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自读一、字音冥冥(mn)浦树(p)寥落(lio)(lu)衰朽(shui)(xi) 侧畔(pn) 暂凭(zn)幢幢(chun) 窅冥(yo) 白沙堤(d)范蠡(l) 参差(cn)(c) 蒹葭(jin)(ji)汀州(tn) 征铎(du) 槲叶(h) 二、一词多义(1)比(2)见(3)暂(4)恨(5)怜三、词类活用枳花明驿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亮四、古今异义支离笑此身古义:分离。今义:分散,残缺;(语言文字)烦琐而凌乱。六朝文物草连空古义:繁华景象。今义:历史文化遗产。五、名句默写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_移石动云根。(贾岛题李凝幽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1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这是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暗含题中“送”字。“微雨里”中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诗人用淡淡几笔,便把临江送别的景象勾勒了出来。颈联的“深”“远”二字,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但却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景以情为转移。诗人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暗含着诗人沉重的心境,就连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海门“不见”,虽非实指,却暗含李胄的东去,就视觉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茫,目不能及,只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暮之中,不乏空寂。无疑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猛然间又听到那令人断肠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着诗人的心弦,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潸然泪下,一个“比”字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2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诗人还独自滞留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情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做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点明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这一联,诗人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叔伦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此时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笑”,含蕴着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然而,前景又如何?“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全诗写情真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促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诗人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的愤懑。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体,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4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时的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5李贺马诗(其四)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中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次句“房星本是星”,“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诗人写得绘声绘影,借助形象表情达意。“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诗人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6刘禹锡乌衣巷这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历史变迁,同时也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诗人,诗人便写了这首酬答诗。在这首酬答诗中,诗人着重抒写了特定环境中的自己的感情。白诗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诗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自己的悼念而已。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也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是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以这两句反劝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胸襟。正因为“沉舟”这一联突然振起,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诗人便顺势写下,“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说今天听了你的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全诗诗情起伏跌宕,在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赠诗中的优秀之作。8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一个“惊”字,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 “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全诗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9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三)遣悲怀三首(之三)是由一个“悲”字贯穿始终,“闲坐悲君亦自悲”既为逝者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百年都是几多时”就算是百年之长又能有多少时间?由妻子的早逝,引发出生者生命有限的感慨。诗中运用邓攸无子,潘岳空写悼亡词两个曲故,暗示出自己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只好寄希望于将来能同穴合葬,但这也是很渺茫事情,而来生的缘分更难预期,诗人的悲痛蕴含在诗句中。诗情愈转愈悲,只好“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只有用终夜不眠的相思,回报妻子当年的深情。全诗语言浅俗,却也伤痛至极,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10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简洁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说的是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的所见,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环境自然恬淡,幽美迷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这两句话点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11贾岛剑客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霜刃未曾试”是写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1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写的也是春景,却与后联的白沙堤有着紧密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诗中用“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把全诗的写景句贯穿起来,全诗清新自然,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合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13杜牧泊秦淮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夜泊秦淮近酒家”,由于“夜泊秦淮”才能“近酒家”,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引出下文的“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说,唱歌的歌女根本不懂得国恨家仇,只知道玩乐,实际上指的是那些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和豪绅,他们纵情于声色。“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是那些欣赏者,在这衰世之年,他们不以国事为怀,反用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穿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封建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真实写照。14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宣州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州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诗开篇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虽说是由登临引起,但也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自然更加深了诗人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鸟去鸟来山里色,人歌人哭水声中”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是说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这两种景象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在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诗人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对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的范蠡,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15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这是晚唐许浑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是说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行人”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总结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熔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16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无尘水槛清”,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中颇有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环境,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却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独,或因无良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眼下所居的骆氏城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含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含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17.李商隐晚晴晚晴是诗人离开长安党争(李党、牛党)的漩涡,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时所作。郑亚对诗人比较信任,使得在幕中的诗人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因为避开党争,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解放,所以在诗中才会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于巢之感。“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是说诗人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初夏多雨,岭南尤其如此,当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常见,诗人却独辟蹊径,独取了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进而写出诗人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天意怜幽草”寄寓着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就自然的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进行细致描绘。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远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夕阳的余晖流注小窗上,带来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干”“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越鸟归巢,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是诗人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化身。18温庭筠商山早行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出来。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古时,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浅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浦树(p)范蠡(l) 蒹葭(xi)城阙(qu)B玉簪(zn) 衰朽(shui) 凝睇(t) 槲叶(h)C汀洲(tn) 跻攀(j) 衰鬓(bn) 竹坞(w)D烂柯(k) 幢幢(chun) 枳花(zh) 凫雁(f)解析:选C。A项,“葭”应读ji;B项,“睇”应读d;D项,“柯”应读k,“凫”应读f。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春霄闲瑕弊政征铎B骚头 花钿 杜陵 帘暮C寥落 窅瞑 侧畔 沾襟D霓裳 迢递 金鳞 粉黛解析:选D。A项,霄宵,瑕暇;B项,骚搔,暮幕;C项,瞑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沾襟比散丝比:比作B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除:授予官职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D枳花明驿墙 明:明艳解析:选D。明:使明亮。4填空。(1)知汝远来应有意,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向前敲瘦骨,_。李贺马诗(其四)(2)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最是一年春好处,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3)天意怜幽草,_。(李商隐晚晴)几处早莺争暖树,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鸡升茅店月,_。(温庭筠商山早行)答案:(1)好收吾骨瘴江边犹自带铜声(2)沉舟侧畔千帆过绝胜烟柳满皇都(3)人间重晚晴谁家新燕啄春泥(4)溪云初起日沉阁人迹板桥霜二、阅读鉴赏(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5颔联哪几个字用得最好?试作分析。答:答案:“重”“迟”两个字用得最好,既写出了帆席、鸟羽为雨所沾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用词准确,含义丰富。6颔联和颈联的写景有什么特点?答:答案:动静结合。颔联“帆来”“鸟去”侧重描写动态,颈联侧重写静态,两者分别体现景物寥廓旷远和昏暗深邃的特点,衬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蒙,为尾联的抒情渲染了气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晚晴 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7诗人在“幽草”这一意象上有所寄寓,请简要指出。答:答案:被人格化了的“幽草”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欣沐初夏晚晴,诗人感同身受,为自己的幸遇而振奋精神。8前人评说本诗,以为尾联最能体现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请略加分析。答:答案:尾联晚晴远景中的越鸟,是诗人“重晚晴”的具象化,轻快地归飞干巢则显示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前景。晚晴短暂但毕竟美丽,更值得格外珍重,因而诗人是达观的。(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注】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华表:指路的路牌。才:隐约。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9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解析:选A。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10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答案: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三、语言表达11请以介绍“杜鹃”的特性为重点内容,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不超过45字)在草长莺飞、春雨淅沥的时节,人们的耳畔便多了这样一种清脆悠扬的歌声。这歌声从春天持续到仲夏,从清晨飘荡到深夜,这就是杜鹃的啼叫。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杜鹃也因一遇春种来临就会适时地催人“布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谷鸟”。然而杜鹃自己不筑巢,到了生殖季节,杜鹃妈妈会在产卵前用心寻找其他小鸟的巢穴。选定目标后,便产卵在别人的巢中,让它们帮忙孵化,小杜鹃孵化出来之后,每每将那些小鸟的雏儿挤出巢外,自己独霸着母鸟的哺育。因此,也有不少人对它颇有微词。答: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回答此类题,要注意细读材料,提取重要信息。题目要求以“杜鹃”的特性为重点内容,那么紧扣“特性”二字,就可以从原材料中提取“昼夜不停啼叫”“不筑巢”“不孵卵”“不哺育幼鸟”等信息。答案:杜鹃,又名布谷鸟,在春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啼叫,它不筑巢、不孵卵,也不哺育自己的幼鸟。12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_。解析:写出前两句,应该根据下文的内容概括出网络的优势和不足;写出第三句,与“方便是方便”呼应,应为转折关系,写出网络交流的缺憾。答案: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但缺少了一点可以感知的温暖,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意唐诗里的中国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莹莹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唯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光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