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制药工程系导师简介_第1页
天津大学制药工程系导师简介_第2页
天津大学制药工程系导师简介_第3页
天津大学制药工程系导师简介_第4页
天津大学制药工程系导师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葛志强民族:汉出生年月:1963-2电话:022职称:副教授职务:学习与工作简历:1985年本科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生物化工系,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生物化工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讲授课程:药学基础(本科生),细胞培养工程(研究生) 研究领域(方向):生物制药工程,细胞培养工程参加学术团体: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药学会课题成果: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细胞代谢信息与次生产物合成的基础研究,2005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新方法与新技术,2002年代表论文:(1) Ge Zhi-Qiang,et al. Ce(4+) 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ERK-like MAPK and activation of nucleases during the apoptosis of cultured Taxus cuspidata cells. J Inorg Biochem 2006,100:167-177.(2) Zhi-Qiang Ge, et al. Signal role for activation of caspase-3-like protease and burst of superoxide anions during Ce4+-induced apoptosis of cultured Taxus cuspidata cells. BioMetals,2005,18 (3): 221-232 JUN 2005(3) Zhi-Qiang Ge, et al. Ce4+-Induced Apoptosis of Taxus cuspidata cells in suspension culture,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2):139-144(2002)(4) 葛志强,等。红豆杉细胞两液相耦合培养过程细胞凋亡与紫杉醇含量的关系,化工学报,53(10):1066-1070(2002)(5) 葛志强,等。一种研究和鉴别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新方法,植物生理学报, 27(3):231-234(2001)姓名:吴祖泽民族:汉出生年月:193510电话:010-职称:教授, 研究员职务:学习与工作简历: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73年赴英国帕脱森肿瘤研究所进修实验血液学,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军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讲授课程:基因药物(研究生)研究领域(方向): 生物制药参加学术团体:现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血液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课题成果:“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造血干细胞不均一性与动力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人肝细胞生成素的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系列研究”、“造血生长因子的分子进化及其指导的基因工程学系列研究”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代表论文:(6) 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7)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derived dantritic cells fused with K562 cells induce a P210(BCR/ABL)protein-specific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 in vitro. Chinese J Cancer, 1999, 18(6):617623(8) Co-transfer of human wild-type p53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enes via recombinant adrnovirus induces apoptosis and enhances immunogenecity in laryngeal cancer cells. Cancer Letters, 2001, 167:25-32(9) Growth suppression and immunogenecity-enhancement of Hep-2 or primary laryngeal cancer cells by adenovirus-mediated co-transfer of human wild-type p53,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B7-1 genes. Cancer Letters, 2002,182:147154(10)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 in rat myocardial ischemia mode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3):273276姓名:赵广荣民族:汉出生年月:1966-12电话:022职称:教授职务:系主任学习与工作简历: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199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大学,20002001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后。2002年至今,天津大学工作。讲授课程:制药工艺学(本科生),现代制药工艺学(研究生),生物制药工程(研究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生),制药工程前沿研究专题(研究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本科生)研究领域(方向):生物制药工程,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参加学术团体: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药学会课题成果: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2005年。代表论文:(1)Zhao Guang-Rong, Xiang Zhi-Jun, Ye Ting-Xiang, Yuan Ying-Jin, Guo Zhi-Xi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Panax notoginseng. Food Chemistry, 2006, 99:767-77(2)Ding Mei, Zhao Guang-Rong, Yuan Ying-Jin, Guo Zhi-Xin. Aqueous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oza regulates adhesion molecules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induced endothelial cells by blocking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afactor- kappa B. 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2005, 45: 516-24(3)Ding Mei, Ye Ting-Xiang, Zhao Guang-Rong, Yuan Ying-Jin, Guo Zhi-Xin Aqueous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oza attenuates increased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induced by tumor necrosis factor-a.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05, 5: 1641-1651(4)Hou Yong-Zhong, Zhao Guang-Rong, Yang Jie, Yuan Ying-Jin,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and Angelica Sinensis on endothelial cell damage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Life Science, 2004,75(14):17751786(5)Zhao Guang-Rong, Liu Jin-Yuan.Isolation of a cotton RGP gene: a homolog of reversibly glycosylated polypeptide highly expressed during fiber development. Biochemica Biophysica Acta, 2002, 1574(3): 370-374 赵光荣:主要教育经历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199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大学,20002001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后。2002年至今,天津大学工作。2009-2010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药物发现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制药工程,合成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 赵广荣 职称:教授 职务:系主任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博导)专业:制药工程 电话:通讯地址: Email:姓 名蒋建兰性 别女出生年月1972.11职 称副教授招生专业制药工程通信地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联系电话:022,EMAIL:教育背景:2004.09至今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工学博士2000.032002.03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1990.091994.07 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专业理学士工作背景:2002.04至今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中药现代化工程主要项目负责企业合作项目: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滴丸的制备研究讲授课程药物分析(本科生)、新药研究与开发(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成果授权发明专利:复方山楂滴丸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5.7。 近年论文发表情况 杨万运,殷殿书,蒋建兰*,元英进. 一步提取山楂中总黄酮和熊果酸的工艺研究. 中草药,2005,36(10):1499-1502. 王月辉,乔斌,蒋建兰*,元英进. 马钱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中草药,2006,37(8):1252-1255. 杨万运,蒋建兰*,葛志强,元英进. 复方山楂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75-1376. 王月辉,乔斌,蒋建兰*,元英进. 甘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23(3):250-253. 张伟,葛志强,蒋建兰*. 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复方山楂提取物总黄酮的研究. 中草药,2007(已接收).姓 名李艳妮性 别女照片出生年月1974.11职 称副研究员招生专业制药工程通信地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联系电话:022-EMAIL:教育背景:1996年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200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2002.10 2003.10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博士后;2003.10至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背景:主要研究方向计算化学,药物分子设计主要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讲授课程药物化学(本科生),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研究生),制药工程前沿研究专题(研究生)科研成果近年论文发表情况1 Linbo Luan, Yan-Ni Li, “CoMFA 3D-QSAR Analysis of Epothilones Based on Docking Conformation and Alignment”,Chinese J. Chemistry, 2007,排版中2 Jintao Li, Yan-Ni Li,Ying-JinYuan,“HIV蛋白酶抑制剂利迪链菌素的分子对接研究”,化学学报,64,2491,20063 栾林波,李艳妮, “新型抗肿瘤药物Epothilones的电子结构研究”,化学工业与工程,24,112,20064 那平,张帆,李艳妮,“水化Na-蒙脱石和Na/Mg-蒙脱石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物理化学学报,22,1137,20065 Yan-Ni Li, Lan Chen, Zun-Sheng Cai, Xue-Zhuang Zhao,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aos Synchronization in the Belousov-Zhabotinsky Chemical System”,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2, 767, 20046 Yan-Ni Li, Lan Chen, Zun-Sheng Cai, Xue-Zhuang Zhao, “Study on Chaos Synchronization in the Belousov-Zhabotinsky Chemical System”,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17, 699, 2003姓名:刘昌孝性别:男职称:院士姓名:刘昌孝民族:汉出生年月:1942-05-15电话:022职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职务: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学习与工作简历: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药学系(现北京大学药学院)1965年8月1969年12月 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1970年1月1982年2月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1982年3月现在 天津中药研究所、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和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理和药代研究1986年1887年在瑞典,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药代研究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2000年获得首次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和医学创新奖200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讲授课程:药物评价学(研究生课程)研究领域(方向):药物动力学、代谢组学、新药评价参加学术团体: 曾任国家新药研究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GLP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其所属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数学药理和医药工业专业会委员。现任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天津药学会理事长、亚洲药物代学与药物动力学杂志(英文版)学术主编以及药学学报等10 家国家级学术刊物的编委。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和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纳米医药生物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还被聘为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等四所药学院名誉院长。课题成果: 从事药物动力学研究40年,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于1976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1975年第一个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和鉴定,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20世纪70年代将该学科用于治疗血吸虫病新药研究,提出低剂量短疗程治疗方案,产生了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2003年创建了天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在国内倡导开展代谢组学研究,特别是中药的代谢组学研究。1985年以来,承担过25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863、973等重大研究课题,“前体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规范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作为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的研究者之一,提出模型优化、自动运算、数据批处理方案,该程序被上千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应用或引用。 参与起草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管理规范(GLP)及其实施细则和验收指南。首次报道小檗胺的升白作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4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5本。获得27项次国家部省级和国际学术成果奖励。代表论文:1. Cai Y M., Liu C X., et 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6,37(3): 402-4052. Ye T., Liu X C.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2004,20(8):883-8853. Yang J N, Liu C X., et al.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2,23(5):461-4664. Liu C X, et al. Asian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2001,1(4):279-2865. Liu C X, et al. Asian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2001,1(2):83-886. Liu C X. Pharmacokinetic principle and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modified release drug formulations. Standard Works of International Eastern and Western Excellent Medical Achievements Engwlhardt-Ng Verlag Bonn, Germany, 2000: 849-852.7. Liu C X, Gu Y B, Feng J L, et al. Acta Pharm Sinica, 1996,31:666-6718. Liu C X., Xiao P G.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992,36(1):27-389. 刘昌孝.中草药,2004,35(6):601-60510. 刘昌孝.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1):785-787姓 名马红武性 别男照片出生年月1970.11职 称副教授招生专业生物工程通信地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联系电话:022-EMAIL:教育背景:生物化工博士工作背景:生物反应工程与代谢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生物学,代谢网络及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代谢途径及基因调控回路动力学模型,微生物及人类集成生物网络的构建主要项目1. 功能基因组学与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的代谢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001-2004)2. 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进行生物基化学品代谢工程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006-2009)3. 国家973项目“生物炼制细胞工厂的科学基础 ”的课题2:细胞代谢网络的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2007-2011)讲授课程系统生物学科研成果构建了多种生物的代谢网络,对多种生物的大规模代谢网络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构特征。近年论文发表情况1. The Edinburgh Human Metabolic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nd its functional analysis.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3, 135, 2007.2. Metabolic network properties help assign weights to elementary modes to understand physiological flux distributions, Bioinformatics, 23(9)1049, 20073. An extende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analysis of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motifs, Nucleic Acid Research, 32(22), 6643-6649, 20044.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modules in the Escherichia coli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 revealed by a new top-down approach, BMC Bioinformatics, 5, 199, 20045. Decomposition of metabolic network based on the global connectivity structure of reaction graph, Bioinformatics, 20(12), 1870-1876, 20046. Phylogenetic comparison of metabolic capacities of organisms at genome level.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1(1), 204-213, 20047. Reconstruction of metabolic networks from genome data and analysis of their global structure for various organisms,Bioinformatics,19(2):270-277,20038. The connectivity structure, giant strong component and centrality of metabolic networks, Bioinformatics, 19(11):1423-1430,2003姓 名宋凯性 别女出生年月1975.12职 称副教授招生专业制药工程通信地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邮编:联系电话: ;办公室:20-718EMAIL: 教育背景:1998年7月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控制科学与工程)2005年6月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工作背景:1998年9月1999年1月 海信集团技术中心空调所,软件设计1999年2月2000年9月 浙江大学中兴自动化有限公司,软件设计2005年6月至今 天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2合成生物学;3统计过程控制;主要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合成基因线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应用(2011.1-2013.12)2、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控制理论在基因电路研究中的应用(2009.1-2011.12) 3、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合成基因线路数学模拟与电路仿真平台的开发与研究(2010.1-2011.1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境因素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系统定量分析与过程强化”(参加)讲授课程1课程名称:合成生物学导论(创新课程);近年论文发表情况(1) 宋凯 编著,黄熙泰 主审:合成生物学导论,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2) 宋凯,李霞,元英进:OSC-KPCA代谢物组学模式分析技术及应用,化工学报,录用。(3) Song Kai, Wang Haiqing, Li Ping: VPLS based quality and cost control for Tennessee Eastman proces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5, 1: 61-66 (SCI) (4) 宋凯,王海清,李平: PLS质量监控及在TE过程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 39(5): 56-61, (EI)(5) 宋凯,王海清,李平:折息递推PLS算法及其在橡胶混炼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化工学报,2004, 6: 942-946,(EI)等姓 名许松林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6.11职 称副研究员招生专业制药工程通信地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联系电话:022-EMAIL:教育背景:工学博士毕业工作背景: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制药分离技术和装备;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开发主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短程蒸馏基础研究”;“旋转带蒸馏基础研究”。留学回国基金项目:“共沸物系清洁分离工艺研究”;天津市重点攻关项目:“分子蒸馏技术在中药原料提取过程的应用”。企业横向项目“200吨/年GCLE生产过程DMF回收工艺和装备”。企业横向项目“10万吨/年双氧水后处理技术和装备”。讲授课程本科:制药分离工程;研究生:高等制药分离工程科研成果199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分子蒸馏技术及其相关工业化应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年论文发表情况1 许松林,王淑华,应安国,对乙酰氨基苯乙酸乙酯同分异构体的分子蒸馏分离,天津大学学报,2006,39(1):21-24. 2 许松林,王惠媛,Separation of tert-butyl alcohol-water mixtures by a heterogeneous azeotropic batch distillation process, Chem. Eng. Techol., 2006, 29(1): 113-118.3 许松林,王惠媛,A new entrainer for separation of tetrahydrofuran-water azeotropic mixture by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06,45(11): 954-958.许松林,王惠媛,Separation of tetrhydrofuran-water azeotropic mixture by batch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2006,84(A4):1-5. 姓名:杨晓明民族:汉出生年月:1962-12电话:010-职称:教授职务:所长学习与工作简历: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93年第三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2月至1999年3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所学委会副主任,全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导师,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讲授课程:生物化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研究领域(方向): 功能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参加学术团体:课题成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973”专题,“863”课题等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2000年总后勤部“科技新星”。获中国发明专利二项,共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论文:(11) Yang Xiaoming et 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duced Proliferation of Hepatic Stem-like Cells Depends on Activation of NF- Kappa B.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4;40:391-398(12) Yang Xiaoming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the early response phase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0, 278(2):318-325(13) Yang X. et al. Invasivenes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s:contribu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C-MET,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Ets-1.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1 Sep 7;286(5):1123-1130(14) Yang Xiaoming. et al. Rapid induction of mRNAs for PC3 by partial hepatectomy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 ; 46(7):571-574(15) Yang XM.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soform of hepatopoieti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2 Apr;8(2):353-6姓名:元英进民族:汉出生年月:1963-10电话:022职称:教授,博导职务:化工学院院长学习与工作简历:1980年9月1984年9月 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本科。1984年9月1987年6月 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1987年6月1988年3月 天津大学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工作,从事化工过程教学与科研。助教。1988年3月1991年10月 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生化工程方向博士。91年获博士学位。期间90年任讲师。1991年10月1992年6月 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从事生化反应工程教学与科研。1992年6月2000年9月 天津大学化工系参与创办“生物化工”专业,任副主任,从事生物化工科研与教学;93年任副教授,95年晋升教授,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97年入选教育部化工学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0年获得政府特殊津特。 2000年9月2003年3月 化工学院副院长。从事生物制药工程科研和教学,创办制药工程专业,任主任, 2002年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2003年被聘为天津市特聘教授。2003年3月-至今 化工学院院长。2004年被评为天津市授衔专家,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讲授课程:制药工艺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生),生物与制药工程前沿研究专题(研究生)研究领域(方向):生物制药工程,细胞培养工程参加学术团体: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化学化工学部委员;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编委。课题成果: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细胞代谢信息与次生产物合成的基础研究,2005,第一主编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优秀图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2005年,第一代表论文:1Wang YX, Yuan YJ. Direct proteomic mapping of Streptomyces luteogriseus strain 103 and cnn1 and insights into antibiotic biosynthesi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05, 4(6):1999-2006 2 Cheng JS, Yuan YJ.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immobilized Taxus cuspidata cells in support matrices. Proteomics, 2006, 6(7):2199-20763 Gong YW, Yuan YJ. Nitric oxide mediates inactiva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 suspension culture of Taxus cuspidata during shear stres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6, 123 (2): 185-192 4 Han RB, Yuan YJ. Oxidative burst in suspension culture of Taxus cuspidata induced by a laminar shear stress in short-term. Biotechnological Progress. 2004, 20(2):507-513.5 Hou YZ, Yang J, Zhao GR, et al. Ferulic acid inhibit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NO down-regulating ERK1/2 pathway.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4, 93 (6): 1203-1209 6 Yuan YJ, Li C, Hu ZD, et a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for oxidative burst and taxol production in suspension cultures of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induced by oligosaccharide from Fusarium oxysprum.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1, 29 (6-7): 372-3797 Yuan YJ, Li C, Hu ZD, et al. A double oxidative burst for taxol production in suspension cultures of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induced by oligosaccharide from Fusarium oxysprum.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2, 30 (6): 774-778姓 名赵学明性 别男出生年月19461职 称教授(博导)招生专业生物化工通信地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联系电话:022EMAIL:教育背景:1970年天津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1981年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工作背景:1970年至今天津大学化工系(学院)助教、副教授、教授;19871989年以及1999年分别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工程中心荣誉研究员及高级荣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系统生物学、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分子工程、生物产品工程;发酵工程、制药工程;主要项目1 功能基因组学与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的代谢工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2 产核黄素基因工程菌构建和代谢工程研究(天津市重点攻关项目)3 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的关键问题基础研究:生物系统催化的理论和方法(国家973项目)4 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进行生物基化学品代谢工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5 生物炼制细胞工厂的科学基础:细胞代谢网络的结构与特征分析(国家973项目)讲授课程1 生物炼制(本科生)2 高等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生)3 代谢工程(研究生)4 生物工程学科前沿(研究生)科研成果细胞代谢信息与次生产物合成的基础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4)近年论文发表情况1. Qingzhao Wang, Yudi Yang, Hongwu Ma, Xueming Zhao. Metabolic network properties help assign weights to elementary modes to understand physiological flux distributions. Bioinformatics, 2007, DOI: 10.1093/bioinformatics/btm0742. Ying-Bo ZHU, Xun CHEN, Tao CHEN, Xue-Ming ZHAO. Enhancement of riboflavin production by overexpression of acetolactate synthase in a pta mutant of Bacillus subtilis. FEMS Microbiol Lett, 2007,266(2):224-2303. Qing-Lin DONG, Xue-Ming ZHAO, Hong-Wu MA,Xiang-Ying XING,Nai-Xia SUN,Metabolic flux analysis of the two astaxanthin-producing microorganisms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and Phaffia rhodozyma in the pure and mixed cultures.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06, 1(11):1283-12924. Qing-Zhao WANG , Xun CHEN , Yu-Di YANG, Xue-Ming ZHAO. Genome-scale in silico aided metabolic analysis and flux comparison of E. coli to improve succinate production.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73(4):887-8945. Xiao-Jing Li, Tao Chen, Xun Chen and Xue-Ming Zhao, Redirection electron flow to high coupling efficiency of terminal oxidase to enhance riboflavin biosynthesis, Appl.Microbiol. Biotechnol.,2006, 73(2):374-3836. Ying-Bo ZHU, Xun CHEN, Tao CHEN, Shu-Bo SHI, Xue-Ming ZHAO, Over-expression of glucose dehydrogenase improves cell growth and riboflavin produc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2006, 28(20):1667-16727. Qing-Zhao WANG, Chan-yuan WU, Tao CHEN, Xun CHEN, Xue-Ming ZHAO, Integrating metabolomics into systems biology framework to exploit metabolic complexity: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microorganisms,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6,70(2):151-1618. Qing-Zhao WANG, Chan-yuan WU, Tao CHEN, Xun CHEN, Xue-Ming ZHAO, Expression of galactose permease and pyruvate carboxylase in Escherichia coli ptsG mutant increases the growth r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