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外自读学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自读一、字音殷勤(yn)玉簟秋(din)罗裳(chn)锦书(jn) 舴艋(z)(mn) 寒蛩(qin)瑶琴(yo) ,喜(shn) 麾下(hu)无恙(yn) 腥膻(shn)二、通假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写,通“泻”三、一词多义(1)报(2)觉四、古今异义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五、文言句式千古英灵安在宾语前置句六、名句默写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1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是李清照词中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词风豪放。词人把真实的生活融入梦境,把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词的开篇便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接”字和“连”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中的“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了出来。“星河欲转”是说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前进。这几句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词人经过海上的航行,一缕梦魂仿佛进入了天帝所在之处,遇见的慈祥的天帝,他问词人想到哪里去?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深厚的感情,寄寓着词人美好的理想。因为现实生活中,词人看的到是置人于水火,畏强敌如虎狼,只顾一路逃窜的宋高宗。“我报路长嗟日暮”承上片天帝问话而来。词人结合自己的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以“路长”“日暮”隐括入律。这句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对天帝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然而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却忽然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海中的仙山才为词人最终的归宿。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词作于词人的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写出自己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全词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词的上片共六句话,起句点明时序,说明是天已凉而未寒时。“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其余五句写的是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词人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独上”暗示了词人的处境。“云中谁寄锦书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词人对丈夫的思念萦绕心间。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它所展示的即是花落水流之景,又喻示着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下片自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五句,转为纯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两处”指不单是自己还有丈夫也与自己有一样的情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说自己的相思无处排遣。全词清丽,寄寓着词人对丈夫的一腔深情。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词人所抒写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词的上片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深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意思是说: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愁怀。“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词人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首词词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这首词简炼含蓄,“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词人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及丈夫的遗著,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词人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词人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5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的词作。约作于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当时词人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词的上片以“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画面的中心视点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多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词人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竞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词的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的不只是词人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晴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6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词人在此词中表达了他抗金报国的壮志雄怀。岳飞抗金的伟业,不但受到赵构、秦桧君臣的迫害,而同时其他的人,如大臣张浚,诸将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台,故岳飞有知音难遇之叹。小重山词抒写了这种感慨。上半阕写词人忧深思远之情。“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是说词人醒时正值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词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词人的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下半阕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这三句,表面低沉消极,但实际上正是词人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三句,词人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只好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这几句用比兴手法点出词人“知音”难遇的凄凉的情怀,甚为悲伤忧郁。7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这首词写别情。上片写词人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整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却富有民歌风味。词中运用白描、比喻等修辞手法及民歌中的重复歌唱形式,感情真挚自然。上片以“江楼月”作比。词人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此外,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词人的感情自然流露,运用得非常贴切自然。词人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词人在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都是词人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8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已先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头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获重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张元幹作了此词相送。词的上片写时事。前四句托梦境叙写了中原沦陷的惨状,随即词人发问中原悲剧产生的根源。首问:为何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又因何事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虚,只剩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下面化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又与胡公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词的下片叙别情。词人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在悲愤激昂之余,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万里江山知何处”写的是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在何处。想起再如以前在深夜深谈之事已是不可能的了。托语云雁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孕育其中。用此方法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又岂肯谈个人琐事。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9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词人六十六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写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词人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词。“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这两句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只可惜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词人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三句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泪空流”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翼,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的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纵横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10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公元1161年11月,虞充文在采石大败金兵,金主完颜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缢杀,金兵败退。这是宋室南渡以来,振奋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传来,爱国官吏无不为之感到欢欣。词人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所以词的开篇词人写“雪洗虏尘静”,既点明了“采石战胜”的题面,词人也因“闻”此捷报而起“飞往前线”之念。可惜“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词人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地”后方的无奈。当时词人正往来于宣城、芜湖间(据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不得亲自参战,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意思是说: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一片悲壮的从军乐?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己胸中的沉郁苍凉。“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是说自己向来就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借助于 “剪烛”夜“看吴钩”,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但愿望终归是愿望,词人被楚云留住,只好想象自己飞骋采石:“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燃犀”,用温峤在采石矶“燃犀”的典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另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词人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词人“闻捷”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却又包含着词人“关塞如今风景”以及“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但随即词情又生新转:“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词人说,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这使得此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也至此完成。 总之,全词从“闻采石战胜”的兴奋喜悦写起,呕歌了抗战将领的勋业,抒发了自己从戎报国的激情,但又暗写了对于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异族入侵的悲慨,可谓是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令人深受鼓舞。1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壮士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在醉意朦胧中“挑灯看剑”,带着这样的悲壮的情怀入梦,梦醒后,主人公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兵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兵士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将军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词的下片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壮志难酬的悲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打仗的将军既爱国又好“名”,他一战获胜,收复失地,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时的词人化身了词里的将军,可惜的是,词人的梦终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词人那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12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词人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词的通篇写醉,因词人的主张不被当朝统治者采纳,只好醉里贪欢,免得老是烦愁。“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词人是说自己没功夫发愁,这是正话反说,因为骨子里的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表面上这两句话是词人的醉言,实际上词人的愤激之言。词人认为尽管古书上有许多“至理名言”,但因为在现实中行不通,所以不如不信。下片刻画了词人醉洒的神态。“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词人醉意朦胧,把松树看成了人,问松“我醉了怎么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来扶他,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历声喝道:“去!”词人醉憨的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的倔强也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醉昏了头的哪里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全词曲笔达意,蕴味无穷。 1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在这首词中,辛弃疾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荡的感情,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的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情感,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词人使用屈原的天问体,从“月落”着笔,驰骋想象,对月发出一个个的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词人对月发出妙趣横生的问话: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你从这边落下,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你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你系住?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用想象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把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巧妙地加以编织,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创造出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形象。词中这一连串疑问,多少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政治的困惑莫解。14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淳熙十二年(1185)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字德茂)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这首水调歌头为章德茂送行。这首词采用通篇议论的写法,表达了不甘屈辱的正气与誓雪国耻的豪情,言辞慷慨,充满激情。词一开篇,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才。“漫说北群空”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说明此间大有人在。从“当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然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所以词人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这两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 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面对着大好河山,词人激愤痛心地问道:“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意思是说,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这个样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正气、国运何时才能磅礴伸张?最后两句,总挽全词。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全词不是孤立静止地描写人和事,而是把人和事放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加以表现。这样的立意,使作品容量增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本是有失民族尊严的旧惯例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受敌中,表现出灭敌的必胜信心。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闺门(u) 遥岑(cn) 玉簪(zn)堪脍(kui)B离黍(sh) 浊醪(lo) 搔首(so) 揾英雄泪(wn)C妩媚(w) 初暝(mn) 殷勤(yn) 玉簟(din)D舴艋(z) 寒蛩(qin) 击楫(j) 穹庐(qin)解析:选D。A项,“岑”应读cn。B项,“揾”应读wn。C项,“殷”应读y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藁街沉浮霹雳金缕B赫日 胡虏 喜 南蒲C腥膻 分麾 戍边 砥柱D无恙 磅礴 渺渺 寒蛩解析:选B。“蒲”应为“浦”,“南浦”本义为南面的水边,后指送别之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只有B雪洗虏尘静,风约楚去留 虏尘:俘虏扬起的 灰尘C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信着:随便写D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只手:一只手解析:选C。A项,谩有:空有。B项,虏尘:金兵南侵所扬起的战尘。D项,只手:独立支撑。4填空。(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传诵千古;南宋词人_在一首武陵春中曾写道:“_,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同样脍炙人口。(2)杏花疏影里,_。(陈与义临江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_?(岳飞小重山)(3)_,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昨夜松边醉倒,_?(辛弃疾西江月遣兴)(4)_?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南北东西,_。(吕本中采桑子)答案:(1)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2)吹笛到天明弦断有谁听(3)醉里挑灯看剑问松我醉何如(4)关河梦断何处只有相随无别离二、阅读鉴赏(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宋词,完成56题。醉 花 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5“半夜凉初透”中的“凉”字如何解读?请说说你的看法。答:答案:“凉”字实写秋夜凉意,也暗示了词人因夫妇离别而凄凉、愁苦的心情。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本词加以简要赏析。答:答案:薄雾浓云,阴沉天气,凉意初透的玉枕纱厨西风卷帘,东篱黄花,这些景物都被笼上了词人愁苦的心绪;词人独守黄昏,把酒对菊,触景伤怀,孤独凄苦。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阅读下面宋词,完成78题。小 重 山 岳飞昨夜寒蛩注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n):蟋蟀。7词中说的“心事”指什么心事?答:答案:“心事”是希望抗金报国。倾吐出岳飞积极主张抗金,反对投降的满腔“心事”,反映了他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沉郁苦闷情怀。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请你细读这首词,就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这首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阅读下面宋词,完成910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含义,并从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答:答案:“壮词”的含义: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体现壮词的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10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答案: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出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112题。破 阵 子陆游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营营端为谁。幸有旗亭沽酒,何妨茧纸题诗。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注】千钟:优厚的俸禄。营营:忙忙碌碌。云萝:也叫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对比中见感慨。B词人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现在才知道,荣华声名原来是一场梦幻,不值得追求。C“沽酒”“题诗”“采药”“对棋”四词概括了词人晚年的生活,表达了归隐的幸福与快乐。D“不归真个痴”既道出了词人对选择归隐的肯定,又表达了自己不再继续“痴”的庆幸。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幸福与快乐”分析不当,由词人的生话经历可知,陆游归隐,虽然有沽酒、题诗、采药、对棋之乐,但依然难抑心中隐隐的痛。可见他的晚年并不幸福快乐。12这首词写于陆游晚年,表现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答案:荣华富贵,过眼烟云,不屑一顾。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元是梦”是对荣华的最好诠释。在归隐中度过余生的无奈。作者借沽酒、题诗、采药、对棋聊度余生,虽然有乐趣,但也透露出无奈。“不归真个痴”道出了词人对人生的顿悟(通过自嘲来表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愤懑)。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314题。满江红写怀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3词中的哪几句是词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原因?请加以分析说明。答:答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分别是词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主、客观原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词人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披星戴月,转战南北,但已经三十多岁了尚且壮志未酬、中原未复的悲愤心情。在这里词人认为国难未已、国耻未雪,那么自己就谈不上有什么功劳与名声。个人的功名、事业在国难面前如同尘土一般,微不足道,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而“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由于沦陷的国土尚未收复,国仇未报,所以词人觉得愤恨难抑,仰天长啸,充分反映了他报仇雪耻的强烈愿望。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答:答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三句是词人激励自己和抗金的将士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为国雪耻,表现了词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是词人的激愤之语,表达了对金统治者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万分痛恨,也表达了他消灭强敌、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反映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三句写收复中原,统一全国,向君王报捷的愿望,既表现了词人赤心报国的精神和雪耻复仇的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岳飞的狭隘的忠君思想。三、语言表达15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充一个结论性的句子。(30字以内)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但不能依赖字典辞典。例如“白日”,辞典注曰“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词以“白”形容“日”,似乎强调了“日”的亮度。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阳”,但是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后,它已带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开头说“白日依山尽”,虽然写的是夕阳,但因用了“白日”这两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可见_。解析:通观整个文段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以“白日”来个字来说明字典辞典中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能涵盖文学作品中的含义,文学作品中词语的含义要比字典辞典中的意思丰富得多。答案: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要比字典中的含义丰富得多。(或: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味道、独特的意韵是字典辞典难以解释出来的。)16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标志,并阐述其寓意。 答: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先对徽标进行整体切分,然后逐个内容进行解说。阐述寓意时,要多从文化内涵方面考虑。 答案:“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唱古调。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幅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垄自珍我猛然明白了!“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赏评凭吊古台,解读历史,解读辛弃疾精神的内涵,这是本文的特点所在。作者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是与他的心灵的相会,是对辛弃疾思想精神的回顾。今天的郁孤台虽然一派华丽,没有了古时的凄凉,但辛弃疾的精神仍在,人们不断地翻修郁孤台就是对辛弃疾最好的纪念。鉴赏诗歌的思想情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情绪一、考点解读高考考点要求:1了解典型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2善于结合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方面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3正确评价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观点。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2弄清诗词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4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5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下面,我们就不同类型的诗歌,寻找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规律和方法。(一)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抒怀诗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送别诗情感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如王维渭城曲。二是表达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四是对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人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其感情色彩浓郁,表达依恋与不舍是低沉哀婉,伤感惆怅,表达安慰与祝愿的则是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在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及积累的古代的习俗,这对于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义十分重大。1常见特征季节时间地点景物送别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2.古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送别诗常见的意象】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庚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