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有无相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无相生一、单元提要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的可贵部分。第十一章,老子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把“无”作为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是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二、走近“诸子”1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两方面。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生活态度与“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总能给人以启迪,使人加深对生命的认知,感悟生命的真谛。在哲学范畴内,老子的辩证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子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2时代背景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并不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态度。3核心思想(1)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如:其一,道的特征是“不可名状,无形无象”;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其三,道是无。(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向相反的一面转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术战略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3)“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老子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4)“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三、品评经典1作品解读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篇,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之后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道德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性极强,很有韵味,多排比、对偶之句。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用词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2名家评说易中天谈老子(节选)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老子一再说: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牢。怎么样了呢?防不胜防嘛!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怎么用?装。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除了“装”,还有“忍”。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冲上去的就死,敢不冲上去的就活。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敢不,是很难的。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有无相生名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释义: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运用: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纠正那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解于人民,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字音辨识相和(h)枯槁(o)车毂() 户牖(yu)自矜(jn) 赘形(zhu)轻诺(nu) 埏埴(shn)(zh)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2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三、一词多义1形2善3易4恒5伐6几7斯8其四、词类活用1自是者不彰意动用法,认为正确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用法,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形容词作名词,困难的事情4夫轻诺必寡信使动用法,使减少5多易必多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使动用法,使增多6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五、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差不多成功。今义:十分之几。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六、特殊句式1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2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句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4千里之行宾语前置句5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七、熟语积累1伐功矜能: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2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透彻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多指缺点)。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3轻诺寡信: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7木强则折:强,坚硬。质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断。比喻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八、名句积累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赏析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这段话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赏析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这段话旨在阐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由易到难的,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含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也是老子的一种处世哲学。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赏析张开两臂才能合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了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赏析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应用到现在就是防患于未然。“慎终如始”就是要保持开始时的态度,对待工作始终不懈怠,能持之以恒地把事情做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制订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做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5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赏析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这句话是老子“贵柔处弱”“知雄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出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思想。他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在忍让、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1选文1,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其基本观点是什么?明确认为这些对立因素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2选文2,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3选文3,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哪些危害?说明了什么?明确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说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4选文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表达了什么观点?明确直接表达了老子对“无为”的重视和追求。5选文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我们要居安思危,要防患于未然。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选文分析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的这一经典名言。明确“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他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7选文7,老子归结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他认为强硬不是好事,它接近死亡;柔弱才有生命力。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明确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老子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把它绝对化,因此,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辨别事物的强弱,应看它是新生的还是腐朽的。新生的事物即使目前柔弱,以后也可能会强大。如果是腐朽的事物,不论它目前是否强大,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老子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所以是片面的。你从本文中学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明确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老子第二章)2.(老子第十一章)3.(老子第二十四章)4.(老子第三十三章)(老子第六十三章)6.(老子第六十四章)(老子第七十六章)【经典传承】以退为进,取得成功老子主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体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它启发我们要善于隐藏自己的优势或者强大,不要一味地逞强、好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使自己更持久,更有韧性,从而积聚力量以取得最后的成功。【现实链接】他22岁在高校做保安,如今博士毕业成高校讲师2018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的从保安到高校讲师的李明勇引发网友关注。由于家境困难,16岁的李明勇初中毕业便辍学打工,22岁时到贵州师范学院当保安。因为被校园文化氛围所浸染,他立志当一名老师。于是他重新拿起课本,先后考上专科班、本科班,又经三次考研考上研究生,最终又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如今,李明勇回到母校贵州师范学院,成为一名讲师。李明勇的励志故事让人称赞,他说,自信、自律和不怕输,让他成为今天的自己,他并不是励志传奇,只是在不断接近目标。运用评点没有谁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不要总把挫折和困难拿来当作安慰自己的借口。李明勇少年多艰,辗转颠簸,却从未就此沉沦,而是在人生低谷时不断积蓄实力,给人生设立明晰的目标,然后不断去接近。梦想并没有多么遥不可及,只要你有一颗勇敢的心,不放弃,不怕输,懂得坚持的价值,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美文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2)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然而,也不完全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怕与不怕的区别。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3)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4)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坚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生出翅膀,飞翔于蔚蓝色的苍穹。赏析(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对中学生“三怕”的分析。(2)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3)引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4)引用徐志摩的文句,鼓励大家要想飞、敢飞,战胜畏惧,展翅翱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B死而不亡者寿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解析:选A。B项,“亡”通“妄”,荒谬;C项,“泮”通“判”,分离;D项,“累”通“蔂”,盛土的工具。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C慎终如始 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解析:选D。A项应为“对照,比较”。B项应为“自我夸耀”。C项应为动词,慎重对待。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民之从事C强行者有志D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解析:选D。D项,古今义均为“软弱”。A项,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古义:确定不移、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常于几成而败之B怪之,可也C是以圣人犹难之D味无味解析:选A。A项“败”为使动用法。B、C、D三项中“怪”“难”“味”为意动用法。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解析:选C。A项,代混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在;从。C项,均为“的人”。D项,表递进;表修饰。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木强则折A报怨以德 B图难于其易C蚓无爪牙之利 D外欺于张仪解析:选D。A、B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和例句相同,为被动句。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图难于其易 图:反复考虑B其脆易泮 泮:通“判”,分离C故坚强者死之徒 徒:同类D是以兵强则灭 以:凭借解析:选D。D项中的“以”意为“因为”。8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与“起于累土”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尝射于家圃 B积于今六十岁矣C青,取之于蓝 D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选C。例句与C项中“于”相同,意为“从”;A项,在;B项,到;D项,比。9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解析:选D。D项中无夸张手法。10“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答案:老子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成功或远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从眼前的具体、细小的事情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C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解析:选A。根据关键词语“去”“是”“所以”等即可正确断句。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B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C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解析:选C。玄孙,曾孙的儿子。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这种情况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