关于物质创造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教化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进步、文明、先进的人),也属于“小文化”的范畴。(文 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后有若干层引申义:1、由文字、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2、由彩画、装饰引申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应,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 并联使用,则“以文教化”的思想十分明显,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合成一个整词,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称。)有关“文化”的课程,我们在肯定“大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即以心态文化层面为主。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无视物质创造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第二节 “岭南”和岭南文化岭南 指五岭以南,即广东、广西一带。因地近南海,故又称“岭海”(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毛泽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作为一个天然屏障,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分隔开来,使南北的交往非常困难。岭南历史的发展比中原慢了一步,当中原已进入奴隶制时,岭南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形成国家,只有部落和联盟酋长岭南文化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岭南开发时间较晚,一直被中原人士看作“瘴疠之乡”、“不毛之地”、 “化外之境”。长期的隔绝,影响了岭南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造就了岭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的差异性。至今依然有人说南方是文化的沙漠,其实,岭南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也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本专题以中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为大背景,结合岭南地理、历史等特点,围绕岭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选择一些政治沿革、文学艺术、学术思想、风土民俗等专题作重点介绍(以广东为主、以广州为重),在粗略描绘岭南文化特殊风貌的同时,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并探讨岭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和价值。辅助材料:舞动的北京、扇子、米奇上衣、课件附:梅关考察之旅粤北行穿越大虞岭时间:2004-10-37里程:1070公里行程:翁源、始兴、南雄、大余、赣州、连平、新丰、从化费用:路桥200元汽油250元门票350元伙食500元住宿(四晚)600元 合计:1900元人数:三人(两大一小)关于大余:大余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建国后曾有石喯、石斧、石镰和陶器碎片出土。夏商周时期,大余属扬州,三国时设南安县,隋开皇十年(590),设大庾县,宋设南安军,元设南安路,明清设南安府,府治大庾。解放后大庾属赣州地区(现为赣州市),1957年改称大余。大余境内西南部的大余岭与广东南雄市交界,故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途重镇中原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从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再从长江转入九江后溯赣江而上,至赣江源头之一的章江上游,穿过从章江码头经南安镇的古驿道,越大庾岭来到广东南雄,顺浈水而下,接北江入珠江,到广州后扬帆出海。苏东坡有诗句:“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唐代在大庾岭上开凿的古驿道,无疑是当时南北交通的陆路枢纽。关于大庾岭:因历来遍山植梅,又称梅岭,缘于纪念开拓岭南的先驱梅鋗。鋗为越王勾践之后,楚灭越,鋗的先人避难来到丹阳皋乡,更姓梅。秦并六国,越人又自立为王,从皋乡过零陵往南海。梅鋗随行至台岭(即今梅岭),筑城于浈水上游,安家定居,这也是史载最早到岭南的一批越人。后梅鋗参加反秦战争,入咸阳,因功封列侯。 可爱的南雄P66汉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派楼船将军平抚南越,其后,为巩固南疆,留下庾姓将军二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守梅岭。老大名庾胜,死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建祠祭祀。大庾之名,皆源于此。梅关:梅关关楼地处岭峰,以 “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矗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梅关始建于宋代,现存的关楼为明代重修,原是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今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尚可见两侧墙上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的洞眼,关楼建于两崖之间,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门上,南北二方皆有石匾。南面是“南粤雄关”,门联是“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北面是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题书“岭南第一关”。东侧有登关的楼道,西则一块大石碑,上书“梅岭”二字,为清康熙年间一位知府所书。梅林风光:古南安八景之一。岭上红梅自古多而且奇,“南枝既落,北枝始开”。三国时东吴将军陆凯寄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七、 作业:(思考题)学习、研究“岭南文化”的意义是什么?有何必要性?八、课后反思:关于“文化”一词的解释,理论性太强,学生需要时间消化,以后章节中可适当重复。 (执笔:王怀志)第二单元 广州城建的历史与变迁一章节:广州城建的历史与变迁二课时安排:4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广州四教学重点:广州的城建历史与沿革五教学难点:南越建国及其遗迹六教学内容: 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具备的,使人区别于非人的地方,中国文化指的也就是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的地方,那末,岭南文化则为导致岭南人不同于“岭北人”的原因所在。要认识一个地方的文化,必从此地的历史说起广州别名“五羊城”、“五仙城”,简称“羊城”、“穗”。广州和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城市一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公元前9世纪,周朝的楚国在如今的广州建造了一个城邑,名叫“楚庭”(有楚之后庭的意思,今中山纪念堂背后沿百步梯上越秀山,可见石牌坊“古之楚庭”)。后来,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分别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骑着五只仙羊,仙羊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邑。仙人把稻穗赠与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以上典出裴渊广州记(已佚),后太平寰宇记、广东通记、等均有述。广东新语卷五“五羊石”条: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阆 ,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卷六“五谷神”的记载与之有矛盾,似另有所本) 课本P20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珠江的传说: 始见于宋代方信儒 “走珠石”的题记: 旧传有贾胡自异域,负其国之镇珠,逃至五羊,国人重载金宝,坚 赎以归,既至半道海上,珠复走还,径入石下,终不可见,至今此石往往有夜光发,疑为此珠之祥。诗云:底事明珠解去来,当时合浦已堪猜,贾胡不省何年事,老石江头空绿苔。 蛮夷之地有古国(广州建城)1983年,越秀山下解放北的象岗山一带,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古墓,经发掘考证,为西汉时期割锯岭南的南越王的墓葬。九十年代初,在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里一带发现了南越王宫署遗址,1998又发掘到南越王宫御花园并出土了大量文物,南越国的轮廓逐渐浮出水面。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六国后,派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军,五年后,岭南地区纳入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秦始皇在原七国地区建立36郡的基础上,增设岭南地区的南海(今广东大部分)、桂林(今广西大部分)、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南部)三郡。南海郡首任郡尉是南下的秦军将领任嚣。以白云山和珠江水之间的地区番禺为郡治,在如今仓边路和中山四一带修筑城郭,称“任嚣城”(为后来南越国建立都城奠定了基础)。故自公元前214最早建立的番禺城算起,广州至今有2218年历史了。任嚣死后,其手下赵佗继任。秦灭,赵佗兼并了桂林与象郡,公元前204年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建立南越国,将番禺城定为国都。投影 羊95-8-27:一个番字疑团尽释价值连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市电信局长话综合大楼基建工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地面上发现刻有一个斗大的“番”字。麦英豪等专家认为,这个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秦篆石刻字体,不仅确认了此处古迹的年代、性能,为广州城开秦代的建城历史提供了确凿的物证;也进一步证实岭南并非金石贫(历代专家的普遍观点)。投影 接上:此外,在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中有八件刻有“番禺”印记,这是秦在岭南推行郡县制的历史物证;广西贵县南越时期古墓出土的一个大铜鼎刻有“番”字这是“番禺工官”的记号与史记、汉书中关于“番禺城”的记载相吻合。而1962年区庄螺岗秦墓出土的一把铜戈,上刻有“十四年属邦”等12字铭文,应为南下秦军战士遗物。史记南越列传载: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而弗诛。11年,谴陆贾立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高后时,有司请禁关市铁器。佗乃自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高后谴将往击之,会暑湿,士兵大疫,兵不能逾岭。文帝元年,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陆贾为太中大夫,往使。王甚恐,顿首谢,愿长为藩臣。(但内部仍称帝)投影 南越王墓主要文物:1、“文帝行玺”金印,阴刻小篆,印面313CM,高18CM,重1485克,含金量98%强,印面正方型田字界格,与汉书所载南越国第二代国主自称文帝吻合,印背金龙横卧,昂首卷尾隆腰,躯体布满鳞纹,定为一级国宝。(1996年,为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市政府用22K金复制“文帝行玺”2210枚编号发行,其中0001和2210号分别被市政府和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澳门何鸿新认购了五枚。)2、“丝缕玉衣”,由2291片薄玉片联缀而成,经三年修复方成。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交趾、儋耳等九郡。三国时,岭南属东吴管辖,公元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广两州,现广西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并管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从此,原来的番禺城、赵佗城正式称广州,并沿用至今。由此推算,广州名称的出现至今有1778年,但广州建城却有2218年。 “南汉”兴王府公元917年,当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刘龙(取易经中“飞龙在天”之意)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第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南汉国以广州为国都,改称广州为“兴王府”。仿照长安的格局,对广州进行了第一次大改造,包括凿平三山当时市内的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馆一带)、禺山(在今北京路到西湖路小马站一带)和坡山(惠福西的坡山巷和五仙观一带),为扩大城区扫清了障碍。但南汉王朝历时仅54年,公元971年即为北宋所灭,兴王府复称广州。关于“药洲”:在中山四至西湖路之间的教育路的南方剧院傍,有一座南汉王故址药洲当年刘龙召集方士练丹的所在,著名的“九曜石”即在其西湖边上。 七作业:整理一则与自己家乡有关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下周抽查一位同学讲故事一则)。八、课后反思:对南汉国建立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可增加讲课的份量。 (执笔:王怀志)第三单元 岭南地域特征与历史传承一章节:岭南地域特征与历史传承二课时安排:6学时三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岭南民族、民系的形成,岭南民俗与风情四教学重点:三大民系的内部构成五教学难点:民族与民系在概念上的区别六教学内容: 共来百越文身地三大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中唐时期,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为首的变法失败,被贬,号“二王八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始得返京,旋再贬更远的漳、汀、封、连等州。此诗即柳宗元刚到柳州时怀念挚友而作。 中国古代称南方民族为“南蛮”。在史书中,秦汉之前的中原人对岭南民族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百越、扬越、西瓯、瓯越、蛮夷以及狼、僮(Zhuang,壮族旧的写法)、徭、獠、俚等蔑称,主要指聚居在如今两广地区的越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而生存至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现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She,有刀耕火种之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所谓“蛋民”)。 汉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广西则有壮、瑶、苗等11个少数民族,汉族以及“蛋民”聚居。他们各有不同的语言(方言)与习俗,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优势。他们在共同生存的竞争中取长补短,拓展、交融、充实提高,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后来居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果,为全国所瞩目。 古代大移民(三大民系形成的前期因素)秦始皇时期,六国的反秦势力还不小,朝庭就把岭南作为强制迁徙中原“罪徒” 的一个基地。将不满人士分别南迁,疏散反秦力量。第一批南迁的中原人就有五十万,其中最多的是“贾人”。秦皇不但强制商人南迁,连同其亲属、或祖父辈经过商的人也一律赶到岭南。第二批有几万人,大多是筑城的民工和其他不满的人。第三批在秦二世时,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迁徙岭南,与驻守的秦军建立家庭,让他们扎根岭南。(封建制度重农轻商,也由此导致南方商业意识较强)汉武帝时期,派伏波将军率数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三国混战时期,一批又一批中原人从陆路和海路南下,岭南成了他们避难安居之所。(秦、汉四百年间为古代移民的第一阶段,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加速了汉、越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岭南各个领域的发展。第二阶段是西晋末年,第三阶段为南宋末年、明末清初。) 三大民系的形成与特征 P1-6历代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群落,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分别构成了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即: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P2-6)广府民系: 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作为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历史中原人如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1、秦始皇时,2、汉武帝时,3、南宋高宗时。4、南宋末年。都流散于广州及珠三角一带,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客家民系: 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庭命官”,以及部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群落,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落籍于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后有一部分又迁入广西)的客家人,他们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客家民系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福佬民系: 两晋以来移入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会而成的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 以上内容(教材P1-12) 岭南民俗的传承、变异及其主要特色(教材P12-16) 特异的岭南民俗风情(P90-185)饮食:广州茶楼文化大观 P90-107居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P107-121服饰:岭南服饰的变化趋势 P122-137观赏:广东的花市与花卉文化 P137-157舞蹈:广东民间动物舞蹈的特质与内涵 P157-168娱乐:广东民间娱乐圈的色相 P168-185 佛教、禅宗、六祖(P48-63) 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和特质(P16-19)岭南文化的特征与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岭南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珠江文化。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在珠江文化丛书总序中说:按照当今国内公认的水域文化理论,当某种水域文化形成后,除覆盖其本身水域之外,还覆盖其周边地区(不仅是作为中心的珠三角,以及汇合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的各流域地带,还包括韩江流域的潮汕地区,包括湛江的雷州半岛,包括南海诸岛、北部湾和海南省岛;如从水流源头而言,除西江流经的广西外,尚有各江的源头云、贵、湘、赣闽诸省)。珠江文化有着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一特点似乎与珠江是多条江河自西、北、东支流而教的水态有关,是多元而后交汇于一体之中。从历史上说,由土著的百越文化与来自五岭以北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以及来自海外的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先后结合与交融;从当今的主将水域的文化类型而言,除比较明显的粤文化地区有着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新崛起的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移民文化外,尚有滇云文化、黔贵文化、八桂文化海湾文化与琼州文化等等,都是多元而兼容于珠江文化的范畴中。其次,是海洋性和开放性。珠江的总体形象,既是交汇型的又是放射型的,它既像蜘蛛网似的覆盖于水流地域,犹如多龙抢珠似的争汇于其中心(广州),每条支流又像是明珠的道道光芒向四面八方喷射。特别是珠江有众多的出海口,即许多所谓的“门”,如“虎门”、“崖门”、“磨刀门”等八个之多,而沿海众多的港湾也都与珠江水系密切连接。其三,是前沿性和变通性。是前沿性和变通性。由于珠江文化水系和海洋密切联接,海港特多,对西方和海外文化结接收特快特多,因而前言性也特强;另一方面,因与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原文化,地理距离又较远,又有以五岭为代表的崇山峻岭之隔,交通不便,由此而受其控制偏少,同时也由于中原文化在这一带与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缘故,也就造成了相接于前沿性的变通性。 岭南文化古都论七作业:结合自己出生地、民族等因素,确立自身所属民系。八、课后反思:本章的讲授应与岭南土著民族的情况介绍紧密结合。(执笔:王怀志)附件一:关于饮食文化饮食包括三个层次:1、疗饥 2、享受 3、礼仪早茶 二厘馆 俗话广州 P61 茶楼 茗客之意不在茶,在夫巧手点心也虾饺、烧买、牛肉丸、蒸排骨松糕、马蹄糕、芋头糕、罗卜糕、鸳鸯糕、双层糕、马拉糕旦撻、萨奇马、叉烧酥、油炸鬼、炸春卷、咸水角、炸芋角糯米鸡、裹蒸粽白果粥、及第粥、艇仔粥、滑鸡粥、牛肉粥、肉丸粥肠粉粤菜特点:生猛鲜活、清淡适口、色香味俱全食在广州的三层含义:粤菜名扬天下、在广州可尝尽天下美食、“广州酒家”的广告词香港则称“美食天堂”无鸡不成宴白云猪手附件二:关于佛教、禅宗“佛”是佛陀(BUHDA)的省称,原义是“大觉”,兼有自觉与觉他的意义。在古印度,从来一切觉者,通称为佛,到释加牟尼集过去一切佛之大成,于是成为佛教的教祖。释加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降生于王族(释加为族姓,牟尼是出家后的字;古印度有婆罗门、王族、农商、贱族四大门阀,他反对婆罗门教),为净饭王的太子,青年时即悟到尘世苦恼,有解脱思想。年十九,出家修苦行,至三十五岁成道,到处说法传道,享年八十而卒。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为:无常观(认定生存为苦恼);苦修行(注重宗教的实践,而非难形而上学的思辩);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生存的事物都随时生灭变迁,而永恒存在的实体我,也是没有的)等。佛教传入中国后,恰逢中原动乱年代(三国魏晋南北朝),于是盛极一时(三大石窟、杜牧诗“千里”)。但其真正扎根于中华大地,还是要走中国化的道路,这当中,达摩东渡与六祖惠能是促成中国佛教禅宗诞生的最为关键的人和事,而广州,偏偏与之结缘。禅即梵语“禅那”的音译,其意义为坐禅或静虑。据说源自释加牟尼的心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至第十二祖菩提达摩传于中国(梁武帝时,从广州西来处地登岸),又为中华初祖。五传至弘,忍分为南北二宗(神秀、惠能)。南宗更强调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且与中国原有的儒、道思想融合,结果倾动一时,乃成禅宗正统。尤其受士大夫青睐。俗话广州146“华林寺”/ 课本51传授衣钵俗话广州114光孝寺(幡动、风动)惠能的贡献:人人皆有佛性(地分南北,佛性无南北) 开“顿悟”之门(即心即佛、见性成佛)课本P59附件三:三大民系生活习惯简单比较广早茶、煲汤、凉茶客咸、娘酒、刻苦潮经商、食糜、吃茶第四单元 岭南历代文化名人(一)一章节:岭南历代文化名人(一)二课时安排:4学时三教学目的要求:以岭南历代文化名人的介绍为线索,勾勒出岭南文明史的发展轨迹,展现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四教学重点:赵佗、韩愈、刘禹锡、柳宗原、苏轼等主要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岭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难点:中原母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影响六教学内容此心安处即吾乡历代文化名人我们曾说,岭南自古即为中原朝廷流放罪犯之所,而直至唐、宋时代,岭南依然是边远瘴疠之乡,贬到此处,就等于置之死地。故而连李德裕、韩愈、寇准等这样的名臣,都曾为南迁而悲怆,李、寇二人还死于贬所。但又不可否认,恰恰是这些“不幸”的、“被动”的文化使者,在推动岭南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换个角度来说,这些历代名人的不幸造成了岭南的“大幸”。在我们探讨岭南地域文化,认识它的特点、优长与不足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略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中原文化乃是岭南文化的母胎。在我们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无论是何种地域文化,在他们的身上都无例外地流淌跳动着中原母文化的血脉。 华师古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P276(秦汉之交是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影响的第一个重要时期,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年间是第二个重要历史时期,如果说第一时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第二时期则更突出表现在对更深层的学术文化思想的影响上魏晋玄学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两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士南来,加速了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从明代中叶起,岭南文化开始进入“反哺”的历史新阶段。同上,节录)欲探求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岭南相关的历代文化名人的介绍是不可略去的重要一环。本章所讲的“名人”侧重于从中原到岭南来并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影响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可以开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任嚣、赵佗、陆贾、 陈钦、陈元、马援、虞翻等等,唐宋以后就更多了。陆贾:楚人。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有口辩,居左右,常使诸侯。时中过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贾赐佗印为南越王。贾至,尉佗箕踞见贾。贾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卫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苦劳,且休之,谴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佗又问贾与肖、曹、韩相比,与皇帝比,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如汉?” 汉书传第十三伏波将军: 汉将军名号汉武帝时路博德,后汉光武帝时马援。汉书:汉武元鼎五年( 前112 )南越王相吕嘉反,杀其王、王太后及汉使者终军。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兵五路灭掉南越国。后汉书:马援(前14-元49)字文渊,扶风人。汉光武建武17年授伏波将军,南征立铜柱以表功。尝云:“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卒于军。(今桂林市有伏波山及试剑石等遗迹。腾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当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愨之长风。)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东汉末年孙策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至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阳泾县。后吕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糜芳开城出降,蒙未据城郡而作乐沙上,翻曰:“今区区一心者糜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大司农刘基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翻由是得免。权因命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翻尝乘船行,与糜芳相逢,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翻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三国志/吴书绿珠:(?-300年)传说姓梁,白州博白(在广西)人。西晋石崇任交趾采访使时,用三斗珍珠把她买来。后赵王伦的党羽指名索取,崇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林黛玉五美吟:瓦砾名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寞寥。(潘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后潘、石同日被捕,一语成谶) 一塔有碑留学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寺花塔建于1400多年前的南朝,当时梁武帝派他的舅父到扶南(今柬普寨)求取佛牙舍利回到广州,乃建造了这座寺庙和宝塔安放佛骨。世称“舍利塔”、“千佛塔”。王勃路过广州时曾游六榕寺并留下碑文,寺门“六榕”二字传为苏轼所书,但今天寺内已难觅那六棵榕树了。王勃 (649-676)字子安,絳州龙门(今山西)人。做过朝三郎、修撰、参军等小官。他28岁时往交趾(越南)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卒。作有斗鸡檄、滕王阁序、三国论。李邕 字泰和,时人称李北海,扬州江都人。文学家、书法家。书法兼工多体,尤善行书写碑。取法而王,博采魏晋各家及北碑长处融会贯通。端州石室记(又名马蹄碑)作于唐开元十五年(727)。 广95-10-11(见剪报)广东阳山县贤令山石岩壁上,共有摩崖石刻数十方,多与韩愈有关,或刻其诗作,或后人相关的题咏。唯皇宋圣传颂为南宋时县令张本中1190年颂扬新皇登基之诗作,刻石高约7米,宽达20米,堪称巨制。粤东金石略称赞其“字古劲遒秀,粤中宋刻,当以此为最。”广东气候高温多雨,石灰岩又极易风化溶蚀,处此露天处的石刻,能历800年而保存完好,实属奇迹。故贤令山摩崖石刻被列为我省文物保护单位,和肇庆星湖摩崖石刻、英德南山摩崖石刻同被誉为广东三大古石刻群。 欧广勇养在深闺人未识(94年?羊)李德裕 (787-849)字文饶。以父(李吉甫曾为相)荫补校书郎。历仕宪、穆、敬、文、武诸朝,与牛僧儒对立,史称“牛李党争”。武宗时,自淮南节度使入相,力主削弱藩镇,执政六年,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立,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卒于贬所。今海口市尚有五公祠。韩愈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两次被贬,第一次为请免徭役赋税,贬阳山县令;后随裴度平乱有功,升刑部侍郎。第二次上谏迎佛骨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至潮后,见潮人迷信,鳄鱼急为害而不敢捕杀,乃写祭鳄鱼文,而后海患乃平。今潮文风甚盛,愈宣教之功也。 旧唐书韩愈传:“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他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十四年(元和)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临皋驿迎佛骨、王公士庶奔走舍施,惟恐不及,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奉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刘禹锡、柳宗元 前者生于大历七年(772-843),后者生于大历八年(773-819)。刘、柳同为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同为十年的远州司马,刘在朗州,柳在永州。元和十年(815)召还京师后又分别遣送连州和柳州。刘于连州,说来也有缘分。第一次被贬时原为连州刺使,尚未上任再遭贬窜,改朗州司马;十年后,因玄都观看花诗再度贬到边远的“恶处”播州(在今贵州省)。柳因怜其母老,主动提出以柳州与其对调。后经中丞裴度斡旋,得以改连州刺使。这一回,刘从三月起程,尽管“自发郴州,染瘴疟”,可是“扶策在道,不敢停留”,当年五月抵连州。元和十四年(819)刘母丧于连,他扶柩北返,在洛阳丁忧。刘在连州居住的四年又五个月,恰是其盛年(44-48岁),正是他思想和创作的成熟期(诗61首、文21篇)。同时,也为连州留下了很好的政绩。连州志/名宦志:“连之文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唐五代时,连州进士十一人,与韶州同为岭南地区最突出者。唐代入相的越北人有两名,张九龄之外,就是连州的刘瞻,而刘瞻还是连州中进士的第一人,时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刘禹锡已去世5年。查刘禹锡集,即收有其赠连州人景擢第之诗,瞻即为景之子。 黄志辉刘禹锡连州之作考略(广-96-1-3)刘柳不但二十多年经历及为相似,政治、哲学同声相应,在文学上也互相辉映。政治上同为王叔文的主要帮手(策划贬斥贪官,废止宫市,试图剥夺宦官兵权);哲学思想上,柳的非国语、天说提出:天是由混沌的元气所构成,并无神的主宰,刘的天论三篇,丰富和发展了柳的观点,认为古人说天无形,实际上是“无常形”;刘有“诗豪”之称,柳的诗文“名重一时”。但柳享年仅47岁,刘活到71。两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区别。刘开朗外向,比较达观,能随遇而安。被贬之后依然饮酒访妓,游览唱和以求自娱。更重要的是敢于用作品宣泄心中的不满。如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直白地讽刺了依附宦官的新贵,也引起“执政不悦”)又过了十余年,再召回京,任主客郎中,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柳出身于高门(曾祖曾任武后时的宰相),热心于政治,急于建功立业。受贬后对政治仍很执著。深感失落与忧郁,但忧谗畏讥,又不能象刘那样敢说敢骂,诗文中宣泄的成分很少,心灵熬炼则很深。公务辛劳之余,生活清苦寂寥,加之夫人早死,无疑雪上加霜。 潘旭澜共来百越文身地(剪报)苏轼 (10361101),历仁、神、哲、徽宗四朝,贬黄州、惠州、儋州。绍圣元年(1094)因“乌台诗案”被贬岭南及1101年宋徽宗赵佶即位他遇赦北归,曾两次经过大庾岭都歇足于一棵大树下(后人将此树称为东坡树),先后题写了两首七言绝句: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天几个回。(极尽悲怆之情)岭上红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由岭梅、行人想到故人,由落花、梅熟想到与亲人团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食荔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哲宗绍圣二年即1095年,东坡初到惠州后尝到南方美味的果品荔支、龙眼的称赞,但作者联想到汉唐以来进贡此物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则另有一首荔支叹,呼吁“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定风波: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第四单元 岭南历代文化名人(二)一章节:岭南历代文化名人(二)二课时安排:4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岭南著名的历代诗人,欣赏其代表作,了解岭南地区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四教学重点:张九龄、清初岭南三大家五教学难点:岭南诗歌的发展脉络六、教学内容: 岭南本土诗人如晦谋遒(qiu)堪相国,九龄风度尚存楼。 在隋唐以前,岭南文化一直冥冥忽忽,到了公元677、678短短两年间,就在曲江这个小县城里,终以一儒一佛的两大标帜,以一入世一出世的形式隆然而起,开始展出岭南文化的宏大历史场面:高僧惠能弘法于宝林寺,开顿悟门;日后的名相张九龄于此降生。尽管这两位同是河北范阳后裔,但已可算作土生土长的岭南人了。他们或在宗教文化史上,或一个在政治、文学史上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其意义都远远超出了岭南的范围。(罗韬张九龄诗文选前言-广/94-8-23剪报)张九龄 广东曲江(今始兴县)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是广州都督府的官佐。十三岁已在广州以文才崭露头角,二十岁时即为流寓岭南的政治家、文学家沈佺期、张说所激赏,二十九岁赴长安应试登第。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中书舍人等京职。四十九岁出为洪州刺史,五十四岁还京任秘书少监,二年后擢(zhuo,提拔)中书令,为初唐最后一位贤相。后被李林甫所谗,出贬荆州长史。六十三岁南归,后病逝于曲江故居。有曲江集行世,留下193题222首诗、248篇文。九龄一生以儒学立身,致君尧舜、济世有为是其本愿。尽管他初以文章见称,但其经济之材实有不可磨灭处。玄宗当处对他有“王佐之才”的推许。他于开元四年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工程,是至今犹倍受后人颂述的业绩。新路对进一步开发岭南,活跃江淮经济,充实长安府库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对沟通岭南与内地、中国与海外的关系亦至关重要,是一项功在当时,泽及后世的伟业。(仝上)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yinyun) 唐诗鉴赏辞典P68袁崇焕 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愁尚未收。” 碧血剑P764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其二):“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碧血剑P764邝露 (1604-1650)字湛若,南海(今广州)人。明诸生,历游粤西、吴楚间。唐王聿(yu)键在福州称帝,拜为中书舍人。永历时奉使还广州,清兵来攻,城破,抱琴投水死。其诗根柢六朝,为明末岭南有代表性的诗家,后屈、陈诸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洞庭酒楼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736屈大均 (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顺治七年(1650)清兵陷广州,次年,投身抗清斗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